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姜夔词作鉴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姜夔②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
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
①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①亚:接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怯,间接表达出词人对归家途中充满艰难的愁苦。
B.上片写画船载愁、风浪打头等归家阻碍重重的压抑场景,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
C.下片中写景虚实结合,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表现了词人临近家乡的喜悦。
D.结句“一年灯火要人归”情意浓厚,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也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白雨斋词话》)请依据陈廷焯的说法来赏析这首词的下阕。
【答案】1.B2.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来表达自己归乡的心切,也可推知家人对自己归家的期盼;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
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寄情于景物,含蓄隽永,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古诗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错。
词的上片给人沉重之感,但下片却写得暖意浓浓。
词人远在异地,跋山涉水已经快到家了,所以下片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词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溢于言表。
浣溪沙赏析精选

浣溪沙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话题作文、作文素材、读后感、观后感、故事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topic essays, essay material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story collection,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浣溪沙赏析初读这首词的时候,心被抓的隐隐作痛。
《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的原文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的翻译是: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境遇进行赏析:
这首词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北宋时期。
晏殊是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文都深受后人喜爱。
这首词以其清新自然、婉约含蓄的风格,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词中通过对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同时,通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形象的比喻,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慨。
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更是将作者的孤独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时代背景方面,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
晏殊作为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征。
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慨和无奈,也是当时人们普遍的心理感受之一。
总的来说,《浣溪沙》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词作。
通过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描绘和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晏殊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才华和艺术魅力。
姜夔《浣溪沙·雁怯重云不肯啼》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浣溪沙姜夔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
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
②亚:接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雁怯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E.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结合、以淡语写浓情。
下片既有对眼前之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之景,语淡而情浓。
15.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
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参考答案:14.DE;D项“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下片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欣悦。
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E项“以哀景写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乐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
15.下片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
《浣溪沙》姜夔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姜夔词翻译赏析《浣溪沙》姜夔词翻译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浣溪沙》姜夔词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姜夔钗燕笼云晚不忺①。
拟将裙带系郎船。
别离滋味又今年。
杨柳夜寒犹如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
些儿闲事莫萦牵。
[注释]①钗燕:带有燕子形状装饰之钗。
笼云:挽结云鬟。
忺:高兴、适意。
[赏析]这是一首爱情词。
上阕由女子之容妆写出女子之心声,笔笔都写出足不出户的古代女子之特征--用情专执。
下阕由风中之杨柳说到风中之鸳鸯,语语都见得饱读诗书的古代读书人特征--尔雅温文。
女子只是直说,读书人则言必用此兴。
但他比兴用得好,以眼前景,喻心中情,又纯似口语。
浣溪沙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
画船愁过石塘西①,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③,小梅应长亚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石塘:在苏州的小长桥。
②头:指船头。
恶:猛,厉害。
禁诗:摆布。
③浦:水滨。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与情人依依惜别的情词,作于绍熙二年辛亥(1191)正月二十四日离别合肥之际。
此一别,很可能就是白石与合肥女子最后之别,至少那年之后,即成生离死别。
赏析上片从女子一方写惜别。
“钗燕笼云晚不忺。
”钗燕者,带有燕子形状装饰之钗。
笼云即挽结云鬟。
忺,高兴、适意。
晚来梳妆,钗燕笼云,然而,打扮起来,却掩饰不住愁容惨淡。
起句写女子之美丽容妆,次句写其言为心声。
“拟将裙带系郎船。
”裙带如何系得住郎船?真是无理而妙。
白石论诗有四妙,其一是“理高妙”,即“碍而实通”,看似无理,实真有理,且自然而妙。
痴语最见痴情,故妙。
用女子之物,道女子之情,又妙。
“别离滋味又今年。
”“又”说明别离已非一次,只有体味过别离滋味的人,才能在临别之前,体会到即将来临的那种别离滋味。
语意从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
浣溪沙姜夔作品赏析

浣溪沙姜夔作品赏析朝代:宋代作者:姜寒花小更垂。
阿琼愁里弄妆迟。
东风烧烛夜深归。
落蕊半黏钗上燕,露黄斜映边犀。
老夫无味已多时。
【作者简介】姜(jiāng kuí 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与姜石帚并非一人。
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
南宋词人。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
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等名公臣卿往来。
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
工、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
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
幼年随父宦居,青年时代曾北游淮楚,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是个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
他一生清贫自守,耿介清高,终生布衣。
姜对诗词、、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述南宋江湖词派的清空骚雅来源于姜。
而姜的清空、骚雅分别源于苏轼、辛弃疾。
苏辛都是无意为词的,他们的清空、骚雅都是通过化的途径实现的。
姜在引诗济词方面和苏辛是相同的,但他有意为词,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
南宋江湖词派理论和创作就是阐释和普及这种清空骚雅词风的。
清空清空是宋词的一种创作风格。
张炎《词源》中谈到了两种类型的清空,一种以苏轼为代表,另一种以姜为代表。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以诗为词,指出宋词向上的一路。
但在具体的方法上还有显著的差异。
苏轼蔑弃一切法度,把词变成一种长短句的新体诗。
陈师道说他“以诗为词”,则批评东坡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
这种不够本色的词风在南宋初中期成为词坛的主流。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选四)·姜夔》原文与赏析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选四)·姜夔》原文与赏析姜夔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淞作客归。
已拼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被范成大誉为“山水之胜,东南绝境”的石湖,是太湖的一个分支,位于苏州和吴江之间。
绍熙二年(1191)除夕的夜晚,诗人姜夔告别了精雅、清幽的范成大退隐之居——石湖别墅,登上小舟,向着归地苕溪(即湖州)而去。
组诗《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共十首,写这次归途的所见所感。
这里选其中四首。
第一首写归途即景,反映作者对石湖的留恋之情。
首句“细草穿沙雪半消”,出语精警。
腊月已尽,雪在溶化,春已悄悄来临,细草穿沙而出,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欣喜的情景。
句中“穿”字,稳健劲挺,下得至为精当。
次句写舟行中回望姑苏的情景,关合题名“归”,但不凝滞,笔端宕开。
“吴宫”,春秋时吴国宫殿的遗址,此借指姑苏。
“吴宫烟冷”,道姑苏历尽沧桑之变。
诗人虽一生困顿,寄身豪门,但对世事国运仍深为关切。
“流落江湖,不忘君国。
”(宋翔凤《乐府余论》)此处诗人触景生情,流露出对世事巨变的淡淡哀伤。
“迢迢”,漫长貌,言舟行水上,渐行渐远,表现出对石湖依依不舍之情。
第三句“梅花竹里无人见”,照应第一句。
春已来临,梅花香气在石桥畔隐隐可闻,但在岸上却看不见,原来它隐藏在竹林里。
梅隐竹中,用笔奇妙,寓意深沉。
“无人见”,更托出夜色浓重、四野幽邃的境界,与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二所云:“黄鲁直示千叶黄梅,余因忆蜀中冬月山行,江上闻香而不见花,此真梅也”意相同。
这里诗人告诉人们的不是梅花的绰约仙姿,而是它的神韵情味。
诗人在《暗香》一词中说:“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即是“真梅”的情景。
“一夜吹香”,暗写梅花的繁盛,以动写静,风神独绝。
诗人在一夜幽香沁鼻的境界里,或陶醉,或留恋,不知不觉地过了石桥。
浣溪沙姜夔作品赏析

浣溪沙姜夔作品赏析浣溪沙姜夔作品赏析浣溪沙朝代:宋代作者:姜寒花小更垂。
阿琼愁里弄妆迟。
东风烧烛夜深归。
落蕊半黏钗上燕,露黄斜映边犀。
老夫无味已多时。
【作者简介】姜(jiāng kuí 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与姜石帚并非一人。
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
南宋词人。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
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等名公臣卿往来。
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
工诗词、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
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
幼年随父宦居,青年时代曾北游淮楚,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是个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
他一生清贫自守,耿介清高,终生布衣。
姜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述南宋江湖词派的清空骚雅来源于姜。
而姜的清空、骚雅分别源于苏轼、辛弃疾。
苏辛都是无意为词的,他们的清空、骚雅都是通过诗歌化的途径实现的。
姜在引诗济词方面和苏辛是相同的,但他有意为词,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
南宋江湖词派理论和创作就是阐释和普及这种清空骚雅词风的。
清空清空是宋词的一种创作风格。
张炎《词源》中谈到了两种类型的清空,一种以苏轼为代表,另一种以姜为代表。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以诗为词,指出宋词向上的一路。
但在具体的方法上还有显著的差异。
苏轼蔑弃一切法度,把词变成一种长短句的新体诗。
陈师道说他“以诗为词”,李清照则批评东坡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姜夔词作鉴赏 浣溪沙
姜夔 予女须家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春水方生,浸数千里,冬寒沙露,衰 草入云。
丙午之秋,予与安甥或荡舟采菱,或举火罝兔,或观鱼下;山行野吟, 自适其适;凭虚怅望,因赋是阕。
著酒行行满袂风。
草枯霜鹘落晴空。
销魂都在夕阳中。
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
当时何似莫匆匆。
【词作鉴赏】 白石此词作于三十二岁, 是怀念合肥情侣最早的作品之一。
白石与其相识于 合肥赤兰桥,那里春则杨柳依依,冬则梅雪溶溶,他们都妙解音律,白石作词, 伊人歌之,其乐陶陶,不啻神仙眷属矣。
可是造物弄人,天妒馨香,白石与爱侣 最终分袂, 这成为白石一生情结所系。
白石与合肥女子最后之别在三十七岁那年。
然而,似乎在最后一别之前许久,白石就已预感到爱情的悲剧性质,以致其怀人 之作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沉痛深哀的悲剧气氛。
词前有序。
序前半篇写山阳之壮观。
女须同女媭,指姐姐,白石幼年即住在 姐姐家, 在汉阳之山阳村, 太白湖、 云梦泽 (代指湖泊群) 环抱左右。
春水生时, 连几千里。
冬寒水退, 荒草接天。
后半篇写游赏之快乐。
丙午即淳熙十三年 (1186) , 这年秋天,词人与外甥(名安)昼则荡舟采菱,夜则举火捕兔(罝,捕兔网), 有时则观看捕鱼(竹木制的栅栏,用来断水取鱼)。
山行野吟,真似自得其乐。
然而,末尾笔调突转:凭虚怅望,因赋是阕。
原来,游赏之乐竟丝毫不能弥补词 人悲伤的心灵。
序末正是词篇的引子。
著酒行行满袂风。
起句写自己带了酒意在原野上奔走,秋风满怀,便觉天地 之寥廓。
草枯霜鹘落晴空,举目清秋,恙草接天但见一只苍鹰从晴空中直飞落在 一望无际的原野上。
此二句极写天地之高旷,便见出词人之凭虚怅望。
于是由景 生情, 写出下句: 销魂都在夕阳中。
歇拍极精辟, 将情与景、 人与宇宙融为一境。
境界随夕阳之无极而无限展开, 忧伤亦随夕阳之无极而生生无已。
有夕阳处有忧
伤。
忧伤冉冉弥漫于此夕阳无极之境界中。
原来上二句所写天地之高旷,竟似容 不下词人无限之惆怅。
销魂都在夕阳中,可媲美于周邦彦《兰陵王》名句斜阳冉 冉春无极。
词人究竟为何销魂如此?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江淹 《别赋》 ) 歇拍意脉已引发下片。
起到上勾下连,承前启后的作用。
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
过片二句对偶,写想象中之情人对己的 刻骨相思。
上句想象伊人忧伤欲老。
四弦指琵琶,周邦彦《浣溪沙》云:琵琶拨 尽四弦悲。
合肥女子妙解音律, 故白石词多次写到其所用乐器。
如 《解连环》 云: 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
伊人满怀幽怨沉恨,倾注进琵琶之声,琵琶之声 可以怨,但又何能真个解恨?在声声怨恨中,伊人亦红颜渐老。
白石本年三十二 岁,合肥情侣年龄谅在三十以下,何至言老?思君令人老《古诗 十九首》,故老之一字,下得沉重。
不仅写出合肥情侣对自己相思成疾,亦 写出自己对合肥情侣相知之深。
不仅如此。
白石合肥情遇之深亦于此句见出。
合 肥情侣与白石皆妙擅音乐,乃是知音。
可见其爱情之内蕴原是极高雅亦极深厚。
善于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从对方的角度来刻画双方的情深意重和相思之苦, 是白石情词的一个特色。
如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鹧鸪天》),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
以及本词这两句。
下句写伊 人梦中相觅之苦。
山长水阔,天遥地远,伊人纵然梦飞千驿,也难寻到自己倾诉 衷情啊。
词情仿佛晏小山《蝶恋花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如此惨淡之句,竟成为爱情悲 剧之预谶。
白石与合肥情侣含恨终身, 当非偶然。
梦中亦意难平, 人生必多恨事。
重逢难,梦中相逢亦难。
词人不禁从肺腑中发出万千感慨和无限遗恨:当时何似 莫匆匆。
痛恨当时与情侣匆匆分别,而今天各一方,重逢难期,无限深悲巨痛, 化于一句之中。
实则当日之别, 必有不得已之缘故。
今日之追悔, 便属无可奈何, 这是白石一生的一大恨事。
结句与晏殊《踏莎行》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 何处相若。
全词整体构思颇见白石特色。
序与词,上、下片,皆笔无虚设,一脉关联, 而又层层翻进,实为浑然一体。
序中极写游赏之适意,既引起词中无可排解的忧 伤,又反衬忧伤之沉重。
上片极写天地之高旷、夕阳之无极,实为下片所写相思 之深远、伤心之无限造境。
纵观全幅,序作引发之势,上片呈外向张势,下片呈内向敛势,虽是小令之 作,亦极变化开阖之能事,此是尺小兴波之一法。
此词是白石怀人系列词之序曲。
白石怀人词始于此年, 终于四十三岁时所作 之两首《鹧鸪天》,中间经历之十余年历程,这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一段经历,成 为白石创作歌词的深厚的情感源泉;白石所作之情词,俱深沉幽邃,寄意深微。
在宋代文学
史上,白石怀念合肥女子之系列词,与于湖怀念李氏之系列词、放翁怀念唐 琬之系列诗,先后辉映。
具是至情至性之人所留之性情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