区域文化与文学_研究模式的拓展
2009年度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获奖名单

小学英语真实情境教学的实践
宁波市北仑区九峰小学
丁剑英、杨薇维、贺静静
11-9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式教学的实施方案研究
宁波市北仑中学
王珊莉、童金辉、胡海丰、常克鹏、王苏英
12-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行动研究
奉化市裘村小学
卓海康、胡银芬、张亚芝、裘尧伟、裘国其
12-4
校本研修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机制文化性构建研究
5-9
小学生课外印刷媒体导读机制的构建与研究
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
周伟庆、王红燕、王红波、胡菊芬、刘秋鸯
6-1
《历史与社会》“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宁海县城关中学
盛金才、潘永成、张素娟、葛飘飘、袁学飞
6-2
拓展视听网络渠道作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研究
宁海县梅林小学
王小飞、胡燕萍、应伟英、许亚琴、徐海英
6-4
宁波市宝韵音乐幼儿园
上官中华、刘金旦
3-10
小学机器人教育实践研究
宁波市太古小学
马任、范平海(执笔)、杨幼丰、冯瑜
3-12
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宁波市白鹤小学
宣波、邓雪枫、朱谨、卢惠意、陈红云
3-13
基于学习分类的小学数学课型研究
宁波市江东实验小学
严佩红、张易、胡芳琴、王俊、沃雪娜
3-17
宁海县潘天寿艺术幼儿园
王秀玲、冯静聪、严建敏、林雪芹、王爱君
7-4
培养小学生语感的研究与实践
象山外国语学校
方利民伊素娟徐华军贾宁等
8-7
人教版初中作文序列教学研究
慈溪市新浦初级中学
沈建军、冯建波、岑敏奇
9-2
以梁祝文化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_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另一思路_邓伟

文艺理论研究 2006年第4期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另一思路邓 伟(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僵化的决定论思维模式,以至很难对研究对象作出深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
在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另一思路中,应重视地域文化在共时性话语结构中的建构与指向,应重视对地域文化与民族国家关系的探讨。
具体说,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建构是基本指向民族国家的,地域文化存在的前提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内容和自身表现特点。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地域文化 民族国家 现代性 共时性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建立,在语体上以现代白话文取代了具有超越地域书写性质的文言文,使得地域文化经验的呈现成为了可能。
更重要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对“写实性”的重视,强调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对生活的观察和描摹,使得地域文化经验的呈现成为了现实。
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贡献出一大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物、故事、场景、细节等,一些作家以文学的地域色彩作为明确的追求目标,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学现象。
无疑,这一切拓展了文学探索和表现的领域,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道风景线。
以这样的文本、作家和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热”中即已兴起。
九十年代,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推出了系列著作,其中不乏优秀之作,遂将这一课题推向了高潮,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股不大不小的“地域文化热”。
今天,当我们反思其时为数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时,感受到的或许是困惑。
因为,这种研究逐渐成为了一种较为僵化的模式,它不能意识到地域文化所面临的现代语境,也不能意识到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域文化在 作者简介:邓伟(1975—),男,四川成都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现任教于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返历史现场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路径——以1945—1949年东北文学再研究为例

2016年第2期(总第247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No.2,2016Serial.No.247·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重返历史现场: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路径———以1945—1949年东北文学再研究为例张丛皞(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12)摘要:经过长期积累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接近饱和,在现有状况下,以“重返历史现场”的方式聚焦一些非经典研究区域是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必要选择。
“1945—1949年东北文学”研究既要正视这一时期曾经共存的多种文艺景观和东北解放区形成过程中独特的文化文学反应,又要关注解放区文艺获得正统地位过程中对东北原有文艺的冲击和在新的地域文化语境中实践文艺大众化的挑战与得失。
此外,东北解放区的文艺批判与文学生产在中国左翼文艺发展史上同样具有相当的话题性。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5—1949东北文学;解放区文学;文化变革;文学实践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2016)02-0133-05收稿日期:2015-11-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地域文化研究”(10&zd071)作者简介:张丛皞(1983—),男,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这些进展基本上是借助文化观念由“封闭一体”向“开放多元”转化的历史契机实现的,其路径主要有两种:第一,新的文学史观和方法立场带来的颠覆与发现。
将现代文学研究时间边界前移,对被历史遮蔽的文学史图景重新发掘、展示,以新的文学价值重释文学经典,以新的理论方法重构文学阐释维度,海外研究视域的引入和融入,皆属此种。
第二,对文学史微观个案的发掘和研究。
文学期刊、文艺副刊、文艺小报、文学广告等的分类研究皆属此类。
时至今日,如果说中国现代文学这片并不广阔土地的每一寸都被开垦过也不为过。
文学与文化的新视角研究--“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讨论会”述要

义 , 重 要 性 正 逐 步 为 人 们 所 认 识 。何 西来 教 授 ( 国 社 会科 学 院 ) 为 ,地 域文 化 ” 一 概 念 指 称 了 物 其 中 认 “ 这 质 的 、 度 的 、 神 观 念 诸 多层 面 的诸 多 因素 。此 诸 多 因 素 对 文 学 的 影 响 是 有 差 异 的 、 平 衡 的 。地 域 制 精 不 文 化 进 入 文 学 的 途 径 通 常 有 三 : 是 描 写 对 象 , 是 作 家 主 体 心 理 , 是 接 受 者 。这 3条 途 径 的 功 能 也 一 二 三 不 均 衡 。 吕进 教 授 ( 南 师 范 大 学 ) 出 “ 域 文 化 研 究 ” 要 注 意 其 研 究 的现 实 意 义 , 要 注 意 其 方 法 西 提 区 既 又 论 意义 , 同时 , 当克 服 在 地 域 文 化 与 文 学 研 究 中容 易 出现 的 “ 应 自恋 ” 态 , 要 尽 量 避 免 将 文 化 概 念 任 心 也 意 “ 化 ” 现 象 。周 晓风 教 授 ( 庆 师 范学 院 ) 为 区 域 文 学 研 究 是 一 种 社 会 文 化 视 角 的文 学 研 究 。 区 泛 的 重 认
域文学研究 近年来 的迅速 发展不仅大大突破 了中国 当代 文学原先单 一 的政 治视 角 , 而且 对 当代文学 研
究 的模 式 和 方 法 也 都 产 生 了深 远影 响 。 因而 区域 文 学 研 究 中提 出 的 问题 也 应 该 首 先 从 文 化 视 角 的方面
来加 以反思 和检讨 。“ 区域文学” 地域 文学” 概念 上仅一字 之差 , 和“ 在 然而是 有 区别 的。“ 地域 文学 ” 被
认 为 是 一 种 自然 形 成 的具 有 地 方 特 色 的 文 学 , 是 一 种 更 强 调 回溯 过 去 的 文 学 ;区 域 文 学 ” 是 “ 为 也 “ 则 人 的” 社会 行 政 体 制 下 的 文 学 , 是一 种 面 向现 实 和 未 来 的文 学 。文 学 的地 域 特 色 会 随着 时 代 的 发 展 而 注 更
“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新形势与新进路———以H 市地方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建设为例

收稿日期:2019-08-25作者简介:张永怀(1981),男,甘肃礼县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外语教育与实践、教学管理、英语文学电影改编。
此文为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项目(编号:2018CX129)和黄山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9108)的研究成果。
“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新形势与新进路———以H 市地方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建设为例张永怀(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摘要: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外语学科“新文科”之路,应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响应时代呼唤,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
从培养类型新定、目标新树、规格新造、课程体系新构、师资队伍新建角度确立英语专业改革的新进路。
关键词:新文科;地方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新形势;新进路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2-039-06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育改革发展发表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新时代既是外语学科(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Discipline ,全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背景,亦成为其建设发展的重要遵循及可靠依据。
外语学科从业者要努力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2],与时俱进,主动顺应并积极促进新时代发展。
“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Humanities )和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的统称。
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等;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就学科和社会发展关系而言,“新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而进行的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生动体现着我国文科教育的国家形象和应有的学术担当。
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的地方文献工作研究

收稿日期:2024-01-10作者简介:孔一鸣(1982 ㊀),济宁市兖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馆员;颜国建(1987 ㊀),济宁市兖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助理馆员㊂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的地方文献工作研究孔一鸣,颜国建(济宁市兖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山东济宁㊀272100)摘㊀要: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助推器㊂文章以京津冀地区6个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和总结其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了特色阅读空间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策略,即注重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㊁增强品牌宣传推广的持续性,以期推动地方文献工作的持续开展,为图书馆建设特色阅读空间提供参考和借鉴㊂关键词: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地方文献中图分类号:G250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4)02-0100-041㊀背景㊀㊀近年来,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地掀起特色阅读空间的建设热潮,逐步构建起以专题文献馆中馆㊁馆内特色空间㊁主题分馆为主要形式的特色阅读空间框架体系[1]㊂地方文献工作作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图书馆实现特色化发展的关键环节㊂收集整理各类地方文献,举办地方文献宣传活动,建设地方文献特色空间等工作已成为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举措㊂特色阅读空间是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新成果之一,在新形势下特色阅读空间对于推动地方文献工作㊁促进地域文化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㊂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新业态,对其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㊂2㊀文献综述㊀㊀笔者在中国知网以 特色阅读空间地方文献主题分馆地方文献 等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找到3篇相关文献㊂施丽介绍了浦东图书馆建立浦东名人文献馆㊁浦东开发开放文献馆㊁浦东史志文献馆等特色阅读空间的情况,该项举措给浦东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浦东地方文献宣传推广工作的开展[2]㊂周静等介绍了杭州图书馆主题分馆的建设情况,阐述了建设主题分馆对于保护杭州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3]㊂郑妮娜介绍了台州市图书馆建设馆外地方文献分馆的新模式[4]㊂由检索结果可知,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没有综合分析某一区域各类型特色阅读空间建设情况的文献㊂因此,笔者以京津冀地区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为例,全面探索了京津冀地区各类特色阅读空间的建设情况㊂3㊀现状调研与总结3.1㊀调研说明与总结㊀㊀笔者以京津冀地区的6个特色阅读空间为调研对象,并按照专题文献馆中馆㊁馆内特色空间㊁主题分馆三种形式进行调研,调研的时间为2017年至2022年,调研内容包括特色阅读空间的建设及其对地方文献的收藏与推广情况㊂笔者通过阅读其发布在图书馆网站㊁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统计和总结了地方文献工作开展情况㊂3.1.1㊀基本情况统计㊂首先,专题文献馆中馆是以馆内某一专题类文献为中心打造的特色阅读空间,围绕专题文献特色进行空间营造㊁资源展示及阅读推广等工作,以满足读者对专题文献阅读及研究的需求㊂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蒋子龙文学馆在空间建设上以展览㊁展示㊁阅读㊁交流为主要功能,创新性地还原了蒋子龙先生文学创作的场景,收藏了天津地方名人蒋子龙先生作品㊁文学创作手稿等资01第44卷第2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4年2月源,举办了蒋子龙文学创作展览㊁作家公益讲堂㊁蒋子龙青少年文学大赛等阅读推广活动[5];石家庄市图书馆 红色书房 是集阅读研讨㊁党史课堂㊁教育学习㊁展览展示于一体的沉浸式阅读空间,收藏有党史党建㊁军事㊁历史㊁文学㊁人物传记等主题的红色文献5,000余册,打造了以红色电子书㊁线上讲座为内容的网上红色图书馆㊂其次,馆内特色空间是对馆内某一独立区域进行功能拓展的特色阅读空间,其阅读功能拓展可通过丰富服务内容㊁创新阅读方式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实现㊂例如,首都图书馆 春明簃 阅读空间采取了 图书馆+出版社 合作模式,该空间是集馆藏借阅㊁图书销售㊁文化活动㊁文创展示㊁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空间,共收藏各类图书10,000万余册,其中北京主题的图书㊁报刊㊁拓片㊁照片㊁舆图㊁文书㊁老戏单等珍贵史料占50%,该特色空间举办了 北京红色地标 系列讲座,设立了红色主题阅读专架,开展了展览㊁沙龙等地方文献专题阅读活动,充分展示了馆藏的地方文献资源;北京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图书馆坊间书阁 午夜书斋 是北京西城区的首家街道级24小时城市阅读空间,拥有图书4,000余册,其内部专门设立经典红色阅览区,提供经典红色图书㊁反映北京主题的书籍等文献资源,该空间不仅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课程及民俗体验活动,还成立 诵读小站读书会 开展文化作品阅读活动[6]㊂再次,主题分馆是由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建设的某一主题的馆外特色阅读空间,在空间设置㊁服务方式㊁服务内容等方面具有灵活性高㊁适应性强等特点,较好地延伸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带给读者不同主题的文化体验㊂例如,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记忆图书馆是以 抗战精神 为切入点的多功能地方红色文化阅读空间,收藏反映我国抗日战争历史㊁宛平地区革命历史㊁北京人文风俗等书籍3,000余册,承办过 全球赏月,聚焦宛平 摄影展㊁ 你是我的眼 盲人温暖互动阅读活动等;天津图书馆谦祥益相声分馆与相声剧场相衔接,实现了图书馆服务与日常休闲空间的融合,该空间收集相声曲艺类书籍近2,000册,日常开展相声书籍㊁相声手稿的社会征集服务,免费提供相声手稿的修复服务,举办相声书籍及手稿展览和交流活动,方便了演员和曲艺爱好者学习曲艺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灵感㊂3.1.2㊀调研总结㊂在空间建设方面,6个特色阅读空间能突出地方特色,如天津图书馆谦祥益相声分馆㊁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记忆图书馆㊁石家庄市图书馆 红色书房 等㊂此外,部分特色阅读空间还兼具休闲娱乐功能,在地方特色基础上融入文创展示㊁文旅融合等元素,展现出新颖的空间设计方式㊂各类型特色空间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㊁利用新技术㊁融入文旅融合理念,逐渐成为各地重要的文化符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㊂在资源建设方面,大部分特色阅读空间设有地方文献展示专架,展示了地方文献㊁相声手稿㊁红色书籍㊁地方历史实物等资源,如:天津图书馆谦祥益相声分馆的曲艺书籍和相声手稿征集㊁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记忆图书馆的抗日战争书籍收藏等㊂此外,在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部分特色阅读空间建设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数据库,如:石家庄市图书馆 红色书房 采取多样化的资源建设方式和线上线下相补充的理念,打造了网上红色图书馆,丰富了特色阅读空间的地方文献资源㊂在活动推广方面,六个特色阅读空间主要采取展览㊁讲座㊁传统文化体验等方式,宣传特色文献资源㊁地域文化等内容㊂有的特色阅读空间采取讲座等方式邀请地方名人讲解地方文化相关内容,如: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蒋子龙文学馆举办的 作家公益讲堂 ,以培养天津年轻一代作家为己任,推动了津沽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的特色阅读空间以传统文化体验为契机,为市民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如:北京白纸坊街道图书馆坊间书阁举办的非遗体验活动,激发了市民学习北京民俗文化的热情㊂各类型特色阅读空间根据现有资源采取不同的宣传推广方式,提升了地方文献的知晓度及利用率[7]㊂3.2㊀问题与不足3.2.1㊀空间建设方面㊂目前,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在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中面临一些困难和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设模式相对单一㊂多数特色阅读空间主要依赖政府投入资金建设,有一定的资金保障,而以跨界合作模式开展空间建设有待加强,如 图书馆+出版社 图书馆+相声机构 等方式㊂二是空间建设中新技术应用不足㊂大多数特色阅读空间通过设立展览区㊁阅读区㊁活动101孔一鸣,颜国建: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的地方文献工作研究㊀交流区等方式展现地方特色文化,但在大数据技术㊁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方面略显不足,没有构建集交互性㊁趣味性㊁科技性于一体的新技术空间㊂3.2.2㊀资源建设方面㊂部分特色阅读空间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建设特点不突出㊂部分特色阅读空间强调地方文献建设内容的丰富性,而忽略其个性化,缺乏对地方文献的专题性挖掘㊂二是地方文献建设的品牌意识不强㊂部分特色阅读空间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但并没有围绕特色资源进行文化品牌的打造,致使开展的活动缺乏影响力㊂三是资源建设主线不够清晰㊂部分阅读空间存在分类意识模糊不清的情况,没有明确说明其资源建设是以历史发展脉络分类,还是以经济㊁科技㊁军事等主题分类,资源建设思路㊁资源建设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㊂3.2.3㊀活动推广方面㊂部分特色阅读空间在活动推广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与活动结合不够紧密㊂部分特色阅读空间没有围绕本地特色资源策划专题系列活动,使讲座㊁展览等活动与特色资源宣传相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效果㊂二是部分特色阅读空间开展的地方文献参考咨询服务力度不够㊂部分特色阅读空间忽略了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影响参考咨询服务水平,不利于地方文献的推广㊂三是部分特色阅读空间较少开展地方文献合作交流活动㊂由于不注重与社会力量合作,特色阅读空间不能有效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宣传推广工作,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学术交流㊁活动及地域文化研讨等活动㊂3.3㊀特色与亮点㊀㊀6个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的特色与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空间再造的理念㊂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蒋子龙文学馆进行了文学创作场景的还原,通过对手稿㊁钢笔㊁荣誉的展示,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家的创作环境,深入了解作家的思想㊂二是文旅融合理念㊂部分特色阅读空间建在旅游景区,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型场所,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㊂4㊀对策与建议4.1㊀注重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㊀㊀特色阅读空间应注重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特色空间设计㊁地方文献征集策略㊁特色主题活动策划等方面㊂首先,空间设计以地域文化为定位依据㊂特色阅读空间可通过深入挖掘馆藏地方文献的内涵,将方言㊁民俗㊁地名㊁名人等地方元素融入空间设计㊂其次,不同类型的特色阅读空间在地方文献收集上注重差异性㊂特色阅读空间可根据空间类型选择征集方式,如:广泛征集地方志㊁家谱㊁名人著述等地方文献资源,尽可能做到大而全;以某专题进行地方文献征集,突出小而精,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㊂再次,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开展主题活动㊂特色阅读空间可深入挖掘地方文献资源中蕴藏的故事㊁典故等,策划展览㊁讲座㊁阅读推广㊁舞台剧㊁传统文化体验等形式的特色主题活动,并邀请专家学者㊁非遗传承人㊁国学爱好者参与活动策划,提高活动的宣传推广效果㊂4.2㊀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㊀㊀特色阅读空间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其参与热情,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取灵活的建设模式㊂相关部门在建设特色阅读空间的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建设模式,坚持以政府建设为主导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建设原则,突出主导性㊁广泛性㊁灵活性等特点㊂二是发挥特色阅读空间的资源建设优势㊂馆外特色阅读空间大多设立在15分钟生活圈区域内,与周边的部门㊁单位及个人的合作交流较为频繁,因此特色阅读空间更容易征集到社会力量捐赠的地方文献㊂三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㊂特色阅读空间应确立文化活动主题,策划读书会㊁座谈会㊁交流研讨会等活动,吸引本地专家学者参与文艺作品创作㊁特色文化活动研讨㊁人文风俗研究等,组建特色文化研究的兴趣小组或学术团体,推动地方文献工作的持续开展㊂4.3㊀增强品牌宣传推广的持续性㊀㊀特色阅读空间应注意增强品牌宣传推广的持续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大新技术的运用力度,强化与其他单位的沟通交流㊂首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㊂特色阅读空间要充分挖掘地方文献资源的价值,根据不同市民群体的需求持续推出特色文化品牌系列活动;全方位地融入文化品牌理念,通过制订文化品牌宣传计划㊁优化新媒体文案㊁引入线上优秀直播人才等方式,推动文化品牌形象与地方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和㊂其次,加大新技术的运用力度㊂特201孔一鸣,颜国建: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的地方文献工作研究色阅读空间要建设符合当地文化品牌形象的智慧阅读空间,设置智慧阅读区域,优选数字资源建设商,增强智慧空间的吸引力㊂再次,强化与其他单位的沟通交流㊂特色阅读空间可邀请文旅局㊁社科联㊁文联㊁科协㊁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参观和指导,增加特色文化品牌的社会曝光度;积极参与各级举办的文化类比赛㊁课题项目申报㊁志愿服务项目申请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多渠道对自身品牌进行宣传推广,以争取更多部门及企业的支持㊂参考文献:[1]㊀张骏.公共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建设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J ].河北科技图苑,2021(9):16-22.[2]㊀施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模式优化研究:以浦东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建设为例[J ].图书馆学刊,2021(11):91-95.[3]㊀周静,常海燕,吴昊.文旅融合背景下主题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以杭州模式为例[J ].黑龙江档案,2021(2):209-211.[4]㊀郑妮娜.公共图书馆引入社会力量建设地方文献的实践研究:以台州市路桥区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7):70-73.[5]㊀蒋子龙文学馆在天津滨海新区揭牌[EB /OL ].[2023-12-05].http :// /n1/2019/0927/c403994-31376061.html.[6]㊀ 午夜书斋 正式开馆运行[EB /OL ].[2023-12-05].http :// /c /2020-01-22/2511706.shtml.[7]㊀李玉.全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线上服务研究:以广州图书馆纪录片中心为例[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7):9-11.(编校:孙新梅)(上接第99页)㊀备对阅读场景进行实时监测,根据用户的阅读目的㊁情绪等不断优化调整阅读场景的环境㊁氛围和内容,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服务,为其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用户的阅读认同感㊂5.3㊀丰富用户的阅读体验㊀㊀㊀元宇宙的一大特点是虚实交互,即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㊂在资产层面,现实世界的资产能够映射到虚拟世界;在体验层面,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内容呈现能够交互和联通㊂智慧图书馆可利用AR㊁VR 等技术,为用户打造沉浸式阅读场景,丰富用户的阅读体验㊂例如,用户在智慧图书馆阅读的过程中可通过眼睛和双手与虚拟的对象互动,感知书中的物品,理解书中的内容㊂5.4㊀有助于用户形成阅读链㊀㊀元宇宙阅读生态系统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智能设备连接形成的阅读生态系统㊂智慧图书馆可利用元宇宙的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沉浸式㊁交互式的阅读体验㊂例如,用户在智慧图书馆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阅读需求,自动切换到其他阅读场景进行区域式全链学习,形成阅读链㊂参考文献:[1]㊀杨新涯,钱国富,唱婷婷,等.元宇宙是图书馆的未来吗[J ].图书馆论坛,2021(12):35-44.[2]㊀郭亚军,李帅,张鑫迪,等.元宇宙赋能虚拟图书馆:理念㊁技术㊁场景与发展策略[J ].图书馆建设,2022(6):112-122.[3]㊀李默.元宇宙视域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技术框架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3):89-93.[4]㊀吴江,陈浩东,贺超城.元宇宙:智慧图书馆的数实融合空间[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6):16-26.[5]㊀董同强,王梅.虚实融生:元宇宙视角下智慧图书馆的未来生态图景[J ].图书馆学研究,2022(5):20-25.[6]㊀韩业江,董颖,方敏,等.基于情境感知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J ].情报科学,2019(8):87-91.[7]㊀苏瑞竹,张轲.基于情境感知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7):5-12.[8]㊀杨文建.情境感知与智慧图书馆服务重塑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7):12-17.[9]㊀蒋璐珺,顾烨青.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高校图书馆短视频推广策略探究[J ].图书馆,2022(2):107-111.[10]㊀李默.元宇宙视域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技术框架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3):89-93.[11]㊀蒋璐珺,顾烨青,沈艳红.体验式营销视角下图书馆服务在哔哩哔哩的视频应用路径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2023(9):62-67.[12]㊀曾子明,陈贝贝.融合情境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6(2):57-63.(编校:孙新梅)301孔一鸣,颜国建: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的地方文献工作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内涵

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内涵外国语言文学包括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外国语言研究属于语言学范畴,是研究外国语言及其运用的综合性学科,研究语言的性质、形式、意义、构造、功能、变异、进化、获得和产出。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外语的教学、使用、规划和政策,外语能力测评,双语和多语现象,语言与文学、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关系,言语与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言语产品的加工与合成包括机器翻译,词典学等。
外国文学研究属于文学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包括外国作家作品、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思潮与流派、外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等。
近年来,外国文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了新的拓展,边缘文学研究得到加强,跨学科特征日趋明显,与中国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发展及国际传播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外国文学在文化传承与传播、加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交流、推动我国的文学事业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翻译研究领域涉及比较文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文化研究、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借鉴语言学、文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口笔译活动及其规律,文学与文化的跨语言、跨民族、跨国界的传播、接受和交流的规律及相关理论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政策、应用翻译、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研究、口笔译研究、机器辅助翻译研究、翻译产品等。
国别和区域研究借助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对象国家和区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中外关系,注重全球与区域发展进程的理论和实践,提倡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
比较文学研究中外关系、跨国文学比较、文学传播与接受;跨文化研究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与影响。
这一领域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涉及比较文学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传播学、形象学等领域。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涉及的理论模式和理论假设纷繁众多,不同研究方向存在不同的理论模式或理论假设,如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外国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
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要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不能光靠讲授教材内容,学校还应组织各方力量,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
一、丰富课程内容,融汇多元素材(一)进行学科融合,串联其他学科由于语文教材的局限性,所以在设计校本课程的时候,必然要加入教材以外的内容,融汇多元素材。
学校要组织跨学科校本教材编撰工作小组,将语文教师和历史、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的教师整合在一起,优化组合。
部编版教材收录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歌作品,如果能引导学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阅读古诗词,则能帮助他们深刻体会杜甫的爱国情怀。
学校可联系语文、历史等学科的任课教师,组织他们合作设计“史诗传千古”主题校本课程。
语文教师要负责推荐杜甫的诗歌作品,特别是选择那些能体现安史之乱背景的;同时还要设置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艺术魅力的问题。
历史教师则要配合语文教师补充唐朝特别是玄宗天宝年间的相关史料,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美术和音乐科任教师则可以和语文教师讨论这些诗歌的主题思想,并选择相应内容的配图和配乐。
例如,饱经沧桑的杜甫画像,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杜甫的形象;低沉肃杀的音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浩繁,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学作品,还包含着丰富的音乐作品、书画作品、传统建筑、地方习俗等。
因此,要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就要海纳百川,采用学科整合的策略。
(二)挖掘网络信息,拓展课外知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要让他们明白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融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因此,学校要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充分挖掘网络信息,拓展课外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租界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08XZW014)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大培育项目“中国城市的文学想象”(SWU0909406)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1-03-01作者简介:李永东(1973-),男,湖南郴州人,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32011第24卷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General No.113(总113期)(Social Sciences )Vo1.24“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模式的拓展李永东(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区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研究,存在两个薄弱环节:其一,由于静止孤立地看待特定的区域文化,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流变与区域文化、时代语境之间的动态结构关系,未能引起研究界的重视;其二,由于孤立静止地看待区域文化,把区域文化等同于乡土文化,因此,除了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心城市,其它城市的区域性文化风尚对文学的影响,未能受到应有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
增强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明晰相关研究理念,有助于激发区域文化在文学研究中的新活力,拓展区域文学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文学;时代语境;城市;文化风尚中图分类号:I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11)-03-0066-06从区域文化视角来研究文学,意在探讨区域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透视文学的地方风格。
就已有成果来说,往往对特定区域文化进行孤立的阐释,侧重于探寻文学创作与区域文化的对应比附关系,在二者之间做双向循环论证:从区域文化角度阐明文学作品的审美文化特征,在文学作品中挖掘区域文化的元素。
在论证中,区域文化通常被设定为一个历史久远的对象,对之进行静态观照,从中剥离出固有的本质特征,再付诸文学研究。
另外,相关研究注重的是区域文化中的乡土因素,聚焦于水土景物、风俗民情以及乡镇故事。
应该说,以上述方式进入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研究,产生了一批富有阐释效力的成果。
当然,也留下了一些可供继续拓展的空间。
笔者认为,区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研究,存在两个薄弱环节:其一,由于静止孤立地看待特定的区域文化,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流变与区域文化、时代语境之间的动态结构关系,未能引起研究界的重视;其二,由于孤立静止地看待区域文化,把区域文化等同于乡土文化,因此,除了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心城市,其它城市的区域性文化风尚对文学的影响,未能受到应有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
增强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明晰相关研究理念,有助于激发区域文化在文学研究中的新活力,拓展区域文学的研究空间。
一文学与区域文化、时代精神之间的结构性动态关系考察区域文化与文学之间的结构性动态关系,牵涉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和整体版图的理解,能使区域文学研究摆脱画地为牢式的孤立阐释,在整体格局的变动中来把握区域文学的特征。
一旦考虑到众多区域文学板块之间的横向共时关系和纵向历时关系,我们就需要追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为什么区域文学的中心不断地在移位,引领区域文学创作潮流有时是江浙作家,有时是陕西作家,有时是山东作家,有时是其他地域作家?区域文学的创作,为什么在某些时段会整体繁荣,在另一些时段又集体消淡?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考量各个区域的基本文化精神,以及特定时代的文化气候。
由于各个区域基本文化精神的差异,使得它们遭遇变换的时代精神气候时,有的显得合拍,有的显得不合拍,这就造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学的繁盛或消沉的命运。
这就是区域文化应对时代精神气候的差异性。
例如,在现代时期,山东的文学创作不大景气,被文学史提到的山东籍作家屈指可数,也就只有臧克家、王统照等少数几位。
如果从区域文化角度寻找根源,我们认为,因为齐鲁大地是孔孟之乡,其文化精神与现代时期反礼教、颠覆传统伦理秩序的潮流不合拍,其区域文化的功能受到了压抑,从而导致了山东区域文学创作的寂寞局面。
但是到了建国后十七年时期,吴越作家、东北作家潜沉下去了,三晋作家也雄风不再,只有讲求经世致用的湘楚大地的区域文学创作,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而一直缄默的齐鲁大地的文学园地却枯木逢春,焕发无限的生机,涌现了一批区域文学新贵,杨朔、贺敬之、曲波、峻青、王愿坚、刘知侠、冯德英、李心田等都成了当时走红的作家。
究其原因,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齐鲁文化的古典人文精神和理想色彩,与十七年的主流话语、时代精神氛围不谋而合,故造成了十七年时期山东区域文学的整体繁荣。
综观各区域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区域文学置于不断嬗变的“时代精神”的规约下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区域文化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张力关系,一种此起彼伏的结构关系。
时代的精神气候(包括社会心理、政治风气、文艺政策、文化理念、审美倾向)规约了区域文学的起伏流变。
近现代的一系列历史文化事件,如启蒙运动、左翼思潮、延安讲话、抗日战争、文学的“一体化”、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全球化与民族化,等等,构成了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语境。
文学本身不是独立的一个事件,我们只有把区域文学置于多重视野下,才能辨析出各地区域文化的应对机能,以及它们如何激活或抑制了区域文学的生长。
区域文学的消长沉浮,除了作家自觉的文化审美选择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区域文化与时代精神气候相投合或相排斥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文化是分层的,时代语境对特定区域文化精神的召唤,并非整体接纳,多数情形是宠幸特定区域文化某方面的特性。
建国后山东文学的阶段性特色就是明证。
[1]当代湖南文学的发展状况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
文学“湘军”的创作受湖南区域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以“楚骚”文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传统和近世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特征,制约着湖南文学的发展,30年代的沈从文模式和50年代的周立波模式,分别是两种文化传统的产物,到了80年代,周立波与沈从文两种文学模式交相辉映。
沈、周文学模式的形成与湖湘文化有关,而沈、周文学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命运,则与时代语境对湖湘文化某部分精神的召唤有关。
就区域文化一方来说,则是不同时期拣选不同特质来应对时代精神。
二区域性的城市文化风尚与中国现代文学区域文化往往被当做有历史厚积感的、相对明确而稳定的文化形态,而且通常指向传统乡土社会。
但是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传播,主要不是与乡土社会相联系,而是集中在城市。
近现代时期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政治格局的变动、战争的发生、租界的设立等因素所提供的种种际遇,把许多城市推入异质性的文化语境中,如新文化运动中的北京、租界语境下的上海和天津、孤岛上海、首都南京、陪都重庆、日伪政权下的哈尔滨、殖民统治下的香港,等等。
这些城市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图上都是一道道醒目的景观,它们的文化个性对现代文学的发生和特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历史的际遇赋予了它们重要的文学功能角色,它们亦以经过历史塑造的文化个性参与到现代文学品格的建构中。
需要指出的是,经过近现代历史塑造、改写的城市文化个性,仍然没有脱离“区域性”的规约。
城市的文化个性不是被历史随意捏塑的东西,历史能“修改”它,但不能彻底改变它的本性。
无论作为首都还是废都,甚或遭遇沦陷,北京的文化个性都不会与替代它首都地位的南京、后来同样沦陷的上海相混淆,虽然它的城市文化风尚因时而变。
重庆也不会因为战时流亡者(包括许多文化人)的大量迁入,以及被定为战时首都,就与被丢弃的首都南京和移民城市上海在文化特性上混为一谈。
无论历史如何调度城市,赋予城市以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角色,修改城市的布局、景观、人口构成以及文化地位,重塑其文化语境,都不能切断城市与地域性的、传统的文化基因之间的血脉关系。
并且,地域性的文化个性,仍然拥有对城市的文学生产样态进行解释的效力。
京派风格在北京聚集,商业化写作和通俗文学在上海成气候,延安诗歌对陕北民歌的吸纳,无不说明历史洪流中城市文化个性对文学生产及其样态的制约作用。
作家的创作会受到城市文化语境的影响,文学报刊的编辑理念不可避免地要因地制宜,城市市民的阅读需要也会对文学提出地方性的诉求,这些被普遍接受的观念都指向城市文学的区域特性。
上面我们谈到了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传播主要是城市中的事件,城市虽然遭遇近现代历史反复无常的摆弄,各个城市的文化个性仍然没有脱离“区域性”的局囿,并且,地域性的城市文化个性,仍然拥有对文学生产样态进行解释的效力。
接着我们想要表明的是,惯常的用于区域文学的研究方法和文化模式,并不太适合用来阐释区域性城市的文学现象,区域性城市虽然具有地方文化特性,但其总体风貌因不断地被涂抹、删改、丰富,以至于某些方面已跨越了既定的地方文化特色的边界。
不过,发生在城市的几年或十几年的变化,还不足以形成一种新型的、成熟的区域性城市文化,往往造就的仅仅是一种文化风尚,因时而成,随时而消淡。
它与特定的区域文化特性有关,又因时缘被组合过、修改过,形成与之前的地域文化有关又有明显区别的文化语境和特性,这就是文化风尚。
例如,重庆的陪都文化风尚只是在抗战时期存在,有巴文化的影子,又不能为巴文化所笼罩,它是一种区域性的城市文化风尚,对重庆大后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再如,晚清时期的上海,由于租界的设立,大量移民的迁入,西方市政管理制度和娱乐消费方式的输入,其文化属性正在酝酿着一场和平演变,但又还没有定型为一种可以称之“海派文化”或“租界文化”的新型文化形态,其根基还是本土的,以江南文化做底子的一种文化。
如果讨论晚清时期上海的文坛状况,阐述狭邪小说、言情小说、谴责小说的相关特性,从吴文化或上海老县城的文化传统入手,就会捉襟见肘,难以全面解说其区域风格。
对之,必须充分考虑到晚清上海的文化风尚,一种因租界的设立而滋生的文化风尚。
地域文化与变动的时代语境、人口结构、读者心理、城市制度、文化体制、政治机构、文化消费潮流等因素,在城市的交融互动,形成区域性的城市文化风尚。
以往我们对区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注重的是作家的籍贯,以籍贯作为界分区域作家的硬指标。
在流动的现代时期,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身份在许多情形下被杂糅过,这就造成了鲁迅不是在绍兴叙述浙东乡土风味的故事,沈从文不是在凤凰缅怀湘西儿女的往事,张恨水也主要不是在安徽卖文编报为生,他们是在上海、北京、重庆、昆明等城市创作区域色彩的小说,他们的书写受到这些城市文化气候的影响,所处城市语境激发了他们的故土神思,反过来,他们的区域表述也参与到这些城市的文化建构中。
例如,上海作为现代文学中心的地位,并非由上海籍的作家支撑,鲁迅、沈从文、茅盾、张爱玲、张资平、吴趼人、包天笑、林纾、张恨水等作家以及左联、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等流派的创作,与“上海籍”这个条件基本没有关系,但与上海的城市文化风尚有关,城市文化风尚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他们的创作也成了城市文化风尚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