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疏影》赏析_1822
姜夔《疏影》中的典故

姜夔的《疏影》这首词中运用了多个典故,以下为您列举其中几个:
1. 客里相逢:此处化用罗浮仙女的典故。
相传隋代的赵师雄在罗浮游览时邂逅一女子。
时正值夜幕降临,于是二人前往酒店痛饮,有一绿衣童子在一旁歌舞助兴。
赵师雄醉卧酒家,天亮方醒,发觉自己躺在梅树下,一只翠鸟栖身其上。
原来女子是梅花化身,绿衣童子为翠鸟化身。
2. 昭君出塞:这一典故通过描述昭君的无奈出塞,反映了历史上众多无奈的人物命运。
昭君是西汉南郡秭归人,因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看图召见宠幸。
后来属国南匈奴从单于入朝并进贡并自请为婿,汉元帝就按图像选了昭君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我赐名,临行前才发现她优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
追究下来,就把责任推到画工身上,追究下来,就把责任推到画工身上,追究下来,就把责任推到画工身上,追究下来,就把责任推到画工身上,追究下来,就把责任推到画工身上。
追究下来,就把责任推到画工身上。
追究下来,就把责任推到画工身上。
追究下来,就把责任推到画工身上。
3. 昭君:作者以梅花比昭君。
姜夔自注道:“予家古铜官(瓷)盆中养者。
”正可帮助阐明这一联想的产生。
旧以燕山、鸿门等地诸宫指代汉皇宫。
“住不得”则是这女性出宫不得如愿终身,“但永巷三千人去也”,惟有在深宫寂处终老而已。
词人借宫女的悲剧命运抒写
自己身世之感。
《暗香疏影》姜夔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暗香疏影》姜夔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暗香疏影》是指宋代词人姜夔的作品《暗香·旧时月色》与《疏影·苔枝缀玉》。
这两首词是作者咏梅的姊妹篇,表现梅的高洁、幽独,并借此咏叹作者自己的身世。
词人应邀到范成大退休隐居的苏州附近的石湖别墅作客。
这两首词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梅词,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
白石咏梅词共有十七首,古其全词的六分之一,此二篇最为精绝。
张炎在所著《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
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词牌名《暗香》与《疏影》调,都是姜夔同时创作以咏梅花的,是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近黄昏”两句的首二字作为调名。
以后张炎用此二调咏荷花荷叶,改名《红情》、《绿意》。
九十七字。
前片四十九字,九句,五仄韵;后片四十八字,十句,七仄韵。
作品原文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
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
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作品译文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
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
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
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
暗香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
【南宋】姜夔《疏影》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百度来自喜马拉雅103.【南宋】姜夔《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梅花清高孤傲历史感【诗词原文】《疏影》南宋·姜夔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精华赏析】《疏影》虽然是《暗香》的姐妹篇,写于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但这两阕词的风格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绝不雷同。
如果说《暗香》的特点在于回忆的虚景与赏梅的实景交错描写,并且将折梅寄远与相思怀人的情感融入梅花的情韵之中,营造出虚实相间、缥缈空灵的意境,那么这首《疏影》最重要的手法就是频繁运用历史典故来寄托幽深含蓄的情怀,而词人自己则似乎更像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他刻意淡化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成分,却有意强化了梅花这个意象所承载的历史感。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词的第一句“苔枝缀玉”就用到了范成大《梅谱》中记载的“古梅”,有“苔须垂于枝间”。
古梅树上点缀着洁白如玉的梅花,枝条间蔓延着青青的苔藓,小小的翠鸟在树枝上栖息着,这是一幅多么宁静和谐的图画。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化用了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姜夔是将梅花也比作一位远离尘俗、清雅高洁的佳人了。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姜夔仍然用典将美人与梅花相比,昭君塞外和亲的历史又赋予了梅花以更深厚的历史感。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这两句承接前面王昭君的典故而来,却又引入了杜甫吟咏王昭君的诗句:“环佩空归夜月魂。
”词的上阕连续化用了这么多的历史典故和前人的著名诗句、词句,虽然还是没有直接描摹梅花的形态,却无疑塑造出了一个具有美艳的外形和孤傲、清高的品格,却又难免寂寞幽怨的梅花形象。
暗香疏影月黄昏全诗 姜夔暗香疏影赏析

暗香疏影月黄昏全诗姜夔暗香疏影赏析姜夔拜访范成大,二人踏雪寻梅,姜夔写了得意之作《暗香》《疏影》,这是曲牌,不是词牌。
范成大命家妓小红当即歌唱,姜夔视小红为知己,范成大把小红送给姜夔。
01.姜夔拜访范成大作家冯唐说过一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的话,被很多恋人当做爱的表白。
其实原作者是姜夔,取自他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一句。
然而,这还不是最初的春风十里,姜夔化用了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但无论如何,一曲《扬州慢》令年仅22岁的才子姜夔在南宋词坛展露锋芒。
姜夔还有两首曲子也非常有名,那就是《暗香》和《疏影》。
题记里说:“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
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这两首曲子创作于辛亥之冬,是姜夔写给老朋友范成大的,但需要说明的是,《暗香》和《疏影》都不是词牌名,而是曲牌名,作者自序中说“做此两曲”,指的是自度曲,是曲牌,而不是词牌。
所谓自度曲,是古代擅长演奏大曲子的音乐家,当演奏接近尾声的时候,意犹未尽,音乐家们还要临场发挥一下,根据音乐的整体节奏,结合自己当下的体验,继续自由发挥并演奏下去,衔接自然,并无突兀,这段自由发挥就是“度曲”。
《西京赋》中说:“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形容了度曲之美。
光宗绍熙二年,即1191年冬天,姜白石来到苏州,拜见了隐居石湖的老朋友范成大,在范成大家居住了几个月。
范成大隐居石湖后,买地种梅,著书《梅谱》,可见梅园颇具规模。
两个人一起踏雪赏梅,饮酒赋诗,十分清雅。
各种梅花竞相开放,范成大请姜夔写几支曲子,主题词是梅花。
姜夔才华横溢,精通诗词、音律、书法,做两首自度曲信手拈来。
咏梅绝唱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梅妻鹤子林逋之句,姜夔他的两首自度曲分别命名为《暗香》、《疏影》。
02.《暗香》赏析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姜夔《疏影》全词翻译赏析

姜夔《疏影》全词翻译赏析本篇是作者又一篇咏梅名作。
描写黄昏赏梅及由此引发的种种联想和感慨。
《疏影》与《暗香》同是写梅花,但《暗香》全词围绕词人心迹展开,《疏影》则淡化了个人色彩,以与梅花相关的一系列典故,构成意脉相连、寓意遥深、自成逸趣情致。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姜夔《疏影》全词翻译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疏影姜夔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注释】①苔枝缀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缀满枝头。
苔枝:指苔藓的梅枝。
范成大《梅谱》说绍兴、吴兴一带的古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
”周密《乾淳起居住》:“苔梅有二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
一种出越土,苔如绿丝,长尺余。
”②有翠禽:翠色羽的小鸟。
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代赵师侠游罗浮山,夜梦与一素妆女子共饭,女子芳香龚人。
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欢舞。
赵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树下,树上有翠鸟欢鸣,见“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
”殷尧藩《友人山中梅花》诗:“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羽声。
”吴潜《疏影》词:“闲想罗浮旧恨,有人正醉里,姝翠蛾绿。
”③客里相逢:指作客时与梅相遇。
西汉元帝时远嫁匈奴和亲。
④无言: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⑤昭君四: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雨,环佩空归夜月魂。
”王建《塞上咏梅》诗:“天山路边在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⑥胡沙:指沙漠。
⑦佩环:即环佩玉饰。
⑧犹记:《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事》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皇后留之,看得几时。
赏析姜夔《疏影》

赏析姜夔《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开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幽雅清丽的“双栖图”。
苔枝与翠禽色相近,都是充满生机的“绿”,其间点缀着美玉般的梅花,就更显得光彩照人。
字里行间不露半个梅字,而梅的形象却浮雕般突现出来了。
面对这翠禽双栖于玉梅间的美景,能不勾引起多情的词人浮想联翩!——触景伤情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接着推出第二个画面,是“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这完全是用写人的手法来写梅,大概出自杜甫的“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诗意。
梅花就是佳人的幻化。
相逢在“客里”,又是“篱角黄昏”这么一个典型环境,更突出了寂寞的氛围。
在这么寂寞的氛围里,“佳人”“无言自倚修竹”。
“无言”这神态,“自倚”这动作,突出了这位孤高的佳人形象;另一面,也折射了词人在“客里”怀念情人的孤寂心情。
在这种孤寂情绪的支配下,词人想到对方也一定会同自己一样孤寂难熬。
下句就借昭君出塞、远嫁番邦的典故来抒发这种情感。
“不惯”“暗忆”这两个貌似平常的词,在这典型的语言环境里,就传达出了不寻常的深沉感情。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就明写出人花幻化的艺术意境。
放在“月夜”归来,就更突出“幽独”的气质。
“月夜”与“黄昏”照应,“花”与“玉”照应,“幽独”与“无言自倚”照应,文字针线细密,情感脉络分明。
而“幽独”一词又是总撮了上片的精髓而成为全词的基调。
过片开头的“犹记深宫旧事”与上片的“暗忆江南江北”遥相呼应,这是词人想象自己心上人在远方孤寂中一定会时时想起美好的往事。
“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是借南朝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午睡时梅花飘落眉心留下花瓣印,宫女争相仿效,称为“梅花妆”的故事,喻往事之美好令人难忘。
这美好的时光多么值得珍惜!千万不要像无情的东风一样,“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但到底往事已成空,如今只留下一片美好的追忆而已!这就正如梅花终于被东风吹落,而且“随波去”了,怎能不怨恨那“玉龙哀曲”呢!玉龙,笛名。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南宋姜夔《疏影》

想佩环、⽉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南宋姜夔《疏影》想佩环、⽉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译⽂】我想她戴着叮咚环佩,趁着⽉夜归来,化作了梅花的⼀缕幽魂,缥缈、孤独。
【出典】南宋姜夔《疏影》注:1、《疏影》姜夔苔枝缀⽟,有翠禽⼩⼩,枝上同宿。
客⾥相逢,篱⾓黄昏,⽆⾔⾃倚修⽵。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正睡⾥,飞近蛾绿。
莫似东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屋。
还教⼀⽚随波去,⼜却怨⽟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已⼊⼩窗横幅。
2、注释:苔枝缀⽟:梅树枝上的绿苔像点缀的碧⽟。
苔枝:长有鲜苔的梅枝。
这⾥指梅枝太⽼,⽽时间长远。
缀⽟:⽟指梅花,⽩⾊似⽟,犹如点缀在枝上的⽟。
范成⼤《梅谱》说绍兴、吴兴⼀带的古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风⾄,绿丝飘飘可玩。
”周密《乾淳起居住》:“苔梅有⼆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
⼀种出越⼟,苔如绿丝,长尺余。
” 有翠禽⼆句:⽤罗浮之梦典故。
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代赵师侠游罗浮⼭,夜梦与⼀素妆⼥⼦共饭,⼥⼦芳⾹龚⼈。
⼜有⼀绿⾐童⼦,笑歌欢舞。
赵醒来,发现⾃⼰躺在⼀株⼤梅树下,树上有翠鸟欢鸣,见“⽉落参横,但惆怅⽽已。
”殷尧藩《友⼈⼭中梅花》诗:“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声。
”吴潜《疏影》词:“闲想罗浮旧恨,有⼈正醉⾥,姝翠蛾绿。
” ⽆⾔:⼀种沉默状态。
倚修⽵:倚:依靠、依偎;修⽵:修长之⽵。
倚修长,杜甫有《佳⼈》诗,其中有“绝代有佳⼈,幽居在空⾕……天寒翠袖薄,⽇暮倚修⽵。
”形容梅花⼩,弱之势。
⽆⾔句:杜甫《佳⼈》诗:“天寒翠袖薄,⽇暮倚修⽵。
” 昭君:汉代⼀个宫⼥叫王嫱。
汉元帝为和亲把她以公主⾝份嫁匈奴,居留北⽅胡⼈之地。
昭君也是古代四⼤美⼥这⼀,据说是⽂⼈塑造的美⼥,为的是适应封建社会“舍⾝为国嫁”的⾼尚品德,给予歌颂和传唱。
佩环:本是美⼈⾝上裙带间的装饰⼩物件,如铜钱,⽟环等。
如今的项链当是佩环演变⽽来。
杜甫有《咏怀古迹》诗,其五⾸之三中有“画图省识春风⾯,环佩空归⽉夜魂”句。
姜夔的诗词《疏影·苔枝缀玉》赏析

姜夔的诗词《疏影·苔枝缀玉》赏析《疏影•苔枝缀玉》宋•姜夔苔枝缀玉。
有翠禽小小。
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照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营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赏析】这篇词是姜夔咏梅的一首力作,是姜夔在南宋绍熙二年(1191)冬冒着大雪到苏州探访老诗人范成大时写的,共写了两首,一首《暗香》,一首《疏影》,互为姊妹篇,同为咏梅。
这首《疏影》主旨颇为扑朔迷离,古今有多种说法。
张炎《词源》极口称道此词,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这几句用典,把比作幽居而高洁的佳人,描写梅花的神情,同时递入作者自己。
作者是到范成大家作客时看到梅花,所以把自己遇见梅花称为“客里相逢”。
“篱角”,描写了梅花生活的居处,以及作者所见梅花时的时间,梅花的居处不是在尘世之中,而是在“篱角”;“黄昏”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犹山气日夕,暗用林逋《山园小梅》诗:“暗香浮动月黄昏。
”“无言”,是对梅花的性情的描写,无言而不是聒噪,说明梅花并不是像那些世俗之人,成天喧嚣噪杂个不停,而是静默无闻,像一个独居的沉静的睿智的妙女,突出了梅花的品质美。
“自倚修竹”,暗用《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梅花一个人孤独地默默地依靠着长长的竹子,竹子自古就是君子的象征,梅花自是不同寻常之物。
这几句从形象性情等多个角度描写赞美梅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质。
对这首词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怜二帝”,即被虏的徽钦二帝及诸后妃,亦有人认为是作者的怀美,因词中用典极多,所以主旨更加扑溯迷离,令人捉摸不透。
但该词的辞藻优美,运笔空灵含蓄,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氛围寂寞,意境上“花人合一”,令人叹为观止。
扩展阅读:姜夔的作品姜夔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夔《疏影》赏析篇一:第十章姜夔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第一节姜夔一、格律派/骚雅派/姜派:此派是南宋词两大流派之一。
以姜夔为代表,其余重要词人还有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与张炎等。
词作内容以男女之情、写景咏物为主,艺术上矫正南宋后期词坛学苏辛者流于粗豪,学柳秦者流于鄙俗的弊病,讲究章法、章律、追求完美蕴藉的意趣、注重音韵格律的严整和辞藻的雕琢。
二、生平简介(p145)(p89)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人。
屡考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浪迹江湖(青年时曾北游淮楚,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往来于官宦之家,但耿介清高。
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与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都有交往,且得他们的推重。
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
存词87首,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词作内容1.爱情词。
(1)不写男女欢会的缠绵、快乐,多写别后的魂牵梦绕,刻骨相思。
(2)用冷色调处理炽热的柔情,将恋情雅化,既深情绵邈,又意境高远。
冷色调:词中使用冷香、冷红、冷云、冷月、冷枫、暗柳、暗雨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来衬托离情别绪。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p146)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怀念合肥恋人,无艳遇时的旖旎风情,只有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忆恋。
把离别相思的心绪通过素白的月光,传遍整个大自然,使千山都带上了一股寒意。
2. 咏物词。
特点:将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既形神兼备,又寄托遥深,意蕴丰富。
《齐天乐·蟋蟀》:“凄凄更闻私语”、“哀音似诉”、“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一声声更苦”。
全词渗透着词人自我凄凉身世的感受,同时将这份愁扩大到写思妇、游子,不幸的帝王后妃,所有失意者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伤心无限。
《暗香》《疏影》:看似咏梅,实写对恋人的怀念,在怀人的伤感中寄托身世飘零的悲哀。
3.写家国之恨、黍离之悲,含蓄委婉,情调低沉伤感。
《扬州慢》(淮左名都)(p195):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诗经·王风》篇名。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四、艺术特色白石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清空、骚雅为基本特征。
清空:用笔灵动,虚处落墨,不着实处,点染其情韵并将自己的感受融合进去。
《疏影》:“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 不刻画梅花的状貌,而设想它是王昭君的幽魂所化,取其神韵。
骚雅:比兴寄托,含蓄蕴藉,余韵悠长。
咏物状景词,所写多不是客观景物,而是寄托了作者的怀抱,预示了国家的衰亡。
(2)以凄清素洁的物象,营造出一种“幽韵冷香”的意境。
词中多取冷月、寒碧、幽香、烟云等清冷意象,寄寓作者的身世之感及怀人之情。
(p147)“淮南皓月冷千山”、“冷月无声”、“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3)语言方面:A. 语言风格淡雅素净。
既扫除周邦彦一派的软媚,又破除苏辛词派粗犷的流弊。
B.善于用典。
能变熟为生,化俗为雅。
C.善于用虚字。
《疏影》:“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各句首连用“还”、“又”、“等”、“重”、“已”,把时间关系错落开来,一推一挽,给人以动荡的感受。
(4)精通音律,注重词法,格律严密,音节谐婉。
“自制曲”:因词谱曲,声情并茂。
“自制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阙多不同。
”(《长亭怨慢》序)实现了词的音乐美和词人情感律动的高度和谐。
(5)表现手法:善用通感、联觉思维,侧向思维等。
(p14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清角吹寒”;“冷月无声”。
《扬州慢》从侧面着笔写扬州的残破。
(6)善作小序(p148)姜词大多有精美风趣的小序,与词相配,一散一韵,情意相发,珠联璧合。
总结:姜夔在豪放词风独盛的南宋中叶另树一帜,为传统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词境,并在婉约、豪放之外别立一宗,开创了新的词派――格律词派(骚雅派、风雅派)。
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南宋后期词人乃至清代浙西词派都有极大的影响。
五、作品赏析《扬州慢》(淮左名都)(p195):..\曲\扬州慢.mp3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主题: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
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发为吟咏,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2>赏探:上片侧重写景,以景现情。
听觉所闻:清角悲吟,触觉所感:寒气逼人,视觉所见:“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交织在一起,统一在“空城”里。
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
下片侧重抒情,多化用前人诗句,委婉含蓄。
<3>艺术:a.善于化用前人诗句。
“豆蔻”“青楼”“二十四桥”,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既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又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b.善用对比。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c.善用去声字。
姜夔精通音乐,常在领头、换头处用去声字发调,如“过”等,响亮悦耳,跌宕飞动之美。
第二节吴文英一、生平作品p149 p202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他是一位颇为独特的江湖游士,虽放浪江湖,然足迹未离江、浙;虽以布衣终老,却长期充当一些权贵的门客与幕僚,非官又非隐;虽曳裾侯门,但只为衣食生计,而不为仕进投机钻营,尚保持着清高独立的人格。
存词341首,有词集《梦窗甲乙丙丁稿》。
二、内容:恋情、咏物写景、伤今怀古、应和酬唱。
无特别之处,受当时社会环境之影响。
三、艺术:1、艺术思维方式上:善于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p149)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八声甘州》2、在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
(p151)3、语言生新奇异,密丽深幽。
A.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
(p151)B.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
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感极强的偏正词组。
(p151)第三节宋末其他词人一、周密(p153)(p209)号草窗(1232~1298?),与吴文英并称“二窗”。
存词153首,有《蘋洲鱼笛谱》、《草窗集》。
1.内容:宋亡前:流连风月的闲情雅趣。
《木兰花慢》:西湖十景宋亡后:写凄苦幽咽的情思。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逃到绍兴后所作。
2.艺术风格:融汇白石、梦窗两家之长,形成了典雅清丽的词风。
二、王沂孙(p213)(p153)号碧山,现存64首词。
《花外集》。
1.内容:工于咏物。
咏物词即占了34首。
2.特点:A、善于隶事用典。
根据主观的意念巧妙地选取有特定含意的典故与所咏之物有机融合,使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相互生发。
B、擅长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
用象征性的语言将所咏之物拟人化,使之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深远的寄托。
身世之感,故国之思。
《眉妩·新月》:千古盈亏休问。
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
故山夜永。
试待他、窥户端正。
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华影。
新月,寄托着词人复国无望的深哀巨痛。
《齐天乐·蝉》:“枯形阅世”、“独抱清高”的蝉,是遗民身世和心态的写照。
3.影响:清中叶以后的常州词派。
4.缺点:词境狭窄,词旨隐晦,情调低沉,情思缺乏深度和力度。
三、张炎(p219)(154)《山中白云词》1.内容:高雅地摹写风月;凄楚地备写身世盛衰之感。
2.风格:前期词风清雅疏朗,与白石并称“双白”。
后期词凄凉怨慕。
3.理论:《词源》。
a提出“清空”、“骚雅”等概念;对宋代词人词作优劣得失进行评论。
4.代表作:《高阳台·西湖春感》借描绘西湖暮春之景以抒发国破家亡之痛。
《解连环·孤雁》借离群孤雁抒发入元后凄苦心态。
“张孤雁”。
5.影响:清初浙西词派。
四、蒋捷(p215)(154)号竹山,存词99首,有《竹山词》。
1.内容:a. 表现亡国遗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
《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贺新郎·乡士以狂得罪赋此饯行》b. 表现亡国后遗民们飘泊流浪的凄凉感受和饥寒交迫的生存困境。
《贺新郎·兵后寓吴》。
2.艺术:a. 词风既清奇流畅又含蓄蕴藉。
《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b.情感基调不一味低沉阴暗,有的词作格调清新,乐观轻快。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和《昭君怨·卖花人》写折花和卖花,富生活情趣。
3.影响:清初阳羡派。
五、辛派后劲南宋末期仿效辛弃疾的词人,为与辛派词人区别开来,我们称之为“辛派后劲词人”。
1、刘克庄(p155)(p94)<1>生平作品:刘克庄(1187~1269),号后村。
是辛派后劲中成就最大的词人,同时也是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2>内容:a.“不涉闺情春怨”,以国家命运为念。
词中充满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作么一年一来一度,欺得南人技短。
叹几处、城危如卵。
”(前调《杜子昕凯歌》)“新来边报犹飞羽,问诸公、可无长策,少宽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