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4)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江南北,唱出了诸多游子的心声。中国 是一个诗的国度。而思乡是中国文学的 主题之一,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 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 行旅诗:《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 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后两首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
示例:这种篡改经典,恶搞 诗词的做法是对经典文学作 品的亵渎。
• 3. 请同学们先组内交流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再推举代表全班展示,不求重复。其他同学倾听、 共同积累评价。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北诗
五
环环
归 雁 洛 思 念 和 下游开阔、
固 山
人
行
言 律
春 相 扣 。 阳 边 。 ”同情
秀丽的早春 寓 情 于 景色,表达 景、
下
诗季
了自己无比热爱江南山 情 景 交水和旅途中 融、旅
怀念家乡及 亲人的思想
感情。
直抒胸
臆
天净 元
沙曲 ·秋 四
诗
思大
家、
秋
思
之
祖
散 曲深 ( 小秋 令)
28 字 , 分为 上下 阙。
• 3.请根据你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画一幅画。
•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或个性选择其 中一题进行大胆的想象习作。
代表分别展示。 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想象两首诗歌所 描写的画面。
2. 两首诗歌的结构怎样?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哪 些关键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写作手法上有 哪些共同点?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次北固山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会诗歌大意。
2、通过合作与探究,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体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疏通诗意,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领会作者的思乡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具准备:PPT五、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一说起唐朝的诗人,同学们恐怕立马会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其实唐朝诗人远不止这些代表人物,还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诗人王湾,虽然王湾留下来的代表作很少,但是他却凭借《次北固山下》在唐代文学界站稳了脚跟,进而引出课题《次北固山下》。
2.知诗人解诗题作者:王湾是唐代诗人,诗歌流传不多,但是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解诗题,提示同学根据注释,理解“次”,“北固山",然后明确: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3)关于律诗的文体知识,律诗的特征:共有八句,二,四,六句押韵,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
3.诵读诗:听朗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提出要求:大声朗读,正确流利,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读,点名朗读,请同学评价。
4.知诗意根据重要词语解释并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诗句,请同学依次翻译每一句话,最后明确句子的翻译。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
春潮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水面十分宽阔,江上和风吹拂,船帆高高悬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有关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思乡旋律。
3. 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2. 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次北固山下〉一、导入新课由学生齐背前两首诗。
二、走近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
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其诗流传不多。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
三、写作背景《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
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
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四、文体知识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引导学生标注每一联的名称)五、新课学习(一)初读诗歌感受诗韵美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
朗读提示:“潮平/两岸/ /阔,风正/一帆/ /悬"海日/生/ /残夜,江春/入/ /旧年”。
/代表长顿,/ /代表短顿,“阔"和“生”是单音节,语言节奏不能读错。
同时,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一致。
第4课《次北固山下》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次北固山下》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目的】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师指名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两首诗)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上节课学习的经验,继续学习本课的后两首诗歌吧。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预学展示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课外查找后两首诗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任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有哪些。
(1)师指名不同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成果。
(2)师总结整理,最后归纳明确。
课件出示: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其诗流传不多。
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代表作有诗歌《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写作背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舟行至北固山下,目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于是吟成了这首诗。
2.结合资料,疏通诗意(1)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2)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
课件出示: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江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三、朗读指导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次北固山下》试讲稿(附配套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次北固山下》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节奏,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开阔的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领会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三、诗歌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大家能想到哪些关于“思乡"的诗句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进而引出课题《次北固山下》四、初读1.解诗题:“次”:停泊,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题目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
2.点名读,指导节奏:“客路/青山/外"”海日/生/残夜3.主要内容:描写了冬未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这首诗情感真切,意境广阔,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妙(一)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写了什么内容(“客路"延伸到青山之外,“小舟”行驶在绿水之间)2.联系自身思考,当你独自一人在外求学,难以回到家中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想念,怀念)3.设身处地想想,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思念家乡,漂泊无)4.联系下文,哪些意象也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漂泊状态和思乡之情(乡书、归雁)5.指导朗读(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想象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
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2.“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的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3.小组赛读。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D:\次北固山下.mp3
理解诗意: 参照注释,同桌互解诗意。
译文: 游客路过险要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 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 恰好把帆儿高挂。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 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 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2、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 哪一句直接抒情?
再读诗歌,感受意境
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中 写景句的画面。
感受意境:
1、用自己的话描述“潮平还两 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3.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从哪些词语可见?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诗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读出韵律,感受声韵美。 2.朗读诗歌,感受意境美,品味重点诗句, 体会作者情感。 3.背诵。
朗读中感受韵律:读准节奏、读出重音。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次北固山下》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 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还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古诗有一定的阅读体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联想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想象法:通过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次北固山下》活动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次北固山下》活动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教案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诵并默写全诗。
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北固山的风景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你们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课题《次北固山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时所作。
(三)解题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三)朗读诗歌(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全班齐读。
(四)理解诗意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语和句子: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这首诗蕴含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 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思乡愁情。
作业
1、与思念家乡有关的诗句,你还记得
吗?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2、背诵《次北固山下》。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课堂练习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 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 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 提示:找景物,析特 点,加想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 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 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随 之开阔。潮平而无浪,江 风和顺而不猛,船帆端端 正正地悬挂着。近看可见 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 空阔。
听读感知
《次北固山下》.mp3
朗读感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品 读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意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
探 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讨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哲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解题,了解律 诗知识。
2.朗读古诗,了解诗意,赏析诗 句。 3.领会诗歌蕴含的哲理及诗人的思 想感情。
作者简介
王湾(693~751),洛阳 (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开 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 《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 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 诗坛亨名甚大。 《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 的一篇。
解题
次北固山下
住宿,此指停泊。
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
律诗常识
•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 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常见的类型有五律, 七律和排律三种。
•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 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 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
赏
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春意,将赶走严冬。) 诗中蕴含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给人积极进取,乐
析 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诗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情感 句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
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
诗人借归雁传递书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