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百姓的两道武汉菜

合集下载

鄂菜

鄂菜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襄郧流派
襄郧菜流传襄阳、郧 阳一带,系湖北菜之 北味菜,特色是以猪、 牛、羊肉为主要原料, 杂以淡水鱼鲜,入味 透彻,软烂酥香,汤 汁少,有回味,制作 方法以红扒、红烧、 生炸、回锅居多,代 表菜有:“武当猴 头”、“大和鸡”、 “三镶盘”等。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恩施少数民族
恩施少数民族地区, 名菜如“小米年肉” 等,别有一番风味。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笔架鱼肚
• 相传石首县绣林镇上的东岳、南岳两山之间有一村庄。住着一位青年名叫毕甲。 父母早故,家境贫寒,以芦当笔,河沙为纸,月亮为灯,读书练字,苦练成才, 人人都很喜欢他。离毕甲不远的东岳山下住着一位慧姑娘,心灵手巧,长的十 分漂亮,爱慕毕甲,帮毕甲削笔、取沙、作伴,人们都夸他们是天生的一对。 一天慧姑娘到江边取沙,挖到一个光灿灿、亮晃晃的笔架,送给毕甲搁笔。这 东西非同一般,夜里发光,毕甲从此不在月下读书写字。这奇事传到黑心地主 赖三那里,他垂涟三尺,想出一条毒计,叫毕甲赶上几十头牛到南岳山密草深 处放牧。赖三尾随而去,偷偷把一头牛拉走。毕甲晚上回来,少了一头牛,到 处找不到。赖三硬说是宝牛不见了,非要毕甲用宝笔架做抵。宝贝是慧姑娘所 送,毕甲死也不肯。赖三带人来抢,毕甲抱着宝笔架翻窗而逃,跑到东岳山下, 滚滚长江挡道不能再跑。眼看赖三赶来,为了使宝贝不落入赖三之手,毕甲将 宝贝甩到江中。赖三见状恼羞成怒,将毕甲活活打死在江边。慧姑娘赶来放声 大哭,哭到晚上,江中金光四射,宝笔架竟然神奇地出现了。这消息又给赖三 知道了,急忙赶来乘船下江,准备捞宝。慧姑娘急忙跳入江中,抓住宝笔架。 说来也怪,慧姑娘变成一条鱼,张口吞下笔架。这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 山崩地裂。第二天,风停雷止,平地长出一座山,形如笔架,联结东岳、南岳 两山,人们称为[笔架山]。长江也从此多了一种鱼。此鱼与众不同,鱼肚形同 笔架,人们称为笔架鱼肚。此鱼往上只游五十里,往下只游五十里,看不见笔 架就回头,永远不离开笔架山。从此人们都说这鱼是慧姑娘变的,腹中鱼肚是 宝笔架变的,那天电闪雷鸣,毕甲变成笔架山把赖山一伙压在山底下,慧姑娘 舍不得毕甲哥哥,变鱼也不离开笔架山。

江苏人爱吃的16道家常菜

江苏人爱吃的16道家常菜

江苏人最爱吃的16道家常菜1、芦蒿炒香干芦蒿炒香干,听来平淡无奇,却是南京的一道传统名菜,属金陵菜。

南京人吃芦蒿,一大把芦蒿往往要掐头去尾,留下中间那一段青青脆脆、干干净净的芦蒿秆儿。

夸张点说,往往一斤芦蒿会被掐去八两。

芦蒿炒香干便是江苏南京人最爱吃家常菜之一,这道菜除了一点油、盐,几乎不加别的佐料,要的就是芦蒿杆儿尖和香干相混的那份自然清香,食后唇颊格外清爽。

2、扬州炒饭其实一提到淮扬菜,不少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扬州炒饭。

淮扬菜是苏菜的代表菜系之一,而扬州炒饭则是淮扬菜中最出名的一道菜肴。

扬州炒饭又名扬州蛋炒饭,主要食材有米饭、火腿、鸡蛋、虾仁等,是江苏淮扬地区最爱吃的一道菜肴,也是最受大众欢迎的一道家常菜。

扬州炒饭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加工讲究,而且注重配色,外观颗粒分明、色彩饱满,味道鲜嫩滑爽、香糯可口。

3、樱桃肉樱桃肉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传统名菜之一,也是江苏人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一道菜肴,属于苏菜系。

樱桃肉不是用樱桃做的,而是用猪肉做的,只因形似可爱的樱桃而得名。

这道江苏特色家常菜特点是色泽樱红,形态圆小,光亮悦目,酥烂肥美,容易消化,非常适合老人和小孩子食用,也是上佳的下酒菜和下饭菜。

4、香菇炖鸡哪道江苏特色菜最好吃?香菇炖鸡。

香菇炖鸡是江苏省特色传统名菜,主要食材就是鸡肉和香菇,做法也非常简单,是许多人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肴,受到各地人民的欢迎。

这道菜也算的一道硬菜了,宴请客人的时候摆上餐桌也是特别有排面的,不仅营养丰富,对老人或者孕妇食之尤其有益。

5、清蒸小黄鱼小黄鱼又名小黄花鱼,海鱼的一种,为是标志性的蒜瓣肉,鱼肉细嫩鲜美,这种鱼其实越是简单的烹饪方式越能吃到它的鲜美。

而清蒸小黄鱼则是江苏省传统的特色名菜,属于苏菜系。

这道美味的菜肴,主要材料是黄鱼,葱,姜丝等,做法简单,口味清淡、原汁原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现在早已是一道脍炙人口的江苏家常菜了。

6、大煮干丝大煮干丝又称鸡汁煮干丝、鸡火煮干丝,前身为“九丝汤”,是典型的以讲究刀工火候著称的淮扬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江苏人的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味菜肴。

中国十大民间小吃排行榜

中国十大民间小吃排行榜

中国十大民间小吃排行榜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经典小吃,或是自古时就有,延留下来的,或是近代人发明的。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十大民间小吃排行榜,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十大民间小吃排行榜中国民间小吃排名10、香面坊带馅彩色面中国面食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各式各样的面食品种,随着不同的制作与吃法日新月异,不断更新,各个地方风情的面食制品享誉全国,如四川担担面,两广伊府面,北方炸酱面,农家风味的山东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及武汉热干面等等。

它们虽然在原料选择、制作工艺、烹饪调配上百家争鸣各有所长,但面的色彩却始终没有突破单一的白色。

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自古以来始终追求色、香、味俱全,其“色”始终放在首位,视觉美感的享受在未品尝之前,“色”给人以有无食欲第一感觉,如赏美景,景致人心怡,色彩和谐,沁人心脾,便食欲贲张,美食过后,久久回味。

中国民间小吃排名9、香酥牛肉饼说唐太宗李世民某日在长安城内微服私访,行至一闹市小巷,见一小铺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男女老幼蜿蜒排队竟有百十人之众。

不时有三三两两的行人从身边走过,手中都提着金黄色的面饼,阵阵异香扑鼻而来,忙上前询问,原来众人是在购买一名为牛肉饼的小食。

于是乎屈尊随众人排队一探究竟,终于等到前面买了两个,顾不得饼热烫嘴,忙把一个塞入口中,只觉表皮酥脆碰牙即碎,饼内却柔嫩异常,油面皮香味加麻麻的葱花牛肉,把个太宗吃得眉开眼笑。

待一个吃完,这才定下神来看手中的第二个饼,只见其圆如满月,色似金琼,饼中螺旋纹优美如涟漪,心中直叹真乃尤物也。

太宗念念不忘这家的牛肉饼,常跑出宫来尝鲜…香酥牛肉饼起源于中国唐代,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此饼曾为宫廷御点,后流传到民间。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一诗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

”诗中的胡麻饼指的就是现在的“ 香酥牛肉饼”。

汇大美食在继承了传统配方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创新和突破,并赋予香酥牛肉饼。

武汉人请客用10道特色菜

武汉人请客用10道特色菜

武汉人请客用10道特色菜一、东坡肉东坡肉,这道菜的渊源估计很多朋友都了解.这是诗词大家苏东坡创造出来的美食,非常出名,而且味道极佳。

在古代,人们都把猪肉当成臭肉。

王侯贵族嫌弃其低贱所以不吃,只有百姓才会去吃。

直到这个猪肉有了好的烹饪手法,才渐渐被大众所接受。

而东坡肉就用猪肉做的,味道还特别不错。

东坡肉做成之后,菜色就相当不错,一块鲜嫩流油的猪肉静静放在盘中,旁边还有三两片青菜点缀,看上去就好吃。

猪肉吃起来又软又烂,还没有一点的腻味。

吃起来味道咸香不说,还非常醇厚,而且汁水也非常的饱满有滋味。

这道菜最好配着米饭吃,绝对能吃好几碗饭。

二、清蒸武昌鱼清蒸武昌鱼是湖北的一道特色菜,它的主材料自然是武昌鱼再加以辅料做成。

武昌鱼有很多种做法,比如炖汤,红烧,油炸等。

但我觉得最能吃出来武昌鱼滋味的做法一定是清蒸了。

清蒸武昌鱼的做法精妙,一条新鲜的武昌鱼,要先经过处理和研制之后。

才能上蒸炉,等到把鱼蒸熟后,一股子鱼肉的清香就冒出来了。

香味扑鼻,闻着就让人口水直流。

蒸好的鱼下面会有一些汤汁,这些汤汁还要回锅再烹饪一番。

然后再浇到武昌鱼上,这个时候,这道清蒸武昌鱼才算是做好了。

那种食物的芳香绝对让人难以忘怀,吃起来更是如此。

鱼肉的娇嫩和淡淡酱料融合到一起。

刺激着人的舌头,让人越吃越香,越吃越回味。

只吃了几口,就会让人觉得这道清蒸武昌鱼真是一道名副其实的极品美食!三、排骨藕汤排骨藕汤这道菜既是湖北省的名菜,也是一道家常美食。

武汉人喜欢煲汤,尤其是喜欢煲藕汤。

这藕汤并不是单纯用莲藕炖的汤,而是会加上一些其他材料。

比如说排骨,或者是别的,这样做出来的汤,非常好喝。

而且滋补,最重要的是,一点都没有腻味。

喝起来是清香无比,回味无穷。

排骨藕汤做好之后,开盖先是闻见一股清香。

而后再往锅中望去,只见汤色是白中带点黄。

排骨、莲藕在汤中浅浅露出模样。

又随着汤勺的搅动而上下起伏,就像湖北的山水一般,如诗如画。

之后再盛上一碗开始慢慢品尝。

沔阳三蒸的前世今生

沔阳三蒸的前世今生

沔阳三蒸的前世今生沔阳三蒸是江汉平原家喻户晓的百姓菜,湖北十大名菜之一,也是中国名菜。

它以江汉平原优质食材为主要原料,以粉蒸为主要技法并涵盖多种蒸法,因起源于沔阳而得名。

沔阳三蒸,是一个蒸菜系列,在民间曾流行三道菜(蒸鱼、蒸肉、蒸菜)和三类菜(畜禽类、水产类、蔬菜类)之说,其实“三”的本义是“多”,“三蒸”实际上是无菜不蒸。

蒸菜前身是糊糊菜沔阳三蒸作为地方名菜载入《中国名菜谱》。

名菜一般是昂贵的宫廷菜,正所谓“帝王一席膳,百姓半年粮”,沔阳三蒸却是沔阳人为了糊口摸索出来的家常菜,家家户户皆可制作,后来广受好评,成为当地宴席的必备菜。

沔阳先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掌握了蒸的技法,利用蒸汽的热能加工饭菜。

1980年代从沙湖、越舟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含谷壳的红烧土和鼎、鬲、坛、罐、壶、杯、碗、甑等生活用陶,谷壳证明了水稻的存在,鬲、甑证明了蒸的可能。

民间流传沔阳三蒸的发明,有两种传说。

一说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夫人张娘娘(张凤道),为了缓解陈友谅起义军被围困排湖粮草不足的情况,采来湖区的荷梗、菱角藤,在湖里摸来鱼虾做食材,再把米磨碎,碎米和食材一起蒸熟,后来这个蒸菜的方法传到了民间。

另一个说法是陈友谅的夫人罗娘娘,为了改善士兵伙食,◇ 陈锡椿 郭 艳想出来的“一甑熟”,犒赏在官垱湖打了胜仗的士兵。

两种传说中,沔阳三蒸无论是当作“度荒菜”,还是“胜利菜”,反映的都是湖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物产特色,具有极其浓厚的民间气息。

客观来说,应是先有粉蒸菜,后有传说。

但曲折离奇、引人注目的故事,推动了沔阳三蒸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民谣“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是沔阳历史上频发水患的真实写照。

灾情导致粮食歉收,百姓三餐难以为继,常常是“糠菜半年粮”。

百姓们只得将有限的大米磨成细粉,撒在野菜汤中熬成稀糊糊充饥。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仙桃为度饥荒使出了糊菜绝招。

那个时候,全镇大小餐馆卖的几乎都是糊包菜、糊萝卜、糊白菜。

最有名10道家常菜

最有名10道家常菜

最有名10道家常菜
1.西红柿炒鸡蛋:又名番茄炒蛋。

是许多百姓家庭中一道普通的大众菜肴。

烹调方法,非常简单,营养又非常好。

色泽鲜艳,口味宜人,深受大众喜爱。

2.炒土豆丝:炒土豆丝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土豆丝切时薄一点,切好放在冷水里,炒起来是脆的,十分可口。

3.糖醋排骨:糖醋排骨是糖醋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道大众喜爱的传统菜,选用新鲜猪子排作料,肉质鲜嫩,成莱色泽红亮油润,口味香脆酸甜,颇受江浙人喜爱。

4.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是四川传统名菜,又麻又辣,冬天吃了身上暖乎乎的!
5.凉拌黄瓜:
6.凉拌西红柿:西红柿有酸味,做凉拌西红柿最后加点白糖,口感更好。

7.鱼香肉丝:鱼香肉丝是一道地道川菜,你可以在里面吃到咸、酸、甜、辣、香、鲜多种味道,神奇的是,这么多味道集中在一起,居然很好吃!
8.辣椒炒鸡蛋:
9.清炒小白菜里面就清一色的素材,南方这边下着米饭吃,很是香甜,亲切!
10.肉皮冻:肉皮冻是民间大众喜欢自制的一种食品,它是由猪肉皮、花椒粒、味精和盐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

多吃对皮肤好哦!。

十大经典湖北菜以及数十款改良版

十大经典湖北菜以及数十款改良版

十大经典湖北菜以及数十款改良版。

湖北菜虽然不如川菜,湘菜,鲁菜那样出名,但是好吃的家常菜可不少。

像清蒸武昌鱼、排骨藕汤等等,都是值得品尝的。

1,武昌鱼-最鲜美推荐理由:湖北两大名菜之一。

因产于鄂州梁子湖而得名。

头小体高,面扁背厚,呈菱形,脂肪丰叟,肉味鲜美,汤汁清香,营养丰富,堪称淡水鱼中的珍味佳肴。

其制法是:将鱼收拾干净,两面剞上兰草花刀,用开水烫一下装入鱼池内,相间地摆上冬菇片、熟火腿片、冬笋片、撒上猪肥膘丁、青豆、葱结、姜片、精盐、绍酒、清汤,上屉蒸约10分钟取出,拣出葱姜,将鱼汤滗在勺内烧沸,打净浮沫,加味精、鸡油、胡椒粉,浇在鱼身上即可。

2,排骨藕汤-最养生推荐理由:先将剁好后的排骨放在开水里焯一下,捞出控干。

再用油炝锅,把排骨倒入锅中炒一下,然后放入瓦罐中,加适量温水,煮沸后加盐。

另将老藕削皮去节洗净,切成不规则的棱形。

加少许盐生拌,待排骨煮至6成熟后,将处理过的藕倒进罐内,经搅动,继续煮沸,适当加盐,直至排骨肉烂藕粉,盛入汤钵时撒些葱花、胡椒粉。

特色是肉藕香烂,汤汁鲜美。

3,酸辣藕带-最可口推荐理由:这是鱼米之乡洪湖最特色的菜品之一:“藕带”。

藕带,又叫鸡头管,事实上就是还没有成形的藕,也就是最嫩的藕。

其制法是:新鲜藕带洗净斜切成寸段,泡在水里以免变色。

如果藕带偏老或不太新鲜,则需要去皮。

红辣椒切丝备用。

热锅下油,放入姜丝,干红辣椒小火煸至出香味。

倒入沥过水的藕带和切好丝的红辣椒,快速翻炒,至断生,加入白醋,盐调味翻炒均匀即可。

4,珍珠丸子-最有味推荐理由:珍珠丸子又名蓑衣丸子,是湖北省著名的汉族小吃。

以糯米、薯粉、肉丁为主要原料制成。

其风味独特、清香细嫩、鲜香可口。

珍珠丸子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蘸料搭配着吃。

5,沔阳三蒸-最丰富推荐理由:沔阳三蒸又名沔阳粉蒸,即蒸肉、蒸鱼、蒸菜(可随意选择青菜、苋菜、芋头、豆角、南瓜、萝卜、同蒿、藕等数十种)。

做法是取猪肉1千克(按口味选择肥瘦)切成长约3厘米,宽约2厘米,厚3毫米的片,放入器皿内加盐,酱油少许,红腐乳汁,姜末,白酒少许,胡椒粉、味精伴匀腌渍约10—15分钟。

包菜形状颜色味道描写

包菜形状颜色味道描写

包菜形状颜色味道描写包菜很常见,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故而叫法也多,北方人称它为大头菜。

此外还有卷心菜、洋白菜、圆白菜、疙瘩白、包心菜、高丽菜、莲花白等名字。

但包菜的学名则叫结球甘蓝,读起来有点拗口,像个洋名字,不易听懂,也就不为百姓所知了。

我所在的城市,菜市场上人们都直呼它包菜。

包菜的样子很美,也干净整齐,有的圆滚滚,有的扁圆,有的像鸡心样。

包菜的外面是几层翠绿的叶片包裹着,往里剥,包菜叶的颜色渐渐黄灿灿的,一层一层紧裹在一起,层层相叠,钩连环绕。

据说种植包菜有点儿讲究,株距、行距都要掌握好。

如果不留出适当的空间,就会彼此挤压,发育“不良”,影响产量。

吃包菜时,先要将叶片剥开。

有人图省事,一切两半,再慢慢剥开。

有的人则围着圆鼓鼓的包菜,一片片剥叶子,起先好剥,叶片平展,越往里,叶片越不平整,似波浪,卷曲着。

我想起小时候,那时包菜的颜值没现在这么高,叶片也不是包得紧紧的,而是像芭蕉叶似的又长又大又厚。

包菜叶的颜色呈深绿色,或墨绿色,一点没卖相。

人们给它取了个“飞机包菜”的雅名。

吃在嘴里苦叽叽、木渣渣的,没什么味道,撩不起食欲。

现今的包菜水灵灵、鲜嫩嫩,形佳色美,楚楚动人。

吃法也很多。

包菜炒肉片、洋葱炒包菜、酸辣包菜。

尤以手撕包菜最为有名。

因为手撕的包菜横断面参差不齐,调料易渗透入味。

我常见母亲将包菜洗净后,不用刀切,而是用手撕成一片片的,硬邦邦的梗子则用刀切成片。

然后用滚开水一烫,捞起,盛入大瓷碗里,拌以白糖、醋、干辣椒、蒜、葱、老抽、麻油等多样佐料,上下搅拌,吃进嘴里脆生生,美滋滋。

母亲曾和我们说,这种做法是她早年从武汉的一位朋友处学来的。

有一年我去武汉出差,在汉口六渡桥一家餐馆就餐,菜单上就有这道凉拌包菜。

母亲的另一道拿手菜是包菜烧粉丝,洗净的包菜切成丝,待油温热时将葱、姜、干辣椒先炝一下锅,再放入包菜,大火翻炒,炒至包菜稍稍变色,加入少许盐,再继续翻炒至包菜有点软塌,再放入煮熟过业已凉透的粉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百姓的两道武汉菜
武汉是个极有回头客的地方,之所以有回头客,很大程度上是它的美食留住了客人。

在这个水乡泽地、莲藕之乡,吃什么最能够品出此地的风味和风情?这里推荐两道最地道、最武汉的菜肴――莲藕排骨汤和鸭颈!一碗香浓鲜醇的排骨
莲藕汤可以喝出武汉人的盛情,喝出武汉的味道;而吉庆街上的鸭颈更像鸦片一样会让你上瘾,那绝对是一种对舌蕾的狂轰滥炸和彻底征服。

武汉人血脉里都是莲藕排骨汤
莲藕排骨汤算是武汉人永远也吃不腻、喝不够的一道菜了。

逢年过节,餐桌上若是少了这道菜,食客会有一肚子意见。

特别是吃年饭时,如果莲藕排骨汤缺席,食客简直就像没吃年饭一样,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差点什么。

但这样的情形几乎不可能发生。

往往是,武汉人会大批量备足莲藕和排骨,以防止断档。

在武汉,女儿回娘家,孩子去奶奶或外婆家。

一般都会说成是“回娘家喝汤”,或是“去奶奶(外婆)家喝汤”。

由此足见这道菜在武汉人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武汉人的血脉里都流淌着莲藕排骨汤。

莲藕排骨汤端上桌,那股特有的肉骨香和清甜的藕香味儿钻进鼻孔时,馋得人颊齿生津。

夹块酥糯如泥的藕块送进嘴边,牙齿轻轻一碰,粉粉嫩嫩的莲藕就被我咬下了一大块。

喝一口浓浓稠稠的汤汁,鲜爽、香浓,清甜无比。

就一个字:爽!
只有湖北特有的砂锅铫子才能煨出如此鲜醇美味的浓
汤来。

用铫子熬制的汤,既不叫炖和煮,也不叫焖和煲,而是叫煨,也就是用微火、小火、文火慢慢熬制而成。

极具地方特色的铫子,外表看上去黑乎乎的,有无数个小孔。

煨汤时,油脂不停地从小孔里冒出来,铫子看上去油汪汪、亮漫浸的。

小孔可过滤厚油,这样煨出来的汤,既不油腻,也有浓香。

武汉人煨藕汤,十分讲究和考究。

五十岁以上的人,会专门生煤球炉煨汤,煨制的时间少则几小时,多则一整个通宵。

浓浓的香味儿四处飘散,一家煨汤,整栋楼都能够闻到香味儿。

往往是经不住香味的诱惑,第二天会有好几家人生炉子煨汤。

在武汉,随便走进哪条小巷,或是某个宿舍小区,你都有可能闻到莲藕排骨汤那股特有的浓香味儿。

武汉人的岁月,也似乎在煨莲藕排骨汤中走过。

莲藕长在荷塘里,随要随挖,堪称“四季鲜菜”。

但并不是一年四季的莲藕都能够煨汤。

一般七月半以后的莲藕淀粉含量较足,才能煨出浓汤来。

在我国,产藕的地方不少,
但能够煨出莲藕汤的藕却并不多见。

在我湖南老家的莲藕,又小又硬,不管怎么炖,炖多久长,吃起来也是硬邦邦的。

只有湖北的莲藕,又粉又嫩,糯糯软软,可以煨出好喝的鲜汤。

也只有湖北人不怕麻烦,会以虔诚之心,为了一锅汤,专门生煤球炉子。

有些客居海外的武汉人回家乡时,总会带一大捆莲藕上飞机。

只是,外国的排骨,外国的水质,外国的炉火,不知道能不能煨出地道的家乡风味?
吃一回就上瘾的吉庆街鸭颈
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写的就是吉庆街上一个卖鸭颈的女人。

正是这部和同名影视剧,为这条街赚足了人气和名气。

虽说全国各地好些地方都有鸭颈,但吉庆街的鸭颈堪称一绝。

它靠的更是对味蕾的征服,而不只是借《生活秀》扬名。

吉庆街的鸭颈尤其体现武汉人好吃、会吃,对美味孜孜以求的性格,这也是最令我感动的。

在吉庆街吃鸭颈一定要坐在路边简陋的大排档里。

一会儿工夫,美味――上桌。

第一道菜当然是鸭颈。

在《生活秀》里,吉庆街上只有来双扬享有卖鸭颈的特权,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鸭颈卖。

在我眼中,这里的鸭颈简直像鸦片一样会让人上瘾。

它的外观红艳夺目,色泽诱人,却是绝无人工色素的绿色食品,而是用红米、丁香等纯天然色
素着的色。

而且,鸭颈韧劲适度,不夹塞齿缝。

香和辣,不过是它最基本的味道。

那种香,是发自肉质的自然香,和几十味中草药卤制、综合调制出来的鲜香,那种辣,辣嘴不辣喉。

常人吃鸭颈,清一色只是吃表层的肉,而我是绝对不吐骨头的。

因为,我发现所有的精华和鲜滋美味更在骨髓里。

所以,鸭颈端上桌时,我首先要求服务员拿回去返工,按我的要求切剁成薄薄的片,这样就能很好地嚼烂、嚼碎。

再则,细嚼慢咽,也可相对延长享受美食的时间。

东西好吃,还要会吃,这才算真正的美食家。

待切成薄片的鸭颈端上桌时,我也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大吃特吃。

夹一片鸭颈入口,随着牙齿的一上一下,丝丝人味、缕缕入骨的奇鲜美味,开始在齿间、舌尖、舌面、口腔萦绕、缠绵、纠集,是甜是咸是辣是麻,都是,都不是。

那是一种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对味蕾的征服,那种此起彼伏、回环往复的繁复滋味,像是曲盛大的交响乐,那是一种让你吃一回就上瘾,越吃越馋、越解馋越添馋的终极征服。

味美得让人舍不得咽下喉咙,因为,你已片刻离不开那种美味的感觉,稍稍离开,便如隔三秋;那是一种舌蕾对美味的缠绵和依恋,那种依依不舍,绝不亚于一对热恋中的情人的离合。

于是,你又迫不及待地夹下一片,急急送进嘴里。

于是,鸭颈成了一种念想,时时在你的脑海里浮现;于是,只
要你吃上一次,便与它结下不解之缘,于是,武汉人去外地走亲访友,送鸭颈。

来武汉的外地人返程时,将大包小包的带鸭颈回家。

吉庆街的鸭颈如今名气越来越大,已在外地不少地方落地生根,而我还是最喜欢在武汉这条很市井,甚至有些庸俗的小街上吃最地道的鸭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