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死致闭锁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脑干梗死患者疑难病例讨论

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 雷等在脑干梗死治疗中广泛应用, 能够抑制血栓形成,降低复发风险。
神经保护剂
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 等能够减轻脑部缺血缺氧引起的脑 组织损伤,对脑干梗死患者有保护 作用。
诊断
脑干梗死
症状
突发眩晕、恶心呕 吐、左侧肢体无力、 言语不清
辅助检查
颅脑CT显示脑干低 密度影,MRI进一 步证实脑干梗死
鉴别诊断
脑出血、脑栓塞、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02 脑干梗死概述
脑干梗死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脑干梗死是指由于脑干供血动脉 闭塞或狭窄导致的脑干局部缺血 、缺氧,进而引起脑干神经细胞 损伤或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病例的预后评估
长期预后不良
01
脑干梗死患者预后通常较差,容易遗留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复发风险高
02
脑干梗死患者容易复发,需要加强预防措施,控制危险因素。
心理和社会支持重要
03
脑干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家庭和社
会支持对预后至关重要。
04 脑干梗死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进展
溶栓药物
药物治疗联合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高压氧治疗、针灸治疗等,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05 讨论与总结
病例讨论
01
02
03
04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 家族史等。
临床表现
起病方式、主要症状、体征等 。
影像学检查
CT、MRI等检查结果及影像 学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闭锁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

闭锁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
王丹,于海华,冯凯’ (北京顺义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1300)
《海南医学)2012年第23卷第2期
·经验交流·
【关键词】闭锁综合征;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睡'唯1}●j●难●}●i●增●唯●ht叫睡●唯●却‘叫}●印tclE噜●日‘叫}—}●锵●孵●睡t·I●自‘叫E唾●鱼tcl婚●豫●增●pt叫E叫}●bt,1雠●廿《叫E嚼
用溶栓治疗。一般治疗同急性期脑梗塞,均予活血、 抗血小板聚集及脑保护治疗,因本病病理改变为双侧 脑桥基底部软化,严重可出现水肿压迫延髓致延髓麻 痹而死亡,故及早降颅压十分重要。同时患者四肢瘫 痪,无吞咽动作、咳嗽及咳痰反射,极易发生肺部感 染,因此还需要积极抗炎化痰防治肺部感染,出现 痰多、气道阻塞症状应尽早行气管切开,若无消化 道出血应尽早鼻饲加强营养治疗,保证足够的热 量、蛋白及维生素和水的摄入以支持机体的消耗和 生理需求口】。加强护理,保证环境整洁通风,每1~2 h 翻身拍背1次,协助患者排痰,每日两次口腔护理,两 次会阴部肛周清洗,定时膀胱冲洗,以防止肺部及尿
1临床资料 病例一:女性,83岁,2009年11月13日因“纳
差伴胸闷1周”入院。诉胸闷、隐痛。心电 滞、QT间期延长。有冠心病史。查体:剑突下轻压 痛,白细胞、心肌酶正常。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 予抗凝、扩血管等治疗,效果不佳。超声示:胆囊充满 型结石改变、胆总管扩张。考虑为胆囊炎,予抗炎等
【文章编号】 1003—6350(2012)02—103—02
闭锁综合征是因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所致,由于 双侧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外展神经核以下运动 传出功能丧失,脑桥被盖网状结构未被侵及,中脑动 眼神经、滑车神经功能保留,患者表现面颌、咽喉及舌 肌麻痹,不能说话和吞咽,面无表隋,不能转头、耸肩, 四肢瘫痪,双侧病理反射阳性,但意识清楚,能通过睁 闭眼和眼球上下运动示意和交流,临床上较为少见, 但近几年随着认识及检查手段的提高,临床报道有上 升趋势o】。此类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现将我院 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闭锁综合征患者13 例报道如下:
闭锁综合症

病历摘要
目前
神清、闭锁状态,可以眼部活动交流, 神清、闭锁状态,可以眼部活动交流, 呼吸平稳,偶可闻鼾音,左眼外下斜视, 呼吸平稳,偶可闻鼾音,左眼外下斜视, 眼动欠充分,双侧面纹浅,伸舌不出, 眼动欠充分,双侧面纹浅,伸舌不出, 四肢偶有强直发作,肌张力高, 四肢偶有强直发作,肌张力高,腱反射 低,双下肢Babinski s(+)、Pussep’s(+), 双下肢Babinski’s(+)、Pussep s(+), Babinski s(+) s(+) 颈软,余查体不合作。 颈软,余查体不合作。
闭锁综合症
清晰 明显 上下自如、 上下自如、解意传情 存在 存在 消失 明显 常无 去脑强直发作 正常
病历摘要
入院
神志欠清, 睁眼状, 呼之不应, 神志欠清 , 睁眼状 , 呼之不应 , 交流 不能, 刺激后四肢去脑强直。 双瞳等, 不能 , 刺激后四肢去脑强直 。 双瞳等 , 直径= mm, 光反应迟钝, 双眼球分离位, 直径 =2mm , 光反应迟钝 , 双眼球分离位 , 左眼外下斜视, 偶见眼球浮动。 左眼外下斜视 , 偶见眼球浮动 。 双侧面 纹浅, 伸舌不合作, 四肢强直样, 纹浅 , 伸舌不合作 , 四肢强直样 , 肌张 力高,腱反射弱,双侧Babinski`s(+) Babinski`s(+)、 力高,腱反射弱,双侧Babinski`s(+)、 颈软,余查体不合作。 Pussep`s(+) ,颈软,余查体不合作。
闭锁综合症
2001.2.21神经内科一病房 2001.2.21神经内科一病房
病历摘要
主诉: 主诉:
患者郭春元, 男 , 64 岁 , 主 64岁 患者郭春元 , 间断头晕2 加重1 因“ 间断头晕 2周, 加重 1天,神 志不清、四肢强直17小时” 17小时 志不清、 四肢强直 17 小时 ”急诊 脑干梗塞”收入院。 以“脑干梗塞”收入院。
闭锁综合症

病历摘要
目前
神清、闭锁状态,可以眼部活动交流, 呼吸平稳,偶可闻鼾音,左眼外下斜视, 眼动欠充分,双侧面纹浅,伸舌不出, 四肢偶有强直发作,肌张力高,腱反射 低,双下肢Babinski’s(+)、Pussep’s(+), 颈软,余查体不合作。
辅助检查:
病历摘要
头CT(2001-1-26):右底节、双侧放射冠可见多个点片状低密 度影,双侧脑室对称扩大,中线结构居中,脑沟裂池增宽加深。 头MRI(2001-2-9):双底节、室旁及皮层下可见多发散在斑片 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模糊,脑干内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 边界模糊。 头MRA(2001-2-9):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未显示,左椎动脉显 示欠佳。 ECG:窦性心律,陈旧下壁心肌梗塞。 便常规(2001-2-17):棕稀便,WBC 120/HP,RBC 30/HP。 血常规(2001-2-17):WBC 13200/ul,N 89.4%,L 7.6%。 血生化(2001-2-17):Glu 7.0mol/L,BUN 5.7mol/L,Na+ 135mol/L ,K+ 5.3mol/L,CL+ 98mol/L。 ,
病历摘要
入院后予以降纤、抗凝、脱水、降颅压、 抑酸、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 定,生命体征平稳,未再吐咖啡样物,四肢强 直发作明显减少,时有强哭,行头MRI结果支 持诊断,加高压氧及针灸治疗。2001-2-17患 者出现腹泻、黄色水样便,经化验检查及内科 会诊考虑为“急性菌痢”,予以抗炎、补液及 对症治疗后,腹泻有所缓解,继续目前治疗并 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闭锁综合征与醒状昏迷的比较
去大脑皮质状态 意识状态
障碍
无动缄默症
脑干梗死继发Ondine's curse综合征七例临床分析

On d i n e s C u r s e S y n d r o me S e c o n d a r y t o B r a i n s t e m I n f a r c t i o n :C l i n i c a l An a l y s  ̄o f S e v e n C a s e s X I A C h e n g,Q V F a n g ,
i fa n r c t i o n s W e l '  ̄a n ly a z e d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 Re s u l t s L a t e r l a me d u l l a o b l o n g a t a w e r e a l l i n v o l v e d a mo n g t h e 7 c a s e s . Al l t h e 7 p a - t i e n t s d e v e l o p e d On d i n e s c u r s e s y n d r o me d u i r n g t h e c o u r s e o f t h e i r d i s e a s e s ,f r o m 4 h o u r s a n d 2 0 mi n u t e s t o 9 d a y s a f t e r o n —
C H E N Hu i — s h e n g ,e t a 1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e u r o l o g y ,S h e n y a n g G e n e r a l H o s p i t a l fP o L A ,S h e n y a n g 1 1 0 8 4 0,C h i n a
闭锁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L I S是 一种 表现 急 、 危、 重 的临 床 综合 征 , 国 外
血症 1 O例 , 椎一 基 底 动 脉 短 暂 脑 缺 血 发 作 2例 , 脑 梗死 病史 6 例, 糖 尿病 史 3例 , 吸 烟史 9例 , 饮酒 史 8例 , 肥 胖 者 4例 , 高 血压及 脑卒 中家 族病 史 1 O例 。 1 . 2 临床 表现 : 全部 病 例发 病 均为 急性 起病 , 病 程 早期 均有 短暂 性脑 缺血 发 作史 , 以头 晕 为首 发症 状 7例 , 恶心 、 呕 吐 7例 , 呼 吸困难 4例 , 面舌 肌 肉瘫痪
1 2例 , 眼球 震颤 8 例, 眼球运 动 障碍 及 双侧 面瘫 l 2 例, 四肢瘫痪 1 2例 , 肌力 0级 9例 , 肌力 1 ~ 3级 3
例。
报道 病 死 率 为 6 O ~ 7 7 l 2 ] , 本 组 病 死 率 为 6 6 . 7 。典 型 的临床 表现 为 : 四肢 瘫 痪 、 不 能 说话 、 表情 缺乏 、 吞咽 反射 消失 、 双 侧舌 面 瘫 , 由于脑 桥 被 盖部 和 中脑 的上 行 网状结 构 保 持完 整 , 患 者意 识 清
T2改 变 。
1 . 4 并 发症 : 1 2例 患 者 均 合 并 不 同程 度 肺 部 感 染; 8例 合并 应 激性 消 化道 溃疡 出血 ; 2例 出现 中枢
性高热; 1例合 并多 脏器 功 能衰 竭 ; 2例并 发 尿路 感
实双侧 腹 侧 桥 脑 基 底部 病 变 即 可 明确 诊 断 。但 在 诊 断之 前 尚需 与 昏迷 状 态 、 运动性失语 、 去 皮 质 状 态、 无 动性 缄 默症 、 植物状态 、 吉 兰一 巴雷 综 合 征 相
脑梗死致Millard-Gubler综合征33例临床分析

展神经瘫 、面神经周 围性 瘫 、对 侧偏瘫 、中枢性舌下 神经瘫为 临 床表现 ;Millard—Gubler综合征 的危险 因素 多为高血压 、动脉硬 化、糖尿病、心脏病 、脑动脉瘤 、动脉炎 、嗜烟酒等。本组研究中高 血压病史者 28例 ,高脂血症 19例 ,糖尿病 14例 ,冠心病 l6例 , 与文献报 道脑血管病 高危 因素相符131,主要为 动脉粥样 硬化[41。 Millard—Gubler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桥脑肿瘤 ,其次为桥脑 出血 , 桥脑梗塞较少见 ,很多 医生对此认识不足 。基底动脉桥脑支 (短 旋动脉 )供应桥脑基底部外侧区 ,闭塞时出现该综合征。
第 1组 ,桥脑 旁正 中动 脉 ,每侧 4~6支 ,每支 甚短 ,长 约 3mm。从基底动脉 的背面发 出 ,稍行 向外一极短 的距离 ,便 由基 底沟进入脑桥 。在三组脑 桥支中 ,旁 中央动脉是较细 的一组 ,其 粗细类似头发丝 ,主要供应桥脑 内侧旁 正中部 ,主要包 括外 展神
1.4 方 法
回顾性分 析 33例脑梗死至 Millard—Gubler综合症患者 的临 床资料 。本组患者入院后 给予阿 司匹林 100mg,每 日 1次 口服 (或 奥扎格雷纳 80~160mg,每 日 1次 ,静脉滴注 ),抗血小板聚集 ;予 舒血宁 20mL,每 日 1次 ,静脉滴 注 ,活 血通络 ;降纤 酶 5~10单 位 ,隔 日 1次 ,静脉 滴注 ,降纤 ;治疗原发病 ,酌情使用 甘露醇和 速尿控制脑水肿 ,对症及营养支持脑基 底外侧 )综合征主要病 因为桥脑 肿 瘤 ,其 次为桥脑 出血 ,桥脑梗死较少见I1】。我们对 近年收治 的 33 例脑梗死致 Millard—Gubler综合征患者 的特征加 以分析 ,以加 深 对本病 的认识 ,现报道如下 。
脑干梗死致闭锁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脑干梗死致闭锁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关键词】闭锁综合征;脑干梗死;脑桥基底部;预后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Li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状态,临床上较少见,近年来渐被人们所注意, 它是以桥脑基底部受损为主的多原因造成的综合征。
因损害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而引起四肢、脑桥及以下脑神经瘫痪,即双侧面舌完全瘫痪,吞咽障碍。
患者虽然意识清楚,但不能言语,身体不能动,易被误诊为昏迷。
闭锁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基底动脉桥脑段闭塞或出血,其次为占位性和外伤性。
其中大部分由基底动脉脑桥分支梗死所致。
我们于1994年至2008年共收治了12例脑干梗死所致的闭锁综合征患者。
现就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2例闭锁综合征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年龄48~66岁,平均57岁。
其中≤48岁1例,49~59岁5例,≥60岁6例。
1.2 病因该组资料中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7例。
冠心病、房颤伴脑梗死2例,慢性酒精性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1例。
1.3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9例,首发症状意识障碍8例,眩晕、呕吐7例。
合并肺部感染10例,消化道出血4例,离子紊乱2例,尿路感染5例,留置导尿8例,气管切开2例。
均有不同程度肢体瘫。
初发病时表现神志不清,双瞳孔缩小而光反应存在,四肢肌张力偏高,肌力0~Ⅱ级,双侧膝反射亢进,双下肢Babinski征性。
治疗1~14 天后,9例神志转清后查体可见两眼球仅上下运动7例,眼运动不受限5例;12例均有轻微面瘫,言语不能,张口、伸舌困难,吞咽不能,四肢未见自主运动,感觉正常,双下肢病理征阳性。
1.4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起病后当天行头颅CT平扫检查,均未发现异常,4例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仍正常。
12例于发病后3 天行头颅CT检查结果发现病灶者5例,其中桥脑梗死3例,小脑、桥脑同时梗死2例。
12例于发病4小时至3天行头颅MRI检查发现桥脑显示片状长T1、长T2信号,其中2例小脑、桥脑同时出现片状长T1、长T2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干梗死致闭锁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闭锁综合征;脑干梗死;脑桥基底部;预后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Li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状态,临床上较少见,近年来渐被人们所注意, 它是以桥脑基底部受损为主的
多原因造成的综合征。
因损害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而引起四肢、脑桥及以下脑神经瘫痪,即双侧面舌完全瘫痪,吞咽障碍。
患者虽然意识清楚,但不能言语,身体不能动,易被误诊为昏迷。
闭锁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基底动脉桥脑段闭塞或出血,其次为占位性和外伤性。
其中大部分由基底动脉脑桥分支梗死所致。
我们于1994年至2008年共收治了12例脑干梗死所致的闭锁综合征患者。
现就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例闭锁综合征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年龄48~66岁,平均57岁。
其中≤48岁1例,49~59岁5例,≥60岁6例。
1.2 病因该组资料中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7例。
冠心病、房颤伴脑梗死2例,慢性酒精性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1例。
1.3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9例,首发症状意识障碍8例,眩晕、呕吐7例。
合并肺部感染10例,消化道出血4例,离子紊乱2例,尿路感染5例,留置导尿8例,气管切开2例。
均有不同程度肢体瘫。
初发病时表现神志不清,双瞳孔缩小而光反应存在,四肢肌张力偏高,肌力0~Ⅱ级,双侧膝反射亢进,双下肢Babinski征性。
治疗1~14 天后,9例神志转清后查体可见两眼球仅上下运动7例,眼运动不受限5例;12例均有轻微面瘫,言语不能,张口、伸舌困难,吞咽不能,四肢未见自主运动,感觉正常,双下肢病理征阳性。
1.4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起病后当天行头颅CT平扫检查,均未发现异常,4例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仍正常。
12例于发病后3 天行头颅CT检查结果发现病灶者5例,其中桥脑梗死3例,小脑、桥脑同时梗死2例。
12例于发病4小时至3天行头颅MRI检查发现桥脑显示片状长T1、长T2信号,其中2例小脑、桥脑同时出现片状长T1、长T2信号。
6例病程中有昏迷的患者病灶位于双中脑下部腹侧面和双脑桥腹侧面,另6例病灶仅位于双脑桥腹侧面。
1.5 治疗对血栓形成者以东菱克栓酶辅助溶栓、低分子肝素钙抗凝、疏血通改善脑循环及降低血黏度、20%甘露醇及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脑蛋白水解物脑保护、泮托拉唑防治应激性胃溃疡等治疗为主,并予以抗感染、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措施。
部分病例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对病因明确者及时予以对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
所有患者均用气垫床,早期鼻饲,均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1.6 转归该组有9例分别于治疗后18~65天病情好转出院。
另外3例因中枢性高热合并严重肺内感染分别于住院第7、9、28天死亡。
2 讨论
闭锁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脑血管病,脑桥基底部梗死最多,其次为桥脑出血,亦可见于肿瘤、外伤、脑桥中央髓鞘溶解征等。
临床上病人
常有以下表现:①意识清楚,能听懂别人讲话,明白问话,可用睁、闭眼或眼球活动示意回答。
②四肢全瘫,双侧病理反射阳性。
③对疼痛刺激及声音能感知,听力正常,偶有偏身感觉障碍,刺激肢体可出现去脑强直。
④预后差,多在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亡,能存活数日者少见。
本征需与无动性缄默症及去皮质综合征相鉴别。
闭锁综合征的脑电图检查以快节律为主,对声光、疼痛刺激有反应,据此可与以上两病相鉴别。
本组12例均为脑桥基底部梗死。
表现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意识障碍、眩晕、恶心、呕吐。
疾病进展迅速,呈现典型的闭锁综合征表现。
其中6例合并中脑下部腹侧面梗死的患者病程中出现昏迷,半月内神志转清,考虑是梗死范围广,脑水肿波及脑干背盖部网状上行激活系统所致。
本组12例入院当天头颅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3天后复查头颅CT,发现病灶者5例。
说明早期头CT检查对脑干梗死诊断不敏感,原因为检查距发病时间短、后颅凹伪影多或脑干梗死面积小。
但检查可排除脑出血,仍属必要。
而头颅MRI对该病诊断的阳性率远远高于头CT检查。
近年来有人报道闭锁综合征病变部位可在双侧基底核、内囊区或周围神经,但临床表现较经典闭锁综合征有所不同。
因此有人按解剖部位将该综合征分为内囊型、大脑脚型、桥脑型和周围神经型四型。
其中以脑桥基底部梗死为最常见。
就其病因而言,脑桥型以脑血栓形成常见,其次为桥脑出血、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也可见于肿瘤、炎症、多发性硬化等。
此组病例以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引起的桥脑梗死为主,主要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支配桥脑供血的旁正中动脉及桥脑穿支动脉。
常见于一侧椎动脉为优势供血而对侧为非优势供血的患者,非优势供血血管发育差,供血较少,当优势供血动脉发生严重狭窄、闭塞或血压下降时可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诱发双侧桥脑梗死。
病变位于双侧内囊及双侧大脑脚者,由于其眼球运动障碍与经典的闭锁综合征有所不同,而称之为闭锁状态。
由于患者瘫痪卧床、饮水呛咳,不能自主排痰,故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加之因延髓麻痹不能进食,长期鼻饲,常发生营养障碍,所以预后不良,病死率较
高。
我们认为早期治疗,规范护理,早期鼻饲,对患者的心理支持,早期康复治疗都很重要。
早期对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而在康复期加强护理和防治合并症是重要的基础条件。
本组患者入院时83%存在肺部感染,部分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离子紊乱等合并症。
由于患者特殊的临床表现,给家属及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故及早诊断、及早降颅压、稳定生命体征、及早行气管切开术等治疗十分重要。
通过及时对症治疗和康复功能训练及护理,尽早地改善了患者的一般状况,发挥残存的功能,尤其改善患者的吞咽和咳痰功能,对于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