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一岳麓版必修三历史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无答案)
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 孔子和老子

道是万物本原
(1)哲学思想
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辩 证 法
老子名言欣赏
弱之胜强 信言不美 知者不博 大直若屈
柔之胜刚 美言不信 博者不知 大巧若拙
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 (《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
汉平帝谥孔子为“褒 成宣尼公” 唐玄宗封孔子 “文宣 王” 元代被封为“大成至 圣文宣王” 清代被尊为 “大成至 圣文宣先师”
3、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1.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 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老子》第三章
无为而治
智者的低语 无 为 而 治 无为而治
老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 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老子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 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 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物 学派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影响
孔子拜谒老子
1、老子简介
老君岩(宋代建于福建泉州清源山)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 春秋楚国人 •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代表作品 《道德经》又称《老子》
3、思想内容
(1)哲学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仁”是良好的道德、修养,“礼”是规范、准则。 “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案 Word版含解析

第1课孔子与老子1.孔子的学说(1)孔子的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政治主张①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A.“仁”的含义:一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爱护百姓;二是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B.实现“仁”的途径: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礼”的含义:“礼”即周礼,“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D.实现“礼”的途径:为了实现“礼”,就必须“正名”。
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②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
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点技巧对“仁”和“德”的评价①进步性: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②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3)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释疑点“对鬼神敬而远之”孔子对“鬼神”是存而不论的,即他相信鬼神存在,但从不谈论,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策略和态度。
(4)教育思想①教育原则上:主张“有教无类”。
②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5)深远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被统治者重视,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例1】201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壬辰年祭孔大典于9月28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纪念这位中国伟大的先贤诞辰2 563周年。
这是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第九次祭祀孔子。
下列与孔子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B.孔子思想在当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D.孔子的著作有《诗经》《尚书》《论语》等2.老聃与《道德经》(1)老子的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1【教学设计】《孔子与老子》

《孔子与老子》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的第一课,本章主要讲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本课主要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
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 1987 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看材料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收集孔子的名言及故事,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新课导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老子孔子打架”成试题(摘要):2010年1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上海自主招生、保送生冬令营面试在华师大二附中举行,面试官是来自清华的20多位教授,面试中,学生六至七人为一个小组,同时面对三个面试官集体面试,时间为1小时,接着,进入每人平均5分钟左右的个人面试。
“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这道考题就出现在此次招生的个人面试题中。
讲授新课一、走进伟人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年轻时曾任小吏,50岁从政因为言不能用而辞官,而后周游列国宣扬政治主张,但未受重用,晚年从事著述及教育事业。
高中历史第1课老子和孔子学案岳麓版必修3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2、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一孔子的学说〖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第一目第1段及下面小字部分,了解孔子生平。
2.阅读教材第一目第2—8段及相关小字部分,归纳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标划出关键词。
〖训练巩固〗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1)“仁” (2)“礼” (3)“为政以德” (4)“有教无类”A.(1)(2)(3)(4)B.(1)(3)(4)C.(2)(3)(4)D.(1)(2)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 “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 “忠恕”之道3、孔子教育思想中影响最大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思结合D.独立思考4、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是因为( )A.孔子兴办私学,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世师表”C.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D.他的思想经过发扬和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拓展探究〗1、儒家思想后来备受各朝统治者的推崇,但当时各国的国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2、孔子思想的影响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探究:(1)材料一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3分)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2分)材料2:“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学案

设计:审核: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王夫之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前检测:我落实好了!1、“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了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是2007年祭孔大典推荐的五句奥运会迎宾词。
这五句迎宾词体现的人文奥运理念包括:①团结友爱②崇尚道德③和睦相处④和平发展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课标要求: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学导引:相信自己一定行!一、孔子及其思想1、地位:孔子,时期的、和,是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1)政治:①“仁”:主要内容是。
a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和,以此调整,稳定。
b要实现“爱人”,就要做到。
②“礼”:主要内容是。
认为“礼”就是西周时的,这也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一面。
③提倡,主张用“德”教化百姓。
(2)鬼神观:孔子主张对鬼神。
(3)教育思想:孔子主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3、影响:孔子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
二、老子及其思想1、地位:老子,时期的思想家,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1)世界观: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的思想。
(2)方法论:老子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
(3)政治:倡导政治上。
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以及中国人的、产生了深远影响。
能力提升:动动脑,锻炼锻炼吧!思考:孔府、孔庙、孔林被称为“三孔”,是世界文化遗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是什么?反馈练习:小试牛刀,瞧我的!1、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2、孔子的思想中,自相矛盾的一组是:①知之为知之②因材施教③贵贱有序④有教无类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3、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审议设立了世界范围的孔子奖,旨在弘扬孔子的教育精神。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孔子与老子的基本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儒家、道家两大思想流派的产生及其影响。
3.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难点
1.对孔子与老子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特别是两者在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
3.运用比较法,分析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通过列表、图解等形式,帮助学生清晰掌握两者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结合现实生活,联系实际。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孔子与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的现实价值。
5.开展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结合现实生活,设计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历史,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孔子与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异同。
2.强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会古代思想的现实价值。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孔子与老子思想异同的短文,巩固所学知识。
6.注重课后延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和思考题,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7.评价方式多元化。结合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单元综述】两条线索:一、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第1、2课)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 课)巩固和凸显儒学的主体地位----宋明理学(第4课)儒学的新发展----明清之际(第5课)二、古代科技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知道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探讨孔子、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难点:孔子思想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学法指导】分析某种思想形成的背景时,要学会运用一个基本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并结合必修I、II相关知识来加以分析。
【课前预习】一.孔子和早期儒家(P2-3)1.孔子的生平①年代: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
②地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 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仁”和“礼”①“仁”含义:“仁者爱人”。
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途径:“忠恕”之道②礼含义:即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名份制度途径:“克己复礼”,“正名”实质:要求人民安分守己,从而维护没落的奴隶制度。
(2)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世界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首位。
(实干精神)(4)教育成就: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3. 影响:孔子思想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汉代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主要思想(P3-4)1.老子的生平: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教案

第1课孔子和老子【知识·梳理】一.孔子的学说1.生活时代、学派: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2)“仁”:①“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
②“爱人”实现途径是必须遵循“忠恕”之道,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礼”:①“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②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③为实现“礼”,孔子进一步主张“正名”。
体现了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后人多加以否定。
(4)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
(5)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
(6)教育思想:①主张“有教无类”,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②主张“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
③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④主张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敢于“当仁不让师”。
3.影响:①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③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
二.老聃与《道德经》1.生活时代、学派: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代表作:《道德经》(《老子》)。
3.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学说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哲学思想: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案序号】1【编写人】马池江【审核人】范伟军【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春秋时期孔子、老子及其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难点:孔子的鬼神观;老子“道”的思想;自学篇对话篇【合作探究一】孔子的思想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材料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材料四“高深莫测谓之天,无可奈何谓之命”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材料五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第十五》材料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第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七》材料七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第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第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论语·第二》材料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第七》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第七》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第五》(1)依据所学知识,清解读上述材料中所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二】老子的思想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反者,道之动。
”材料三“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依据所学知识,清解读上述材料中所蕴含的老子的思想。
【精讲点拨】1.孔子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礼”要求人们安于上下尊卑的社会地位,这有悖于公平正义的人文精神,但遵守礼仪和道德规则,客观上有助于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4)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对“以德治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一定的人本理念。
(6)“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公平,“因材施教”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7)孔子思想中的“民无信而不立”的诚信观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评价篇1.刘欢的“孔府家酒,叫你想家”的广告词,耳熟能详,下列与孔子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C.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启发诱导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2.2019我国南方遭受暴雨洪涝灾害,牵动全国同胞的心,各界同胞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这直接体现了我国先贤的一个思想是( )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 C.民贵君轻D.人之性恶3.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
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 A.“礼” B.“仁” C.“德”D.“孝”4.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源于“道”的哲学概念②“无为而治”体现出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的主张③“无为”就是无所作为④“无为而治”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哲学境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D.③④5.老子和孔子相似的主张是( )A.反对严酷的刑罚 B.对旧制度实行一定的改革C.维护上下尊卑的统治秩序 D.倒退到原始社会状态6.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
这体现了孔子( )A.以人为本的思想B.无为的思想C.以理服人的思想D.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7.《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问之,曰舅、夫、子皆死于虎。
夫子问其为何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A.正名B.非攻 C.仁D.礼8.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高和下、前和后、有和无、难和易等。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这体现了他哲学中的什么思想()A.道为万物本原 B.辩证法思想 C.天道自然无为D.无为而治9.孔子的学生冉求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而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学理念()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择优而教B10. 下列表述能够反映孔子思想核心的是()A “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 以爱人之心调解和和谐社会人际关系C “民贵君轻”,“政在得民”D 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11.“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这种观点属于()A孔子的“仁”学思想 B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C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D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1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14.《全球通史》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其中“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不会出现在( )A.《春秋》B.《尚书》 C.《论语》D.《道德经》15.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16.“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17.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18.填空: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材料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材料四“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材料五“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政治思想?(2分)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其它政治思想?(4分)(2)材料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2分)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其它教育思想?(6分)(3)材料四、五分别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6分)20.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6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6分)21.画出本课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