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于易水送人》

合集下载

写离别愁绪的古诗

写离别愁绪的古诗

写离别愁绪的古诗1. 《送友人》- 出处:唐·李白- 注释: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 翻译: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 赏析:这首诗以情动人,充满了离别的愁绪,却又不失豪迈洒脱。

-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 《雨霖铃·寒蝉凄切》- 出处:宋·柳永- 注释:这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

- 翻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此词将离别之情描绘得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 作者介绍: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3. 《赋得古原草送别》- 出处:唐·白居易- 注释: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 翻译: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王昌龄《送魏二》、王昌龄《送柴侍御》古诗词比较阅读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王昌龄《送魏二》、王昌龄《送柴侍御》古诗词比较阅读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王昌龄《送魏二》、王昌龄《送柴侍御》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注】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骆宾王(约638一684),字观光,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

”1.下列对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易水送人一绝》中,最后一句寓情于景,是全诗的中心所在,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B.《送魏二》中,第二句的“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耐人涵咏。

C.《送魏二》中,最后两句从视听两个方面,虚实结合,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D.《送柴侍御》中,最后两句通过想象来创造意象,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2.同为送别诗,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和王诗《送柴侍御》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题为“送人”,但他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把昔日之易水送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借怀古以慨今;第二,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代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

在意象运用上,将意象隐于句内。

①王诗《送柴侍御》,有着朋友别离的情景,比如“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也有着明确的送别人“柴侍御”;在意象运用上,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虚实结合”说法错误。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是诗人想象友人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地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于易水送人 古诗

于易水送人 古诗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的背景取自《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据记载,荆轲在易水边与燕太子丹告别,前往秦国行刺秦王。

临别之际,高渐离击筑(一种古代乐器),荆轲和之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骆宾王的这首诗就是以此故事为题材,抒发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前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描述了荆轲与燕太子丹告别的场景;后两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则表达了对荆轲英勇精神的怀念和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于壮志未酬的英豪的深深敬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人①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③。

昔时人已没④,今日水犹寒⑤。

【注释】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②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⑤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创作背景】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作品鉴赏】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即荆轲。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于易水送人一绝古诗拼音版

于易水送人一绝古诗拼音版

于易水送人一绝古诗拼音版于(yú)易水送(sòng)人(rén)一(yī)绝(jué)古(gǔ)诗(shī)拼音版(pīn yīnbǎn)【序】陌(mò)上(shàng)风(fēng)起(qǐ),皓(hào)月(yuè)当(dāng)空(kōng)。

一(yī)曲(qǔ)绝(jué)古(gǔ)诗(shī),承(chéng)载(zài)离(lí)愁(chóu)浩(hào)渺(miǎo)。

【第一节】又(yòu)是(shì)一(yī)年(nián)秋(qiū)季(jì),北(běi)国(guó)寒(hán)凉(liáng)。

思(sī)君(jūn)万(wàn)里(lǐ)外(wài),满(mǎn)心(xīn)都(dōu)是(shì)忧(yōu)伤(shāng)。

【第二节】望(wàng)不(bù)尽(jìn)的(de)水(shuǐ)波(bō)涛(tāo),流(liú)过(guò)岁(suì)月(yuè)荒(huāng)凉(liáng)。

劝(quàn)君(jūn)莫(mò)把(bǎ)爱(ài)情(qíng)放(fàng)在(zài)过(guò)往(wǎng)。

【第三节】青(qīng)山(shān)如(rú)黛(dài),碧(bì)水(shuǐ)连(lián)天(tiān)。

但(dàn)愿(yuàn)君(jūn)常(cháng)怀(huái)雪(xuě)中(zhōng)情(qíng),把(bǎ)寂(jì)寞(mò)当(dāng)做(zuò)期(qī)盼(pàn)。

古诗2《于易水送人》

古诗2《于易水送人》
(宾:前鼻音;积累带有“宾”的词语)
二、知诗人
了解骆宾王吗?(学生背《咏鹅》)
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名字是——《于易水送人》
(板书课题;学习生字“易”共8笔;易水: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是荆轲与燕丹告别去刺秦王的地方)
四、明诗意
师:人间最难舍的是“别情”,古人离情诗中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内容各异,情感各异。《与易水送人》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至今,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吧。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注释:
(1)燕丹:燕国太子,名单。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于易水送人
【教学目标】
1.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易、宾、冠、昔”4个生字。
2.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诗意。
3.在读中想象诗的意境,抒发情感。
4.体会诗人的“借景抒情”,明白诗人抒发的情怀。
教学过程:
共同备课
个性备课
一导入
1、让我们先听个故事,好吗?(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和这个故事有关的送别诗。作者是骆宾王。
(2)冠:帽子(冠:明确右下部分是“寸”
(3)没:死去
(4)(昔:查字典选择解释条)
4、集体交流诗意。
(这里就是荆轲与燕丹告别去刺秦王的地方啊!当年燕丹及其宾客送荆轲的情景历历在目。当时每个人都怒发冲冠,泪流满面。荆轲却吟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义无反顾地登车而去。古代的英雄豪杰已经不在了,可是易水依然如故的流淌着,还像当年那么寒冷。)
反思:
五.悟诗情

古诗诵读《于易水送人》教案.doc

古诗诵读《于易水送人》教案.doc

古诗朗读《于易水送人》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识2 个生字“易、宾、冠、昔”。

2.以读为主,在肚中理解诗意。

3.学习品尝诗歌的语言和境界,在朗读与想象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初步感觉借景抒怀的表达方式,领会作者抑郁、激怒的心情。

教课重难点初步感觉借景抒怀的表达方式,领会作者抑郁、激怒的心情。

教课工具多媒体工具教课过程一、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1、师: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好吗?(叙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和这个故事相关。

一同来读一读题目(出示题目: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学习生字:易、宾宾:前鼻音 ;累积带有“宾”字的词语。

2、你们知道骆宾王吗?谁会背他的诗 ?(学生背《咏鹅》)骆宾王是初唐期间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

二、整体感知:1、师:今日我们要学习他的这一首送别诗,再一同来读一读诗的题目。

(易水:河流的名字,位于河北省易县,是荆轲与燕太子丹辞别去刺杀秦王的地方。

)师:人间最难舍的是“别情”,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 燕单:燕国太子,名单。

为了报仇,请猛士荆轲刺秦王,惋惜没有成功。

没:逝世冠:帽子2、解说诗意:在易水河畔,荆轲向送别的太子辞别。

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吉少,完整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高声地唱起歌来:“剧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凉;猛士走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

”荆轲唱着,大方激动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仿佛把帽子都要顶起来。

此刻,固然古代的猛士早已逝世,但易河水呀,却仍是和当年同样严寒。

3、指导朗诵,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与众不一样,借用激动壮其他历史故事,冲淡了眼前与朋友分其他悲伤心情。

师:骆宾王自己也像荆轲那样,有着一身的报复,可是生不逢时,可是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实现,心中充满了孤愤不平之气,谁能把这首诗读好。

4、熟记成诵。

课后习题想象说话1、师:骆宾王,有着远大的理想,他愿抛洒满腔热血,干一番震天动地的事业。

思念朋友的诗句古诗词

思念朋友的诗句古诗词

思念朋友的诗句古诗词思念朋友的诗句古诗词一1、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别薛华》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3、宋之问《送别杜审言》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

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

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

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

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5、《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开头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直接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真挚,二联写离情的缠绵,三联时间已晚离别到来,“何”后会难期,隐隐的哀愁,没有长吁短叹,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意态从容,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6、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标志七绝进入盛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示:
骆宾王看着滔滔的易水,心潮起伏,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咏鹅》唤醒学生关于作者的记忆。
补充介绍骆宾王的文学地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古诗中的个别字词教师需列出释义,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作者的情感。
学完古诗,通过想象练习说话,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有助于熟读背诵。
师:人间最难舍的是“别情”,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
燕单:燕国太子,名单。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没:死去
冠:帽子
2、解释诗意:
在易水河边,荆轲向送行的太子告别。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吉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大声地唱起歌来:“猛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冷;勇士离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荆轲唱着,慷慨激昂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顶起来。现在,虽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却还是和当年一样寒冷。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程
课堂评价
教学活动(详)
设计意图
一、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好吗?(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和这个故事有关。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出示题目: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学习生字:易、宾
宾:前鼻音;积累带有“宾”字的词语。
2、你们知道骆宾王吗?谁会背他的诗?(学生背《咏鹅》)
师:骆宾王是初唐时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
二、整体感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这一首送别诗,再一起来读一读诗的题目。
(易水:河流的名字,位于河北省易县,是荆轲与燕太子丹告别去刺杀秦王的地方。)
课题
于易水送人
课型
古诗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识2个生字“易、宾、冠、昔”。
2、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诗意。
3、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在诵读与想象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抑郁、激愤的心情。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抑郁、激愤的心情。
3、指导朗读
师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与众不同,借用激昂壮别的历史故事,冲淡了眼前与朋友分别的悲伤心情。
师:骆宾王自己也像荆轲那样,有着一身的报复,但是生不逢时,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实现,心中充满了孤愤不平之气,谁能把这首诗读好。
4、熟记成诵。
三、想象说话
1、师:骆宾王,有着远大的志向,他愿抛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同学们想象一下骆宾王看着易水,他会想些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