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 第十周周五《古典的式微3》早读材料 人教版

合集下载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 第十五周周五《奋斗的姿态3》早读材料 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 第十五周周五《奋斗的姿态3》早读材料 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十五周周五《奋斗的姿态3》早读材料人教版风雅诗斋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鉴赏指引:这是一首以古讽今、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

诗的主题是感慨怀才不遇。

前四句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的故事。

李白认为,燕昭王的英明在于礼贤求贤,郭隗的可贵在于为君招贤。

次四句,诗人便化用前人成语,感讽现实。

尖锐指出当今君主也是只管挥霍珠玉珍宝,追求声色淫靡,而听任天下贤才过着贫贱的生活,在深深的感慨中,寄寓着尖锐的揭露和讽刺。

然后李白用了春秋时代田饶的故事,含蓄地抒写了他在这种处境中的不尽惆怅。

虽有田饶“黄鹄举”之意,却只能“千里独徘徊”,彷徨于茫茫的前途。

这末二句,归结到怀才不遇的主题,也结出了时代的悲剧,形象鲜明,含意无尽。

文言读吧不能学者(不善于学习的人),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

(跟老师学习态度不认真,却想学得很精;跟老师学习不求甚解,却想学得很深。

)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不能用粗暴的行为对待它们),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对待老师不忠实,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学习不努力,辩论起来分不清是非,教育人不精深。

)于师愠(怨恨),怀(安)于俗,羁神(花费精力)于世;矜势好尤,故湛于巧智(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因此沉迷于耍弄奸巧计谋),昏于小利,惑于嗜欲;问事则前后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

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吕氏春秋·诬徒》)大家文坊历史对人生的利弊尼采你看看在你旁边游牧的畜群吧:它们不知道什么是昨天,什么是今天,到处乱跳,吃草,休息,消化了又跳,就这样从早晨到夜里,一天又一天,和它们的快乐与不快密切相连,这就是系在瞬间的柱子上,所以它们是既不忧郁,也不厌倦。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 第十二周周一《文化的盛筵1》早读材料 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 第十二周周一《文化的盛筵1》早读材料 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十二周周一《文化的盛筵1》早读材料人教版风雅诗斋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鉴赏指引:首二句,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这种景象,使得诗人欣喜地发现了另一种可贵的美──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染,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令人回味无穷。

文言读吧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工作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言子君曰:“请求之。

”君遗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返)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于吗为一匹死马丢掉了五百两黄金。

捐,丢弃)”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

布,买)。

马今至矣!(千里马不久就会来了。

)”于是,不能期年,(不满一年。

期年,一周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来源:学#科#网Z#X#X#K]大家文坊文章太守终于来到了扬州,听到了欧阳修吟诗的声音,那呻吟凝固在平山堂前的石碑上。

平山堂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但这首词却是他离任多年后在开封后写的。

这位欧阳公在京师的殿阙里“勾当”之余,忆及当年在扬州的外放生涯,却相当留恋,特别是词中的“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几句,很点洋洋自得的意味。

这自得不仅因为他的诗酒风流,而且因为他是一方的最高长官。

因此,他那“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放达就不光是一种个性的生命呈示,而且定格为流韵千古的文化风景。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周周五真爱的洗礼3早读材料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周周五真爱的洗礼3早读材料人教版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周周五《真爱的洗礼3》早读材料人教版风雅诗斋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鉴赏指引:骆宾王一直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

文言读吧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还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跑出去迎接他)。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

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

……其强记默识如此。

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能简明扼要地说清其中的道理)。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无有可改动的)。

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当时人们常以为他预先就构思好了。

然而假若让他重新深思熟虑,也不能再写得好一些)《三国志王粲传》大家文坊李叔同诗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语文早读材料:第10周 古典的式微 周三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语文早读材料:第10周 古典的式微 周三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鉴赏指引: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句中“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三四句写景,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文言读吧先生职临钱塘日(到杭州任职时),有陈诉负(拖欠)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开张)也。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始踰(走出)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

遂尽偿所逋(拖欠)。

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整个钱塘都觉得不可思议,有的还感动到流下眼泪哩!)。

《东坡画扇》(宋)何薳大家文坊感觉城市刘元举都市最好的建筑大都是留在广场上。

越老的广场越有味道,特别是那种椭圆形队列,极有耐心地组合成建筑博览系列,其风格的和谐与典雅令岁月粘稠。

然而,到了今天,这些苍老的面孔对于周围的疾速变化却呈现出一副凄哀的无奈状。

高楼大厦争先恐后,顶天立地,倏忽间,竟形成了一个巨人家族,控制着广场的领空,从中透出一种现代城市的霸气。

城市的现代锋芒是无法收敛的。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你就得接受就得适应。

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变得简单而直露。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周周五《静听天籁3》早读材料 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周周五《静听天籁3》早读材料 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五周周五《静听天籁3》早读材料人教版风雅诗斋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鉴赏指引:这是一首模仿民间的船歌,描写兰溪山水秀丽和物产富饶的诗。

首句是抬头仰望天空,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并描绘出一幅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图。

第二句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

第三、四句写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的情景。

“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这首诗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不见一个“人”字,不写一个“情”字,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盎然。

关键词:内容上:渔民欣快欢畅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手法上:以动写静情景交融文言读吧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请伐蜀。

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请谈谈你的见解)。

”仪曰:“亲(与……亲善友好)魏,善楚,下兵(出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开拓疆土),欲强兵者务富其民(让老百姓富庶),欲王者务博其德(树立德望):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军队不须有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

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除暴安良)之名。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十六周周五《历史的尊严3》早读材料 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十六周周五《历史的尊严3》早读材料 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十六周周五《历史的尊严3》早读材料人教版风雅诗斋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①。

试问卷帘人②,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③。

[注]①浓睡不消残酒:睡得很好,但还有残余的酒意末消。

②卷帘人:指侍女。

这时她正在卷帘。

③“知否”三句:女主人纠正侍女的话说:“你知道吗?海棠不是‘依旧’,该是绿叶多,红花少了”鉴赏指引:李清照 (1084一?),号易安居士,生于济南(今山东济南市)历城西南的柳絮泉。

她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息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而且自己十分认真地参加研究和创作工作。

靖康之难,毁灭了她的美满生活。

南渡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

她在颠沛流离中,流落到浙江兰溪才定居下来,她的后期生活十分孤单凄苦。

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作品的反映面比较狭隘,限于闺情一类。

后期由于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大都反映南渡人士辞乡别土、破国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翁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绿肥红瘦",用语简练,又很形象化。

文言读吧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

虽然,其马将必侠(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

”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侠,两骖曳两服入于厩(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出驾召颜回。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对曰:“以政知之(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擅长管理百姓),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逃亡的)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 第十二周周三《文化的盛筵2》早读材料 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 第十二周周三《文化的盛筵2》早读材料 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十二周周三《文化的盛筵2》早读材料人教版风雅诗斋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鉴赏指引:本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

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吧,诗人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的。

诗人庆幸未蒙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

在我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呢。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这一树梅花啊,目前也在渐渐地开放,好象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

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白?文言读吧徐大理有功每见武后将杀人,必据法廷争(一定会依据法律在朝廷上同皇帝争论是非)。

尝与武后反复(再三争论),词色愈厉。

后大怒,令拽出斩之,犹回顾曰:“身虽死,法终不可改。

(即使我死了,法律也是不会改变的。

)”至市(刑场),临刑得免,除为庶人。

如是再三,终不挫折(这样好几次,他都不屈服)。

朝廷倚赖,至今犹忆之。

选自《唐语林》大家文坊流浪的二胡陈荣力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梁、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十周周一古典的式微1早读材料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十周周一古典的式微1早读材料人教版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十周周一《古典的式》早读材料人教版风雅诗斋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鉴赏指引: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

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

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

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

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

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

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

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

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文言读吧郑人有逃暑(避暑,乘凉)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移动卧席)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沾湿)于身。

其阴逾去(更加离开),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郑人逃暑大家文坊古典之殇(节选)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

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茂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

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树起了一座纪念碑。

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十周周五《古典的式微3》早读材料人教版风雅诗斋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鉴赏指引: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

“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

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文言读吧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宓子贱当单父的县令,去拜访阳昼。

)曰:“子亦有以送仆乎?(您有什么治民的办法送给我吗?)”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

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博而厚味。

(钓鱼时,垂下钓蛙,安好钓饵,马上迎上来吞食的便是‘阳桥垒’,这种鱼肉薄而味不美;还有一种鱼,绕着钓饵游来游去、欲食又止的便是鲂鱼,此鱼才是肉肥味又美的鱼。

)”宓之贱曰:“善。

”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道路(那些官员纷纷赶来在半路上迎接他)。

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

”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王函山房辑佚书·宓子》)大家文坊远离古典肖复兴我们常常爱听古典音乐,自以为非常感动,自以为听懂了。

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听懂。

我们离古典一天比一天遥远。

据说,当年歌德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感动,竟热泪盈眶。

激恼了贝多芬,愤怒地跑过去冲歌德说:你根本没有听懂我的音乐!可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时代,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感动的热泪盈眶的时候,柴可夫斯基上前向托尔斯泰表示衷心的感谢。

岁月是一位残酷的雕刻师,无情地雕塑着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我们,而且将古典一并雕塑得适合于我们和时尚的口味。

古典一词classic源于罗马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谐调、高雅、持久、典范。

古典,追寻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追求,实际是对那个时代理想的追求。

它带有均匀而有节制、淳朴而纯真的人类原始理想返朴归真。

在这时期,声乐开始转为器乐。

这一转折,至为重要。

器我让人们感受的是均匀、细腻、柔和、严谨,而不是让人们如听歌词一样听出明确的含义,让歌词和富于情节性的歌剧淹没音乐本身。

这是对巴洛克时期那种华丽热烈、宫廷贵族气息浓郁音乐的一种反拨。

歌德自己说:“不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

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做半个人。

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他就是这样认识古典音乐的。

他说得极端,过于热情洋溢,离古典的意义遥远,难怪贝多芬对他要愤怒地叫喊。

连歌德和托尔斯泰都离古典遥远,我们可以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误解,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远离。

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里亚将古典的音乐肆意改编成小品加上强烈的打击乐,以为是重返古典或是对古典全新的诠释;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书摊上摆满了将古典名著断章截句截肢为摘抄和词典,供青年人写情书时参考,以为是挖掘古典对今天的发酵作用;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一下子如球迷一样冒出这样多的发烧友,将贝多芬如私家财产藏在首饰盒中一样任其尘埋网封,将巴赫塞进高级组合音响看音响的名牌和效果比听音乐本身更兴味浓郁……古典被我们简化。

古典被我们肢解。

古典被我们附庸风雅。

古典被我们化为实用。

听古典音乐,便非常像是看奥林匹克运动会。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我们都是从奥林匹亚山取下圣火,以为重返古希腊的辉煌。

其实,我们早已将奖励给胜利者的橄榄枝叶变成了金碧辉煌实用的金牌。

我们高举那熊熊燃烧的火炬,同举一把仿古的打火机没什么两样。

我们离奥林匹亚山越来越远,我们却越来越跑得兴致勃勃。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

我们却以为古典是走进文化高雅高层次高档位的一层涂料、一层珍珠美容霜、一剂养生驻颜的回春药。

古典,是一种水。

我们以为能够制造世上任何一种水:蒸馏水、矿泉水、太空水、纯净水……古典,是圣水,只流自天国,流自心灵,流自遥远的原始人类的青春期。

我们人类已经太老了。

我们在漫长的成长的历史中赢得了一些什么,也无可奈何地失去了一些什么。

是的,古典是一种水。

我们太爱把它当成一种老酒或美酒,灌装进瓶子或罐子中,或调制成颜色鲜艳的鸡尾酒,斟进高脚杯中,自以为是珍惜、收藏或品味。

其实我们只是把它当成点缀、摆设、显示和象征。

古典,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

伴读引思:纵观全文,说说古典为什么一天比一天远离我们?参考:岁月把古典雕琢得适合我们和时尚的口味古典被我们简化、肢解、附庸风雅、化为实用我们只是把古典当作点缀、摆设、显示和象征素材回廊《唐之韵——唐诗》解说词(五)第十三集江州司马(上篇)唐宪宗元和年间,即公元九世纪最初二十年,安史之乱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唐王朝终于又从衰乱中想有所作为了。

于是整顿赋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平定几个闹独立的藩镇,使全国终于又形式上归入统一了。

诗坛上于是也逐步摆脱八世纪下半叶那种内容单薄、形式精巧的诗风,不仅出现了以韩愈为首的奇崛险怪的诗派,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派,[而且]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独树一帜的名家。

所谓乐府诗,是指东汉末年至唐代,即从二世纪后半叶至七世纪初,可以用作歌词来歌唱的那些诗,以及沿用这种诗题仿作的诗,如李白的《行路难》、《蜀道难》等等;而所谓新乐府,是指模仿乐府诗而又不再用乐府旧标题,而依据内容另取一个新标题的那些诗,如杜甫的《兵车行》以及“三吏”、“三别”等等。

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

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虽然文学史上一贯称元白,但白居易是这一派的理论奠基人,诗歌成就也就更高,是真正的代表(洛阳白居易墓)。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即九世纪最初的十年,创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观点鲜明,提法尖锐,使执掌军政大权的达官显贵咬牙切齿。

不过他这种政治热情保持的时间较短,写讽喻诗的时间更短。

到四十四岁时,他遭到了报复,被贬为江州司马。

经过这一次打击,他就礼佛参禅,走上了独善其身,埋头写闲适诗的道路。

为了充分起到宣传作用,这一派的另一特点是主张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诗。

据说白居易写诗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止。

这自然不免夸张,不过他的诗读起来轻松,比韩孟诗派好懂,这也是事实。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秦中吟•买花》)“一丛深色花”,就相当于十户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纳的赋税。

十户人家交纳的赋税才够贵族买一束花,那么,农民该怎样把骨头磨成钱,才能满足贵族的其他享受呢?他《新乐府》中的《新丰折臂翁》,更是叫人心酸得无法读下去。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老翁为什么会成为独臂的残疾人呢?因为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为了建立边功,提高威信,两次发动对云南南诏的战争,共动员兵力二十多万,都全军覆没。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为了逃脱必死无疑的出征,于是“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从诗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应当说恰到好处。

其余一切,该由读者自己去想象,由读者根据诗人安排的逻辑线去做结论。

但是,正如白居易在诗题下加上“戎[戒]边功也”所提示的,其目的不在于写一首感天动地的好诗,而在于通过这首感人的诗使人受到教育。

因此他接着写道:“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人生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从这首诗的动机来看,加这一段自然也合情合理。

白居易的另一首《卖炭翁》则注明“苦宫市也”,意思是苦于宫市的祸害。

宫市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即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最初几年一种扰民的弊政,即由太监直接到街市上采购皇宫中所需要的一切。

太监以皇帝的名义出来采购,还有不作威作福的!于是客气一点的压低市价,不客气的就干脆不给钱。

诗中的卖炭翁就遇上了这种比抢劫还要卑鄙的掠夺。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老人在终南山辛辛苦苦烧炭,为的是把木炭拉到京城卖了以维持衣食。

一场大雪后,老人赶着牛车卖木炭来了。

尽管衣裳单薄,冻得发抖,他还是“心忧炭愿天寒”,因为越冷越冻越难受,兴许越能卖个好价钱。

结果偏偏就遇上两个太监,指令他把牛赶到城北的皇宫去:“两骑翩翩来者[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这千多斤的一车木炭,是老人多少个日日夜夜烧出来的!可只换回两个布头和一个万丈深渊一样的失望。

也许卖炭翁当年就抱着两块既不能食、又不能用的纱绫死去了,又有谁知道呢?白居易常用他的乐府诗帮着不幸的人讨回公道,除了《卖炭翁》还有那个《上阳白发人》。

十六岁时,她“脸似芙蓉胸似玉”,因此被选入皇宫。

可是,“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在皇宫里,没有值得回忆的,也没有值得遗忘的。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一望四十多年,望成了白发人。

这种现象原是封建社会无法更改的弊政。

青春被迫凋谢在皇宫里的这个宫女,总算在白居易的诗中吐出了这一口血泪熬成的苦水。

不过也应当看到,白居易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保守的。

在《新丰折臂翁》里,他把进攻南诏的战争罪责,完全推到了杨国忠头上,似乎与唐玄宗没什么关系。

在《上阳白发人》中,他认为这个上阳人的悲惨遭遇,都是杨贵妃的嫉妒所造成的。

更有甚者,在《井底引银瓶》中,一个少女为爱情而与男子私奔,最后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他认为这是罪有应得,特意写这首诗来“止淫奔”,也就是说告诫人要主动服从封建礼教。

诗中写少女私奔后,“到君家舍六七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因为不是明媒正娶,终于被赶出来。

诗人得出的结论却是“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