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原点思维训练
试论原点思维培养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原点思维培养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发展写作思维的重要阶段。
所以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一学段的作文教学中,以“原点思维”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感受品味生活,从中获取写作题材,并联系实际对事物的本身做深刻的发掘和理解,相信学生能够从中获益。
初中阶段的写作训练处于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对于学生来讲,正是写作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关键时期。
要想写出真正的好作文,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由于初中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学生自身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原点思维的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既恰切又是当务之急。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在《语文教学的常识性回归》一书中的解释,“原点思维”是指以某一原有的事物为原点,围绕其所进行的继承借鉴、发掘深化、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不同于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是对问题本身的扩展,它的特点在于“回溯”,即回到问题的原点,防止思维路径脱离原点。
文中举出了这样几个例子,首先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明代,南京清凉寺里有个法号泰钦法灯的和尚,生性豪放不羁,在他眼里,寺里的清规戒律都不是问题。
因此,寺里的很多和尚都不看好他,认为他枉为出家人,但惟独寺里的长老法眼对他异常器重。
有一天,长老法眼突然问“:有一颗金铃系在了猛虎的脖子上,谁能把它解下来?”寺里众和尚都面面相觑,不知所答。
法灯不假思索地回答:“谁能把铃系上去,谁就能把它解下来。
”众和尚听了,都对他的答案感到满意,钦佩他的智慧。
法灯和尚的答案恰恰是巧妙地运用了原点思维。
由于我们思维习惯的作用,在对某一事物进行思考探究时,往往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会不自觉地把事物本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结果导致“灯下黑”。
法灯和尚并没有在我们正常的思维习惯的作用下考虑其他外在因素,单纯的“就事论事”反而得出创新性、突破性的见解。
第二例:自古以来“水火无情”道出了人类对水火的恐惧感,多少年来,尽管人们采取各种各样的防火措施,世界上每年都会有重大的火灾发生,那么,如何应对火灾,保卫我们的生态资源呢?大家立刻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建造森林防火墙,有的说营造隔离带,有的说在空中喷洒药物。
以原点为题的作文5篇600字

以原点为题的作文5篇600字在这无限宇宙之下,“原点”无处不在,可以是长城的起点的、黄河的源头,也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以原点为题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原点为题的作文1我总爱蹲下来,看地上时光的痕迹,像一行行蚂蚁穿越我的记忆。
我们曾微笑着说,我们停在时光原处,其实早已被洪流无声地卷走。
高晓松说:“回忆是一种病,悲伤是一种残疾。
”可年少的我们却始终情愿痛。
在那个落叶飘零的季节,我认识了玥,一个喜欢落叶的女孩。
玥的脸上总有干净的笑容,她是个快乐的女孩,并带给别人快乐,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总是那么肆无忌惮。
我喜欢牵着玥的手,她的手好柔软好温暖。
我总是说,有玥牵着我,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我们就这样牵着手穿梭于一季又一季的流光中。
玥说会和我永远牵着手走下去,我一直这样相信着。
每天,我们会一起等待那破晓黎明的第一道光芒,看万物睁开惺松的睡眼,然后就是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要去哪打发时间。
我们恰好都不是乖巧的孩子,所以有时候当“老夫子”正激情飞扬的时候,我们早已不见了踪影。
我牵着玥的手在风中奔跑,任风肆意地扬起我们的头发。
我们通常是气喘吁吁地跑到很远的地方,然后停下来哈哈大笑。
费尽心思去寻找向往的乐土,小心翼翼地注视着身旁快速流走的世界,生怕错过某些景致。
我们喜欢漫无目的地走路,喜欢体验迷路的惊险;我们喜欢躺在草地上看澄澈的天空,喜欢安静地听杰伦的歌;我们喜欢看烟花在夜空绽放、旋转、升华,喜欢做很多喜欢的事,享受着简单的快乐。
玥说,在这个善变的世界中,唯一不变的会是我们,我们会一直快乐着。
虽然时间会冲淡很多事物,但却无法使我们的友谊黯然。
直到玥离开了,我还是这样坚定不移地认为着。
当华美的落叶落尽时,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见。
去年叶落的时候,玥回来了。
我的兴奋如喷泉般不可遏止。
可是当我再次牵起她的手的时候,感觉有点冰凉,触摸不到我期盼已久的手心的温度。
走在我们的小路上,她沉默了,不再说她又看到什么什么树落叶了,不再小心翼翼地拾起那落满一地的忧伤。
原点思维与作文

作文训练
根据文章构思的需要,在 “相约”之前或之后加上 适当的词语,作为文章标 题,写一篇文章。
一般思路是与他人约会, 如果把题目定为“相约自 己”,就会有出其不意的 效果。相约自己,是对自 我的一种期待,相约自己 是对自我充满信心。与自 己的心灵有约,将享受到 人生的幸福和美丽。
我们都是世界的新人。我们应 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好生 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如果你不能做一棵青松屹立山 巅,就去做峡谷中的一墩灌木 ,但要做最好的小丛摇曳在溪 边。事情巨细都有,但大小并 不是决定成败的原因。要想成 功,就要走自己的路。记住: 你就是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维大冲浪: 在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交流 构思。
我认识的一位姑娘对此也感触 殊深。她一直想当歌星,可她的 面容却成了拦路虎。她锯齿獠牙 ,其丑无比。最初登台演唱时, 为了盖住难看的牙齿,就极力把 上唇往下伸。她使出浑身解数, 要表现出魅力。结果呢?欲盖弥 彰,弄巧成拙。可是就在那天的 观众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听了 姑娘的歌认为她很有天赋。
“姑娘啊,”他坦率地说,“我 一直在观看你的演出,我知道你 想掩盖什么。你为自己的牙齿感 到难为情!”姑娘十分窘迫,那 个人继续说:“那有什么呢?再 说,你想掩盖的牙齿使你与众不 同,倒会使你走运的!”姑娘接 受了他的忠告,忘记了自己的獠 牙,只考虑听众,最后终于成了 杰出的歌唱家。
• (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原点思维方式构 思,自拟标题,自定主题,写一篇文章。 • 德国汉堡有一座野生动物公园,展示各 种野生动物。公园中有一处房子,门口 一块木牌上写着一个问题:自然界最危 险的动物是什么?并注明,打开房门即 可得到答案。请想一想,当我们打开房 门时,会看到什么呢?
看到一面镜子, 照见人自己。
高三作文教学的原点思考与宏观安排

林荣凑“作文不需要教!”“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同事高考阅卷归来,带回阅卷现场信息和满分高分作文,教研组组织交流研讨,满耳便是这样的言语。
是啊,高三作文教学的困惑本来就不少,而今耳闻阅卷现场、目睹高分作文,怎不生此等感慨呢?冷静想来,有两大问题始终制约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教学:一是写作序列,有关“写什么”“怎样写”等问题的;二是评分规则,有关“写得怎么样”等问题的。
这两大问题,在高三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针对前一问题,就“如何组织高三作文教学”问题做一阐述,后一问题将另文表达。
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会写作文的。
于是乎,对教师来说,“教”学生作文总是少不得的。
当然,“教作文”的途径有千条百条。
单就高三作文教学的安排来说,据我们研究,就有随意型(训练不作规划)、分块型(或按传统的八大块,或按作文题型,或按基础与发展等级训练)、高深型(设计诸如“掌握基本技法”专题的训练)、见风型(通过猜题押题来训练)、话题型(设计诸如“诚信”“自我”等话题的训练)等不同安排。
这些安排,代表着不同的高三作文教学思考,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然而,在学界倡导和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语境下,这些安排的视角都嫌偏窄,且均从单纯的“应试”出发,远离写作本真的“家”,忽视学情的分析和判断。
那么到底该怎样安排复习比较好呢?也许我们需要专家那样的思维!即要立足于培养一个高中毕业生应具有的写作素养,从写作基本功的查漏补缺出发,尽最大可能做系统的、整体的思考,其中至少涉及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这样五个原点视角。
一.从《课程标准》看,倡导“真写作”是高三作文教学的原则底线高考作文题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
其“宗”是什么?就是《课程标准》《高考说明》。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的准则;《考试说明》则是《课程标准》下有关评价的指导性文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表达与交流”总有9条,其中前6条是关于写作的,转换到《考试说明》,就是“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
让作文教学回到原点

让作文教学回到原点作者:涂燕勤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年第20期近几年,在高三进行语文备考,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学生的作文。
教师可以说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但最终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无多大的改观。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文可以说千篇一律,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应该是思维活跃、充满生机的优秀群体,对于社会、对于生活,他们应该说有很多不同的思考,而作文就是他们表达自己思考的主要阵地,为何在这块阵地他们都同时失语了呢?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教师是费了不少心思,可惜的是我们的心思无非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搜集作文话题,然后在话题的范围内搜集大量的素材和一些优秀作文呈现给学生;或者,把一些诸如“开头”“结尾”“结构”“扣题”“转承”“说理”的写作技巧教给学生。
老师们这么做是希望给学生的作文一些启示,给学生的写作一些帮助。
可惜的是事与愿违,只要话题一换,学生还是无从下手,我们授予学生再多的“鱼”,学生终究还是不会“渔”。
究其原因,老师们的作文教学都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无论是“素材”还是“优秀作文”,以及“技巧训练”都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这无形让作文教学成了脱离学生实际的空中楼阁。
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能够回到“学生”这个原点,回到学生的“思想积淀”和“思维训练”的原点上,就能够给学生的作文真正意义上的指引。
一、回到学生的原点,引导学生积淀思想深厚的文化思想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学生的思想积得越深厚,学生作文的内容就会越丰富,学生作文就能走出内容空洞的怪圈。
然而,从什么地方积淀,积淀些什么,如何去积淀?这需要语文教师给学生一些方向与方法的指引。
我认为可以从课文学习、经典阅读、社会体验等方面去积淀。
回归课本,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积淀思想。
课文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而语文课本又与学生朝夕相处,是最普遍的资源。
另外,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尤其是理科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数理化的题海里沉浮,很难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原点思维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原点思维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作者:洛川来源:《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2013年第03期定义阐释原点思维:以某一原有事物为原点,围绕其所进行的理解分析、发掘深化、寻找问题原因和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思维方式。
故事导引从“解铃还须系铃人”说起据明代瞿汝稷所编佛家禅宗语录《指月录·卷二十三》记载: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他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主持法眼禅师对他颇为器重。
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
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
”法眼听后,认为法灯颇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
【启示】法灯禅师围绕“金铃”本身来思考并解决了问题,让我们豁然开朗,这就是典型的原点思维。
可是,在高考写作当中,就是有很多考生忽视了材料本身的特点以及所蕴涵的信息,而导致了偏题甚至离题。
某些时候,从材料出发,又回到材料,用原点思维,就有可能出奇制胜。
高分作文我们可曾忘了水◇2012天津一考生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的是最艰苦的练习。
——泰戈尔就如同那两条盲目游动的小鱼般,我们置身于这光怪陆离的社会中,被各色新奇事物环绕,渐渐连最简单的事情都遗弃了:在各种社会报道中,我们丢弃了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在各色快餐文化中,我们忘记了卷帙浩繁的传统文化;在各类工厂轰鸣的马达声中,我们遗失了碧水蓝天。
我们麻木而迟钝地随着人流漫无目的地游动,却忘记了“水是什么”这最原始的思考。
也许最简单的东西,最容易被我们忽视。
今年春天,一个两岁女童的逝去击打着国人的心。
佛山女童“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后又被18个路人冷漠地忽视最终由于抢救不及时不治身亡。
事发之后,人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强烈谴责冷漠路人。
原点思维训练

A
1
•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 况:一些难于 找到答案的问题,只 要回到问题的原点去 思考、探究, 答案马上就会像闪电一样, 在思维 的黑暗夜空中明晰地感受。
• 原点思维:回到事物本身,结合事物本身的 本质、特点、规律、目的、意义、价值、事 物本身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它的发展变化情 况等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A
4
• 世界上每年仍会发生许多起持续时间长,又很难 扑灭的重大森林火灾,大火无情地吞噬了宝贵的 森林资源,并破坏了生态环境,人们非常痛心, 但又苦无良策。美国森林消防专家最先想出了好 办法:以火防火。原来,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林间的落叶、断枝、枯草长期积累而自然起 火,以至蔓延成难以扑救的森林大火。按照防患 于未然的原则,美国森林管理人员定期地(一般 五年左右)选择风速小、气温低、湿度大的天气、 在森林中“放火”,人为地烧去乔木下面的小树、 灌木和乔木下端的干枝和枯叶,这样既省却了修 剪树枝的繁重劳动,又消除了森林火灾的隐患, 真是两全其美。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 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他 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 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 。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 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 。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 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 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他 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地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 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 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会; 于是也就一直在那站着而而错过了很多可以坐下来的 机会。
原点优秀作文

原点优秀作文原点优秀作文6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原点优秀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点优秀作文1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彩,渗透下来。
它越过窗户,充满了整个屋子。
你瞧!它在和书桌上的那只钟表低语。
那只表静静地立在那里,无论他旁边高大的台灯怎样笑它,它都一言不发地立在那里。
我凝视着这只钟表,秒针在走着,一秒钟走一个小格,每走一步,它瘦弱的身躯就颤抖一下,从原点,一直到终点。
你看!它从零出发了,走着,走着,它似乎从来不觉得累。
你听!滴答,滴答,它一边走着,一边哼着小曲。
每一秒钟它都在奋进,从来都不停歇。
我在心里暗暗为它加油,希望它越走,越离胜利近了一步。
从原点,到3,到6,再到9,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它就要到达12——胜利的终点。
“滴——”表响了一下。
5:00了。
我却惊异地发现,那个秒针到达终点,也没有停下,重新开始旅途。
原来,它的终点,就是原点,要想到达终点,就要从原点开始,到达了终点,就回到了原点,就要再往终点去努力。
如此循环往复,那么钟表再怎么努力地走着,也难逃于回到原点的无奈。
可是尽管它意识到这一点,还是永不停息地往前走着——那是它生命的意义。
我们也许被世俗迷惑,以为道路走得越远越好,可是我们最终要回到某个最初的本源——原点。
这不是一种退缩,更不是一种无谓的前行,那是一种圆满,一种坦然,一种永不停歇的希望。
生命的意义,太过玄妙,很难让人看清楚。
我只能说:生命,有时像个圈,奋斗到了最后,还是会回到原点,但我们还要顺时针继续走下去,因为每一次回到原点,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思想的升华。
那个钟表一直在走着,带着一丝希望与惆怅。
这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因为这场旅行,没有终点。
没有人知道钟表究竟转了多少圈,没有人看到钟表的快乐与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