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北伐战争》,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内容包括:北伐战争的背景、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进程、北伐战争的影响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伐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北伐战争。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类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一定的兴趣,但在理解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和平、追求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伐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对北伐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北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北伐战争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深入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的特点和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资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资料:收集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一、课程标准: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主要对象、重要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史料和图片,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惜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三、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2、难点: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四、学法指导(一)国民大革命1、前提:国共合作原因2、发展:黄埔军校的建立(1)、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孙中山主持大会。

大会确立了“ 、、”的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后组织了罢工、罢工、罢工。

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到了镇压。

残酷的现实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

(3)、年5月,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由于设在黄埔,又称“ ”。

目的特点八年级历史教案。

孙中山亲自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

不久,共产党员出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影响3、高潮:北伐战争(1)、____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目的:为了铲除,把革命推向,________________决定北伐。

(2)、对象:北伐的主要对象是、、三股军阀势力。

(3)、过程:① 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兵北伐。

北伐军采取“ 、”的战略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直指军阀。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伐战争》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战略部署、重要战役和胜利果实。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北伐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北伐战争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的人物、事件和地点较多,学生可能难以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战略部署、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北伐战争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北伐战争的战略部署、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讲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谈话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北伐战争的重要战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北伐战争》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北伐战争》课程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国共合作走向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课程目标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目标细化目标层级结果性目标感悟性目标了解理解评价迁移运用家国情怀国共合作的实现√√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过程概况√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重点国共合作的实现与破裂难点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核心问题北伐战争教法讲解、问题导向图片展示学法自主学习、表格列举、归纳概括、合作探究教学资源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旧知导入出示复习问题: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思想、阶级、组织、外部条件)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课前复习知识点课中回答问题巩固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强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联系。

二、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识记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原因、政治基础和军事基础;2.概述北伐进军的基本史实,探究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3.概述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朗读学习目标初步熟悉本节课需要掌握得内容,便于学习内容抉择。

三、新课讲授(一)国共合作的实现出示自主学习问题:1.中共三大:时间:1923年主要内容: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2.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时间1924年,广州参会人员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3、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1924年5月,广州人物::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子目知识,完成自学反馈,并将疑惑点记录反馈给老师,并在反馈后备注相关知识点。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漫画、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再革命一、再革命之可能——国共合作的实现二、再革命之高潮——北伐战争三、再革命之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一幅漫画导入新课《民众的力量》观察漫画,回答问题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一、再革命之可能——国共合作的实现1.解释国民革命的概念,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关系,引用材料说明“再革命”这一主题的由来。

(一)国共合作的原因2.讲解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

(二)国共合作的建立3. 讲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意义。

(三)国共合作的成果4.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创立的历史意义。

1.阅读教材和PPT的材料,掌握国民革命的概念,理解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的关系。

2.阅读PPT的图文材料,理解国共合作的原因,知道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意义。

掌握相关的概念、史实,理解国共合作为北伐战争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落实教学目标1。

二、再革命之高潮——北伐战争(一)北伐战争的经过1.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让学生完成。

任务一:认真观察示意图,结合课本知识,完成表格。

(二)北伐战争的影响2.展示历史漫画、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PPT和学案的材料,分析北伐战争的影响。

任务二:根据PPT的材料9—11和学案的材料2—4,分析北伐战争的影响。

(三)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3. 展示历史漫画、文字材料并对一些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读,引导学生结合PPT和学案的材料,分析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任务三:(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当时的民众,你会支持哪一方?结合PPT的材料12—27及学案的材料5—7说说你的理由。

1.观察形势图,完成表格。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第15课,题目为《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国共合作的内容及其影响,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了解国共合作的具体内容,并能够对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思考。

本教案分为五个部分:状态导入,课件展示,课堂演练,课后延伸和作业检查。

二、状态导入通过导入状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在导入状态时,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1.你知道中国的历史吗?2. 你了解北伐战争吗?3.你了解国共合作吗?4.你认为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三、课件展示通过课件展示,可以更好地呈现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在课件的呈现时,可以通过下列几点进行展示:第一,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图片和文字,以帮助学生了解此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

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的内容,例如通过给学生展示国共合作协定和具体协商内容等来让他们了解国共合作的形式和具体内容。

第三,教师可以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例如解释北伐战争的起因、目的、过程等,然后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图片和文献,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与过程。

第四,教师可以聚焦于北伐战争的影响,例如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影响,以及引发的变革。

通过以上课件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四、课堂演练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演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第一,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程的背景文献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来了解国共合作的内容。

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后,通过小组演练等形式,让学生模拟北伐战争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比如长沙战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以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涌动、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破裂为主要内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兴盛的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本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才独立自主地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所以,在单元教学中,本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收集和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系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了解北伐战争胜利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史实,使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伐胜利进军。

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黄埔军校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

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

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

(二)教师引领,探究新课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原因: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中共三大的召开
时间:1923年6月
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为国共合作提供了条件。

3、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列表归纳
1924年1月地点广州
参会人员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内容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
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
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多媒体展示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

4、黄埔军校的成立
掌握黄埔军校成立的时间、地点、全称、领导和历史功绩。

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出示材料:“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
1、表格归纳北伐战争的相关信息
2、多媒体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

3、北伐军进攻过程是怎样的?(多媒体展示)
4、北伐战争的结果: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先后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思考:北伐军为什么在短期内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呢?
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多媒体展示叶挺图片及其介绍
5、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表现在: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
说一说: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原因和标志
原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时间:1927年4月
地点:南京
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3、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汪精卫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公开反共,成为反革命的中心人物。

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思考: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4、再次北伐和东北易帜
教师提问: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统一中国。

最终结果是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拉开国共合作的序幕,这是国民革命的前提;黄埔军校的成立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而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沉重打击了军阀势力;但是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叛变和中国共产党的不成熟,致使国民革命走向失败。

板书设计:
北伐战争国共
合作
国共
分裂
过程
表现
中共三大
国民党一大
黄埔军校建立
北伐胜利进军
共农运动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南京政府形式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