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与奔向——格非小说“逃离”主题论
《逃离》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逃离》读书笔记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逃离》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逃离》读书笔记1《逃离》只为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这是门罗在她的短篇小说《逃离》中的一句话,是否真能逃离,《逃离》会告诉大家。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逃离》里卡拉的一句话一下子将我拉回过去的十年。
大学校园里,无以填补的孤单、对未来漫无边际的不知所措、等待被爱却不能得到,渴望而又无从与人分享……那些浅浅的痛楚,虽然从未有过轩然大波,但始终不曾彻底离去。
日子似乎垂手可及,可手太无力。
毕业后,找工作、换工作,恋爱、分离。
不知道是意识太清醒,还是生活太像梦游,总是想要向未来一头扎去,总是以为这一次是光明坦途,总是觉得留在身后的值得舍弃。
没有去流浪,没有去私奔,也没有呼天抢地,但“人生另有活法”的念头挥之不去。
十年里,为“另一种活法”付诸了种种努力。
还没来得及丧失信心,那遥不可知的另一种活法已被岁月漂白得失去了意义。
当手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脚习惯了每天的姿势、胃养成了规律,心灵和头脑在百折千回中沉淀了自己,也越来越清楚地明白每天都已是生活在未来里。
有了独立周延的内心,又发现还不太会画外在的圆。
即使是深爱的人,有时候也会觉得多余,常常想退回到一个人的大圆满里去。
于是,偶尔会发呆,偶尔会耍赖,偶尔要“告假”,偶尔干脆直言“我需要经营经营自己”。
《逃离》读书笔记2想当然地觉得《逃离》是一本长篇小说,因为中短篇小说集在国内难获出版,更不被普遍患有长篇小说迷狂症的读者青睐,《逃离》的出版方也在淡化它的中篇小说集形象,事实上,《逃离》由八个略长的中篇小说组成,其中三个是连贯的,但艾丽丝·门罗的小说,每一篇,都足以当做长篇小说来读。
用阅读感觉来划分,中短篇小说可以粗略地、武断地分为两种,一种像核桃、玻璃球,但求畅快、戏剧化,主张精巧和俏皮,发展到极端,就是欧·亨利和星新一,为了这一段故事不顾一切,倾家荡产地盛装上演,刻意破坏人生的肌理,罔顾人生的开放性,我们受这种小说熏陶多年,以至于形成了阅读上的恶习。
《逃离》阅读感想

《逃离》阅读感想《逃离》这本书选取了八篇短篇小说,其中《机缘》《匆匆》《沉寂》的主人公同是一个女人朱丽叶。
朱丽叶本是一个有着古典文学硕士学位的知识女性,却在火车上遇见了渔夫埃里克,并成为了他的妻子。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如她所愿,埃里克的妻子安因车祸瘫痪,埃里克也因此变得沉默寡言。
朱丽叶在生下女儿佩内洛普后,离开了鲸鱼湾,回到了故乡。
在故乡,她面临着父母的衰老和疾病,以及自己与埃里克之间的矛盾。
最终,埃里克在出海时遭遇暴风雨身亡,朱丽叶又回到了温哥华。
在《逃离》中,门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朱丽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奈。
朱丽叶本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追求的女性,却在婚姻和家庭中逐渐失去了自我。
她对佩内洛普的爱和期望,也反映了她对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的一种寄托。
然而,佩内洛普却在长大后离家出走,这让朱丽叶感到痛苦和绝望。
门罗的小说不仅揭示了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困境,也反映了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无奈和荒谬。
朱丽叶努力地生活着,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但却常常被命运所捉弄。
她的学识和才华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生活,反而让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埃里克的突然离世和佩内洛普的消失,让朱丽叶感到生活的荒谬和无常。
然而,门罗并没有让朱丽叶陷入绝望之中,而是在小说的结尾留下了一丝温暖。
朱丽叶在经历了种种痛苦和挫折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下去,继续生活。
她意识到,所有事情都会有失去的可能,包括以前填满她生活的主要内容。
因此,她应该做些什么来避免它发生。
《逃离》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们都在努力地生活着,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但生活却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挫折和痛苦。
我们需要学会面对生活的荒谬和无常,保持一颗坚强的心。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阅读门罗的小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残酷,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每一个读过《逃离》的人,都会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能将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写成鸿篇史诗的人,无疑是伟大的;而能将平淡无奇的生活描绘得引人入胜的人,同样是了不起的。
艾丽丝·门罗便是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作家。
有些作家需要丰富的经历和广泛的题材,才能创作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特定的历史时期往往为写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动荡的环境造就了光怪陆离的人生境遇,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而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家,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沉淀,也为作家们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
然而,艾丽丝·门罗却生活在一个小镇上,那里没有剧烈变动的政治环境,也没有悠久的历史。
她似乎处于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但她却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作家的无限可能性。
她坚持在小镇上写作,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高水平的短篇小说。
门罗曾说:“我希望读者感受到的是事件的惊人之处,而不是事件本身。
因此,稍长的短篇小说最适合我。
”她始终坚守这一写作原则,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而长篇小说却仅有一部(我尚未拜读,但据说并不出色)。
实际上,她的短篇小说题材重复性较高。
读者在阅读她的作品时会发现,她的故事大多围绕婚姻中的厌倦与出轨、记忆的偏差与纠偏、成长中的误会与纠葛,以及女作家在社会中的尴尬身份展开。
门罗笔下的女主角性格各异,有的独立自主,有的软弱依附。
然而,读者很难从她的作品中读到对这些女性的价值判断。
她以旁观者的视角客观描述她们的遭遇,甚至很少探究她们的内心世界。
门罗的洞察力令人惊叹,她能从平淡的生活中挖掘出令人惊叹的深度。
布克国际奖对她的评价是:“每阅读艾丽丝·门罗的小说,都会让人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忽略了太多事情。
”门罗的作品展现了作家的无限可能。
尽管她的故事发生在加拿大的小镇,但却具有世界小说的气质。
读者可以在她的故事中感受到希腊神话、南斯拉夫的文化以及莎士比亚笔下双生子带来的误会和灾难等元素。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碎片如微风拂面,自然地融入故事之中,毫无生硬之感。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倒数第二个故事《播弄》,它让我深受触动,因此我决定完整地转述这个故事。
试论_哈克贝利_费恩历险记_的主题

2005年5月湖北教育学院学报May.2005第22卷第3期 Journal of Hubei I nstitute of Educati on Vol.22 No.3试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刘 晖(湖北教育学院外语系,武汉 430205)摘要: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
本文试图分析这部小说的两个重要主题:一是“逃离”。
哈克要逃离“文明”社会的虚伪与腐败,吉姆要逃向自由;第二是“觉悟”。
对哈克来说,沿河而下的旅程是认识与道德成长、觉悟的旅程,学习的旅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他都获得了知识,最终成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而吉姆作为一个平等的“人”的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黑人对自由、对真正“人”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题;逃离;觉悟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5)03-0009-03作者简介:刘晖(1968-),男,湖北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 马克·吐温(1835-1910)是19世纪末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杰出的幽默家、讽刺家,H.L.曼肯把他看作“我们民族文学的真正之父”。
(Harris,1979:85)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讲述了白人穷孩子哈克与黑奴吉姆两名逃亡者同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而下的历险故事。
在逃亡途中,他们目睹了各色人等,经历了种种不同的事件,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活动的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全景图。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一本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费恩》……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
……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
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能同它媲美的作品。
”(钱青,1997:430)马克·吐温用口语体和方言写成该书,开了一代文风;鲜活的人物描写令读者仿佛能触摸到他们的心跳;更重要的是在于该书的思想意义,它多方面揭露了蓄奴制社会的罪恶,讴歌了为自由而斗争。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奖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当时,各家书店都将《逃离》一书视作热门畅销书。
影姐姐送给我时,我并未认真读完,而在这三月似六月、已然炎热的午后,我重新拿起这本书翻阅,却感受到了它动人心弦的魅力,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吧。
书中描绘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如环湖的乡村土路、飞速行驶在无人高架路上的汽车、老旅馆的酒吧等。
格雷斯,那个即将谈婚论嫁的女子,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尼尔出逃了一个下午。
感恩节的午后,一家人在湖边的家中聚餐,格雷斯的脚意外受伤,虽然无需去医院治疗,但尼尔还是开车送她去打针。
在这个过程中,偶然的邂逅散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两人心照不宣地不想回家,这种默许是自然而然的,而莫里的权利和尼尔妻子的权利都被抛诸脑后。
“她不习惯坐在盖子开开的敞篷车里。
风灌满了她的眼睛,控制着她的头发。
那就给了她一种幻觉,似乎一直都是用着同一种速度在迅疾飞行并不疯狂,反而奇迹似的十分安详。
”格雷斯并不在意尼尔将她带到那个破烂不堪的地方,因为此时此刻,他们彼此需要。
车速极快,以至于他们必须高声尖叫才能听见对方说话,但在这一瞬间,语言似乎已经变得多余。
“在这儿,他们像是处在世界的巅峰,至少是巅峰之一吧。
四边的田野都在向低处倾斜,树木只能看到上端,因为它们都长在比较低洼之处。
”他们身处巅峰,是灵性的巅峰。
在这一刻,他们相互陪伴,开始了解彼此。
格雷斯甚至觉得,如果和莫里结婚,那将是对他的背叛,而与尼尔一起坐车出游却并非如此。
敞篷车飞速行驶,带着薄荷味的酒精气味,带来一种清凉的感觉。
这种无法预知、无从招架的瞬间,或许就是那惊鸿一瞥的感慨,是深切而不渝的短暂永恒。
“他轻轻的握着,那是一种伙伴式的感情。
”这是一只想伸出又收回的手,是属灵的爱,是最大的爱。
这一刻的交汇,即使稍纵即逝,也成为了永恒。
“因为你让我教你开车,这让我神经松弛了下来。
”当车行至树林深处,尼尔将车拐进一条巷子,在一座砖房前停下,独自去找私酒贩子买威士忌。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重读《逃离》,篇幅不长,仅 47 页,一口气读完,仍觉余味无穷,反复品读,更如鸭脖在口,饶有滋味。
听闻,每一位有思想的已婚女性都应读一读门罗的作品。
皆因门罗笔触细腻,冷静乃至冷酷,却能直击人心,唤起你曾有过的最真切的感受。
于其字里行间,你总能体味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社会现实的狭路相逢,那份纠结与无奈的屈从。
《逃离》讲述了一个 20 多岁的年轻姑娘卡拉的逃离故事。
16 岁时,为了追寻所谓“更为真实的生活”,她为爱逃离了家庭,跟随男友开办了马术培训班。
然而,连绵不断的阴雨让生意日渐萧条,男友的恶语相向,心爱小羊的走失,都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沮丧和挫败之中。
关爱她的女邻居,在聆听她的倾诉后,力劝她再次逃离,去寻找新的生活。
她洗漱完毕,填饱肚子,斗志昂扬地踏上离去的大巴车,心中满是“命运尽在掌握”的自信。
可仅仅三站路的行程中,几番内心挣扎,让她想到“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妙与可怕”,想到“无法融入陌生环境的恐惧”,最终她失魂落魄地给男友打去回归的电话,重新踏上旧日生活的轨道,对邻居的示好也闭门不见,封闭了自己逃离的大门。
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或许也算圆满,但擅长制造“暗流涌动”的门罗大妈又怎会轻易收手?自己找回家的小羊被男友残忍杀害的现实,“却像是在他的肺里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深深吸一口会感觉到疼”。
其实,生活早已面目全非。
“唯不安者得安宁”,或许这是对那些逃离者的一种慰藉吧。
人的一生,可能会有无数次想要逃离的念想——在学校,我们渴望逃离沉重的课业负担,逃离老师和家长的管控;步入社会,我们期望逃离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摆脱现有社会身份带来的束缚与责任。
关于逃离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高更,在 30 多岁家庭美满之时,毅然追随内心的梦想,放弃一切出走,终其一生追求自己的绘画理想,并名留画史。
但这样的成功案例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如《暖春》中的王彩玲,穷尽一生去争取,却终究落得个无果的结局。
《百年孤独》-叙事与意义

《百年孤独》:叙事与意义【摘要】《百年孤独》作为拉美文学的代表作品,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魔幻现实主义的形式创造,更在于形式与意义巧妙融合。
本文从叙事与意义两个方面简析这部作品。
【关键词】《百年孤独》;叙事;意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这个题目有趣,“百年”是时间,即叙述(我们后面会诠释),孤独,即意图。
“百年孤独”,恰恰对应了阅读这部作品最绕不过的两个问题,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两部分的完美融合成就了这部作品。
我们再去看那个标志着文学史上叙述策略深刻变革的经典开头。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①读者置身在时间的隧洞里,被轻轻抛掷到那样一个“多年以后”,又不住地在那样一个线段的尽头回望一个“遥远的下午”,而这一抛掷和回望都来自于那个隐在时间里的娓娓的叙述的声音。
时间的跳跃,蒙太奇似的镜头切换,形成无形的张力,我们感到叙述本身的随时间而流淌。
叙述,仿佛成了时间本身。
人物在叙述里穿梭,正如在时间里奔跑。
回旋的叙述,诠释回旋的命运,结构本身即参与小说的意义创造。
叙述的线索和载体都是时间。
格非在《欲望的旗帜》里说:逃离,正是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奔向。
②乌苏娜说:“时光好象在打圈子,我们又回到了开始的时候。
”在文本中,顿悟时光流向规律的,无非乌苏娜和皮拉,这些游走在家族内外的家族命运的观望人,她们长寿且精力过人。
乌苏娜制作糖人,照顾子孙,一度掌管市镇,暮年失明却绝不服老,将失明的事深深埋下,继续着对家族最琐碎的贡献。
乌苏娜最终被印证了的遗言和预言让我们看到,整个小说中最具人道主义色彩的家族女主人对家族命运最清醒的观望。
她用自己毕生的努力,建造这个“疯人院“,试图在逃离似乎已经浮现在眼前的命运的圆圈,却和所有子孙一起,打了个圈,回到起点。
战争过去,香蕉公司瓦解,经历了岁月近百年的洗礼和外国人的残酷入侵,马孔多依然荒芜不堪而与世界完全隔绝,同样一块块吸铁石,同样一把把放大镜依然可以冒充巴比伦学者的最新发明,让愚昧的居民张大惊讶的嘴巴……他们痛恨的仅仅是“孤独”的被迫打破,却并不能对遭受掠夺进行反思,相反地,马孔多以消极抵抗的办法仅仅在情感上垒高了孤独的城墙,进一步加强了“孤独”本身的不可侵入。
《逃离》阅读感想

《逃离》阅读感想《逃离》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小镇上,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卡拉和她的丈夫克拉克之间的故事。
卡拉和克拉克生活在一个偏远的乡镇,靠经营跑马场为生。
他们的生意惨淡,仅够勉强糊口。
卡拉有时帮助邻居杰米森太太西尔维亚料理家务以补贴家用。
当克拉克从报纸上得知杰米森先生是位著名诗人,曾得过一笔丰厚的奖金,就开始逼迫卡拉去勒索西尔维亚。
克拉克认为可以用来勒索的把柄是杰米森先生去世之前,在他们家帮佣的卡拉曾经受到过杰米森先生的性骚扰。
卡拉不愿意做这种事,在西尔维亚面前哭诉和克拉克生活在一起很痛苦,西尔维亚于是借给卡拉一笔钱,想帮助卡拉逃离小镇,到多伦多重新开始生活。
然而卡拉终于丧失逃离的勇气,中途下车,又回到克拉克身边。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充满了张力和悬念。
门罗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卡拉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她既想要逃离克拉克的控制和虐待,又缺乏勇气和自信去追求自己的自由。
西尔维亚的出现和她对卡拉的帮助,给了卡拉一线希望,但最终她还是回到了克拉克身边,放弃了逃离的机会。
《逃离》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的暴力和控制,也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困境。
卡拉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她的选择和命运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女性所面临的无奈和困境。
小说中的其他女性角色,如西尔维亚,也都有着自己的痛苦和挣扎,她们的存在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门罗的写作风格简洁明快,却又富有深度和内涵。
她善于捕捉人物的情感细节,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小说中的场景描写也非常细腻,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情感氛围。
《逃离》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一个女性的故事,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的暴力和控制,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困境。
门罗的写作风格简洁明快,富有深度和内涵,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故事的魅力和思想的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 2 0 1 6—1 l一1 4 作者简介 : 贾 晓梅 ( 1 9 9 3 一) , 女, 四川西充人 , 硕士生 ,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究。
・
28 ・
院派 批 评家 极大 削减 了对 先锋 文 学 的支持 力量 。面
对困境 , 马原逐渐淡 出小说界 , 余华 、 苏童开始 寻求
纪9 O 年代初 的《 敌人》 《 边缘》 等长篇小 说 中, 格 非 则更加注重对生存 困境 的具 体展现。他认为 : “ 许
多作家一生 的写作都是 围绕一个基本 的命题 , 一个 意念的核心而展开 的, 除了卡夫卡之外 , 陀斯妥耶夫 斯基、 加缪等都是典 型的例子” , - 4 这个 “ 基本 的命
“ 空缺” “ 拼贴” 等小说技巧的探索 , 但随着对西方作
家 的进 一 步学 习 , 他 逐 步 认 识 到 内容 和 思 想 在 小说
密切相关。2 0世 纪 9 O年代 初 , 先锋文 学陷入 了发 展上的困境 。作为一种精英文学 , 先锋文学曾彻底
打破 、 颠覆 了传统阅读方式和审美趣味 , “ 造 成了读 者和作家的疏离 ” ] 。2 0世 纪 8 0年代 的文 学场域
写什么同样 重要” - 2 』 。格 非认 为 , 借鉴 外 国小说 的
叙事技巧 、 进行形式实验固然重要 , 但作品的思想 内 核也不可 忽视。因此 , “ 对存在本 身的深刻 的怀疑 和追问” 成为格非经 常思考的问题。如果说 《 褐 色的鸟群》 《 青黄》 《 陷阱》 《 没有人看见草生 长》 等 早期小说传达了格非对存在可疑性 、 偶然性 以及 荒 诞性的抽象化哲学思考 , 那么在 《 迷舟 》 以及 2 0世
存 问题 的关注 。对人类 生存 困境的深入考察 , 引发 了格非小说创作 中的“ 逃离” 主题 。 格 非对社 会 现 实 中人们 生 存 困境 的 关 注 , 与2 0
世纪 9 0年代 先锋 文 学 的境 遇 以及 中 国 的社 会 转 型
在形式 实 验和叙 事技巧 层面。虽然 在 《 褐 色 的鸟 群》 等早期作 品中, 格非曾一 度热衷于“ 迷 宫叙 事”
题” 和“ 意 念 的核 心” 便 是 对存 在 的追 问 和对 人 类 生
1 永恒 的生存 困境 和 2 0世 纪 9 0年 代社 会
文化转型
2 0 世纪 8 0年代 中期 , 携代表作 《 迷舟》 进入 当
代文学史 的格非 , 深受西方 现代文艺 思潮 的影 响。 但正如“ 对‘ 先 锋派 ’ ( 先 锋性 ) 最 大 的误解 莫 过 于认 为‘ 先锋派 ’ 只是 在 玩 弄形 式 技 巧 , 制 造 阅 读 障 碍” [ 1 ] , 现代西方文艺 思潮对格非 的影 响不仅表现
表 明, 学 院批评 力 量 的捍 卫 是 先 锋 文 学 在 文 坛 引 发
创作中的重要性 : “ 在八十年代 , 我们大家都说 关键 不 是写 什 么而是 怎 么 写 , 后 来 在 好 多 场 合 我 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到
轰动效应的重要 因素 。但 2 0世纪 9 O年代初 , 随着 市 场经 济 体制 的逐 步 建立 与 文 学 期 刊 的 “ 改刊 ” , 学
关 键 词 :格 非 小说 ; 生 存 困境 ; “ 逃 离” 主题
中图分类 号 : I 2 0 7 . 4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i 1 0 0 8— 8 1 4 8 ( 2 0 1 7 ) 0 2— 0 0 2 8一 O 3
人物“ 逃离” 作为格非小说 的重要现象 , 已然成
贾晓梅
( 中国海 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 学院, 山东 青 岛 2 6 6 1 0 0 )
摘
要: 作 为 由人类生存 困境 引发 的创作 主题 , 人物 “ 逃 离” 在格 非 小说 中得到 了突出呈现 。2 0世 纪 8 O年 代 西方
文 艺思潮 的涌进和 9 O年代 中国社会的 急剧 转型 , 构成 了格非小说“ 逃 离” 主题 的重要创 作 背景。而对人 物 “ 逃 离” 模式和“ 奔向” 之所 的设置 和探 索 , 则反 映了格非对人类 生存 困境 的深入思考和 对现 实社 会的人文 关怀。
第3 0卷 第 2期
2 0 1 7年 4月
镇
江 高 专 学
报
Vo l - 3 O No. 2
Ap r .,2 01 7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n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逃 离 与 奔 向
— —
格 非小 说 “ 逃 离” 主 题论
创作 转 型 。作为 先锋 派 的 “ 三驾马车” 之 一 的格 非 , 在忍 受社 会 转型 的 阵痛 中也尝 试做 出一 些 改变 。社 会 的急剧 转 型不 仅 给 经 济 文 化带 来 深 刻 影 响 , 也 形 成 了新 的生 存 困境 。2 0世 纪 9 0年 代 的 中 国社 会 , 经济发展 成为调 节社会结 构的重要 杠杆 , 金钱 物质 利 益成为大 众衡 量成 功 的唯一 标 准 。在 世 俗 利益 的诱 惑面前 , 人 类 与 生 俱 来 的弱 点 被 最 大 程 度 地 呈 现 。 “ 无 限度地 改善人 的物质生 活条件 的欲望被看 成是 人 的 内在 本 性 ” l 6 J , “ 导 致对 于精 神 、 灵魂、 意 义 或超 越 问题 的冷 漠 , 对一 切 人文 价 值 的冷漠 ” 。不论 是 知 识分子精英群体还是普通大众 , 都处 于精神危机 之 中。面对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 自 身创作困境 , 将现实
为其作品创作的主题之一。就 目前学术界对格非小 说创作 的研究看 , 其成果大多集中在隐世书写 、 死亡
叙事、 神秘叙事 以及知识分子叙事方 面。现有研究 成果虽对 其 “ 生存 困境” 主题 已有所 涉及 , 但人 物 “ 逃离” 主题鲜被视为探究主体而缺乏系统性、 详细 性 的阐释 。事 实 上 , “ 逃离” 同“ 死亡” “ 性” 及“ 知 识 分子书写” 等主题一样 , 同为格非小说 的重要 内容。 对格非小说 “ 逃离” 主题进行探讨有 利于我们进一 步阐释与把握格非小说 的人文审美 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