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势力借非政府组织向中国渗透
外国势力渗透教育案例(2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外国势力也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到我国的教育领域,对我国的教育主权和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本文将以某高校为例,剖析一起外国势力渗透教育的案例,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案例背景某高校是一所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全国重点大学。
近年来,该校在科研、教学、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然而,在这片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一起外国势力渗透教育的案例。
二、案例经过1. 接触与结识2017年,该校一名教授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期间,结识了一位来自某外国研究机构的专家。
这位专家对教授的研究方向表示浓厚兴趣,并邀请其加入该机构的研究项目。
教授在考虑后,接受了邀请。
2. 资金支持与项目合作随后,这位外国专家通过其所在机构向该校教授提供了一笔资金支持,用于开展一项科研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外国专家不断向教授灌输其国家的发展理念,并试图将项目的研究方向与该国外交政策相结合。
3. 学术交流与课程设置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外国专家还提议与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其国家的一些学者来校授课。
在交流过程中,这些学者在课堂上大谈其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甚至暗示其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优越地位。
此外,他们还试图将一些与我国国情不符的课程引入该校,如“西方民主政治”、“人权观念”等。
4. 学生思想渗透在外国专家的策划下,该校一些学生被选拔参加其国家举办的夏令营、实习等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接触到了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思想观念,甚至受到了一些极端主义思想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 政治目的明显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外国势力渗透我国教育领域的目的是明显的。
他们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学术交流、设置课程等方式,试图在我国高校中培养一批认同其国家价值观、维护其国家利益的人才。
2. 手段隐蔽巧妙在渗透过程中,外国势力采用了隐蔽、巧妙的手段。
他们以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名义接近我国高校,逐步扩大影响。
高校政治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高校政治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作者:冯来兴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09期【摘要】高校政治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西方使领馆、“三股极端势力”、非政府组织等对中国高校的渗透,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带来高校师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对高校学生管理的不当,高校政治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守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阵地、大力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建立政治安全研判机制对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安全;思想政治教育;研判机制【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67-03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高校政治安全不仅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也关系着国家政治发展前景,涉及到国家整体的安全稳定。
一、高校政治安全形势的影响因素(一)美国和西方使领馆的渗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交流、我国高校与境外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高校成为各种思潮、多元文化的集散地,高校政治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由于政治偏见,西方不愿意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边风景独好、不愿意看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不愿意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使领馆对中国有目的、有意识的渗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近年来,西方抓住青年学生可塑性强、易受影响的特点,将渗透对象从国家相关工作人员转移到大学生等群体中。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把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的行动预言正通过文化多样性题材对中国进行渗透式和碎片式的入侵。
在教育片《较量无声》中就提及过美国通过一些途径对中国实行打压政策,其中之一就是文化渗透。
当代大学生在喝着可口可乐,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看着好莱坞大片、NBA,听着美国音乐,用着iPad、iPhone的同时,他们开始向往西方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模式,从而改变或动摇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意识。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情况汇报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面临着境外宗教渗透的严峻形势,各种宗教势力借助互联网、传教活动等手段,试图对我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进行渗透和侵蚀。
为了有效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以下是我对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情况的汇报。
首先,境外宗教势力通过互联网渗透的情况依然严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境外宗教势力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传教和招募信徒的活动。
他们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方式,对我国的宗教信仰进行渗透,甚至进行煽动、分裂和破坏活动。
这对我国的宗教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其次,境外宗教势力通过传教活动渗透的情况也十分严峻。
一些境外宗教组织和个人,利用各种名目,进行非法传教活动,甚至在一些地方进行秘密传教和组织聚会。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我国的宗教管理法规,而且对当地的宗教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对境外宗教渗透的抵御。
首先,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和监控,严厉打击境外宗教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的行为。
其次,加强对传教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严格限制境外宗教组织和个人的传教活动,防止其对我国的宗教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同时,我国政府还加强了对境外宗教势力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外宣传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规,增强国内外人士对我国宗教事务的了解和认同,提高了国内外对我国宗教事务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境外宗教势力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和隐蔽化,对我国的宗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对境外宗教渗透的认识不够深刻,宗教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境外宗教渗透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加大对境外宗教势力的打击力度,完善宗教管理法规,提高宗教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法治化水平,加强对宗教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强对宗教场所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我国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能力和水平。
资本一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渗透的主要方法有( )。

资本一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渗透的主要方法有( )。
A.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B.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C. 实行商品输出
D. 扶植、收买代理人
答案:
A,B
分析:
正确答案:A,B
解析: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侵略活动。
因此,选项A正确。
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还利用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它们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籍。
因此,选项B正确。
选项C是列强对中国进行的经济剥夺方式之一。
选项D是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方式之一。
因此,正确答案是A、B。
知识模块: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黑客组织正对中国疯狂实施网络攻击是谁

黑客组织正对中国疯狂实施网络攻击是谁黑客组织正对中国疯狂实施网络攻击是谁?记者获悉,北京奇安盘古实验室通过长期跟踪发现,2021年10月以来,一自称AgainstTheWest(下称“ATW”)的黑客组织,将中国作为主要攻击目标,疯狂实施网络攻击、数据窃取和披露炒作活动,对我国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构成严重危害。
ATW组织究竟什么来头?研究员进行了详细揭秘,并给出应对建议。
(1)ATW组织及其主要攻击活动ATW组织成立于2021年6月,10月开始在“阵列论坛”(RaidForums)上大肆活动。
虽然将账号个性签名设置为“民族国家组织”,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以欧洲、北美地区从事程序员、网络工程师等职业的人员自发组织成立的松散网络组织。
ATW组织自我介绍ATW组织自成立伊始,便疯狂从事反华活动,公开称“将主要针对中国、朝鲜和其他国家发布政府数据泄密帖子”,还专门发布过一篇题为“ATW-对华战争”的帖子。
ATW组织发布的“ATW-对华战争”帖2021年10月,ATW组织开始频繁活动,不断在电报群组、推特、Breadched 等境外社交平台开设新账号,扩大宣传途径,并表现出较明显的亲美西方政治倾向,多次声明“攻击目标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中国、伊朗、朝鲜”、“愿意与美国、欧盟政府共享所有文件”、“愿受雇于相关机构”。
ATW组织推特账号据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以来,ATW组织披露涉我重要信息系统源代码、数据库等敏感信息70余次,宣称涉及100余家单位的300余个信息系统。
实际上,所谓泄露的源代码主要是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所研发的测试项目代码文件,不包含数据信息。
但ATW组织为了博取关注,极尽歪曲解读、夸大其词之能事,动辄使用“大规模监控”、“侵犯人权”、“侵犯隐私”等美西方惯用的“标签”,意图凸显攻击目标和所窃数据重要性,以至于看起来,一个比一个吓人。
2021年10月14日,ATW在“阵列论坛”(RaidForums)发布题为“人民币行动(Operation Renminbi)”的帖子,称“出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软件项目源代码”。
在如何看待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对华的经济渗透

在如何看待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对华的经济渗透中国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出现。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与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关系,即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束缚着又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阻碍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勾结依赖也相互矛盾。
总之,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概述1、从19世纪40年代起,即鸦片战争后,来华商船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国商人投资擅自设立船坞料和劳动力,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等。
从此,外商企业在主义经济在华产生。
2、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中国投资经营轮船公司,如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外国侵略者还把持了中国海关管理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3、从70年代后期起,外国侵略者非法对华资本输出,在通商口岸开办各种工厂,设立银行等。
4、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它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使列出合法化,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分中居于垄断地位。
5、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抢夺路权、矿权,开设银行,开办工厂,并附加苛刻的条件。
《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华势力不断增加。
6、一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扩大投资,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战后列强卷土重约》的签订,使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势。
7、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列强继续扩大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财政和重工业。
8、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日本侵略者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业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9、解放战争期间,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获得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方面的特权,品市场和投资市场。
境内外反动势力勾结总结

境内外反动势力勾结总结
境内外反动势力勾结是指国内与国外之间、或者国内不同反动势力之间达成合作或联盟的一种情况。
这种勾结具有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严重后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境内外反动势力勾结主要表现在
意识形态渗透:境内外反动势力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积极传播煽动性言论和意识形态,试图对国内民众进行思想上的渗透,以实现其政治目的。
资金支持:境内外反动势力之间常常存在资金上的合作和支持关系。
国内的反动势力利用境外势力提供的资金,加强其组织建设、扩大活动范围,以便更好地影响和干扰国内政治和社会稳定。
信息交流:境内外反动势力通过各种渠道保持联系并进行信息交流。
他们可能通过加密通信、社交媒体等手段,分享策略、情报和行动计划,以共同推进对国内政权的颠覆和破坏。
策划暴力行动:境内外反动势力勾结往往会共同策划暴力行动,包括恐怖袭击、社会动乱等。
他们可能通过资金支持、培训、武器提供等方式,协同进行破坏活动,试图削弱国家治安和社会秩序。
为了应对境内外反动势力勾结的挑战,我国需要采取
强化情报收集与分析能力,加强对境内外反动势力的监控和侦察,及时发现并打击其勾结行动。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更加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打击境内外反动势力的合作与勾结行为,对参与者严惩不贷。
深化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情报信息,共同打击跨国反动势力的勾结行为,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公民的意识形态防范能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境内外反动势力的警惕性,减少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总之,境内外反动势力勾结是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的重大问题。
如何应对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渗透

如何应对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渗透枫默鬼哥謶m | 浏览2571 次推荐于2016-10-09 04:07:22 最佳答案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特别是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以来,西方更加注重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传播便利,抓住中国“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的历史条件,加大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
当前,在新的舆论环境下,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需高度警惕,有效应对。
新舆论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新媒体空间可以说已成为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
目前敌对势力通过直接发声或培植代理人发声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大量威胁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特别应引起关注的在以下四方面。
1侵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动摇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中国总体意识形态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
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工具把颠覆中国的总体意识形态作为靶心,辐射各个社会领域。
在内容上,主要是大肆传播和扩散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潮,挤压、替代、混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动摇社会主义根基。
在方式上,主要是借助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增强这些错误理论和思潮的欺骗性、隐蔽性。
这些方式借助网络,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蛊惑性,更易于使部分民众产生对西方制度的崇拜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
2否定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瓦解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千方百计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从上破坏共产党的权威,从下瓦解公众对共产党的认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其一是宣扬所谓“普世价值”。
其二是丑化中国共产党形象。
其三是挑起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
3污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弱化军人对党的忠诚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柱石,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所在。
长期以来,敌对势力一直把从根本上削弱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对解放军意识形态渗透的核心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势力借非政府组织向中国渗透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14期
2014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草案,中国首部针对境外非政府组织(NGO)的专项法律有望今年出台。
外界评价认为,草案拟立意味着中国将全面规范对境外NGO 的监管。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本国NGO 输出“民主”、干涉他国内政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日本NGO“插手”中国周边
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众多国际问题浮出水面,以及日本人的国际合作意识持续上升,经济上日益富足,日本诞生大批NGO。
从活动内容看,日本NGO主要从事“人才培养”、“生活援助”、“救灾”、“环保”、“产业帮扶”、“维护和平”和“人权”等活动。
其中,“维护和平”与“人权”的占比分别达21%和17%,成为NGO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上世纪90年代前后起,日本政府逐渐意识到NGO的特殊作用,开始动用公共资金予以扶持,几十年来创设多种援助机制。
日本国际合作NGO中心理事定松荣透露,介绍,日本政府对NGO提供各种名义的补贴,目前年均在7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5.19元人民币)左右。
这当中,外务省是补贴NGO的重要力量。
外务省1989年建立的“NGO事业补贴制度”,一次性补贴额最高达200万日元。
它的大部分援助项目涉及蒙古国、柬埔寨、越南、缅甸等中国周边国家。
例如,外务省2013年以一项调查费名义,资助NGO“民族论坛”缅甸项目近60万日元。
外务省后来还创设“NGO无偿资金合作”制度,加强对NGO的金援力度。
2013年,共有57个团体106个项目获得近37亿日元援助,其中近90个项目集中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中国周边地区。
日本还有一些具有政府背景的捐款基金项目扶持NGO。
1991年,在政府牵头下,当时为国有企业的日本邮政株式会社启动“国际志愿者储蓄项目”,呼吁邮政银行储户捐款支持NGO。
除公开的资金援助外,外务省1996年开始召开“NGO-外务省例行协调会”,1998年其关联部门国际合作机构(JICA)开始定期举行“NGO-JICA协调会”。
此外,外务省还设有“NGO咨
询员制度”,招募重点NGO高层担任外务省咨询员,扩大NGO在社会的影响。
上述具有官方背景的会议、项目表面上旨在推动NGO发展,实际上含有指导NGO服务外交大局的意图。
如果以“人权”、“政治和平”为关键词检索日本NGO名录库,可以发现,共有75个团体从事此类活动,活动范围也主要以东南亚、南亚为主。
这75个团体中,大部分旨在维护弱势群体权利,比如“亚洲女性与儿童网络”、“印尼教育振兴会”等,但也不乏“援助民主化運动”、“帮扶少数民族”、“争取普遍人权”的组织。
以“Human Rights Nows”为例,该组织以“光照人权”为口号,声称要“携手世界人权组织”,消除国际上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
其重要活动内容之一是“声援在民主化运动、维护人权行动受到镇压的人们”。
该组织通过多种方式插手中国人权问题。
在香港“占中”活动中,该组织近来多次在官网发表声明“抗议”,诱导日本民众支持“占中”。
在缅甸、菲律宾等国,该组织更加大胆,直接派遣人员深入当地活动,通过人权教育活动、调查人权状况等方式,支持当地“民主化”运动。
相比欧美国家,日本NGO主要集中于中国周边地区。
大部分NGO深入当地经济、社会等领域,对改善、塑造日本的形象起到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此同时,安倍政府上台以来,也借助NGO 的力量拉拢东南亚、南亚国家,这种“笼络人心”的战略考量,也意在服务于外交大局。
美国NGO隐藏政府背景
作为西方大国,美国也有着众多的NGO。
据美国国务院2012 年数据统计,美国约有150万个NGO。
这些组织按动机可分为四类:一是慈善性组织,其主要活动目标为穷人等弱势群体。
二是服务性组织,主要在医保、家庭生育、教育等领域提供服务。
三是参与性组织,其特点是开展“自助性”项目,鼓励当地民捐赠资金、工具等参与其中。
四是激励性组织,主要是帮助穷人更好地认识影响自身生活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增强其主导生活的能力。
美国NGO资金来源渠道丰富,个人、私营企业、慈善基金会、政府都可以向其提供资金。
美国政府也为非政府组织制定了优惠的免税政策,间接提供资金支持。
不少NGO实质上带有浓厚的“政府特性”,有些甚至直接为政府的外交政策服务。
最典型的就是一批以“民主输出”为己任的NGO。
其中大名鼎鼎的便是国家民主基金会(NED)。
虽然NED 的网站强调自身“非政府组织”属性,但却不断直接干涉许多国家的政治事务。
NED许多董事会成员也具备官方背景,包括现任及前任国会议员,还有其他若干政府官员。
NED所有资金几乎都来自美国政府,私人基金只提供资金中的一小部分。
从其行动意图和目标看,NED是为美国外交政策服务的政府资助机构。
NED还资助了四家重要的非政府组织:美国国际共和研究院(IRI)、美国国际民主研究院(NDI)、美国国际私营企业中心(CIPE)和美国国际劳工团结中心(ACILS)。
NED资助的非政府组织普遍参与“民主输出”活动。
IRI在其目标宣言中表示,开展的项目均“无党派倾向,严守美国的根本原则,如个人自由、机会平等等,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IRI的董事会主席却是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2009年时的董事会成员包括共和党参众两院议员、白宫雇员、内阁官员和驻外大使,其中一些人还兼任保守派基金会和智库要职。
2004年,IRI在推翻海地阿里斯蒂德政府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NDI同样成了华盛顿官场的“旋转门”。
多位成员先在NDI工作后进入政府部门,反之亦然。
NDI由克林顿政府任内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任董事会主席。
NDI 总裁肯尼斯·沃拉克之前是中东时事通讯编辑、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法律主管,也是美国以色列游说集团的主要说客。
此外,“自由之家”也是在推动“民主输出”方面十分活跃的美国NGO。
根据美国安会备忘录,1983年里根任内的美国新闻署署长查尔斯·威克在白宫组织了一场筹款会,代表“自由之家”、右翼媒体和其他“公共外交”组织得到了40万美元。
里根政府认为这些私人组织可以成为支持美外交的坚实“盟友”,而且这些组织的“私人”身份可以更好地躲避国会监督。
“自由之家”的保守党派作风大部分归咎于其董事会人员构成。
其高层人员大多来自政府、情报机构、企业、法律界、咨询公司和智库。
虽然“自由之家”自称完全独立于政府,但是其2005财年得到的2680万美元资金中有75%来自美国政府。
《金融时报》曾披露,“自由之家”接受美国务院资助,在伊朗开展大量隐蔽活动。
从上述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人员构成和工作目标可以看出,一些美国NGO实质上与美国政府关系十分密切,其行动目标与政府外交政策“不谋而合”也就不难理解了。
(《国际先驱导报》2015.3.31沈红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