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古诗-于易水送人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 于易水送人》课件2 沪教沪教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 于易水送人》课件2 沪教沪教件

第十五页,共十六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1.于易水送人
唐 骆宾王。1.于易水送人
唐 骆宾王。2.剑客 唐 贾岛。7.绝句
唐 杜甫。9.鹿柴(lù chái)(zhài) 唐 王维。10.遗爱寺 唐 白居易。11.独望 唐 司空图。12.哥 舒 歌
No
唐 西鄙人。13.题诗后
唐 贾岛。14.雪
10.遗爱 寺 (yíài) 唐 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
寻花绕寺行。
时时 闻鸟语, (shíshí)
处处是泉声。
12/10/2021
第十页,共十六页。
11.独望 唐 司空 图 (Sīkōng)
绿树连村暗, 黄花出陌稀。
远陂春草 绿, (chūn cǎo)
犹有水禽飞。
12/10/2021
第十一页,共十六页。
第七页,共十六页。
8.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 好, (wúxiàn) 只是近黄昏。
12/10/2021
第八页,共十六页。
9.鹿柴(lù chái)(zhài)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shēn lín),复照青苔上。
12/10/2021
第九页,共十六页。
唐贾岛
松下 问童子, (sōnɡ xià)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12/10/2021
云深不知处。
第三页,共十六页。
4.竹里馆 唐 王维(wáng wéi)
独坐幽篁 里, (yōu huánɡ)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2/10/2021
第四页,共十六页。
5.塞下曲 唐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 夜遁逃。 (chán yú)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42于易水送别-教案导学案

42于易水送别-教案导学案

于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知识链接】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

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趣题链接】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于易水送人一绝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于易水送人一绝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于易水送人一绝[唐]骆宾王此地③别燕丹④,壮士⑤发冲冠⑥。

昔时⑦人已没⑧,今日水犹⑨寒。

【注释】①于易水:于,在。

易水,河流名,发源于今河北省易县。

②一绝:一首绝句。

③此地:指易水。

④燕丹:指战国末期燕国的太子丹。

⑤壮士:指荆轲。

⑥发冲冠:激愤得头发冲起帽子。

⑦昔时:过去的时候。

⑧没(mò):同殁,死亡。

⑨犹:还。

【大意】当年在易水河边告别了燕国太子丹,荆轲愤怒得头发竖起,把帽子都要顶起来了。

古代的勇士早已经死去了,现在的易水还像当年那样冰冷严寒。

【赏析】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这首诗的一、二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直入史事。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三、四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

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诵读 于易水送人》课件2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诵读 于易水送人》课件2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 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 冲了起来。 昔:过去。 人:指荆轲。 没:死,同“殁”。 犹:还是。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于易水送人 bī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y唐ān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guān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1、释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于在易水送人
唐 骆宾王
送别诗
易水,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是 荆轲与燕太子丹告别去刺杀秦王的地方。
骆宾王,字观光,唐朝初期的诗人。
jiǒnɡ
初唐四杰:骆宾王、王勃、杨炯、卢照邻
荆轲前传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杀秦王,找到了他。荆轲明知自己 将一去不返,仍毅然接下任务。
公元前227年,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 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 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 荆轲在献过礼物后,刺秦王不中,被杀身亡。
• 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样 ,这也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 与众不同。本诗借用激昂壮别的 历史故事,冲淡了眼前与朋友分 别的悲伤心情。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易水送别教案

易水送别教案

易水送别教案标题:《易水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易水送别》,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解读诗中的情感与意义,培养学生对友情、别离、时光流转等主题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他们用适当的词语表达情感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对《易水送别》的文本理解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并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1. 课文《易水送别》的复印件。

2. 课堂投影仪或黑板、白板、彩色粉笔。

3. 学生们自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介绍《易水送别》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适当的视频来营造氛围。

Step 2:诗歌理解(15分钟)1. 老师先朗读《易水送别》,然后让学生阅读诗歌,并鼓励他们自己尝试朗读。

2.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诗中的生词和句子,并解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加深对诗歌的鉴赏理解。

Step 3:情感与主题探究(15分钟)1. 以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例如,诗中的别离之情、友情的珍贵,以及时间流逝的思考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归纳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

3. 鼓励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可以组织小组展示或进行课堂讨论。

Step 4:口语表达与写作(20分钟)1.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易水送别》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可以包括对友情、别离或时间流逝的思考。

2. 提供写作指导,例如给出写作思路和范文示例。

3. 鼓励学生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通过描述细节和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感。

4. 学生可以互相交换短文,并进行互评或小组分享。

Step 5:拓展延伸(5分钟)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古代诗歌或现代诗歌,扩展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初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译文及注释

初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译文及注释

初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原文:
于易水送人
初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昔时〕往日;
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易水送别教学设计

易水送别教学设计

易水送别教学设计(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易水送别》教学设计-------《日有所诵》三年级栾川县第五实验小学王志娟教学目标:1、能做到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诵读,并进行吟诵诵读。

2、了解骆宾王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在理解的基础上仔细品读,理解诗人对英雄荆轲的仰慕以及自己心中怀才不遇的感慨。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诵读,吟诵诵读。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仔细品读,理解诗人对英雄荆轲的仰慕以及自己心中怀才不遇的感慨。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播放荆轲刺秦王的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2、以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的故事背景,并从这历史故事导入骆宾王的生平故事,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更准确的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感情。

二、进入文本,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1、自由读响文章,读出自己体悟到的感情。

2、个别展示读,并由学生进行诵读评价。

3、师指导读中的不足点,并进行带读。

4、小组配合读,可以齐读,可以一人领诵,其他人组合齐读,可以组内对读,进行多种形式朗读。

5、小组多形式朗读展示,并由学生进行组组评价。

6、班内齐读、班内男女对读,师生配合对读。

三、仔细品读1、男生进行诵读表演。

2、自由表达:你读出了作者内心的什么情感?3、带着你理解的感情进行诵读表演。

四、进行吟诵、吟唱表演。

1、教师进行吟诵展示。

2、指导吟诵规则,及本首诗里的入声字提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吟诵练习。

4、学生进行吟诵展示,学生进行评价。

5、尝试进行带感情的吟唱。

6、进行吟唱表演。

五、全班一起进行诵读、吟诵、吟唱表演。

易水送别(公开课)

易水送别(公开课)
作用:渲染悲壮凄怆的氛围 烘托荆轲慷慨悲壮、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改写《易水送别》片段,画面要有声有色、有动有 静、有景有情。
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
注意:1、改写不等于翻译 2、注意改写的角度 3、语言生动有细节描写
• “荆卿,保重。”黄昏,残阳如血。“让我最后为你 击一次筑。”高渐离指下迸出一串悲壮的音符,飘向秦 朝大殿。瑟瑟秋风,吹得一袭白衣猎猎作响。和着悲凉 的徵音,所有的人都哭了。“我敬你。”高渐离端起酒 碗一饮而尽。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啪啪”两声,满地的碎瓷片。幻作无数 个高渐离与荆轲,两只手最后一次紧握在一起。“我去 也,保重!”荆轲始终未曾瞧太子丹一眼。易水上,歌 声还未散尽,但已成为夕阳中驰骋的风景。
但, 那是可望不可即, 可即的是等待他的, 不归路。 他要走的那条路。 痛恨、愤怒 坚决了他踏上这条路的脚步。 变徵之音消绝,啜泣之声淡去。 慷慨羽声渐强,怒发嗔目满是! 一骑绝尘,终已不顾。 …… 在路上,他是壮士、他是英雄。
作业 课堂写作题目:在去秦国的路上
写荆轲与秦武阳在去秦国的路上有可能的语 言、心理…… 有适当的环境描写。 大胆想象,但必须合理。
• 渐离停止了奏乐,荆轲也停止了歌唱。在众人的痛泣声中,荆轲最后看了一 眼白衣冠的队伍,转身、迈步、上车,头也不回。乘着破旧的马车,与萧萧秋 风一道,渡过易水,直奔秦国。
(四)易水送别
• 易水边上,远远飘近一队白衣人。 • 为一个人,他们对路神顶礼膜拜。 • 拜过, • 便传来他的歌声。 • 悠扬却悄怆。 • 他回想起他眷恋的, • 他所眷恋的一切, • 此刻, • 却都这样清晰可见。 • 伴随着的, • 是白衣人的阵阵啜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上半学期古诗《于易水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易”“宾”“冠”“昔”四个生字。

2、理解“此地”“发冲冠”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整首古诗,并能体会诗人心情背诵。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情感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于”是介词,表示“在……”的意思。

2、送人:送别故人。

二、讲解全诗
1、全班朗读全诗,读准字音。

2、此地指哪里?(易水岸边)
3、“燕丹”:战国时期的燕国太子丹。

4、“发冲冠”读准字音(“发”第四声、“冠”第一声)
解释“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5、读前两句,提出疑问:到底在说谁呢?
6、“昔时人已没”中“没”读mo 第四声,意思是死。

其中的人又是之谁?(荆轲,教师边看着一个荆轲刺秦的动画边给大家讲荆轲刺秦的故事。


7、“水”:这里指易水之水。

8、通读全诗,理解作者感情,对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壮士的敬意以及心中的抑郁激愤的心情。

附:
板书设计
于易水送人
荆轲刺秦抑郁激愤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