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经证治概要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六经辨证讲稿

六经辨证讲稿

六经辨证讲稿六经辨证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

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

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这档子事儿。

咱先说说这六经是啥呀,就好比是身体这个大天地里的六条大路。

太阳经就像那最外面的防线,要是邪气来袭,它就得先顶上。

阳明经呢,就像是个大力士,能把邪气狠狠地往外推。

少阳经呀,就像是个机灵鬼,能巧妙地应对各种状况。

那太阴经呢,是身体的大后方,得好好守护着。

少阴经像是个敏感的家伙,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反应。

厥阴经呢,就像是最后的堡垒啦。

你想想看,这身体要是出了问题,不就跟咱走在路上遇到状况一样嘛。

比如说,感冒了,哎呀,这邪气是不是就顺着太阳经攻进来啦。

这时候咱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啦。

要是头疼、发热、恶寒,那很可能就是太阳经出问题了呀。

再比如,有的人阳明经比较旺,邪气一来,它就直接把邪气往外推,那可能就会发高烧、口渴、大汗淋漓呀。

这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战斗,身体的各个经络都在努力作战呢。

那在临证的时候呢,咱就得仔细观察,像个侦探一样,看看邪气到底跑到哪条经上去了。

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用药、来调理。

这可不能马虎呀,就像打仗得有策略一样。

你说要是判断错了,那不就像是走错了路,找不到敌人在哪儿了嘛。

所以呀,这六经辩证可太重要啦,就像是给咱指明了方向。

咱中医的智慧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那可不是吹的。

通过六经辩证,咱就能更准确地了解身体的状况,更好地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你看那些中医大师们,他们为啥能药到病除呀,不就是因为他们对六经辩证原理吃得透透的嘛。

他们就像是武林高手,对身体这个江湖了如指掌。

咱普通人也得了解了解呀,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能有个更好的把握。

别总是一不舒服就只知道吃药,咱得知道这药是为啥吃的,吃对了没有。

总之呢,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就像是打开身体奥秘的钥匙,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咱得认真对待呀!你说是不是呢?。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

六经提纲诀!(真正的六经辨证提纲)

六经提纲诀!(真正的六经辨证提纲)

六经提纲诀!(真正的六经辨证提纲)一、太阳纲:太阳病,是个表证,它的基本病机是风寒束表。

太阳病的特定脉象:浮脉。

再细分,可以分为太阳伤寒的浮紧脉、太阳中风的浮缓脉两类。

并且,单一的太阳病,脉象应该不见虚象。

太阳病没有特定的舌象,也就是说,还是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原因应该是太阳病得病时间短,病位在表浅的肌肤腠理,尚未影响到舌色、舌苔。

见到这样的舌、脉,我们可以按表证常见症状来问诊。

有无恶风寒,有无发热,有汗无汗。

并了解恶寒发热的规律。

有无头脑颈项疼痛,有无肢体疼痛。

有无鼻塞流涕。

有流涕的,还需了解涕的稀薄、稠厚,与颜色,以区别寒热多寡。

有无咳喘,有无吐痰。

有痰时,需要了解痰的稀薄、稠厚,与颜色。

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再结合望诊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单一太阳病,病人应该不会呈现明显的虚弱之象)。

假如病人饮食、二便无明显异常,精神状态也不显得虚弱,我们就可以根据“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判断为表证中的阳性的太阳病,再根据脉紧与脉缓、有汗与无汗来细分为伤寒证或者中风证。

也许有人会心想:病哪有这么简单的让你来判断。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单一太阳病出现的概率。

其次,所谓知常达变。

明白了单一的太阳病,而后才能进一步明白与其合并系属的更为复杂的病情。

单一太阳病的基础方,是太阳伤寒的麻黄汤,和太阳中风的桂枝汤。

太阳病,它的病机是体表被风寒所束,用药上以辛温发散为主,治疗法则上采用汗法。

汗法祛除体表风寒,势必要耗损机体津液,因此还要佐以甘滋养津液的药来帮助机体恢复正气。

附:太阳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风寒束表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二、少阴纲:少阴病,它的基本病机是真阳不足。

少阴病的特定脉象:微细脉(心跳无力)。

少阴病分少阴表证、和少阴本证两大类。

少阴表证的脉象,可以细分为少阴伤寒的微细浮紧脉,少阴中风的微细浮缓脉两类。

少阴本证的脉象,是微细沉弱脉。

《中医诊断学》:六经辩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辩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六经病证治纲要

六经病证治纲要

六经病证治纲要六经病证治纲要VS太阳病证治纲要(一)主要内容:1.性质:表病、热病。

2.证候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3.病机:外邪侵入肌表,营卫失调。

4.病变脏器:膀胱、三焦。

5.病情特征:恶寒。

6.热型:发热恶寒。

7.治则:解肌、发汗。

(二)证型:1.经病主证:(1)表虚的中风证,即桂枝汤证:由于卫失外固,营血内弱,证见头项强痛,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治主解肌祛风。

(2)表实的伤寒证,即麻黄汤证:由于卫气被遏,营血内郁,证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治主发表散寒。

2.经病兼证:(1)表里同病:表实里热大青龙汤证:证见发热、恶寒、无汗、烦躁,治主重解表,兼清里热。

表寒里饮小青龙汤证:证见干呕,发热而咳,治主重温里,兼解表实。

(2)邪郁肌表:邪郁不透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由于病久风寒两郁,邪正俱微,证见形如疟,热多寒少,日二三度发,面热,身痒,治主两解风寒小发汗。

汗出不彻的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由于汗后风重寒轻,表邪不甚,证见形如疟,日再发,治主重解肌微开表(即两解风寒微发汗)。

表郁里热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由于表未解,风寒两郁,兼有里热,证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渴,治主微发汗兼清里热。

(3)邪客经腧:表虚的桂枝加葛根汤证:由于风邪客于经腧,证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治主祛风兼和经脉。

表实的葛根汤证:由于寒邪客于经腧,证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寒,治主散寒兼和经脉。

(二)禁汗证:1.桂枝禁忌证有:表实者,酒客中风者,服桂枝汤吐者,太阳病汗吐下温针仍不解者,约为表实、内热、邪陷,禁用。

2.麻黄禁忌证有:咽喉干燥者,淋家病者,疮家病者,衄家病者,亡血家病者,汗家病者,病人有寒者,尺中脉微者,尺中脉迟者,约为津伤、血虚、中寒、阳虚,禁用。

(一)蓄水证:1.病机:为表未解,邪传膀胱气分,热与水结。

2.症状:脉浮,发热,烦渴,少腹满,以小便不利为特征。

3.证型:(1)蓄水本证:由于水停津不上承,以渴而能消水的消渴为特征。

第五节 六经辩证

第五节 六经辩证

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