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剑农的史学修养
历史学研究者的情操——《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评介

应 如 何 作 进 一 步 的 研 究 , 何 收 集 和 梳 理 资 料 , 及 在 资 如 以 料 梳 理之 后 该 如何 进 入论 文 的 正式 写 作 。 十 1章 中 , 第 作 者 对 写 作 的 体 例 与 规 范 作 了 较 为 详 细 的 阐 述 ,认 为 研 究
着 丰富 的教 学 和指 导 研究 生 的经验 ,故 ,对 初 人 历 史 学 的 研 究 者 有 莫 大 的 帮 助与 指 导作 用 。 此 , 书 甫一 问世 , 深 受专 家 、 者 因 该 就 学
及 众 多学 生 的 广泛 好 评 , 历史 学 专 业 刚入 学 的博 士 、 是 硕 士 研 究 生 的 首 读 教 材 之 一 。 学 习 与 研 究 方 面 而 言 , 书 从 此 可 以作 为历 史 学研 究 生入 学 初 的一 部必 读 书 来推 广 。 纵 览 全 书篇 幅 . 看 出此 书具 有 以下几 个 特 点 。 可
此 书 共分 为 十二 章 , 别 对历 史 学 的特 征 , 史 知 识 分 历
的性 质 , 究 中 的立场 , 究 者 的学 养 , 学 的路 径 , 承 研 研 治 继 与创新 . 料与 史 学 , 释 的建 构 , 事 与分 析 , 题 与研 史 解 叙 选
己 今 后 的 研 究 与 写 作 。 第 十 章 中 , 者 向 读 者 介 绍 了在 在 作
书是历 史学 刚入 学 的博 士 、 士 、 究 生的 首 读教 材 之 硕 研
。
分 析 等 内 容 进 行 阐 述 。 作 者 看 来 , 人 治 学 的 目的 是 因 在 个
人 而异 的 . 其 追 求 的境 界 也各 不 相 同 , 治 史 者 应从 一 故 而
近代政治经济史专家李剑农简介

盾和政治派别的斗争情况,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改良派的分
析尤为精辟,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外也很有反响。
1930年秋,应武汉大学之聘,李剑农担任史学系教授,曾出
任系主任之职。他在讲授中外政治史的实践中,1934年出版《政
李剑农,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他对政治史、经济史都很
有研究,写下了大量著作,并培养出很多人才。他的治学经验和
学术成果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李剑农,一名剑龙,号德生。湖南省邵阳人。1880年6月10
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在私塾读书,
又入邵阳书院就学,基本上精通了经史子籍。
从20年代中期的迷惑失意后,李剑农不愿参加任何政治活动,
专心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他逐渐远离资
产阶级,转而倾向共产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解放
后,他继续留任武汉大学历史系,写出《明清史讲稿》一书(未
刊稿),1950年7月受聘为湖南军政委员会顾问,1954年被选为
以汉口《民国日报》为阵地,声讨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卖国保位
罪行。袁听到消息,下令查禁报纸,逮捕和通缉编辑人员。李剑
农侥幸逃脱,奔赴英国。在留英的3年中,他一边在伦敦政治学
院作旁听,一边潜心研究欧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政治史和宪法
史,深受其民主政治的影响。
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全国人民声讨声中死去。
全国政协委员。
经历了一辈子坎坷,终于迎来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正当他
致力于新中国教育事业时,年老体衰,积劳成疾,1954年双目失
明,1963年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84岁。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启示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学术研究之路的指引
书中对于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论述是全面而深入的。从敬畏历史事实, 到运用技艺处理和解释历史资料,再到以史为鉴的时代使命,每一个环节都体现 了历史学家的独特视角和研究态度。这本书不仅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参考,也为 所有追求真理、热爱历史的读者带来启示。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学术研究之路的指引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学术研究之路的指引
这本书还强调了历史学家的时代使命。历史研究不是为了纯粹的学术游戏, 而是为了对现实社会有所启示和贡献。历史学家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对历史的深 入研究,为当前的社会发展提供思考和启示。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学术研究之路的指引
总的来说,《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是一本对历史学家素质和工作技艺进 行深入探讨的重要著作。它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深入的思考,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 了宝贵的启示。对于那些有志于史学研究的入门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 好的入门读物。
最后,布洛赫提出了历史学家的技艺与科学方法的。他认为,历史学与科学 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得出结论。历史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那就是它所依赖的数据是过去的,无法重新实验的。因此,历史学家需要发展出 独特的技艺来处理这些数据。
标题:从马克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获得的几点启示
总的来说,《历史学家的技艺》是一部对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它不 仅提供了对历史学研究的新视角,也为我们如何在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寻找真实、 公正和全面的解释提供了指导。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学 的本质和价值,也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史学研究技能。
谢谢观看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学术研究之路的指引
这本书在2007年由上海三联书店,作者是李剑鸣。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从往 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中汲取精华,对于读者而言,它更像是一份丰富的读书笔记, 对于历史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剑农联省自治思想研究

省 宪草案 的 制订 。最 具 代 表性 的三 省 宪法 “ 第 一 条均标 明本省 为 中华 民国之 自治省 。其次 , 列举 一
省选派代 表组织 联 省会议 , 制 定 联省 宪法 , 以完成
国家 的统一 , 这样“ 既可 以解决 南 北 护 法 的争 议 , 又可 以将 国家事权 划清界 限 , 借 此把军事 权收归 中 央, 免去军 阀割据 之弊 。 ”
・
些合理的省权。第三 , 以联邦制原则处理某些地方 与 国家关 系 。 ” 从省 宪遵 循 的原 则可 以看 出联 治
对 于国家法理 确认 的 可能 性 。然而 与省 宪 大好 形 势形成 鲜 明对 照 的是 国 宪 的制 定 一 直 未 尽 人 意 。 基 于此 , 李剑 农 主 张 “ 各 省 代 表组 成 联 省 会 议 , 制
位 。 吕希安 ・ 波 亚教 授 主编 的 《 国际 大史 学 家 辞
宪法而后联 邦宪法 的模式 , 完成 国家在法 理上 的统
一
。
李剑农 之所 以如此设计 , 有 如下考虑 。 当时中 国面 临最直观 的问题 是军 阀混 战 , 而军
队是核心 。为免除 军阀战争 , 废 都裁军 的 口号喊 了
农 认识到 , 为实现废 都 裁军 和 国家 的 和平 统一 , 南 北 各方必须 放下武力统 一的策 略构 想 , 找 到一个共 同的平 台 , 而这个平 台就是 联 省 自治 , 正如 李剑 农
设 想的“ 欲 废 督 必先 裁 兵 , 欲 裁 兵必 先 统 一 , 欲 统
一
史》 及《 太平洋 》 杂志等 , 尝试 梳理分析 。
与了近代 以来 多次重大 事件 。 曾任 《 中华新 报》 编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读书报告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读书报告历史学院林扬子 2120202060书籍信息: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内容简介:《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取材自李剑鸣教授开设的史学方法课程,前身为此课程的教学讲义。
李剑鸣教授通过引用大量学者贤人的观点,介绍了古今中外史学大家的治学经验,并为初学历史者简要梳理了史学方法论。
李剑鸣教授在此书的后记中写道:“本书的内容大多取自往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在作者个人相当于一份读书笔记,对读者则或许能起一点资料汇编的作用,借陈寅恪的话说,‘殊不足言著述也’。
这大抵也接近史学方法的本义:它是一种修养、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脱离治学经验和典范之作来讨论方法,就容易沦为空谈。
”读书报告:《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是一部为初涉历史研究的人介绍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注意事项’”①作为历史学的研究生,我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受益匪浅,下面就自己的感想来谈谈对此书的一些理解。
作者在此书的导言当中就引用了清代学者章学诚关于刘知几的“史家三长”的看法:“义理存乎识,词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刘子玄所以有三长难兼之论也。
”并且由此引申出自己对“史家三长”的看法:“识”是阐释历史的意义、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才”是写作的能力,“学”则是史家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料的总量②。
能将这三长集于一身的人,便可被称为“良史”。
之后又引用中国古代史专家赵光贤和古典文学专家程千帆的观点,就如何成为“良史”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要具备丰富而可靠的专业知识,深厚而坚实的理论修养,广博而详瞻的史料占有,精纯而是用的方法技巧,严谨而得当的学术规范。
③对“史家三长”和“良史”的解释可谓是这本书的主心骨,全书的十二个专题可以看做是对这两点的深入阐发。
一、历史学和历史知识①“后记”,第470页。
②“导言”,第2页。
在最开始,作者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告诉我们如何去掌握“史家三长”或是如何成为“良史之才”,他在书的前两章最先讨论的是“历史学的特征”和“历史知识的性质”,简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何为“史学”和“历史知识”。
李剑农:世界级大史学家——纪念李剑农逝世40周年

李剑农:世界级大史学家——纪念李剑农逝世40周年
萧致治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03(56)1
【摘要】吕希安·波亚主编 ,美国纽约格林伍德公司 1 991年出版的《近代国际大
史学家》一书 ,收录 1 80 0年以来各国大史学家 6 6 4人 ,其中中国 1 4人 ,李剑
农是 1 4人之一。
李剑农在史学上的主要贡献 :一是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的研究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所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曾译成英文 ,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和参考 ;二是开拓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
其《中国古代经济史稿》运用唯物史观,探求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古代经济史著作。
他的史学观点和治学经验。
【总页数】8页(P46-53)
【关键词】李剑农;史学贡献;治学经验
【作者】萧致治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81
【相关文献】
1.李剑农联省自治思想研究 [J], 王继平;崔大权
2.北洋时代李剑农的立宪思想与实践 [J], 邓丽兰
3.论李剑农的史学观 [J], 王继平;周苇
4.李剑农的政治调和论 [J], 王继平;崔大权
5.从魏源、李剑农到吕振羽——评邵阳三位国际大史学家 [J], 萧致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李剑农的史学观

e x p l o r e s a n d a n a l y z e s h i s v i e w o f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t h e t h o u g h t s o n h i s t o r i c a l o b j e c t i v e t h e o r y ,h i s t o r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 t h e o r y,h i s t o r i c a l c a u s a l i t y t he o r y,a n d hi s t o r i c a l ho l i s m t he o r y .
W ANG J i — p i n g, ZH OU We i
( Xi a n g t a n Un i v e r s i t y ,Xi a n g t a n 4 1 1 1 0 5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Li Ch i e n - n u ng i S a f a mo u s mo de r n p o l i t i c a l hi s t o r i a n a nd e c o n o mi c hi s t o r i a n .Hi s t h r e e - v o l —
2251因为秦汉虽然扩张了领土扩大了政治影响力但是文化势力仍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以南之土地既未开发农民的生产能力也不如中原赋税自然不能同等所以赋税征收亦多特例或较中原郡邑为简单或较轻微甚至有全无赋税可言者2252据汉书食货志后汉书循吏传研究揭示了特殊地区的特殊赋税制度给读者明显的关于汉代赋税制度的整体观感
第2 9 卷第 3 期
2 0 1 5年 9月
历史学研究者的情操

历史学研究者的情操作者:徐占辉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4期摘要:李剑鸣先生所著《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是历史学刚入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首读教材之一。
本文作者对此书中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认为其是指导历史学初入者进行历史学习与研究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历史学特点上海三联书店于2007年出版了《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
该书是李剑鸣先生在多年从事研究生授课的基础上,将原来的讲义经过认真总结而撰写定稿的。
编撰此书的目的,正如李剑鸣先生所述:主要是出于指导历史学研究生更好地学习与研究。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的李剑鸣先生有着丰富的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故可以说本书是作者治学与教学的结晶,对初入历史学的研究者有莫大的帮助与指导作用。
因此,该书甫一问世,就深受专家、学者及众多学生的广泛好评,是历史学专业刚入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首读教材之一。
从学习与研究方面而言,此书可以作为历史学研究生入学初的一部必读书来推广。
纵览全书篇幅,可看出此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此书体系完整、内容宏富、材料详实、论证充足。
此书共分为十二章,分别对历史学的特征,历史知识的性质,研究中的立场,研究者的学养,治学的路径,继承与创新,史料与史学,解释的建构,叙事与分析,选题与研究,体例与规范,写作与表达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明了历史学家应具备的修养和技艺的主旨思想。
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对历史学专业的特性和知识特点进行了阐述,使读者明了史学的特征,以及它在现代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对初学者选择适当的研究路径,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规范而言,这些内容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准备。
同时,作者在此部分内容中还对历史知识的性质作了阐述,阐明了历史知识是在一代又一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大致朝着更丰富、更准确、更真实的方向发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2期(总第33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 19No 122009年4月JOURNAL OF G UANGZHOU RAD I O &T V UN I V ERSITYAp r 12009论李剑农的史学修养刘亚鹏1 李庆祥2(11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 266520;21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039)收稿日期:2009-03-02作者简介:刘亚鹏(1981-),男,山东潍坊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李庆祥(1978-),男,山东沂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学与文化思潮。
摘 要:李剑农在史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与其有良好的史学修养是分不开的。
他具有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与表述史实的才华;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有很深的理论修养;把史学研究当成一种神圣的责任,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求真务实。
关键词:李剑农;史才;史学;史识;史德中图分类号:K825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09)02-0065-04 李剑农(1880—1963),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政治经济史学家。
他在中国近代政治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与他有良好的史学修养是分不开的,同时被美国吕希安・波亚主编的《近代国际大史学家》一书收录,也说明他有良好的史学修养。
目前史学界对此关注的不是很多。
关于史学修养和素质,中国历史上的刘知几、章学诚和梁启超等史家已经做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即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所谓史才就是指史家研究历史的能力和技巧,如史家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主要指的是研究历史的方法和能力方面。
史学是史家掌握的知识多少和程度的深浅,即通常所说的史家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面。
史识实际上是指史家见识和高低,也就是理论水平的问题。
史德是指史家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等等。
当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才、学、识、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但以才、学、识、德来衡量和评判史家的史学修养还是比较恰当的。
所以,笔者还是以“史学四长”为基准来探讨李剑农之史学修养。
一、李剑农之史才史才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的能力、叙述事实、记载言语和撰写文章的能力,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内容的能力,都是属于历史编纂学的范围的工具。
[1]p321简言之,史才主要是指撰史的方法和能力。
具体而言,就是史家研究历史的能力和驾驭史料的技巧。
如史家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写作能力,治史的方法与技巧。
李剑农经历了戊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军阀混战,直到北洋军阀统治覆灭这段历史,加之他注意搜集史料,所以,他在撰写《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时,能获取和掌握大量丰富的原始资料。
同时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又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重新整合,达到发前人未所发的程度。
他既熟悉中国古代的典籍,又掌握了传统的治学方法。
在撰写《中国古代经济史》时,对史料的选择和运用是相当慎重。
如商周部分的取材,多采用甲骨文、金文的记载,其他各种传说和传说留下来的文字记载,仅供参考。
春秋以后的经济史,则广泛引正史,各种文集笔记,乃至诗词、谱牒、信札中的典型史料,相互佐证,力求使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建立在可靠的史料之上。
又如在叙述唐宋时期火耕的−田时,引用当时人诗句共三十条,在叙述水车灌溉时又引用唐人诗十余首,引王安石等人咏水车诗五首,[2]p4前言这些诗句,一方面能补史56料之不足,另一方面又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同时,他也运用近代史学的研究方法,如事物的质量互变关系,他说:“凡社会组织之变革,及各种文化形式之成长,皆由渐次进展而来。
”[2]p28在对孙中山和康有为这两个维新人物进行分析时,他采用比较法,从他们的家庭出身和两人接受的教育方式两方面展开叙述,进而进行比较和总结。
此外,他还运用图表数据统计法、心理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等。
在撰书过程中,对语言的运用,他也是十分的注意和讲究,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如在叙述清末“新政”时,他概括为“废科举,设学校,派游学”九个字,简明又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民国初期,国内党派林立,各派相互倾压,分分合合,演变过程复杂多样,在一般人看来,无章可循。
他却用简洁的语言文字,将各派系的来龙去脉,分分合合,表述得十分清晰。
如把1920年前后南北对峙的情况与特征概括为“军政府有‘政府’而无‘军’,军阀则是有‘军’而无‘政府’”[3]p398,他用笔中肯,分析透彻。
二、李剑农之史学史学的主要内容是史家的知识结构或知识面。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社会,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往,无不达也”[4]p207,卷33,就是要求史家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史家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仅要渊博,而且还要有合理的结构。
换言之,作为一个史学家所储备的知识,不仅有量的积累,还要有质的飞跃。
李剑农具备了史家应该具有的知识。
幼年在农村私塾念书,后就读于县设书院,研读经史古籍,涉猎大量的古典文献书籍,他具有了良好的古文字功底,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后来在师范学校专攻历史,他储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涵养。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一方面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同盟会的各种活动;在英国留学期间,为了有自由选择研究的方向,他放弃进入名牌大学当正式研究生的机会,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当旁听生,因此他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走遍伦敦及附近的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查阅各种资料,广泛涉猎欧美各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政治史及宪法史等的知识。
因此,他对日本和欧美的近代社会科学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为研究政治史和经济史,作了知识的铺垫。
同时,在学习中,他还广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
总之,多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阅历,使他的知识积累和储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而且可以说是生活阅历丰富,学贯中西,知识结构健全合理,这为李剑农研究史学尤其是对中国政治史和经济史研究积淀了丰富的知识基础。
从他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所引用的大量史料,我们看出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指导研究生李俊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首先不是单刀直入,教他去读三通,而是要求去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章太炎的《检论》等等。
李俊开始莫明其妙,后来按照他的指示读下去才恍然大悟,知道是要他先行打好通史基础,弄懂全局,然后再进入局部性的专题研究。
这样,胸中有了全局,研究专门问题才能见微知著,洞察窍要[5]。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李剑农对学习知识的严格要求,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他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视。
三、李剑农之史识史识的主要内容是史家的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见识与观点。
史家要对历史问题有深刻的见解并形成正确的观点,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
革命导师恩格斯重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说:“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6]p482,自然而然也就无法对复杂的历史问题有透彻的分析和深刻的见解,也就不会形成正确的观点。
理论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验和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观察。
它能为认识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提供分析与洞察力;二是对理论的学习。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它可以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66李剑农,出生于乱世,成长于乱世,他历经晚清时期和中华民国时期,耳闻目睹过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军阀混战和北洋军阀统治的覆灭等重大历史事件。
在中国历史上,这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年代。
国家动荡,时局变迁,人民受苦受难,李剑农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他把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选择作为己任。
李剑农在主编《太平洋》(The Pacific Ocean)杂志期间,发表了《民国统一问题》、《时局罪言》、《地方制之终极目的》等一系列的论文,同时还积极参与政治,以求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把创办刊物和参政作为接触社会、理解社会和感悟社会的窗口。
李剑农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增强了他对时局和社会问题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察力。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马克・布洛赫说:“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
”[7]p342这就是说,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索,有助于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理解与分析。
台湾史学家余英时说:“史学家‘对他的时代,必须密切地注意,决不能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只管自己书桌上的事情,好像其他世上一切皆与我不相干一样。
这虽也是一种态度,不过这样的史学家毕竟是少数。
一般来讲,大的史学家,他对于时代的感觉是紧密的’”[8]p93。
李剑农对社会现实问题和时代发展的密切关注和注意,炼就了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研究历史,必须是在一定的历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李剑农也非常重视学习和运用理论思维来研究历史问题。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前后连贯的,并说:“历史的事弯如流水,不能由我们用刀去裁断。
后时代的变化,都是在前时代已经成了问题;后时代的人物事迹,都是前时代的产儿”[9]。
在撰写《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的过程中,作者学习和研究过政治经济学理论,并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史实中,探索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
晚年时,他还主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自觉进行思想改造,接受新思想、新理论,不断地充实自己。
他的史学成就与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和能力是分不开的。
四、李剑农之史德史德,根据章学诚的阐述,是“著书者之心术”,即史家著书是否能做到忠实于客观史实,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
史德实际上就是指史家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有成就的史学家,往往都是非常重视自己的史德,高尚科学的史德与其辉煌的史学成就也是密不可分的。
还历史以本来的面貌是史学的生命。
求真务实,是史学研究者和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众所周知,凡是在历史上,有所作为和成就的史家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不停地进行考证,不断地发掘新史料、新证据,对史料进行辨伪,以求还历史本来的面目。
但人类社会是复杂的。
还历史以本来的面貌,需要史家有实事求是的品质。
李剑农在这方面做的的确不错。
他曾经说:“我们研究历史的人,最宜注意的,就是以客观的事实下判断,不要以主观的感情下判断。
”[3]p50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李剑农是直接参与者,或是间接参与者,在别人看来,他在撰书的过程中,感情上易会激动,会有曲笔之现象。
但他在撰书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品质,凭自己的学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作了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结论,得到了史学界的广泛好评。
诸如在记述鸦片战争时,中国的记载多是林则徐在广东设防严密,英军无隙可乘,故舍广东而北进;李剑农则指出:“英军最初不向广东进兵,而以封锁广东向北方进行交涉,为英军预定的计划”,[3]p32与林则徐在广东设防严密没多大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