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超50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 控制治理成难题

合集下载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定义:指地层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地层压密变形或下沉,从而引起区域性的地面标高下降。

一、我国地面沉降的现状目前,我国已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共46个城市、县城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总沉降面积达48 7x1O4km〔表4-1)。

表4-1 我国地面沉降情况统计(1993年)从成因上看,我国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因地下水超量开采所致。

从沉降面积和沉降中心最大累积降深来看,以天津、上海、苏锡常、沧州、西安、阜阳、太原等城市较为严重,最大累积沉降量均在lm以上;如按最大沉降速率来衡量,天津(最大沉降速率80mm/a)、安徽阜阳〔年沉降速率60~110mm/a)和山西太原(114mm /a)等地的发展趋势最为严峻。

我国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地区。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及辽河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

这些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大,固结程度差,颗粒细,层次多,压缩比强;地下含水层多,补给径流条件差,开采时间长、强度大;城镇密集、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

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首先从城市地下水开采中心开始形成沉降漏斗,进而向外围扩展,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大面积沉降区。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的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相对较小。

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局部的富水地段。

地面沉降范围一般比较小,主要集中于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附近。

3、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大行山山前倾斜平原区,以北京、保定、邯郸、郑州及安阳等大、中城市最为严重。

该区第四纪沉积层以冲积、洪积形成的砂层为主;区内城市人口众多、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大。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沉降范围由开采范围决定。

4、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地区主要集中在陕西省的渭河盆地及山西省的汾河谷地以及一些小型山间盆地内,如西安、咸阳、太原、运城、临汾等城市。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

虽然城市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一、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城市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一些城市过于集中发展,导致城市之间的连通性不够强,城市间的发展差异较大。

另外,一些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中心地区资源过度集中,导致城市发展不协调。

应对措施:在城市化规划中,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分担和配置城市资源,打破城市壁垒,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二、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的污染问题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都给城市居民带来很大的困扰。

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的环保机制,实施能源、材料、产品等节能环保标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三、城市交通问题突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给城市居民带来巨大的困扰和危害。

应对措施:优化城市交通规划,提升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加强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交通体系的优化升级。

四、城乡差距较大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有很大的差异。

这也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不够平衡。

应对措施: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全面融合,提高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发展协调。

五、城市管理体系不完善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

这也导致了城市管理效率不高、城市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积极解决。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情与发展-期末大作业

中国国情与发展-期末大作业

中国自然灾害分析和思考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沙尘暴、风雹、雷电、高温热浪、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

近年来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无不对我国造成了惨痛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自然灾害在我国的分布规律,作用机理,防止措施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随着全球的气候变化以及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与日俱增,触目惊心,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防灾减灾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自然灾害,环境保护,治理,分析统计目录:1.1自然灾害的科学定义-------------------------------------------------P21.2中国分布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历史情况-----------------------------------P41.2.1中国地震概况-----------------------------------------------------P41.2.2中国旱灾概况-----------------------------------------------------P61.2.3中国水灾概况-----------------------------------------------------P82.1中国多灾的自然原因-------------------------------------------------p102.2中国多灾的人为原因-------------------------------------------------P113.中国抗灾减灾的主要措施-----------------------------------------------P124. 中国自然灾害的新影响因素--------------------------------------------P135. 中国防灾减灾发展战略------------------------------------------------P156.资料引用和注解-------------------------------------------------------P167.小组组员与分工简介---------------------------------------------------P17一、中国自然灾害现状1.1自然灾害的科学定义。

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发展规划司

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发展规划司

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前言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松散岩层固结压缩并导致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是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

我国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区地面沉降灾害日趋严重,并伴生了地裂缝灾害。

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海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市)。

地面沉降造成建筑物地基下沉、房屋开裂、地下管道破损、井管抬升、洪涝及风暴潮灾害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地面沉降灾害具有形成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防治难度大、难以恢复等特点,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确保重大基础工程结构的安全稳固性,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及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按照全国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会议作出的安排,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法制办、地震局等部门,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水利部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有关省(市)的相关单位编制了《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对象主要是指由地下水、地下热水、油气等地下流体资源开采和工程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的地面沉降。

《规划》范围为全国遭受地面沉降危害的区域。

《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2011-2015年为近期规划期,2016-2020年为远期规划期。

《规划》资料依据截至2010年。

有关山西地陷的问题

有关山西地陷的问题

2013-2014第一学期市政学课程论文评阅成绩题 目 有关山西地陷的问题学 院 南湖学院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班 级 人力N111学 号 2011451090924学生姓名 郭星任课教师 郭素良有关山西地陷的问题摘要:近年来很多的地方发生了地陷,我们的家乡山西也有此类的情况,地陷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此情况,并对此找出一些正确性的措施来解决它。

关键字:煤矿过度开发、地陷、水污染、人民的迁移一、地陷是什么。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

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截至2011年左右,中国有50余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长三角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已成重灾区。

2012,中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得出地面升降与经济上升有关。

二、山西的现状。

山西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位于黄土高原,有著名的汾河贯穿而过,是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从古到今,人类的起源就是由此处而来的。

山西的人被汾河的水滋润,被汾河的水养育。

山西拥有博大的胸怀,他给山西的人民带来了一种重要的矿藏——煤,煤的出现使山西的人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他们可以挖煤并出售它们来生活的更加滋润,但是他们有没有想到煤被挖了,拿什么来填补这些空洞呢?这应该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煤炭大省山西改革开放以来累计生产原煤100亿吨左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

山西可以说是一个产煤的大省,几乎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山西的煤,山西拥有与煤有关的产业也是很多的。

山西在本地产煤,在本地消耗煤,以至于山西的经济对煤的依赖程度是很高的。

然而,煤矿开采却为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山西留下了大面积的煤矿采空塌陷区,致使数千村庄房屋受损、耕地毁坏以及饮水困难。

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他没有想到以后的山西应该怎样来发展。

山西省发改委2008年进行摸底调查的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近百亿吨,形成63亿立方米的采空区,采空区面积5115平方公里,引发的地表沉陷面积达2978平方公里,造成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约2146处,3309个村庄、66万人受到影响,1082平方公里的耕地、42.6平方公里的林地遭到破坏。

地面沉降论文

地面沉降论文

地面沉降研究摘要:地面沉降是一种慢性的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地质灾害,地下水的长期过量开采导致我国地面沉降灾害不断加剧,给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给生产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要防治地面沉降发生,必须认清其产生的根源,方能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本文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了地面沉降的成因、危害,提出了较为科学的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地面沉降;危害;防治措施引言地面沉降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质灾害。

近年来发生的越来越频繁。

地面沉降可导致地下管道扭曲折断、道路起伏不平、码头被淹没、建筑物产生裂缝甚至倒塌等,给人类生产、建设、生活带来极大危害。

1地面沉降的成因1.1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从地质因素来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有以下三种原因:(1)地震导致地面沉降。

(2)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3)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1.2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远远超过了自然因素。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地下资源,使贮存这些液体、气体和固体的沉积层的孔隙压力发生趋势性的降低,有效力增大,从而导致地层的压密。

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

人为的地面沉降广泛见于一些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大城市和石油或天然气开采区。

地面沉降主要由抽水作用形成,但又与软土层的厚度、地壳下沉,以及高层建筑等因素密切相关。

造成我国地面沉降的成因,主要是地下水的长期过量开采,同时,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和构造沉降,加剧了这一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1)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

沿海地区多沉积巨厚的松散层,其颗粒较细,结构复杂。

由于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孔隙水压力降低和有效应力增大,导致含水层被压缩,颗粒接触面积增大,孔隙度减小并释水,产生弹性变形,其沉降量一般相当粘性土压缩率的15%,当含水层中的水压恢复后,骨架则复原,只形成暂时性地面沉降。

探讨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探讨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探讨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摘要:当中国的城市正竭力向上发展,农村正拼命追求高产的时候,却没想到脚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负,正悄无声息地下降。

华北平原在下降、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汾渭盆地也在下降,地面沉降的范围还在扩大。

不能承重的土地之下,是急遽下降的地下水水位。

而如何控制地下水的过度攫取,又牵涉到多个部门,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难题。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开采的矛盾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概述; 地面沉降;解决措施To explore the land subsidence caused by mining groundwater problems and solving measuresLiDeBiaoJiangsu province hydrology water resources suwey yancheng branch 22400Pick to: when Chinese cities are trying to up development, rural are desperately seek high yield, but didn't expect at the foot of land, is already crumbling, are quietly down. North China plain on the declin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ome places, Fen Wei basin is also on the decline, the land subsidence in expanding the scope. Not bearing land under, is rapidly falling groundwater level. And how to control the excessive groundwater grab, and involves many departments, become social governance a difficult problem. The author discusses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to the ground settlement and the problem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re discussed briefly. Keywords: introduction, The ground settlement; solutions0 概述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

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防治战略设想

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防治战略设想
2、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了解地质构造、土层结构和地下水分布情况,为防 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3、数值模拟技术:对地质环境进行模拟分析,预测地面沉降趋势及对环境 的影响。
4、修复技术:针对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如回填、 排水、加固等。
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制定适合我国的地面沉降防治技术方案。 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感谢观看
1、防治目标
通过综合施策,逐步减轻地面沉降程度,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 类生活的负面影响,实现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防治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依法保护地质环境;(2)强化科学研究,为防治 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3)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调配水资源;(4)加强监测预 警,及时掌握地面沉降动态;(5)推动公众参与,提高社会对地面沉降防治的 认识。
4、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监测技术水 平。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地面沉降问题。此外,还可以 利用遥感技术、GIS等先进手段,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5、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通过媒体、教育机构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公 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地面沉降危害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公众的地 质灾害防范意识,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防治的良好氛围。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1、区域分布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谷地等经济发达、人 口密集的地区。这些区域的地质条件复杂,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地面沉降 问题愈发突出。
2、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方面,地质条件、地下水过度抽取等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方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也会引发地面沉降。
2、影响深远:地面沉降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损失,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 动造成严重影响。如引发建筑物的损坏、管道的破裂、河道的淤积等问题,给社 会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有超50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控制治理成难题 2011年11月10日17:47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201142期封面干涸的华北第一大高原内陆湖泊——安固里淖。

由于连年大旱以及当地人在生产生活中严重超采地下水,使得安固里淖变成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图/ 新华2月11日,河北省南和县辛村农民为抗旱,用水泵抽水浇地。

图/ 新华石家庄柳董庄村的村民打自备井,抽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

图/CFP地面沉降之困当中国的城市正竭力向上发展,农村正拼命追求高产的时候,却没想到脚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负,正悄无声息地下降。

华北平原在下降、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汾渭盆地也在下降,地面沉降的范围还在扩大。

不能承重的土地之下,是急遽下降的地下水水位。

而如何控制地下水的过度攫取,又牵涉到多个部门,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难题。

与各种突发性灾害相比较,人们也许很难察觉到这种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缓变性地质灾害”,然而,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国大地将来不仅无水可采,还将引发更加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危机。

华北沉降:地下水危机调查在华北平原,许多城市由于没有足够的地表水可用,而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

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危机,其根本原因是与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的。

有人甚至认为,严重缺水的华北平原已经不适合再发展农业本刊记者/钱炜 (发自河北沧州、石家庄)上升的经济和下沉的地面,是河北沧州的两个标签。

新建的高铁沧州站造型像一艘扬帆的大船,将这个渤海边上地级城市的野心彰显无遗。

站前马路即是当地政府要打造的“沧州长安街”,双向8车道新铺设的道路,并没有太多的车辆往来,但路两边已经矗立起一座座新落成和尚未完工的庞大建筑。

“十一五”期间,沧州经济在河北省内从中游水平冲到了前三名。

但承载这个正在扩张和上升的城市的,是在沉默中缓缓沉降的土地——从1970年代以来,沧州地面平均沉降了2.4米,是中国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引发地面沉降的罪魁祸首,是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水位下降。

沧州是华北平原上缺水城市的代表。

水文地质研究人员把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黄河以北的这一片土地称为狭义上的华北平原。

在这片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下,几十米至几百米深处所埋藏的地下水,维持着北京、天津、石家庄3个人口千万级的大城市,和以它们为核心的华北城市群的运转,并满足着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庞大用水需求。

水都到哪儿去了在沧州东部的王大本村,村民黄平荣拿出准备好的一截旧电线,将两只灌满水的大桶固定在三轮车上,防止它们在路上歪倒漏水。

老黄如此小心翼翼,是因为这两只大桶里装的,是他们一家四口3天的饮用水。

王大本村所在的黄骅市,是整个沧州最缺水的地方。

这里不仅河道干枯,且由于靠海,地下水全部都是咸水。

几年前,村子里建了苦咸水淡化站,对从200米深井打上来的咸水进行处理,以解决吃水问题。

尽管地名里有个带水的字,可是沧州现在最缺的就是水。

40岁的沧州市水务局水政水资源科科长崔英龙记得,在他小时候,沧州还发过洪水,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沧州地界的所有河道就已经都没有水了。

不仅沧州,实际上,从1980年代开始,整个华北平原上的所有河道里几乎都没有水。

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彦俊的电脑上,保存着1980年和2010年的华北平原卫星地图。

两张地图上,该地区所有的河道都显示为白色,即为干涸。

为什么会没有水?崔英龙给出的一个答案是上游修建了很多水库,将水都拦截了。

建国初期,华北平原曾多次发生洪灾,于是,政府决定在此大修水利。

到今天,华北平原上共有大大小小的水库2000多座。

就以滹沱河为例,该河发源于华北平原西部的太行山脉,一路蜿蜒向东,在沧州入渤海。

它的上游,有两个大型一类水库,分别为库容量12亿立方米的黄璧庄水库和15亿立方米的岗南水库。

滹沱河流到太行山脚下的石家庄时就已经没有水了,更不用说地处最东端的沧州。

而即使是值得称道的蓄洪作用,在黄平荣的眼里也并非如此。

沧州地质属于河流冲积平原与海积平原,东部沿海地区全是盐碱地。

过去,海河与黄河的多次泛滥,给沧州带来大量的泥沙沉淀,改善了土壤,反而利于耕作。

如今,且不说洪水,就连地下水也越来越少,地里的土层越来越薄,不利于耕种,并有海水入侵的风险。

自然原因也无法回避。

华北平原一直存在一个20-30年的干旱周期,上世纪90年代时期,整个华北经历了一个枯水期,沧州的年降水量也从原来的600毫米一度降至300毫米-400毫米。

不过这两年,沧州的雨水比较充沛,又回到了往年平均水平。

但更重要的还是人为因素:城市的发展与工农业用水的增长。

在1900年,石家庄不过是几个大村庄的联合体,1950年,也不过30万人口,但到了2011年,石家庄的总人口已暴增至1000千万。

而就在黄平荣家这片极度缺水的地方,竟有个规划占地5000亩、号称河北省最大的高尔夫球场。

高尔夫球场一直被人称作“抽水机”,一个标准18洞的球场,平均每天耗水至少2000立方米。

有媒体披露,沧州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并未得到国家审批。

然而,在该球场所属公司、河北盛泰集团的官网上,却可以看到沧州市与河北省领导前往视察的新闻。

显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黄平荣家所处这一片,属于沧州市正着力发展的渤海新区。

以黄骅港为依托,渤海新区下辖3个产业园,聚集了众多的炼油与化工项目。

而为了给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在开发区建高尔夫球场,几乎是全国的惯例。

根据崔英龙的描述,沧州的发展策略,是要引导产业往东部沿海地区靠拢,以发挥港口优势,同时也能更多地利用海水淡化。

但实际上,截至目前,渤海新区只有一个日产淡水3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这对于庞大的产业园来说,少得可怜。

而据当地知情人透露,政府实际上默许企业在园区里打井。

地面沉降监测数据也表明,自2005年沧州市区封停自备井以来,地下水漏斗的中心已开始向沧州东部转移。

就像华北平原的任何一个区域一样,农业用水,在沧州更是消耗地下水的“大户”。

农业能少用地下水吗1934年,统治华北的伪满政权曾对华北农村做过一次大规模调查,并写成《华北农村惯行调查》一书在日本出版。

书中描述,当时华北平原主要种植小麦、谷子和大豆,耕作制是两年三熟。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粮食产量,华北平原的作物熟制变成了一年两熟,冬天种小麦,夏天种玉米。

农业产量的提高,除了品种的改善,更多与水肥的大幅增加有关。

而在降雨并不充沛的华北,提高灌溉量的唯一途径,就是大举开采地下水。

沧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项目办主任付学功回忆说,30年前,当地农村一亩玉米的产量不过两三百斤左右。

可现在,由于灌溉水量和化肥用量的增加,一亩地的产量就高达1000斤。

数据显示,在华北平原,农业用水占到地下水开采量的70%以上。

由于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尽管华北的粮食绝对产量仍在增长,但已接近增长的天花板。

在其它地区粮食产量大增的情况下,华北的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所占份额却在下降。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黄淮海平原的粮食产量曾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到近年下降到约22%,已经下降了10%。

根据沈彦俊的研究,华北平原的农业一年耗水量高达870毫米,而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这多出来的370毫米,都依赖地下水的补足。

如果能够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适当地少浇点水,对保护华北平原地下水将意义重大。

此外,发展农业节水设施与技术也是重要途径。

“用地下水浇地,这实际上是在拿极为珍贵的地下水来换取一些极为廉价的粮食。

”沈彦俊再三地说。

他算了一笔账,打井抽水所耗的电费、化肥农药的成本,再加上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的各种生态影响,以及长期使用过量化肥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用这些代价只换来粮食的高产量,是极为不合算的。

而令沈彦俊心生无奈的却是,由于分散的小农经济体制,像喷灌、滴灌这样的节水技术,很难在农民中推广下去。

“人们一般只关心眼前利益,觉得我用井水浇地挺好的,为什么还要多花钱来铺设这些管道?而农业主管部门只关心粮食产量,对水资源保护问题并不感兴趣。

”“要让农民改变灌溉方式,搞节水农业,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提高用水价格,包括地下水的价格,但这会抬高粮食价格,因此需要政府给予农民补贴。

因此,农业节水实际上是个系统工程,很琐碎,也很复杂,却长期不受重视,可以说是地下水保护环节中是最难的一环。

”沈彦俊这样认为。

有人直言,严重缺水的华北平原已经根本不适合再发展农业。

对此,沈彦俊也指出,眼下华北平原应当放弃一年两熟的耕作制,让土地有喘息的机会。

小麦是高耗水作物,不应再继续耕种,而应选取某个高产玉米品种作为主要的作物。

“但问题是,且不说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华北地区的农民有种植小麦的悠久传统,你让他们自己不种麦子,其中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改变了他们不啻面的习惯,这也令他们很难接受。

”下沉的地面如何修复由于是粘土地质,沧州的地面在均匀地下沉,而不是塌陷,因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平日里并不会感觉到太多的异常,但稍一留心,还是会发现许多细节:穿过城区的京沪铁路,由于地面沉降,铁轨下面需要年年垫石,现在轨道已高出地面500毫米;市区里,新修的街道路面要比旧马路高出一截;市郊佟家花园村的一口机井,井边的水泥台面已经开裂、下降了十几厘米,露出了包裹在里面的水管;每到下雨时,城区里到处都是积水,必须用排水机排水。

付学功介绍说,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沧州人还能依靠地表水和少量的浅层地下水过活。

当时,由于沧州农业的水利化程度极低,农业产量低,且不稳定。

1966年,国务院召开了北方8省(市)抗旱会议。

会后,沧州提交了合理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的规划报告。

在这种形势下,沧州各县成立了打井队,掀起了打井热潮。

而整个华北地下水的开采历史也与此大致相同。

付学功说,地下水的分布,就像多层夹心饼干一样,第一层土是第Ⅰ含水层,下面是一层粘土,粘土之下是第Ⅱ含水层,第二含水层下又是一层粘土,粘土之下是第Ⅲ含水层……依此构造,沧州地下共有5个含水层。

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当地的第Ⅰ、Ⅱ含水层即浅层地下水,多为咸水或微咸水,只有200米以下的第Ⅲ含水层的水才是淡水。

因此,根据沧州水文局2005年的统计数据,尽管浅层井的数量比深层井多出两倍,但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高达8.7亿立方米,是浅层地下水的2.4倍。

随着开采量的增加,井越打越深。

尤其是沧州东部,由于浅层地下水都是咸水,所以大部分都是深井,最深的打到500多米。

深井成本昂贵,一口200多米的深井就要20多万。

有数据表明,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1974-2000年间,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以将近每年1米的速度下降。

由于地下水开采过度,沧州地下已经形成一片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据资料显示,与40年前相比,沧州地区地下水水位已经平均下降了80米,其中最深的漏斗位于市区,达到负10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