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患者的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护理体会

治疗 护理 。杜 绝 在患者 面 前传 达有 关 家庭 、 经济 、 工 作 等 方 面 的问题 , 以免 对患 者 产生 不 良刺激 , 重病 加
情。 3 3 饮 食 护 理 .
3 辨 证 施 护
3 1 施 护 原 则 .
中 医学有 “ 治胜 于药 治 , 食 药补 不如 食补 ” 之说 ,
亲人 般 的温 暖 , 而 能 够 积 极 主 动 配合 医护 人 员 的 从
配合 抢救 。注 意 观察 用 药 的反 应 , 据 不 同药 物 性 根 能调 节输 液 速 度 , 忌 滴 速 忽快 忽 慢 。每 1 切 5至 3 0 分钟 巡视 病房 1 并做 好病 情 观察 的记 录 。 次
归 有着 直接 的影 响 。贵港 市 中西 医结合 骨科 医 院采 用 中西 医结合 的 方法 , 3 对 6例急 性 心肌梗 死 的患 者
心 脉痹 阻 、 血 痰 浊 、 毒 结 胸 为 基 本病 机 , 血贯 瘀 邪 瘀
穿 疾病 始 终L 。本 虚 为 阴 阳气 血 的 亏虚 , 实 为 阴 1 ] 标
针灸 内关 、 中 、 俞 、 阴俞 、 门等 穴 ;4h持 续 膻 心 厥 神 2 心 电监 护观察 心 律 、 率 的 变 化 , 5至 1 心 每 5分 钟 测
量 血压 、 脉搏 、 吸 1次 , 有 异 常立 即报 告 医生 并 呼 如
语 得体 , 患 者满 腔 热 忱 , 亲 人 一 样 , 其 感 受 到 待 象 使
喜 饮 , 短 汗 出 , 怠懒 言 。施 护 原 则 为益 气 养 阴 , 气 倦
活 血通 脉 。
3 2 心 理 理 .
2 临 床 救 治
立 即使 患者 平 卧 , 止 翻身 , 即用头 皮式 静 脉 禁 立 留置针 迅速 建立 静 脉 通道 , 保 证及 时用 药 和保 护 以 血管 。治疗 护理 尽 量 一 次集 中 迅 速完 成 , 少 不必 减
中西医结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1 . 2 . 1 溶 栓 前 准 备
前 降低 超 过5 0 %以上 ,患者 胸痛 等症 状 完全 消 失 ; 有效 :溶栓 后患 者 的心 电 图S T 段 显著 降低 在5 0 %以
开通梗死相关 的冠状动脉 ,挽 救缺血缺氧濒 死的 下 ,患 者胸 痛等 症 状 明显减 轻 ;无 效 :患 者胸 痛症 心肌 ,预防病症复 发 。患者入 院抢 救时保持绝对 卧床 状未减轻 ,心 电图S T 段 无变化 ,溶栓 治疗失败 。采 休 息 ,给予 吸氧 ,减少 心率 失常和胸 痛 。进行2 4 h 心 用 问卷 调查 的方式对 护理 的满意度 进行 调查 ,1 0 0 分
电监 测 ,记录脉搏 、呼吸和血压等体 征 。开通两 条静 制 ,其 中,9 9 分 以上为非常满 意,7 1 ~8 9 分为基本满 脉通 道 ,进行血常 规检查 ,主治 医生要掌握好溶 栓治 意,<7 0 分为不满 意。 疗 的禁忌证 ,备好相应 的抢救药 品。 1 . 4 统计 学 方法
0 2 4 0 0 0 ) 选择 本院2 0 1 4 年收治的急性心肌
护 理
梗死 惠者 1 5 0 例作 为研 究对 象,随机 分为护理 组与对照组 ,各7 5 例。所有患者均接 受中西医结合溶栓 治疗,
对 照 组 实 施 一 般 护 理 ,护 理 组 实 施 综 合 护 理 , 比较 两 组 患 者 护 理 后 治疗 有 效 率 和 护 理 满 意 度 。结 果
( 尸> 0 . 0 5 )。
电监测 。 ( 3 )低 血压 :血压低 可使心肌 出现 大面积 应每隔 1 0 mi n 监测 一次血压 ,溶栓3 h 后每隔3 0 mi n 监 测一次 ,待 患者血压相对平稳后适 当延长监测时 间。 ( 4 )凝血 功能 :溶栓治 疗接受 后应及 时检测 患者 的
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源性休克是导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终末器官低灌注和低氧血症的一种低心排状态,是左心泵衰竭的极期表现。
由于左室收缩功能严重衰竭,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心输出量而导致一系列以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室功能不全是心源性休克的最主要病因,病死率极高,国内、外均报道为50-70%,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救治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规范化再灌注治疗时代以前,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住院病死率超过80%。
第二个阶段,进入急性心梗再灌注治疗时代,无论是溶栓治疗,还是更为先进的PCI治疗,以及急诊CABG手术治疗,根据SHOCK研究的结果,再灌注治疗虽然未能降低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30天住院死亡率,但能够明显改善6个月和12个月的预后;并且后续多项临床研究都证实了早期再灌注治疗对于改善预后的重要价值。
第三个阶段,旨在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机械辅助装置的运用。
首当其冲的就是IABP,虽然根据SHOCK和IABP-SHOCK Ⅱ的研究结果,在早期再灌注治疗的基础上常规植入IABP并未显示患者获益,但是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仍然推荐在前壁、广泛前壁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救治中应该积极使用IABP。
2017年AHA公布了最新的心源性休克防治指南,提出了未来改善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主要策略在于机械辅助装置的更新换代和区域性救治网络的构建。
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救治难度极大,死亡率极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机制复杂,多种因素病理因素相互交织形成难以阻断的恶性循环。
除了经典的心梗后心肌顿抑理论,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血压降低导致冠脉和外周血管灌注进一步下降;目前研究还更多着眼于心肌梗死后诱发的全身高炎症反应状态与NO的大量释放及毒性作用。
心肌梗死能够诱导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促使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比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导致外周循环阻力下降,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动脉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下降,丧失收缩性,微循环处于淤血缺氧状态。
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的抢救体会

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的抢救体会病历资料:患者男性, 67岁。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和腔隙性脑梗塞病史, 但一直未正规治疗。
因“突发神志不清约二十分钟”于13:10分由120送我院急诊科。
入院体检:神志不清,呼之不应,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大汗淋漓,皮肤湿冷,叹气样呼吸,血压无法测出,心率30次/分左右,律不齐,呼吸9次/分,血氧饱和度80%,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病理反射未引出。
立即心电监护和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急查心电图示V 1-5ST段弓背抬高,初步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立即开放两路静脉通道,一路给予多巴胺200mg+生理盐水40ml,以8ml/h的速度静脉注射。
另一路静脉急查血常规、心肌酶、肌钙蛋白、肾功能及电解质等。
13:20分正在准备气管插管的时候,病人的瞳孔突然散大固定,全身抽搐,呕吐黄色胃内容物,心电监护随即出现室颤波形,心率230次。
立即给予200焦耳电击除颤一次,同时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呼吸兴奋剂。
一分钟后,病人恢复窦性心律,心率50次/分左右,律不齐,偶发房性早搏,瞳孔恢复正常,对光反射灵敏,有自主呼吸血氧饱和度达到95%。
暂时不考虑气管插管。
13:25分病人又呕吐二次黄色胃内容物,随后神志转清,呼之能应,能睁眼回答问题。
此时血压上升至155/87mmHg,心率50次/分,血氧饱和度92%。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根据病情给予硝酸甘油5mg+生理盐水100ml以15ml/分的速度静滴,阿斯匹林300mg嚼服。
此时病人神志清楚,应答自如。
主诉并无胸闷、胸痛等症状。
二十分钟后,血压下降至65/25mmHg,立即停止硝酸甘油,继续给予升压药静注。
同时给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速效救心丸15粒舌下含服。
此时,心肌酶学结果回报均支持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此后,病人的心率维持在40次到50次/分之间,律不齐,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左右。
14:10分,病人病情平稳,离开急诊室,转外院行心脏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通过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患者呼吸、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和心电图改变。在整个监护过程中,注意保留静脉通路,备齐抢救药物及设备放于床旁;检查导联线连接是否牢固,电极位置要正确并固定好。由于AMI是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或血容量不中,再灌注损伤以及血管扩张药应用可发生低血压,因此护士应尽早发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燥躁、脉搏细速,尿少,血压下降时应尽早报告医师。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是临床上心血管常见急危重症。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我院内科自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AMI72例,经积极抢救及精心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3.6止痛
AMI常有心前区剧痛,持续性疼痛常提示病情的危重,常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梗死面积扩大。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就出现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尤其加强夜间巡视,监测患者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焦虑紧张情绪,配合使用镇痛剂和镇定剂,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和面色变化,防止药物对呼吸的抑制。
[5]李雅茹.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12:119.
3.8康复指导
调整生活方式:低糖、低脂、控制体重,戒烟戒酒、保持乐观心情,避免饱餐,坚持遵医嘱服药;适量活动,足够睡眠;告知相应的健康知识和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定期复查。
4.讨论
通过上述72例患者的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时镇痛,注意休息方式,调整饮食,做好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使患者早日达到康复。随着监护水平的进步AMI抢救成功率已大大提高。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诊治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诊治体会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出现的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严重影响心肌功能,引发心肌严重持久性的缺血,发生心肌急性坏死。
常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其中心源性休克是最严重合并症之一。
心源性休克指心脏泵功能衰竭,从而引起有效循环量不足,各个重要器官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代谢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心肌梗死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约15~25%,仅凭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源性休克,其死亡率高达90%[1]。
现将本院近5年收治的20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符合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80mmHg,射血分数(EF)<30%,皮肤发凉、神志模糊持续30min以上,除外出血、药物、疼痛、迷走神经反射等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
发病时间均在3~10h。
年龄42~73岁,平均61岁,其中男16例,女4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0例,广泛前壁加下壁5例,前壁3例,下壁加右室梗死2例。
其中合并高血压6例,合并肺水肿2例,合并脑梗死1例。
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均按AM I给予常规治疗:吸氧、心电监护、监测血压、镇静、止痛。
查凝血四项、心肌酶谱、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及18导联心电图。
并立即给予静滴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加入到5%葡萄糖液中,其中多巴胺的剂量随血压情况调整,多巴酚丁胺按2~4μg/kg给予,直至心功能恢复后停药;在补充血容量以后,硝酸甘油加入到5%的葡萄糖液中持续静滴1~3d,4 ~6d后開始减量,1次/d;有溶栓适应症的立即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神志清醒患者先给阿司匹林0.3g、氯吡格雷片300 mg嚼服,后用尿激酶150万I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滴,时间<30 min。
溶栓后12h开始抗凝治疗,用低分子肝素。
对合并有肺水肿者同时应用硝普钠,剂量从10~15μg/min开始,最大量不超过150μg/min,应用3~10d。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记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常可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一旦诊断心肌梗死,要认真细致观察病情,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做好心理及基础护理,提高心肌梗死治愈率。
现将内科近两年收治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在42岁-73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4岁,病情2小时-10小时不等,所有患者中梗死部位前壁心梗5例,下壁心梗15例,后侧壁心梗6例,广泛前壁心梗 19 例,病情恢复37例,存活率82.2%。
患者在48h内病情最为危险,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加强患者48h内的监护,在严密观察心电监护仪时做好记录工作,每4h测体温1次,每次15~30min测脉搏、心率、呼吸各1次,每小时测血压1次,并备好抢救药械。
二、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 24 h 之内易并发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心肌梗死发生后 24h内死亡者 90%是死于致死性心律失常,所以应尽早开始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
应注意观察意识、呼吸、出入量、出汗和末梢循环情况,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心肌酶,为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2.绝对卧床休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第1 周~2 周内,病情极不稳定,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负责,如大小便、漱口、进食等,应减少不必要的翻动,尽量避免用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整洁的住院环境。
3.吸氧在治疗中给予 2 d~3 d 持续吸氧,流量为每分钟 2~4 L,吸氧对休克或者心功能衰竭的患者特别有益,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有助于减轻疼痛;可以缓解呼吸困难,提高血氧饱和度,减少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20-12-22T14:49:23.7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3期作者:黄丽维[导读] 分析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的效果。
黄丽维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护理)和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护理),分析效果。
结果:结果显示,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患者再发指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效果明显,可以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心肌梗塞;恢复期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中常发于中老年群体的疾病,患者患病后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治疗,将极有可能产生心理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恢复期经常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不够或放松警惕导致治疗效果并不明显【1】。
临床资料显示,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具有较好效果,本研究对此进行分析。
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护理)和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护理),每组患者73例。
患者资料: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分别为42:31,平均年龄(63.52±10.04)岁;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41:32,平均年龄(60.9±10.9)岁。
选取标准:1)患者入院后对患者实施心电图和心肌酶诊断,判断患者符合指标。
2)患者其他功能正常,不影响心肌梗塞恢复期的治疗。
3)患者同意并签署协议。
患者间资料相似,可以比较。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系统 的寻求等 制订 护理计划 , 帮助产 妇保持心情愉 快 , 精神
放松 , 同时充分发挥家庭 和社会支持 系统的资源优 势 , 提高生
妇, 将得到家人更多的理解 和帮助 , 有助于产妇心理适应 , 能 更 胜任新 生儿 的照顾工作。 职业与养育婴儿 间的冲突也会影响到 产后母 亲的角色建立。 2 产 妇和 婴儿 的健康 状况 . 4 产 妇 在妊 娠和 产褥 期 生 病, 会影 响到其对妊娠与分娩的态度 , 进而影响其母亲行为 , 并 且这些行为左右着母亲角色 的建立和母亲角色 的执行 ; 而婴儿 的身体状况不佳会对母亲起负面影 响圆 。 25 产妇对分娩经历 的感受 . 产妇对分娩过 程的感受与 产妇 所具 有的分娩知识 、 对分娩 的期 望 、 分娩 的方式及 分娩过 程支持源的获得有关 。 当产妇在产房 的期望与实际的表现有很 大差异时 , 则会影 响其 日后 的 自尊 , 这也 是导致产后抑 郁症 的
原 因之 一 。
情并多与其他产妇交流经验 ,提高产妇 的 自信心和 自尊感 , 促
进其接纳孩子 , 接纳 自己 , 平稳地度过产褥期 。 32 加大家庭与社会支持力度 .
321 充分 的社会 支持有 助于产妇 获得 知识 、提 高 自信 、 . . 减轻压力和负担 , 是初产妇克服产后诸多困难的有效 资源。 32 丈夫 应主 动协调好夫 妻关 系 、 .2 . 婆媳关 系, 可能 多 尽
l 一般资料 I 1
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 患者 均为我 2例
院住 院患者 , 随机分为 2组 , 治疗组 2 例 , 2 6 男 0例 , 6例 ; 女 年
有效提升 患者的血压 , 改善症状 , 高生 活质 量 , 提 降低病死 率,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龄 3 7 岁 , 5岁 0 平均 年 龄 5 岁 ; 并 高血压 1 例 , 尿 病 1 合 9 糖
活质量 , 减少产后抑郁症 的发生 。
参考文献
【 夏海鸥. 1 】 妇产科护理学【 】 M. : 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 ,0 7 1 . 2 0 :4 4 [] 马志松. 2 妇产科护理学【 】 苏 : M江 东南大学 出版社 ,0 3 6 . 2 0 :7
【 冯 文 , 晶梅 , 3 】 卢 刘旭 江. 家庭护理 干预对产后抑郁症 发病 影响 的研
31 加强产褥期的护理 .
31 产褥期是产妇身体与心理恢复的一个关 键时期 , .. 1 护 理照顾是影响产妇身心恢复 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品质的护理照 顾, 应该是尊重每一位产妇而且将她们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 31 产 褥期 的护 理过程 中经 主观 和客观资料 的收集 与 .. 2 分析之后 , 确认 出产妇在生理 、 心理 、 社会 以及教育上 的需求 ,
究叨.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上旬版 )20 2 ( )4 — 0 ,0 7,3 7 :8 5 .
( 收稿 日期 :0 10 — 9) 2 1- 7 0
提供舒适安静 的环境 , 证产妇有 足够 的营养和睡 眠 , 心指 保 耐 导并帮助产妇 护理 和喂养 自己的孩子 , 鼓励产妇表达 自己的亲
1 资料 与方 法
克患者的临床 效果 。 方法
并休 克 的 5 2例 患者 随机 分 为 治疗 组 和 对 照 组 各 2 6例 , 照 组 对
运用西 医常规 护理 , 治疗组在西 医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 中医护
理。 观察 2组患者血压 回升、 症状 改善 以及生活质量情 况。 结果 治疗组 患者血压回升、 症状改善 以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 组。结论 中西 医结合护理急性 心肌梗死合 并休 克患者 , 以 可
体现 自 我价值口 同时, 】 。 指导产妇注意调整心态, 正确对待和处理
产褥期 间工作生活的各种变化 , 融入 到社会生活 中。 及早
3 护 理 干预
产妇抑郁症很容易被人忽视 , 医务人员 应依据产 妇所 面临
的各种压力情境 , 如生理心理 的改变 、 潜意识 的 内在 冲突和为 人母所需 的情绪调整 、 家庭关 系改变 、 经济需求 的增加 、 社会支
5例 , 血脂异常 2例 ; 广泛前壁梗死 1 例 , 4 下壁梗死 9例 , 下壁 + 右室梗死 3 ;发 病 6h 1 ,3h 2 1 例 ,4h以上 例 一 2h7例 1 ~ 4h 7 2 2 。对 照组 2 例 6例 , 1 , 7例 ; 男 9例 女 年龄 3 7岁 ~ 4岁 , 7 平均 年龄 5 . ; 0 5岁 合并 高血压 1 , 7例 糖尿 病 6例 , 血脂异 常 3例 ; 广泛前壁梗死 l , 6例 下壁梗死 8例 , 下壁 +右室梗死 2例 ; 发病 6 ~ 2h8 ,3h 2 1 例 ,4h以上 3 。 h 1 例 1 ~ 4h 5 2 例
中西医结合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患者 的体会
颜艳芳 陈环 月
( 防城港市 中医医院 , 广西 防城港 5 8 2 ) 3 0 1
【 摘要 】目的
观察 中西医结合护理急性心肌梗 死合 并休
将我科诊断明确的急性心肌梗 死合
衰竭【 其特点 为起病急 , l 】 。 发展迅速 , 危及患者 的生命。 除有效 的 治疗外 , 进行全面 、 系统的观察 及中西医结合 护理 , 对急性心肌 梗死合并休 克患者血压 回升 、 症状 改善 、 对疾病 的转 归 以及 患 者生活质量有着直接 的影 响。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陪伴在产妇身边。家庭 、 社会及其他有关人员 除了在 生活上关
心、 体贴产妇外, 还要耐 心倾 听其倾诉 , 使其从 心理上会 中 、 感 在家庭 中及家人 心 目中的
地位 , 不轻易否定产 妇行 之有 效的行 为 , 帮助产妇提高 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