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内功五禽图

合集下载

五禽戏图解

五禽戏图解

五禽戏图解五禽戏是一套动功保健疗法,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神态,达强身防病的目的。

将五禽戏整理总结成一种疗法的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家华佗。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禽为鸟兽之总称”由此得名的“五禽戏”。

五禽戏能使人动作灵敏、协调平衡,改善关节功能及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的防治,而且对癌症患者的康复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一)虎戏:手足着地,身躯前纵后退各3次,接着上肢向前下肢向后引腰。

然后面部仰天,恢复起始动作,再如虎行般前进后退各7次。

锻炼法如图示:做虎戏时,手脚均着地,模仿老虎的形象(图W-1)身体前后振荡,向前3次,向后3次,即前后、前后、前后(图W-2)做毕,两手向前移,伸展腰部,同时抬头仰脸(图W-3)面部仰天后,立即缩回,还原(图W-4)。

按照以上方法继续做7遍。

(二)鹿戏:手足着地,头向两侧后视,左三右二。

然后伸左脚3次,伸右脚2次。

锻炼法如图示:做鹿戏时,手脚仍着地,伸着脖子往后看,向左后方看3次,向右后方看2次,即左后右后、左后右后、左后(图W-5);继而脚左右交替伸缩,也是左3次,右2次(图W-6)。

(三)熊戏:仰卧,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右侧分别着地各7次。

然后蹲地,双手交替按地。

锻炼法如图示:做熊戏时,身体仰卧,两手抱着小腿(图W-7)抬头,身体先向左滚着地,再向右侧滚着地,左右滚转各7次(图W-8)。

然后屈膝深蹲在地上,两手在身旁按地,上体晃动,左右各7次(图W-9)。

(四)猿戏:如猿攀物,使双脚悬空,上下伸缩身体7次,接着以双脚钩住物体,使身体倒悬,左右脚交替各7次。

然后以手钩住物体,引体倒悬,头部向下各7次。

锻炼法如图示:做猿戏时,身体直立,两手攀物(最好是高单杠),把身体悬吊起来(图W-10),上下伸缩7次,如同“引体向上”(图W-11)。

健身气功五禽戏图文详解

健身气功五禽戏图文详解

健身气功五禽戏“五禽戏”是我国传统的体育健身术,内外兼练、体用兼备,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而创编。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模仿鸟兽运动之形来健身治病。

西汉马王堆三号墓内的帛画导引图有一些动作就是模仿动物的形态和姿势的。

后来,华佗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理论,创编了《五禽戏》。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曾对其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乐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臂犹户枢不朽是也。

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中不快,起作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后世之人据此受到启发,创编并发展了多种流派的“五禽戏”。

动作要领一是全身放松,情绪轻松乐观;二是呼吸要调匀,用腹式呼吸,舌抵上腭,吸气用鼻,呼气用口;三是要专注意守,保证意、气相随;四是动作要形象,如虎之威猛、熊之沉稳、鹿之温驯、猿之轻灵,鹤之轻翔舒展。

预备姿式:两脚开立---两臂自然下垂---目视前方---舌抵上腭---调匀呼吸---意守丹田---起势调息---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虎戏:一、虎举1、握拳---上举---握拳---下拉2、握拳----举---握拳---拉3、握拳---举---握拳---拉4、握拳---举---握拳---拉二、虎扑1、两手上提---前伸---下按---上提---下扑2、提---伸---按---提---扑3、提---伸---按---提---扑4、提---伸---按---提---扑两手侧起---内合下按鹿戏:一、鹿抵1、迈步---转腰---下视---还原2、迈步---转腰---下视---还原3、迈步---转腰---下视---还原4、迈步---转腰---下视---还原二、鹿奔1、上步---后坐---前移---收回2、上步---后坐---前移---收回3、上步---后坐---前移---收回4、上步---后坐---前移---收回两手侧起---内合下按熊戏:一、熊运1、右---上---左---下2、右---上---左---下3、左---上---右---下4、左---上---右---下二、熊晃1、提髋---落步---后坐---前靠2、提---落---坐---靠3、提---落---坐---靠4、提---落---坐---靠两手侧起---内合下按猿戏:一、猿提1、上提---转头---下按2、上提---转头---下按3、上提---转头---下按4、上提---转头---下按二、猿摘1、退步---顾---盼---按掌---上步---摘果---收回2、退步---顾---盼---按掌---上步---摘果---收回3、退步---顾---盼---按掌---上步---摘果---收回4、退步---顾---盼---按掌---上步---摘果---收回两手侧起---内合下按鸟戏:一、鸟伸1、上举---下按---分手---抬腿2、举---按---分---抬3、举---按---分---抬4、举---按---分---抬鸟飞1、平举---下落---上举---下落2、平举---下落---上举---下落3、平举---下落---上举---下落4、平举---下落---上举---下落两手侧起---内合下按收势1、引气归原侧举---下按---侧举---下按---侧举---下按2、两手向前拢气---虎口交叉---叠于腹前---闭目静养---调匀呼吸---意守丹田---搓手---浴面。

五禽戏图示版

五禽戏图示版

五禽戏组图(一)虎戏:手足着地,身躯前纵后退各3次,接着上肢向前下肢向后引腰。

然后面部仰天,恢复起始动作,再如虎行般前进后退各7次。

锻炼法如图示:做虎戏时,手脚均着地,模仿老虎的形象(图W-1)身体前后振荡,向前3次,向后3次,即前后、前后、前后(图W-2)做毕,两手向前移,伸展腰部,同时抬头仰脸(图W-3)面部仰天后,立即缩回,还原(图W-4)。

按照以上方法继续做7遍。

(二)鹿戏:手足着地,头向两侧后视,左三右二。

然后伸左脚3次,伸右脚2次。

锻炼法如图示:做鹿戏时,手脚仍着地,伸着脖子往后看,向左后方看3次,向右后方看2次,即左后右后、左后右后、左后 (图W-5);继而脚左右交替伸缩,也是左3次,右2次(图W-6)。

(三)熊戏:仰卧,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右侧分别着地各7次。

然后蹲地,双手交替按地。

锻炼法如图示:做熊戏时,身体仰卧,两手抱着小腿 (图W-7)抬头,身体先向左滚着地,再向右侧滚着地,左右滚转各7次(图W-8)。

然后屈膝深蹲在地上,两手在身旁按地,上体晃动,左右各7次(图W-9)。

(四)猿戏:如猿攀物,使双脚悬空,上下伸缩身体7次,接着以双脚钩住物体,使身体倒悬,左右脚交替各7次。

然后以手钩住物体,引体倒悬,头部向下各7次。

锻炼法如图示:做猿戏时,身体直立,两手攀物(最好是高单杠),把身体悬吊起来(图W- 10),上下伸缩7次,如同“引体向上”(图W-11)。

在两手握杠、两脚钩杠的基础上,做一手握杠、一脚钩杠,另一手屈肘按摩头颈的动作,左右各7次 (图W-12)。

手脚动作要相互配合协调。

(五)鸟戏:一足立地,另一足翘起,扬眉鼓力,两臂张开如欲飞状,两足交替各7次。

然后坐下伸一脚,用手挽另一脚,左右交替各7次,再伸缩两臂各7次。

锻炼法如图示:做鸟戏时,双手臂向上竖直,一脚翘起,同时伸展两臂,扬眉鼓劲,模仿鸟的飞翔(图W-13、图W-14)。

坐在地上,伸直两腿,两手攀足底,伸展和收缩两腿与两臂,各做7遍 (图W-15)。

华夏阁:华佗“五禽戏”全图解,请收藏,认真练!

华夏阁:华佗“五禽戏”全图解,请收藏,认真练!

华夏阁:华佗“五禽戏”全图解,请收藏,认真练!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保健强身的一种气功功法,可舒展筋肉、提高心肺功能等。

五禽戏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因其为中国古代医家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的,故又称华佗五禽戏。

《后汉书》等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五禽戏做法。

现在所见最早载录“五禽戏”具体练法的,是南北朝时陶弘景所编撰的《养性延命录》。

明代正德末年(公元1565年)武状元罗洪先所撰《仙传四十九方》中,为五禽图画出了最早的图例。

五禽戏总原则脊背要求:各式动作的身体前弯后仰,以髋关节弯屈为主,保持脊背平直不弯曲。

锻炼时间:任力为之,以汗出为限,即全力去做各式动作,各式可不拘于三、二、七遍,遍数不限,到有出汗就准备收功了。

先说下基本手型虎爪五指张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

鹿角拇指伸直外张,食指、小指伸直,中指、无名指弯曲内扣。

熊掌拇指压在食指指端上,其余四指并拢弯曲,虎口撑圆。

猿钩五指指腹捏拢,屈腕。

鸟翅五指伸直,拇指、食指、小指向上翘起,无名指、中指并拢向下。

握固拇指抵掐无名指根节内侧,其余四指屈拢收于掌心。

1虎举第一式动作一两手掌心向下,十指撑开,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

动作二随后,两手外旋,由小指先弯曲,其余四指依次弯曲握拳,两拳沿体前缓慢上提。

至肩前时,十指撑开,举至头上方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

动作三两掌外旋握拳,拳心相对;目视两拳。

动作四两拳下拉至肩前时,变掌下按。

沿体前下落至腹前,十指撑开,掌心向下;目视两掌。

重复一至四动三遍后,两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这套动作中,两掌一升一降,疏通三焦气机,调理三焦功能;手成“虎爪”变拳,可增强握力,改善上肢远端。

2虎扑第二式动作一接上式。

两手握空拳,沿身体两侧上提至肩前上方。

动作二两手向上、向前划弧,十指弯曲成“虎爪”,掌心向下;同时上体前俯,挺胸塌腰;目视前方。

动作三两腿屈膝下蹲,收腹含胸;同时,两手向下划弧至两膝侧,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与易筋经同源的养生奇功五禽图

与易筋经同源的养生奇功五禽图

与易筋经同源的养生奇功五禽图五禽图口碑:武林界诸多前辈宗师对本脉五禽图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多有评论,现摘录部份如下:⑴峨嵋临济宗周潜川先生评价:五禽图又名五禽戏,据我接触的张觉人大夫和四川有名的曾嵩生前辈,练这功夫很深,都得到很大的益处,可惜还没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有人把它简单化为一种古代的医疗体操,这种了解是很不够的。

因为我只研究过这功夫,深知是很好的方法。

⑵忠县武学大师张义尚先生评价:①以五禽戏为名的功法很多,此处所指的五禽戏,与上述易筋经同出一源而更精练,此功由巴县王礼庭传出。

吾友张觉人君曾将其法写成《五禽气功》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礼庭,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在近代《侠义英雄传》中曾大肆渲染,虽不免言过其实,然治好沉疴,且变成了重庆地区的一代气功名师,确是事实。

其书不是泛指一般的所谓易筋经、五禽戏功法。

它的行功方法,都是着重内敛而不是外张的。

内家武术中的太极拳、意拳、金家功夫,以及古法真传易筋经、蜀东五禽图(原传于重庆王礼庭)等,皆可作为入道之梯航。

⑶峨嵋武学宗师赵子虬先生评价:这里还要提到重庆地区流行的五禽图气功,五禽戏我所接触的就有七种,但余氏气功的确有其特点:一是使用了各种器具,如钉锤、砂袋、顶竿等;二是配合了五脏打有定区;三是采用顺式的腹呼吸;四是在受击时体不着力(不采用抗劲),与武术所谓内家功夫有共通处。

就我知道的有位项扬惠同志,练其他气功多年,后学余家功夫,年逾五十,长期熬夜工作而精力不衰。

我与余老师相识有年,其练功甚勤,握力不减壮夫,曾赠打油:“华佗五禽戏,青史具明文,悠悠千载下,西蜀有继承,老健余夫子,苦练五十春,古稀朱颜在,长眉是寿徽,独善岂足贵,兼善实可钦,不惜焦唇舌,谆谆诲后生,春风吹拂处,桃李荫前庭,沉疴得康复,口碑满渝城”。

盖记实也。

健身气功五禽戏收势之引气归无图解

健身气功五禽戏收势之引气归无图解

健身气功五禽戏收势之引气归无图解
健身气功五禽戏鸟飞图解:
动作一:两掌经体侧上举至头顶上方,掌心向下(图121)。

动作二:两掌指尖相对,沿体前缓慢下按至腹前;目视前方(图122)。

重复一、二动两遍。

动作三:两手缓慢在体前划平弧,掌心相对,高与脐平;目观前方(图123)。

动作四:两手在腹前合拢,虎口交叉,叠掌;眼微闭静养,调匀呼吸,意守丹田(图124)。

动作五:数分钟后,两眼慢慢睁开,两手合掌,在胸前搓擦至热(图125)。

动作六:掌贴面部,上、下擦摩,浴面3~5遍(图126)。

动作七:两掌向后沿头顶、耳后、胸前下落,自然垂于体侧;目现前方(图127)。

动作八:左脚提起向右脚并拢,前脚掌先着地,随之全脚踏实,恢复成预备势;目视前方(图128)。

动作要点
1.两掌由上向下按时,身体各部位要随之放松,直达脚底涌泉穴。

2.两掌腹前划平弧动作,衔接要自然、圆活,有向前收拢物体之势;意将气息合抱引入丹田。

易犯错误
1.两掌上举带动两肩上抬,胸廓上提。

2.两掌运行路线不清。

纠正方法
1.身体重心相对固定,两掌上举时,注意肩部下沉放松。

2.两掌在体侧向上做立圆和在腹前向前划平弧时,意念要放在掌心。

功理与作用
1.引气归元就是使气息逐渐平和,意将练功时所得体内、外之气,导引归入丹田,起到和气血、通经脉、理脏腑的功效。

2.通过搓手、浴面,恢复常态,收功。

华夏阁:华佗“五禽戏”全图解,请收藏,认真练!

华夏阁:华佗“五禽戏”全图解,请收藏,认真练!

华夏阁:华佗“五禽戏”全图解,请收藏,认真练!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保健强身的一种气功功法,可舒展筋肉、提高心肺功能等。

五禽戏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因其为中国古代医家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的,故又称华佗五禽戏。

《后汉书》等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五禽戏做法。

现在所见最早载录“五禽戏”具体练法的,是南北朝时陶弘景所编撰的《养性延命录》。

明代正德末年(公元1565年)武状元罗洪先所撰《仙传四十九方》中,为五禽图画出了最早的图例。

五禽戏总原则脊背要求:各式动作的身体前弯后仰,以髋关节弯屈为主,保持脊背平直不弯曲。

锻炼时间:任力为之,以汗出为限,即全力去做各式动作,各式可不拘于三、二、七遍,遍数不限,到有出汗就准备收功了。

先说下基本手型虎爪五指张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

鹿角拇指伸直外张,食指、小指伸直,中指、无名指弯曲内扣。

熊掌拇指压在食指指端上,其余四指并拢弯曲,虎口撑圆。

猿钩五指指腹捏拢,屈腕。

鸟翅五指伸直,拇指、食指、小指向上翘起,无名指、中指并拢向下。

握固拇指抵掐无名指根节内侧,其余四指屈拢收于掌心。

1虎举第一式动作一两手掌心向下,十指撑开,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

动作二随后,两手外旋,由小指先弯曲,其余四指依次弯曲握拳,两拳沿体前缓慢上提。

至肩前时,十指撑开,举至头上方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

动作三两掌外旋握拳,拳心相对;目视两拳。

动作四两拳下拉至肩前时,变掌下按。

沿体前下落至腹前,十指撑开,掌心向下;目视两掌。

重复一至四动三遍后,两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这套动作中,两掌一升一降,疏通三焦气机,调理三焦功能;手成“虎爪”变拳,可增强握力,改善上肢远端。

2虎扑第二式动作一接上式。

两手握空拳,沿身体两侧上提至肩前上方。

动作二两手向上、向前划弧,十指弯曲成“虎爪”,掌心向下;同时上体前俯,挺胸塌腰;目视前方。

动作三两腿屈膝下蹲,收腹含胸;同时,两手向下划弧至两膝侧,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与易筋经同源的养生奇功五禽图

与易筋经同源的养生奇功五禽图

与易筋经同源的养生奇功五禽图五禽图初探五禽图根据人体肾、胃、肺、肝、心五个脏器,相应地分为猿、鹿、虎、熊、鹤五部功架;猿架练肾气,鹿架练胃气,虎架练肺气,熊架练肝气,鹤架练心脏与顶门。

坚持锻练,不但可使全身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经络都得到锻练,并可敛气入骨,真正达到内壮的功效;为技击需要,可加练顶功和梢节功;若深求则在五脏六腑壮盛的基础上,以底盘功固精益气,将动功的锻练融入静功的修养之中,动静相因,表里相循。

在传统的练养次第中,五禽图属练形养气的功夫,其架子取法自然,实为先贤体悟所得,虽为后天有为之法,暗合先天无为之道,即所谓无为之道有为始。

五禽图动静相兼,动而练其筋骨,静而养其心神,潜心练养可达“虚而灵,灵而通,通而变,变而化,化而虚空,空而飘渺”的意境。

就健身养生层次而言,实践经验证明,猿鹿两架是防病治病之良方;虎架、熊架是体质转弱为强之妙法;鹤架是登堂入室,窥人寿究竟之奇术。

五禽图首练猿架,猿架能壮丹田和脏腑,脏腑和血自生,血生气自足,气足则百病无。

此架以导气入丹田为主,能够沟通心肾二经,导心火下降,补命门之火,引肾水上行,以济心阳;升降得宜,阴阳平秘。

猿架对健腰固肾作用很大,特别是吐纳第八至十四口气时,一定要臀部先下坐,然后身子往前倾,放开胸腹,脚趾抓地,真气由足三阴经上行有力,能带动睾丸大幅度上升,这是足少阴经气上升的体现。

此外,先贤认为人的心神与猿性相似,常浮燥不定,无所依归,模仿猿像,不但能外练肢体的灵活性,还能锁住心猿,内练抑制意识妄动,以改变思维杂念丛生的状态,达到内心的清静,起到养心固肾的作用。

所以猿功是五禽图最重要最基本的功夫,其功效遍及全身各器官,宜多炼,且做架都必须以猿架开始,猿架结束。

第二部为鹿架,鹿架与猿架互为表里,运气在中焦(身体上腹部位),此架有健胃生脾的作用;胃又称“水谷之海”,胃气足,则滋养先天元气,先天气强,又增益脾胃运化之能,使谷气得消,血脉畅通,病不得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内功五禽图五禽图又名《五禽气功图》,五禽传承脉络图:余有福→熊学能→谭步云→王礼庭(嘉会)→周干臣→余德华→项扬惠……;此书目前市面有许多种版本:余有福,此为开县五禽师祖,但未见其书传。

余德华版:余德华先生所著,项扬惠整理.初版于一九七六年,书中所有动做均是余师爷本人照片,印量很小,弥足珍贵,但删掉了药功部分,属不全版;项扬惠版:项师应峨眉武丛之邀,也以《五禽图气功》为名出过一些资料介绍五禽图功夫.于1978年有出版过,因为是国家正规出版,所以在文字和述说时没有保持原貌,难以学习和应用。

张觉人版:张觉人先生学于曾嵩生先生(成都一支),曾先生亦学于王礼庭师祖,与重庆一支功法总体是相同的,项师与陈亚梅先生(女,张先生的衣钵弟子)多有交往,只是公开的东西各有侧重而已.《五禽图》是武功——武术内功,久练可以承受重击,过去武术家习之以御敌,本书公开了古传五禽图图谱,千古秘传是1927年王礼庭出版的《五禽图》,很快销售一空,而各地群众仍不断来信要求购买。

王礼庭先生《五禽图》原于1927年出版,为手抄石印版,较为珍贵,这也是成书最早的有关五禽的亲传书籍。

此书不同于其它的《五禽图》或《五禽气功图》。

此书除了功法,还有功学部分,这在其它后来编的书中都删除了,目前市面上只有此书唯为正统!《五禽图气功》封面书名: 五禽图气功作者: 余德华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书号: 9787538155945发行时间: 1978年地区: 大陆语言: 简体中文内容介绍久练五禽图功法不仅能祛病延年,且能承受重击,易学易行。

五禽图,相传为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所创。

史书所载,华佗所创乃为五禽戏,而非五禽图。

为何又称为五禽图呢?这与代代相承,流传的过程有关。

在其流传过程中,必然得到习者在实践中的发展和提高,形成了在风格、内容、功法等方面迥然不同的流派。

五禽图即是其流派之一。

目录陈亚梅序自序第一章前言第二章五禽图气功的练习方法第三章顶功、底盘功和梢节功的练习方法第四章五禽图气功的辅助功第五章其他第六章有关学习五禽图气功的问题解答后记作者: 项扬惠图书分类: 生活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书号:7114-146 发行时间: 1983年12月地区: 大陆语言: 简体中文内容介绍五禽图是一种武术内功,久练可以抵抗重力创伤。

五禽图又是一种保健气功,久练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肺气肿、肝炎、肝硬化等都有一定的疗效,对某些癌的术后效果也较好。

本书图文对照,简明易懂,可作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学习和参考之用。

目录上篇五禽图功法中篇五禽图质疑下篇五禽图疗病的一些典型效例张觉人先生学于曾嵩生先生(成都一支),曾先生亦学于王礼庭师祖,与重庆一支功法总体是相同的,项师与陈亚梅先生(女,张先生的衣钵弟子)多有交往,只是公开的东西各有侧重而已.张觉人《红蓼山馆医集》253页有五禽气功的资料,与1962版的内容一样,可资参考。

一.五禽图概论偶自幼体弱,患先天性心脏病,少年时即有习武练功的经历,而后体质有所增强,但父母皆为高级知识份子,对拳脚武术并不以为然,我也未能进一步深造,然对传统修养之学始终研习不缀,蒙师友不弃,授业解惑,虽无成就,但多有受益;笔者初学五禽图,是十余年前在重庆通信学院上大学时,求教于中医陈昆云先生所得,陈师酷爱养生之学,学有所本,笔者开功所学即为五禽图和二十四气导引图(源自武当修真图);此二法皆为养生筑基的至真功夫,法简而效宏,只要有恒心去练,必然会生效验,时至今日,笔者所学渐广,但仍觉此二法为不可多得的修养功夫。

此后又有幸得列重庆王礼庭一脉五禽图宗师---项扬惠先生门墙,蒙错爱得授手抄秘本及古传典籍,项师所授五禽图偏重于养生与武技,较陈师所传易于习练与推广。

项师今年84岁高龄,青年时即参加革命,曾创办了一所新闻学校,现为重庆日报社离休干部;项师自幼嗜武,解放前即在重庆国术馆学习技击和内功,并师从重庆报恩寺遍空法师,得秘授少林空悟禅师嫡传洗髓易筋经;1971年,由其父推荐,向黄世铭(号笑云)先生学习峨眉山九老洞五禽图,1975年又师从余德华先生学习王礼庭一脉五禽图,项师介绍此功在重庆的传承脉络为:余有福→熊学能→谭步云→王礼庭(嘉会)→周干臣→余德华→项扬惠;余有福先生为开县人,本石工,首创余门拳,有十路架式、各种软硬功夫练法,乃外家功夫中之铮铮者;熊学能先生为余之高足,身高不满三尺,浑号熊崽崽,然功夫超群,熊传开县临江寺谭步云先生;王礼庭先生因常在太平池(旧消防池)纳凉,患严重风湿病,药物治疗无效,乃向谭先生学习五禽图功夫,不仅治愈了风湿病,而且身体由弱转强;王师祖传成都曾嵩生、重庆周干臣等;余德华先生幼年患有胎中带来的疝气病,身体虚弱,虽经多年医治,毫无效果,十八岁时拜门周干臣先生,在重庆万寿宫苦练五禽图,固痼疾得到根治,在十年浩劫中常被吊打,内脏亦无损伤;项师现已过古稀之年,德高望重,曾任重庆市气功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为气功养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潜心静修。

附:一、五禽图的源流久练五禽图功法不仅能祛病延年,且能承受重击,易学易行。

五禽图,相传为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所创。

史书所载,华佗所创乃为五禽戏,而非五禽图。

为何又称为五禽图呢?这与代代相承,流传的过程有关。

在其流传过程中,必然得到习者在实践中的发展和提高,形成了在风格、内容、功法等方面迥然不同的流派。

五禽图即是其流派之一。

我所见过名为“五禽戏”的功法就不下十数钟。

五禽图究竟创于何时难以考究,只能相传是华佗创立。

至于现今流传的各种五禽戏、五禽图,究竟哪种是华佗所创的,恐怕谁也找不到充分的证据。

二、五禽图的呼吸以腹式顺呼吸及腹式逆呼吸均可。

如以增强功力为主的身壮体健者习练。

当以逆呼吸为主,即呼吸时,吸气小腹微微收缩,呼气小腹微微膨胀。

对于体弱多病者则适宜以顺呼吸为主,即呼吸时,鼻进鼻出,气沉丹田。

吸气时,小腹微微膨胀;呼气时,小腹微微收缩。

不过无论用哪种呼吸方法,都必须在呼吸时叩齿,舌抵上腭,要求呼吸轻匀细缓。

根据各家功法来看,绝大多数都是采用逆式呼吸的,而有些功法是分阶段采用不同的呼吸方法的。

他们大多在初练时采取顺式呼吸,待功夫有了一定根基后,就采用逆式呼吸。

再则,如果要在练功中以意引气,练大周天的话,采用逆式呼吸则容易使气沉后又沿会阴,过尾间,溯夹脊、玉枕而上达天庭(即百会穴),然后又循额前、舌尖而下注丹田。

相反,如果采用顺式呼吸,要以意引气就比较困难了。

采用顺式呼吸,只能是气的升降法,即吸下呼上地缓慢进行。

总之,呼吸不论顺、逆式均可以练,应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五禽图练习者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应该以意引气。

但务必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

因为若功夫不到,过早以一意引气,如缺乏老师的指导,很可能出偏。

在此,笔者提倡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行气方法,即内气充盈后,让内气自行循经过关,打通大小周天,我也是这么练的,效果颇佳,而且不易出现偏差。

五禽图练习的步骤如下:第一步,就是求气的顺达。

呼吸时能做到轻、匀、慢,气沉丹田。

所谓轻,即呼吸时无声息,连自己也听不到自己的鼻息;所谓匀,就是吸气、呼气都一样快慢、深长;所谓慢,就是缓慢、绵绵。

第二步,要求呼吸时,做到深、长、稳,意守丹田。

所谓深,就是气到达的部位比第一步要深;所谓长,就是呼吸的时间比第一步要长,如果以一分钟来计算呼吸次数,就是要逐渐减少;所谓稳,就是在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平稳。

可以这样说,细、匀、慢与深、长、稳是呼吸修炼的两个阶段,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细、匀、慢,才能进入深、长、稳。

第三步,要求以意引气了。

如何引呢?练猿功时,在气(即呼吸)已顺畅的情况下,缓缓吸气,气沉丹田时,不急于把气呼出,这时可以让肾气上提,即用意识让外肾动,肾气上行至小腹与鼻进入的自然之“气”在小腹交融、蒸腾片刻,然后徐徐从“肚脐呼出”。

练一定时间后,呼吸方法已较为纯熟,以意引气已能做到松柔徐缓之后,就可以进一步让小腹蒸融之气下行至会阴,又过尾闾,至命门穴(与脐前后相对处)。

穿过身体内部,从“肚脐呼出”。

这样练功,很容易感到小腹内翻腾,也就是所谓内动的感觉。

练鹿功时,在猿功呼吸练习的基础上,让气从命门进一步引至中枢穴(与中脘穴对称的地方),用意念让气穿过体内,从中脘“呼”出。

练虎、熊功时,在猿、鹿功呼吸练习的基础上,又用把气从中枢引至大椎穴。

至此,气分两支,一支经玉枕上至百会,沿前额、经舌尖而下;一支从大椎沿肩并经手臂外侧,至中指尖,然后气又从手的内侧,在胸前与另一支气汇合而入丹田。

练鹤功、顶功、底盘功时,在上述各功呼吸练习的基础上,气入丹田后,又下至会阴,循两腿外侧下达涌泉而呼出,复由涌泉上行,沿两腿内侧至会阴、尾间而上至百会,如是循环往复。

再说一点,即气沉丹田的问题。

所谓丹田,是指肚脐以下的地方,即小腹部位。

只要吸气时小腹有起伏,气就已经达到丹田了。

习者不要拘泥于气一定要到丹田。

所谓气沉,也不过是“意引”。

意守丹田,无非是要求习者心注一念,便于入静。

三、五禽图的姿势五禽图姿势除按其功法规定要求练习外,各部功对人体的作用都是有侧重的。

猿功能增强肾气。

腰为肾之府,所以猿功的修炼侧重点在腰。

特别是猿功的第四个姿势,对健腰固肾的作用很大。

习者一定要臀部先F坐,然后身子往前倾,放开胸腹,脚趾紧抓地,一心调息导引。

鹿功能增强胃气。

所以鹿功姿势的侧重点,前在胃脘,后在脊柱。

停滞不动连续呼吸五口气、几口气时,一定要放松脘腹部,挺直脊柱。

虎功能增强肺气。

姿势要求在连续呼吸五口气时,一定要一手上托,一手下压。

上托便于扩张肺部,增强肺活量;下压便于气沉丹田。

连续呼吸九口气时,一手一定要前撑,一手后拉。

前撑意在扩张,后拉便于下沉。

侧重点在于继续练腰,着力练膝、练脚跟。

熊功舒理肝脾之气。

锻炼肢体的侧重点在臂膀和背部的两侧。

一手上伸成柳叶掌,掌往内扭;一手成掌置于体侧腰际,掌心朝前,指尖朝下,其目的在于锻炼上述部位。

两脚掌提起,在于练习脚腕。

鹤功强壮心脏及调理大脑、神经等。

这些都是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和系统,所以其侧重点在于头、双腿。

呼吸时一定要引气达于头顶。

顶功侧重点在头顶心。

底盘功的侧重点在双足尖。

梢节功无固定功法,贯穿于其它各部功的功法之中。

所以,无论练何部功,手指一定要伸直,手成平掌时,指尖一定要上翘;手成竖掌时,指尖一定要后扣。

双脚脚趾一定要抓紧地面。

各部功练完,人体从头到脚,以及所有关节都锻炼到了。

姿势总的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从严从难,便于以姿势去导引真气在体内畅行。

因而对姿势的要求和对呼吸、感触的要求是一样的,要突出一个“柔”字。

练功时,一定要先让神情放松,然后放松四肢,放松全身所有的关节,而且四肢的屈伸应为蛇行盘旋。

总之,肢体要柔,柔中有刚。

所谓刚就是气,一定要有内气的运行。

这一点,习者务必要认真领会做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