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锋

合集下载

第一课 美苏争锋(公开课)

第一课 美苏争锋(公开课)

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 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 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左图为12国代表集会签约。
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
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 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 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左图为12国代表集会签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 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 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下图)
美国前总统胡佛说: “目前,我们, 只有我们掌握着原子弹,我们能够 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
战后苏联政治军事实力
●军队人数:1100多万,并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
●控制整个东欧地区 ●反法西斯战争使苏联在世 界上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国 际地位空前提高 苏联是战后惟一可以和美 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
投下800万吨炸药,超过 二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 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 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 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自己也损失惨重,战 争长达12年,5.6万余人 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 资4000多亿美元。
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现在世界上有两个大国, ·· ·· ··我指的是 俄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都在不被人们注意 的时候成长起来。 ·· ·· ·· 他们的起点不同,道路各异。然而其中 的每一个民族都好像受到天意的密令指派, 终有一天要各主世界一半的命运。”
——托克维尔(法)《论美国的民主》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解读历史
二、两极对峙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两极对峙中,世界上的局部战 争和冲突都与美苏两个大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两 国却未曾发生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你能解释其中 的原因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9.1《美苏争锋》优质课件(2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9.1《美苏争锋》优质课件(21张PPT)


同盟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 不得不重建。“重建世 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阁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柏林墙——有形之墙
解读词:1989年11月9日,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 围墙,整个德国陷入极度兴奋状态。此事件也称为“柏林围 墙倒塌”。11个月后,两德终于统一。
西德人指责东德人懒惰, 不工作,靠西德人养活,拖了 西德经济的后腿;而东德人则 指责西德人傲慢无礼,不够理 解和宽容。 直至2015年,仍有四分之 三的德国人认为东西部的思维 方式不同。
规则:
讨论时间2分钟,双方各推选一名发言组长和一名记 录员。正方先发言,反方组长第二个发言。接下来 是双方组员自由发言。整个辩论过程不超过5分钟。
冷战下的世界政治经济生态
欧共体
第三世界兴起
东盟
本课之思: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事物?
又应当如何对待现状与未来?
四、 悼“墙”
解读词:今年是柏林墙倒塌27周年,这座给德国带来 巨大创痛墙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柏林墙虽然倒了,还 有些“墙”继续存在……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
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 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 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直击高考
3.美国历史学 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
朝鲜半岛一分为二 相见难来别亦难 母子相隔台湾海峡 满心乡愁泪满面
人与人——人心之墙
“扶不扶”
“碰瓷”

历史:美苏争锋 课件(人民版必修一)

历史:美苏争锋 课件(人民版必修一)

北约12个创始 北约12个创始 12 包括美国、 国,包括美国、 比利时、加拿大、 比利时、加拿大、 丹麦、法国、冰 丹麦、法国、 意大利、 岛、意大利、卢 森堡、挪威、 森堡、挪威、荷 兰、葡萄牙和英 过去60 60年 国 。过去60年 里,北约先后6 北约先后6 次扩充成员国 2004年月 年月, 至2004年月, 扩充后的北约共 26个成员国 个成员国。 有26个成员国。 随后,阿尔巴尼 随后, 亚和克罗地亚加 入北约, 入北约,使北约 成员国增至28 成员国增至28 个。
《逃离燃烧弹袭击的孩子们》 逃离燃烧弹袭击的孩子们》
黄幼公和潘金淑
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国家利益冲突 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国家利益冲突 ---


2、两极(“冷战”)格局形成过程 两极( 冷战” 年丘吉尔“ 1)冷战序幕: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冷战序幕: 1946年丘吉尔 铁幕演说” 冷战标志:1947年 杜鲁门主义” 2)冷战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3)具体表现
理性的胜利
美国人裤子里的刺猬” 美国人裤子里的刺猬”:1962年,为了“往美国人 年 为了“ 的 裤子里塞一只刺猬” 裤子里塞一只刺猬”,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 这次被命名为“阿纳德尔”的行动, 弹。这次被命名为“阿纳德尔”的行动,在美国人的眼皮 底下,将导弹从一个半球运往另一个半球。 底下,将导弹从一个半球运往另一个半球。
丘吉尔在“铁幕演说”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该演说有何影响 丘吉尔在“铁幕演说”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该演说有何影响?
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 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 界共产主义运动。 界共产主义运动。 是冷战发出的信号, 是冷战发出的信号,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一轮复习 美苏争锋公开课(课堂PPT)

一轮复习  美苏争锋公开课(课堂PPT)
材料中的“铁幕”指什么? 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15 幕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美苏“冷战” 1、冷战的概念:
2、冷战的序幕: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年)
3、美对苏采取“冷战”方式的原因:
①战后,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双方势均力敌,不敢贸然开战(两败俱伤)
是什么?
20
①联系:
两者在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
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
地位。
②区别:
16
4、冷战的表现:
自己动手:美国为达到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具体采
取了那些措施?苏联又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请仔细阅读教 材第P国
苏联
杜鲁门主义 (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军事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2.实质:
美、苏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 重新安排
3.作用: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10
一、两极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 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11
材料一: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
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 英国小毛驴。”——丘欧吉洲尔衰1落94,3西年欧德辉黑煌兰不会在议
大不列颠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已经完蛋了。
战后主要国家力量对——比美国发国生务院变官员化琼斯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初期,经济上,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 经1/济3 ;中黄所金占储比备重:—3—/工4。业头生号产政量治:、2/经3济;、外军贸事出强口国额:

新课堂历史必修一课件专题九一美苏争锋

新课堂历史必修一课件专题九一美苏争锋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朝鲜战争、越南 战争等局部地区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军事 对抗。
军备竞赛
太空竞赛
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双方投 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研发新型武 器和装备。
太空竞赛是美苏争锋的另一重要表现,双方 竞相开展太空探索和技术竞赛,以展示自己 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03 美苏争锋的全面展开
了解美苏争锋的背景、过程和影 响,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
理解美苏争锋对冷战时期国际关 系的影响,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启
示。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 能力,提高其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和解决能力。
02 美苏争锋的起源与初期阶 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
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欧洲列强衰落,美国和苏联崛起成为 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格局。
军事对抗的升级
1 2 3
双方军备竞赛加剧
美国和苏联在核武器、常规武器和军事技术等方 面展开激烈竞争,导致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军事冲突与局部战争
双方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事 件中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军事冲突,加剧了世界紧 张局势。
战略防御与进攻
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战略防御和进攻态势,通过 部署导弹、建立军事同盟等方式来维护各自的国 家安全。
美苏争锋的影响深远,不仅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也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 势。
对未来国际关系的展望
当前国际关系呈现出多极化、 全球化的趋势,各国之间的相 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
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将更加注 重合作与共赢,和平与发展将 成为时代的主题。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需要 加强交流与沟通,共同应对全 球性挑战,推动世界的和平与 发展。

美苏争锋的公开课

美苏争锋的公开课

1、历史背景
(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确立 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实质:美苏主导、两分天下
(2)二战结束,美苏两国矛盾激化
原因两:国共“因国同为战家的有时利敌一,益人要个和消保打社失持会败, 团制共结度同的并敌矛不人盾太的加难目剧,标, (3)二战后,这美一苏点两谁国都势清均楚力敌。艰难的工作在
美国:战经后济,军那事时大,国 各种不同的利往害往关会系使 同盟苏分联:裂政。治”军事(斯大大国林·1945于雅尔塔)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 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越战期间,美军投下800 万吨炸药,造成越南160多 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 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也损失惨重,战争长 达12年,5.6万余人丧生, 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 多亿美元。
《逃离燃烧弹袭击的孩子们》 黄幼公和潘金淑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政治格局的最大变化是 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B、柏林墙的修筑 C、德国的分裂 D、经互会的成立 4、“二战”后,出现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的根源是 A、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战后初期 两极格局(美苏)
政治格局
指国际政治舞台 上的各种力量从 自身利益出发, 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在一定时 期内所形成的一 种结构状态。
新兴力量崛起 苏联解体
20C80末90初 多级化趋势(一超多强)
特点:既相对稳定又发展变化。 变化原因: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
阿富汗战争
911恐怖袭击


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 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C、帮助受援国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 D、干涉别国内政 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美苏争锋

美苏争锋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昔日盟友:正义的化身
1945年4月美苏军队 在易北河会师
1945年雅尔塔会议 “三巨头”
从图片分析,二战时美苏关系如何,对当 时世界有什么影响?
曾经的盟友,为了正义
今日的对手,为了 ?
请思考:二战中美苏均为正义而战,并肩战斗,为人类和平 创造了条件,为何战后双方却形成对峙?
两极对峙格局
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背景: 2、战后美、苏实力势均力敌; 3、美苏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
1、序幕:铁幕演说 2、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过程: 3、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4、军事:北约---------------华约 1、消极: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影响: 2、积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互相借鉴 第三世界的崛起
如今,在柏林, 柏林墙的遗迹变 成了一道贯穿旧 城20公里长 的鹅卵石小径。
以色列犹太居民定居点和巴勒斯坦之间的隔离之墙
“意识形态”包围下的“中国威胁 论”
美国《时代》周刊的 一篇文章认为按目前的 速度和潜力,中国将超 过日本,超过美国成为 世界经济总额最大的国 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 展将对世界带来“威 胁”。
C
我和你同住地球村!
需要交流与理解!
•“极权主义”指的是什么? 指社会主义制度 •“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指希腊、土耳其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指的是什么? 指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武装和苏联 • 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与苏联全球对抗 美国总统杜鲁门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1美苏争锋(复习)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1美苏争锋(复习)

2011年6月,在京举办的第二届全球智库峰 会上,美国资深战略家、88岁的前国务卿亨 利· 基辛格建议中国:展开“胡锦涛计划”, 援助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发挥当年 “马歇尔计划”之效用,并借此令中国成为 全球领袖国家。基辛格在此强调的“马歇尔 计划”之效用指的是 A.抵制社会主义势力的渗透 B.建立世界霸主地位 C.实现欧洲经济的复苏 D.在政治上控制欧洲
1972年,德国柏林
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后德国分 一个小女孩子站在 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铁丝网前眺望远方
的亲人
2.亚洲 ⑴朝鲜分裂(1948)与朝鲜 战争(1950-1953)
2004年4月3日,朝鲜金刚 山,韩国探亲者洒泪告别 朝鲜亲人
2006年,分离50多年 的兄妹短暂重逢
2.亚洲
பைடு நூலகம்
⑴朝鲜分裂与朝鲜战争
西欧普遍削弱,美苏实力均衡 无力当世界主角, 决定世界事务的中 心地位彻底丧失。
都大扩,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
1.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联 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 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 刚开始。”对凯南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美苏即将爆发战争 B.美国将采取遏制政策对付苏联 C.局部战争将不可避免 D.法西斯势力必将抬头
朝鲜战争: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 景的首次大规模局部战争,造成朝韩 长期分裂,加剧了两极对峙格局。
美军拍摄重新占领地
⑵越南战争(1961—1975局部热战)
越南战争:二战后持续时间最 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是美苏争 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 迫使美国调整对外战略。
3.美洲: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1)美国是慈善家吗? 直接:用经济手段复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美苏争锋
教材整理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历史背景
(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4)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形成过程
(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2)表现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图解示意]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教材整理2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特点
美苏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

2.表现
(1)全面冷战
①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②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

在美国的压力下,苏联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2)局部“热战”
①朝鲜战争:1950年,美国操纵的所谓“联合国军”,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这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②越南战争:1961—1973年,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这是二战后持续时间
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3.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相互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消极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57“学习思考”,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彼此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轻巧识记]巧记“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两大特征:以美苏对抗为标志和“冷战”“热战”的斗争形式。

三个领域: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对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对经互会)和军事上(北约对华约)。

四个结果: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

探究点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1.杜鲁门讲话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
【提示】观点:抵制苏联与社会主义。

原因:杜鲁门主义既是美国对苏冷战开始的标志,也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宣言书。

2.史料二中的这项“战略措施”是什么?对美国有何影响?
【提示】措施:马歇尔计划。

影响:有利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苏联;有利于美国对西欧的资本输出和经济控制。

1.联系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
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2.实质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3.区别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
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解题模板】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某大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

该国总统得意地宣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

这个国家是()
【导学号:17080172】A.瑞典B.美国
C.丹麦D.挪威
【解析】由题干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唯一的超级大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可知这个国家是美国。

【答案】 B
2.近年来,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德、英等国的政府或军方网络。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些言论是冷战思维的表现。

“冷战思维”的核心内容是()
A.打击B.遏制
C.合作D.共存
【解析】冷战的最初含义是指美国采取一切非武力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

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仍旧用这一观念处理事务,被称为“冷战思维”。

【答案】 B
3.(2016·全国乙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

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排除D项。

【答案】 A
4.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冷战对峙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解析】本题材料的观点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势均力敌,双方都不敢轻易挑起战端,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A项与题意无关,B、D两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7080174】材料一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力量。

军事上,美国不但垄断了原子弹,还拥有1 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和1 000多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

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美国,建立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仅作战飞机的年产量就达40 000架,苏军驻扎在欧亚许多地区……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材料二巴尔干半岛和东地中海地区,历来被英国视为大英帝国的生命线。

1947年2月21日,英国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了结束援助希、土的照会,声称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使英国在3月31日以后无法继续向希腊、土耳其两国提供援助。

英国强调希腊、土耳其面临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根本无力维护“民主制
度”……西方国家绝不能眼看它们落入苏联控制之下。

材料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着“极权主义”的威胁。

他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四杜鲁门认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1947年5月22日,援助希、土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

(1)根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实质是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四中的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这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按照杜鲁门主义的全部逻辑,美国在欧亚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4)针对美国在欧洲采取的行动,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解析】第(1)问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美苏力量的对比进行回答。

第(2)问结合材料联系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进行回答。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冷战的具体表现。

第(4)问联系苏联的反应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1)原因: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扩展势力范围,美国视其为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美苏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实质: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称霸全球。

(2)转折点:美国援助西欧遏制苏联政策,代替了二战中苏美“大国合作”政策;美国对外由局部扩张向全球扩张转变。

影响:是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给当时国际关系带来紧张不安因素。

(3)行动:欧洲: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分裂德国,扶植西德。

亚洲:扶蒋反共;侵朝侵越;改变对日政策。

(4)1949年,苏联等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在华沙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