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教学案:第一单元_第二课_百舸争流的思想有答案
高中政治1.2《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入新课)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
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哪些派别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要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介绍一下思维和存在,或以物质与意识作为代替,同时告诉学生,两个关系词——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可以互换的。
(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表达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看法)意识——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物质——比如我们身上穿的、脖子上带的、手腕上带的、书桌上摆的,都是物质,只不过它们是具体的一个个事物而已。
总而言之,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
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在大致明白了什么是物质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考察下这两个词语的关系,大家想想,你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
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
这样哲学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进行分析,看哪种主义是科学的)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到手机、MP3、MD、电脑等东西的时候,大家脑海中是不是就会浮现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说MP3,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要么长长的要么扁扁的要么圆圆的,可以听歌做U盘的小玩意儿。
这个就是我们哲学上的说的意识。
不过,如果老师现在和一个远古人或者说我家乡里的那个村子里乡亲们说MP3、MD,他们的脑里会出现这样的反映吗?我想,他们的回答是——这能吃的吗?总结——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关于哲学的第二个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解释同一性——就是说意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问题。
必修4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

必修4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内涵(3)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2.理解(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3.运用(1)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的(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4)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二、教学重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学生活动:展示一组著名学派的命题,请学生判断理解并归纳出他们的最大分歧在哪儿?(最大的分歧在于认同世界从哪里来,谁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位的)学生活动:学生说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归根到底是处理好谁与谁的关系?(如:学习实际效果不佳是学习计划与实际状态的脱节,归根到底都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二、正文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学生活动:展示四个代表观点,请学生在阅读课本P-1/9-1/10的基础上,进行归类。
(唯物主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外无物”;可知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
高中政治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学案【学习目标】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课前预习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含义:(2)内容:①何为第一性:②有无同一性:(3)原因:①②③2、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根本观点:(2)三种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之处:局限性: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之处:局限性: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合理处:3、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根本观点:(2)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的关系(1)相互交织(2)后者前者5、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构建体系:【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合作探究】: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2、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之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3、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明确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准问题。
4、“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自主探究】:想一想:“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
”这一观点属于什么哲学派别?有什么局限性?【当堂练习】1.(2008江苏卷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2、甲:“我在故我思”,乙:“我思故我在”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②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2008广东)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2)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入设计导入一存在就是被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问题探究:同学们认为这块石头在你碰到之前,你产生痛之前存不存在?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引导: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你对石头的感觉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二(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学生方芮曾经很相信星座占卜。
有一段时间,她的成绩不是很好,即使十分努力也没有什么效果,为此她非常郁闷。
后来偶然进了一个占星网站,在那儿,她知道了“原因”,那就是当年她的“考试运”不好。
从那以后,她便很相信占星,只要遇到什么事,都会去算一算。
妈妈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及时开导她,让她明白了大部分预言其实都比较笼统,偶尔碰上几件很正常。
而且迷信占卜的人往往深陷其中,把“预言”拼命往自己身上套,当然“越算越准”。
现在她明白了,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遇到问题,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千万不可被虚无的占星所迷惑。
教师引导:你们也相信“星座占卜”吗?为什么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好多人都相信这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之所以会相信这些迷信活动,是由于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来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推进新课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哲学基本问题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高中政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思想哲学根本问题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根本问题及其根本内容。
2、理解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根本问题。
3、理解思维与存在关系及其重要性〔二〕能力目标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与哲学开展关系,培养一定哲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世界观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哲学,坚持唯物主义,自觉反对与批判唯心主义,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二、学习重点难点哲学根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分歧。
【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P12,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自主探究结合自己对课本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一、什么是哲学根本问题1.根本内涵:哲学根本问题是关系1、判断:哲学根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二、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25分钟〕探究点一哲学根本问题【聚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根本看法与观点。
〔1〕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共同主题是什么?【生活中哲学案例】拍脑袋就决策,是不少地方一个通病并且是一个老毛病,尤其是在城市建立中,这几年更是愈演愈烈,以至于在城市工程在一些官员手中成了孩子积木,想怎么搭就怎么搭。
刚搭好又要推到,弄得城市像个永不竣工大工地。
而多少资金就在这大拆大建怪圈中变成了一堆堆“建筑垃圾〞。
〔2〕从哲学根本问题角度请你谈谈对“拍脑袋〞决策认识。
【误区警示】误区1:哲学根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问题。
误区2:一切唯心主义者都属于不可知论。
探究点二: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成为哲学根本问题原因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关系,比方学生学习必须处理好方案与学习实际关系;企业经营必须处理好经营策略与经济形势关系;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关系。
〔1〕这些关系涉及共同哲学问题是什么?〔2〕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何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关系?【误区警示】误区1:对哲学根本问题不同答复是人类生存物质根底。
高中政治 1.2《百舸争流的思想》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本课设计意图(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3)@§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内容目标: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5@§提示与建议: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高中政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课标要求】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
(2)理解:①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使自己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能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
【基础预习】(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和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和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的问题;二是的问题,即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分为和。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课堂合作探究】一、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探究一】形神论战探究材料: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
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他把萧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
萧子良几次组织人马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
萧子良无可奈何,派人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为什么发表这种违背潮流的言论呢?你应当赶快放弃你的言论。
范缜听后,哈哈大笑:要我范缜“卖论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探究问题:(1)形神关系的论战触及了哲学的什么关系?他们的分歧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名流、高僧们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学习目标】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学习过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知识梳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也就是 。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_____ 和_________ 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______决定_______,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______决定_______,就是唯心主义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 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和 的标准。
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思维能正确的认识存在,即二者存在同一性这是________的观点;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________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即二者不具有同一性,这是________的观点。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 和 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______________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 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__________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 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和 决定着它们对其他 的回答。
(二)小试牛刀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二课⎪⎪目题(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各自地位分别是什么?(1)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辨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前者是一般哲学都会遇到的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问题。
2.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辨析:对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绝大多数哲学家肯定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图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提醒]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典例应用](天津高考)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
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解析] 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科学家的新发现,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A当选。
B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且与题意不符;C在材料中未体现;D说法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答案] A目题(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从生活实践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认识和改造世界,归根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从哲学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①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并明确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必然结果。
(×)辨析: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决定各种哲学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
2.不管何种学派用何种观点去研究哲学,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辨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个角度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由哲学的任务所要求的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主观和客观,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解决既是哲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是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要遇到的最经常、最普遍、最根本的问题。
能否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决定着我们实践的成败。
实践要求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首先必须回答思维和存在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3)是由哲学的历史所证明的全部哲学史证明,任何哲学家在建立自己的学说时,都不能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典例应用]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解析]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主要表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D正确。
其他三项都不是其表现。
[答案] D知识点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王夫之认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休谟说,世界上存在的只有知觉和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
所处时空不同,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却共同回答了(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④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题干中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休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思维,同时认为“那是不可能知道的”,是一种不可知论,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二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②表述符合题意;设问限定语“共同回答了”,③④不符合限定范围,排除。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分的依据是( )A.存在能否决定思维B.思维能否决定存在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D.思维能否等同存在解析:选C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答案为C。
3.让一个吸烟成瘾的人成功戒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嗑瓜子、嚼口香糖,科学家还找到了新的戒烟方法。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新西兰科学家发现,使用手机短信戒烟方法可以使吸烟的年轻人戒烟率翻倍。
这说明(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最基本的哲学派别D.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解析:选B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的是科学家发现新的戒烟方法,强调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
知识点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4.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
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法、形而上学争论的焦点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解析:选A 计划属于思维,实际属于存在,这两者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遇到的并无法回避的问题,选A项。
B、D两项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的说法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争论的焦点。
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于它是( )A.历史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B.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标志C.一切哲学不能回避的而必须回答的问题D.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解析:选C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地位,是对教材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
依据教材可知答案为C。
6.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了( )A.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D.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解析:选D 一切哲学不能回避、首先弄清、必须回答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答案为D。
7.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益突显,如利用借助网络实施诈骗、犯罪等。
这些现象促使人们反思如何在虚拟世界当中实现伦理道德的重新建构。
这说明(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哲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批判和反思精神③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④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A.③④ B.①③C.①② D.②③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日益突显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促使人们反思,这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哲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批判和反思精神,①②符合题意,答案为C;③④本身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
8.远古时代,由于人类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地震预测难以实现。
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的“天意”。
近代以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包括震源、震级等。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两个基本观点?(2)这两个基本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哲学上称之为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解析: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不同看法折射出人们对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
本题设问简单,只需运用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答案:(1)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的“天意”,反映了思维决定存在,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反映了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这两个基本观点都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上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目题(一) 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根本观点是什么?(1)分歧:两者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如何评价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上海高考)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辨析:将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元气”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是相同的,都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