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颤oumei
急救技术-电除颤

社会认知与普及程度的提高
提高公众认知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心 脏骤停的认知和急救意识,了解电除 颤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
培训与普及
加强电除颤技术的培训和普及工作, 提高医护人员和公众的急救技能,推 动电除颤技术在急救领域的应用和发 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稳定体位
确保患者处于安全、稳定 的体位,以便进行电除颤 操作。
去除金属物品
在电除颤之前,应去除患 者身上的金属物品,以避 免对除颤造成干扰。
电除颤操作步骤
开启除颤器
按照除颤器的使用说明开启除颤 器,并选择合适的能量级别。
放置电极片
将除颤电极片分别放置在患者的胸 壁指定位置,一般一个放在胸骨右 缘第2肋间,另一个放在左侧腋前 线第5肋间。
无线除颤
探索无线除颤技术,使除颤器摆脱线材的束缚,提高使用便捷性和 灵活性。
应用领域的拓展
拓展至院前急救
随着电除颤技术的普及和成熟,未来可能在院前急救中广泛应用, 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拓展至运动领域
在运动领域,电除颤技术也可用于预防和救治运动中心脏骤停的 情况。
拓展至特殊环境
如战场、矿井等特殊环境,电除颤技术也可发挥重要作用,为救 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实践操作与模拟训练
实践操作
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电除颤操作,加深对操作步骤的理解和记忆。
模拟训练
通过模拟各种紧急状况,如心脏骤停、心律失常等,进行电除颤的应急处理,提 高应对能力。
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
理论测试
01
对学员进行电除颤相关理论知识的测试,评估理论学习效果。
实操考核
02
电除颤(学生讲课)课件

05
电除颤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改进
01
02
03
智能识别技术
通过算法和传感器,实现 自动识别心脏骤停并自动 电击除颤,减少急救反应 时间。
无线除颤器
开发便携、轻巧的无线除 颤器,方便在户外、体育 场馆等公共场所使用。
可穿戴设备集成
将除颤器集成到智能手表 、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中, 便于个人急救。
在急救医疗中的应用拓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电除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
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
心脏骤停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电除颤是紧急抢救措施之一。
禁忌症
01
02
03
04
缓慢型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
患者有植入心脏起搏器等电子 设备。
患者有严重出血倾向或近期接 受过重大手术。
患者有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平衡 失调。
特殊情况下的使用
02
确保患者无意识或无自 主呼吸,如有必要进行 心肺复苏。
03
确保患者无心脏起搏器 或其他植入式电子设备 。
04
确保患者身体无其他金 属异物。
操作步骤
打开除颤仪,检查其是否处于
待机状态。
01
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胸部的正确
位置,通常为胸骨右缘第二肋
间和左乳头下方。
02
将除颤仪导线连接到电极片上 。
03
根据除颤仪的语音提示或屏幕 指示,选择合适的能量级别。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除颤技术不断改 进和完善,现代的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已经成为公共场所和家庭中常 见的急救设备。
1947年,美国医生首次成功地使用 电除颤技术救活了一名患者,标志着 电除颤技术的诞生。
AED 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AED 的起源与发展历程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紧急救护设备,可以检测并纠正严重的心律失常,以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本文将探讨AED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 起源AED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心脏骤停是一种几乎无法幸存的疾病,因为它往往在发生时没有任何预警迹象。
医护人员和急救人员在没有适当设备的情况下,无法迅速采取行动来恢复患者的心脏功能。
2. 创新与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界开始寻求一种能够在心脏骤停发生时提供即时治疗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首次开始研究和开发所谓的“体外电除颤”。
他们意识到通过施加外部电击可以使心脏重新恢复正常节律。
然而,在早期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限制和风险。
电除颤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只能在医院等有专业设备的场所使用。
这导致了心脏骤停的患者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及时获得急救治疗。
3. AED的诞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AED的概念开始逐渐出现。
最早的AED原型是由美国的一位医学专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的,它使用了计算机技术来自动识别心脏节律并提供适当的治疗。
一开始,AED只适用于医院环境,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它逐渐变得更加小巧便携,以适应在非医院环境中的使用。
不久之后,AED开始在公共场所、如机场、体育馆和购物中心等普及,以便普通人也能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它来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4. 发展历程随着AED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技术和功能被不断引入。
例如,现代AED配备了更为智能的传感器和计算机算法,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心脏节律,并给予更及时的电击治疗。
此外,AED的设计也越来越简单易用,使普通人无需专业培训即可操作。
指示灯、视觉提示和语音指导等功能被添加到AED上,以帮助使用者进行正确操作。
在一些国家,政府和医疗机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广AED的使用。
这包括在公共场所广泛设置AED设备、开展AED培训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鼓励公众参与心脏骤停抢救行动。
电除颤

者出现这种可除颤性心律,AED便通过语音提示和屏幕显示
的方式,建议操作者实施电除颤。
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Huzhou Center Hospital
自动体表除颤仪 Automatic surface defibrillator
• AED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与使用,不仅专业人员, 即使是非专业人员,在经过规定的学时培训之后,也完
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Huzhou Center Hospital
何为“同步”“非同步”? Synchronization? Nonsynchronous?
• 心室肌细胞在复极过程中膜电位-20mV~-55mV间为绝 对不应期(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细胞兴奋);-55mV~
在室颤(室扑或无脉室速)时的电复律称电除颤,而
对其它快速心律失常的电复律一般称为直流同步电复 律。
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Huzhou Center Hospital
交流与直流电复律 Ac and Dc cardioerter
• 交流电转复:交流电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Huzhou Center Hospital
电复律与电除颤的概念区分 Concept distinguish
• 非同步电复律:即电除颤(Defibrillation),适用于 QRS波和T波分辨不清或不存在时(下有详述),不 启用同步触发装置,除颤仪可在任何时间放电。因此,
可以逆转心室颤动,恢复正常节律。由此,两位生理学家
aed政策汇总

aed政策汇总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能够识别心脏停跳并提供电击除颤的设备。
它的使用可以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为了促进AED的普及和使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
本文将对AED政策进行汇总和概述。
1.美国AED政策:美国是AED发展和应用较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其AED政策比较完善。
在美国,AED的安装和使用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规和指导。
国家方面,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了AED的使用指南,并鼓励公众场所、医疗机构和急救车辆配备AED。
州和地方政府也颁布了相关法规,要求学校、体育场馆、购物中心和酒店等公共场所安装AED。
此外,一些州还规定了AED的培训和维护要求。
2.欧洲AED政策:欧洲各国对AED的政策和法规存在一定的差异。
欧洲心脏复苏委员会(ERC)发布了关于AED的指导方针,建议公共场所和急救车辆配备AED。
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采取了激励措施,如提供财政支持和减免税收,以鼓励公共场所安装AED。
此外,欧洲一些国家还要求AED的使用者具备相关的培训和证书。
3.日本AED政策:日本是全球AED普及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其AED政策具有一定的特点。
日本政府通过法规要求特定的公共场所和建筑物必须安装AED,如大型商场、体育场馆、火车站等。
此外,日本政府还推动AED的培训和普及,要求学校、公司和公共机构进行AED培训,并提供AED的免费使用。
4.中国AED政策:中国AED的普及和应用还相对较低,但随着国家对心脏骤停的重视,AED政策逐渐完善。
中国心血管病基金会发布了《全民AED普及行动方案》,旨在推动AED的普及和培训。
目前,一些大城市的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机场等已开始安装AED。
此外,中国政府也鼓励民众参与AED的培训和使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总结起来,AED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AED的普及和应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和指导,要求公共场所安装AED,并提供培训和维护支持。
AED 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AED 的起源与发展历程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即自动体外除颤器,在急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AED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介绍它的创立者、发明背景以及在医疗急救领域的革命性影响。
一、AED的起源AED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德国心脏病学专家Dr. Wilhelm Herz于1965年首次提出了“自动化体外除颤”的概念。
他的想法是研发一种便携式设备,能够在急救现场为心脏骤停的患者提供即时救助,以提高生存率。
1969年,美国内科医生Frank Pantridge在贝尔法斯特市的一个冬季斯诺克比赛中遇到了一个猝死病例,这促使他开始研究“自动式外心肺复苏术”。
1972年,他成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手持式除颤器,该装置成为AED的雏形。
二、AED的发展历程1. 早期应用与局限性早期的AED并不像现在这么智能化。
它们是庞大、笨重的设备,只能由专业医务人员操作,因此主要用于医院、救护车等场所。
然而,AED的诞生为心脏骤停患者提供了新的急救选择,大大提高了生存率。
2. 技术进步与可普及化随着科技的进步,AED得到了巨大的改进,并逐渐实现了便携化和可普及化。
微处理器的应用使得AED的尺寸大大减小,重量更加轻便,操作更加简单。
同时,自动化的指导系统和电击分析功能使得AED可以由非专业人士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3. 法律标准与推广为了促进AED的普及应用,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法律要求或倡议,要求公共场所配备AED并进行相关培训。
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已制定法律规定或指南,要求学校、购物中心、机场等公共场所安装AED设备。
4. 电子技术与网络化建设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技术的发展,AED设备也实现了网络化建设。
通过将AED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实时定位以及设备状态的实时更新。
这使得急救救援更加高效,提高了对患者的抢救效果。
急救技术 电除颤

电除颤的设备包括 除颤器、电极板、 导线等。
电除颤是通过 电击心脏使心 脏恢复正常节
律
电除颤的原理 是利用电流刺 激心脏使心脏 恢复自主节律
电除颤的原理 是利用电流刺 激心脏使心脏 恢复自主节律
电除颤的原理 是利用电流刺 激心脏使心脏 恢复自主节律
挽救生命:电除颤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手段可以挽救生命 提高生存率:及时进行电除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减少并发症:及时进行电除颤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及时进行电除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救技能
推广急救设备: 推广使用电除 颤等急救设备 提高公众的急 救意识和技能
建立急救网络: 建立完善的急 救网络提高急 救效率和成功
率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急救技术-电除颤
汇报人:
目录
电除颤的基本知识
电除颤的操作步骤
电除颤的成功因素
电除颤的注意事项
电除颤的发展趋势
电除颤的基本知识
电除颤是一种通过 电击心脏使心脏恢 复正常节律的急救 技术。
电除颤的原理是通过电 击心脏使心脏的电活动 恢复正常从而恢复心脏 的正常节律。
电除颤通常用于治 疗心律失常如心室 颤动、心室扑动等 。
智能化:电除颤设备智能化自动识别心律失常并启动电除颤 无线化:无线电除颤设备便于携带和使用 便携化:小型化、便携式电除颤设备便于急救现场使用 集成化:电除颤设备与其他医疗设备集成提高急救效率和准确性
普及急救知识: 通过媒体、学 校、社区等渠 道普及急救知
识和技能
培训急救人员: 对医护人员、 志愿者等进行 专业培训提高
电除颤的操作步骤
观察患者: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脉搏消失等症状
除颤仪的原理及方法

除颤效果评价
电击后5秒钟心电图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 电活动均可视为电除颤成功的标准之一。这一 时间的规定是根据电生理研究结果而定的,成功 除颤后心脏停止跳动的时间一般为5秒钟,临床 比较易于监测。第1次电除颤后,在给予药物和 其他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前,监测心律5秒钟,可对 除颤效果提供最有价值的依据;监测电击后第1 分钟内的心律还可提供其他信息,如是否恢复规 则的心律,包括室上性节律和室性自主节律,以 及是否为再灌注心律等。
操作步骤: 1--2--3
1.心电示波提示存在室颤。 2.打开除颤器电源开关,将选择按钮置于“非同步”位置。 3.将除颤器电极板包上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 (4或5层)或 涂抹导电糊。 4.根据患者情况选定充电量:非同步电复律一般选择300J, 最大可达350J。按下“充电CHARG”,将除颤器充电到所需 水平。 5.正确放置电极板,一个电极板放置心尖部即左锁骨中线 第4肋间,另一个电极板放置心底部即胸骨右缘第2肋间。 6.放电:将电极板紧贴患者皮肤,嘱所有人员离开床旁, 同时按下两个电极板上的“放电”按钮。 7.放电后立即观察心电图示波,行心肺复苏,观察患者神 志,测血压、呼吸,做好特护 记录。 8.如一次复律未成功,可重复操作1或2次。 9.除颤完毕,关闭除颤器电源,将电极板擦干净,收好备 用。
禁忌症
缓慢心律失常、逸搏心律、心室细颤、 心电静止和无脉电活动;洋地黄中毒合 并的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高血钾、 高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基础上出现的 心律失常、持续性房颤超过1年、严重心 脏瓣膜疾病合并左心扩大、风湿性心脏 病风湿活动期。
早期电除颤
通常将除颤的时间界定在心脏骤停发生的最 初数分钟内,美国心脏协会的要求是院外除颤不 超过5 min,院内不超过3 min。早期电除颤对于 心脏骤停者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显示,发生VF后 抢救时间窗为10min,最佳抢救时间是最初的 3~5min,每延迟1min CPR和除颤,心脏性猝死的生 存率以7%~10%递减。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行 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而5分钟后则下 降到50%左右,第7分钟约30%,9到11分钟后约 10%,而超过12分钟则只有2~5%。心脏停搏后 前4~6分钟心脏未能复跳,病人将会出现不可逆 性脑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教学内容
1
概 念 进 展 心跳骤停的三种ECG表现 早期除颤的依据
2
3 4
5
6
2005年国际指南对除颤的要求
电除颤的操作步骤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一、概念
心 脏 电 复 律
以患者自身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 同步瞬间发放高能脉冲电流通过心 脏,使某些异位快速心律失常转复 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心室颤动常常会在几分钟内转化为心搏停止,为了不延误抢救时 机,目前主张心脏骤停时,即使无法确认是否系室颤所致均应迅速 “盲目除颤”。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五、2005国际指南对除颤的要求 先除颤还是先CPR?
有AED在场且目击成人意识丧失 应立即除颤;有≥1人抢救时, 1人CPR直至AED到位;
四、早期除颤的依据
80%心跳骤停的常见原因是室颤,电击除颤是终止室颤最有效 的方法。 成功除颤的可能性随时间的流逝而迅速降低:室颤的早期(1min 内)通常为粗颤,除颤成功率极高,几乎达100%;若超过2min心肌 因缺氧及酸中毒可由粗颤转为细颤,除颤成功率仅为1/3,此时应在 人工心肺复苏的同时注射肾上腺素0.5~1mg后重复电击除颤;一 旦循环停顿超过4min,电除颤的成功率极低。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三种ECG表现
心脏电机械分离
常见于广泛的心肌损害,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破裂, 心包填塞或严重休克等。 常是心脏处于“极度泵衰竭”状态,心脏已无收缩能力。 心电图上表现为频率<20~30次/分的心电波,波形 宽大畸形,形态变化大,相似性差,较难复苏成功。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目击儿童意识丧失
5个CPR→AED;
未目击儿童意识丧失
5个CPR ,尽早进行AED;
目击猝死现场
先5个CPR,然后再AED;较长时 间的心脏骤停经胸外按压后再除颤 成功率更高。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一次电击还是连压,而不是以前 的3次除颤,因为大部分除颤器可以1次终止室颤, 中断按压去检查可能并不存在的室颤,其合理性值 得怀疑。而且,室颤终止后数分钟内,心脏并不能 有效泵血,立即实施CPR十分必要。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六、电除颤操作步骤
接通除颤器电源; 选择非同步(默认); 涂导电糊或包盐水纱布
电极板充电,设置能量360J(单向)120~150J(双向)开始
把两个电极板分别用力压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及心尖部
清除床旁人员和物品,确保周围人员绝缘时按纽放电,自身和病人无 任何身体接触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三、心跳骤停的三种ECG表现
心室颤动
成人占80%,常见原因为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缺血, 低血钾,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药物中毒, 触电早期等等。 心电图上表现为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较易 复苏成功。
心室静止
常见原因为高血钾,室性自主心律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力。 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无明确波形的直线,较难复苏成功。
心 脏 电 除 颤
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行紧急非 同步电击,以消除心室扑动、心室颤 动的方法。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二、进 展
重视
欧美一些国家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都会放置心脏除颤仪等急救设施;
普及
当地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青年都要学 会急救,复苏知识灌输到了公众;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需要除颤时 只行一次电击,之后立即行CPR,2min后再检查心律, 必要时进行另一次电击,当电击后心律存在时,胸部按 压一般也不会诱发室颤。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除颤能量的选择
成人VF和无脉VT
第一次为:单相波能量为360J, 双相波为120J(直线双相波) 或150~200J(双相指数截断 波形); 第二次为相同或更高能量。
沈洪
谢
谢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进 展
2005国际指南把除颤提到了第一个阶段。
美国采用短期学习以心肺复苏为主要内容的急救知识 和技能班,通过考试后,获得CPR培训证书。 在美国学校里,普遍开设复苏急救常识课程。 有两亿多人口的美国,20世纪末CPR受训的人数 已达7000万(≥1/3)。
据统计,欧美国家因在现场应用了CPR技术, 每天约有100多人幸免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