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象_与中医思维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理论研究#
/象0与中医思维的研究
辽宁中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室(沈阳110032)刘庚祥
近年学术界对中医学/象0及思维方式的研究给予关注,中国古代的/象0是古人形象逻辑思维的一种观念形式。

人类在抽象思维建立之前的几百万年间都生活在形象思维的世界里,而中国又是世界上象形文化最发达、至今仍应用象形字的国家。

形象逻辑思维在象形文化中形象思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思维方式,但这种形象思维并不是以往认为的那种非逻辑、非理性或艺术性的思维,形象思维是一种对客体形态的再认识与内在实质的理解相统一的认识活动。

是人类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与逻辑形式之一,因此把它也称为形象逻辑思维。

表象现代认知科学把客观事物的外表形态(包括形状、质地、颜色、声音)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记忆,谓之表象。

人脑的形象思维正是以这种表象为中介来认识事物的。

象类似的事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类似的形态反映到人脑就构成类似的表象,当人脑把一些具有相似性的表象进行特征概括时,就可形成一种简约、抽象的一般性表象。

如古代的五行,并非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五行的每一行都是一种一般性表象,是形象思维对世界物质形象(广义)按相似性进行的类划分,而以木火土金水五种代表性物质来实拟与象征。

古人将这种始于事物形态,经过思维的分类、简约、抽象、概括形成的思维观念,谓之象。

阴阳也是象,古人将世之太阳与月亮、温热与寒凉,黑暗与明亮、雄之强悍好动、与雌之柔弱喜静等众多形态、表象进行终极的类分与抽象,形成了一种思维中的观念,概之以/阴阳0。

因此,五行、阴阳都是象,不同之处是阴阳的抽象度比五行更高,是古人在认识自然本质时对自然形象进行总体抽象、总体概括而得出的基本的、终极的观念。

病症之象古人阴阳学说的认识论、方法论正是以阴阳之象为核心而建构,如中医的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总纲,表里寒热虚实是分目,分目在认知中具有确定空间、性质、量范畴的意义。

但由于八纲辨证是以阴阳之象为核心而建构,因此这些实际表示位置、性质和量的范畴,就具有了象的品格,如八纲的表证,并不是说病症就实实在在地位于/表0的位置上,/表0在这里是/象0,是表示本证有表之象、表示本证具有初、轻、浅、外的机制。

同理,热证也并不是必有体温的升高,一些体温不高,而症状有热之象者,如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甚至狂越也属于热。

象的抽象形象多媒性由上可知/象0是对一些表象的类概括和特征抽象,因此象具有抽象性,如对/阳0,实际并没有一个实体事物与之对应。

阳是对事物表象中那些明亮、温热、亢进、向上、向外、强壮的形象的概括与抽绎。

象虽然是从表象中抽象概括而来呈一定的抽象性,但由于象源于事物形象,是对形象的抽象,因此象的思维内容仍然是形象信息,只不过这些形象信息在抽象概括过程中被简约、选择、重组罢了。

象不仅具有形象性、形象内容,而且这些形象信息是多媒的,它既可以是图形图象,也可以同时具有听觉、嗅觉、触觉的信
息形式,即/象是人脑对表象多媒、多维的抽象。

0
综上,/象0是中国古代形象逻辑思维中具有认知功能的观念形式,它源于自然形象,出自于人脑的表象,以形象信息为其/内涵0,以抽象性、形象性、与多媒多维性为特征,/象0在人脑中具有多媒形象信息的比较、识别与实质意义的认知作用。

形象认知模式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认为,形象思维的形象识别与认知是由人脑形成的形象识别模式完成的,不同类型的形象思维要相应地建立不同的形象识别模式,中国古代的阴阳虽可说是象形文化的基本范畴,但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概念、范畴形式,因为阴阳内含一种被抽象、简约了的多媒、多维的信息集合,因此,阴阳作为/象0,实质是以其上述的/信息集合0构成形象识别模式的结构与逻辑,因此也可以说阴阳之象是古代形象识别模式的核心纽结,这种核心纽结决定了识别模式的阴阳逻辑,决定了意义的理解方式与评价的取向,中医所说的/比象0就是用大脑的阴阳式的形象认知模式对观察事物进行形象识别与实质的理解。

比象的逻辑过程阴阳之象以其内涵的多媒、多维形象信息结构形成了一个形象认知模式,古人所说的/比象0就是用大脑的形象认知模式对观察事物进行形象识别与实质的理解。

那么这/比象0是如何在思维中运作的呢?如图所示:
A物形象
形象信息的抽象简约形象认知模式
A物表象A物个别象A物个别象意义
大脑
A物形象意义
当外界A物的形象反映到人脑,就在人脑中形成A的表象,如果要对A物的形象意义进行认知,首先由人脑的思维抽象力对A表象进行形象分离、简约与抽绎,形成A物的个别象(类似意象),之后再将这个别象与(由众多一般象组成、以阴阳之象为核心的)形象认知模式进行比较、识别。

比出A个别象在模式中的本质与意义,这样就得出了A物形象的本质与意义。

如一病人的舌为形象A,反映到医者的脑中形成表象A,呈舌红、苔黄、少津以及一些有关舌形、舌体等等的信息(大量的客体信息),人脑要对这个表象进行理性认识,必须将舌的表象信息进行凝固、简约、抽象的思维处理,抽取有效、有意义的信息,舍去无意义的信息,然后在脑中集中建构一个舌红苔黄、少津等的个别象(即被思维抽象化、典型化了的表象)。

然而这种被抽取出来的个别象,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将其放在阴阳之象的形象认知模式中类比,才能比出其中的意义,如在阴阳、寒热、虚实的自然现象、自然常识的认知结构中,颜色红黄属阳属热,火热熏灼津液则干燥少津,这样舌红苔黄少津的舌象就有了阴阳学说下的本质与意义)))热盛伤津。

阴阳的客观性以往学术界一直把阴阳作为古老、朴素的哲学范畴看待,但至今学术界仍然不能用语言文字对阴阳进行内涵的阐述,不能用概念逻辑形式对阴阳的内涵作以理性的思维与把握。

这实际已告知我们,阴阳不是抽象逻辑思维中的概念形式,不仅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其内涵,甚至用语言文字为其命名都是困难的,就如5老子6论/道0一样,/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0(二十五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0 (一章),同理阴阳可道,道出的也不是本意的阴阳,最多只能象征与指代。

因为阴阳内含大量非语言、非概念形式的信息,语之则不能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0。

因此,阴阳的实质是人脑利用多媒多维的感知与抽象能力,以世界外在形象、形态为材料,对自然世界的形式、内容、联系、结构、实质进行终极的类概括。

就是说阴阳的确立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存在却是客观的。

这就像客观物质运动的顺序性、持续性是时间范畴的客观基础,而时间的一维性和顺序性是因果性范畴的客观基础一样,不论是抽象思维的范畴,还是形象思维的象,它们虽然出自人脑的思维,但却源于自然界的客观逻辑。

由上可知中医学的独特就在于它全面吸收了中国古代/象0的形象逻辑认知方法以及围绕/象0建构的理论体系,然而问题的关键是这种认知方法,这套理论体系是否有科学依据和价值。

模拟自然的智能认知作为人类的认知方式、逻辑方法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客观实践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如果自然界事物在形象、形态上根本就不存在规律性,人脑决不会形成利用形象进行思维与认知的思维方式与逻辑。

因此,事物形象的规律性(即相似与相异性)是人脑建立形象逻辑思维以及能对事物形象、形态进行理解、认知的客观逻辑基础。

人类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形象识别模式是对自然形象信息及规律的一种集中、整体、结构、本质式的客观反映,是自然形象逻辑结构在人脑中的一种简约的模型。

反过来当人脑用这种模型去认知客观事物时,方法上就是用模拟自然的方法去认识自然之物。

人类的思维具有智能性,现代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认识到,人脑思维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形象逻辑思维中,智能的实质是依据自然界的相似性,事物的分形性对客体事物进行智能模拟式认知,其多用在一些内部机制尚不清楚的复杂性事物的认知上。

人体与疾病是世上最为复杂的事物之一,中医学就是一种运用人脑形象逻辑思维模拟自然客观现象与原理用于人体与疾病的学问。

(收稿:1996-09-17)
(责任编辑王宝瑞)
(上接34页)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17世纪初西医传入我国起,便有了中西医异同及优劣之争。

几百年来,人们苦苦地思索,中西医能否结合,怎么结合,立足点在何处,这已成为这个时代应该解答的问题。

苏春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96级医史博士生):中西医结合中的困难,并非一方一药的问题,而是两种医学理论体系及文化背景的差异的问题,这种文化差异是中西医根本差异之所在。

是需要扬长避短,还是互相结合?
程伟:文化人类学引入起了很大作用,科学文化进入中国,开始抵触,但终究接受了,是不是中国排斥科学,中国也并不是一点也不关心科学。

王清任提出了解剖要求,说明有反传统的改革思想、吴有性已有了突破意识。

如果把文化作用看得过重,我怀疑,能否说我们的文化土壤必然扼杀科学。

文化作用究竟有多大?是不是全部问题的根本?
车离:事情很明显,封闭文化的结果,使王清任、吴有性等终究没有发展起来,这就说明了传统文化之巨大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尊经法古、重道轻器、务虚不务实等观念,至少是延续或者妨碍了科学发展。

我相信在民主的大众的新文化高潮中,中医学也不会游离于现代化科学群之外。

(本座谈会得到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大力支持,副校长匡海学教授出席了座谈会并做了讲话,参加了讨论;博士生导师车离教授在座谈会上致词;同时还得到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程伟教授和图书馆王宇馆长的帮助与配合,座谈会议内容由博士生关晓光整理,在此一并致谢)
(收稿:1996-11-18)
(责任编辑王宝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