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CL-6基因异常的探究
2022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完整版)

2022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完整版)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是一种起源于成熟B 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类,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6%~8%。
自《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发布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并规范了临床诊疗。
近年来,MCL的基础转化研究与临床治疗均取得重大进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医药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推广规范诊疗,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共同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订本版指南。
一、定义MCL是一种具有特定免疫表型和重现性遗传学异常的小至中等大小、单形性成熟B细胞肿瘤,通常表达CD5和SOX11,95%以上患者伴有CCND1基因重排并导致Cyclin D1蛋白细胞核内高表达;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常侵犯结外部位,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疾病进展迅速和惰性淋巴瘤不可治愈的特点。
二、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和预后(一)诊断1.临床特点: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男女比例为2~4∶1。
诊断时80%以上患者处于疾病晚期(Ann Arbor Ⅲ~Ⅳ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及骨髓或外周血受累,其他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为胃肠道和韦氏环。
2.组织形态学特点:MCL多呈弥漫性、结节状或套区型生长。
典型的MCL常由形态单一、小到中等大小淋巴细胞构成,核轻度不规则,染色质浓聚、核仁不明显,细胞质较少。
部分病例可出现单核样B细胞或浆细胞性分化。
病灶微环境中多有滤泡树突细胞增生及T细胞浸润,玻璃样变性小血管增生和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也很常见。
不同病例的核分裂数差异较大。
10%~15%的MCL细胞形态呈"侵袭性变型",侵袭性变型又可分为母细胞变型和多形性变型,瘤细胞体积大,且通常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
这些患者临床侵袭性较高,预后差。
3.免疫表型特点:肿瘤细胞应为单克隆性成熟B淋巴细胞,典型的免疫表型为CD5、CD19、CD20阳性,CD23和CD200阴性或弱阳性,BCL2、CD43常阳性,强表达sIgM或IgD,CD10和BCL6偶有阳性。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蒋会勇,陈愉,张三泉,朱梅刚,赵彤【关键词】弥漫Correlation between bcl2/IgH gene rearrangement and GCB molecular subtype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bstract】AIM: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cl2/IgH gene rearrangement and 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GCB) molecular subtype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METHODS: Selfdesigned heminested PCR was used to detect bcl2/IgH gene rearrangement in 60 cases of DLBCL. Positive PCR products 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 The tissue microarray of 60 specimens of DLBCL was prepared and the expressions of CD20, CD10, Bcl6 and MUM1 were investiga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P method. GCB and 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nonGCB) were subclassified. RESULTS: Six of the 60 DLBCL were bcl2/IgH positive by conventional PCR method. Selfdesigned heminested PCR was used to amplify 6 positive cases again and bcl2/IgH gene was verified rearrangement in 5 cases by cloning and sequencing and 1 had the gene segment of BAC331191 of human chromosome 19. CD20 waspositive in the 60 DLBCL cases.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CD10, Bcl6 and MUM1 were %, % and % respectively. 32 %) were GCB and 28 %) were nonGCB. Bcl2/IgH gene rearrangementpositive cases were all GCB subtype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expression of CD10 (P= and not with Bcl6 and MUM1. CONCLUSION: Selfdesigned heminested PCR can improve the detection accuracy of bcl2/IgH gene rearrangement. Bcl2/IgH gene rearrangement detection helps the DLBCL determination of GCB subtypes.【Keywords】 lymphoma, Bcell, diffuse large;bcl2; gene rearrangement【摘要】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cl2/IgH 基因重排与分子亚型生发中心样(GCB)的相关性. 方式:采纳自行设计的半巢式PCR对60例DLBCL的bcl2/IgH基因重排进行了检测,并对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 同时采纳免疫组化SP法在组织微阵列上同步观测CD20,CD10,Bcl6,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突变体)1 (MUM1)的表达,进行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分子分类. 结果: 常常规法扩增bcl2/IgH,有6/60例DLBCL bcl2/IgH阳性;在6例阳性样本中,采纳本组设计的半巢式PCR扩增,经克隆及测序证明5例bcl2/IgH 基因重排阳性,1例为人类第19号染色体BAC 331191基因的片段. 60例DLBCL CD20表达全数阳性;CD10,Bcl6, MUM1的阳性表达率别离为%,%,%;GCB 32(%)例,nonGCB 28(%)例. 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的病例均属GCB分子亚型, 且与CD10表达有显著性相关(P=),而与Bcl6及MUM1表达无相关性. 结论:利用本组设计的半巢式PCR 可提高bcl2/IgH基因重排检测的准确性. bcl2/IgH基因重排的检测可协助确信部份GCB分子亚型的DLBCL.【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cl2; 基因重排0引言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最多见、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但新近cDNA芯片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瘤存在生发中心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 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nonGCB)两种分子亚型,GCB的预后明显好于nonGCB类型[1-2]. Hans等[3]以cDNA 芯片为参照标准,发觉利用“套餐”式免疫标记物CD10,Bcl6,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突变体)1 [melanoma associated antigen(mutated)1, MUM1]也能够对DLBCL进行分子分类. bcl2/IgH基因重排是人类恶性淋巴瘤最多见的染色体异样,存在bcl2基因重排的病例有较好的生存率. 咱们利用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 TMA)技术对60例DLBCL进行分子分类, 采纳PCR技术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探讨bcl2/IgH基因重排与分子亚型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判定DLBCL的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1材料和方式1.1材料1999/2003年诊断明确资料齐全的DLBCL 60(男29,女31)例,中位年龄(16~91)岁,所有标本均为40 g/L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 由3名专门从事淋巴瘤研究的医师按新的WHO分类方式进行诊断. SP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 CD20购于福州Maxim公司;CD10购于美国Zymed公司;Bcl6购于美国Neomarker 公司; MUM1 mAb由意大利Perugia大学血液病研究所Dr. Falini馈赠.1.2方式1.IgH基因重排的检测DNA提取采纳我室成立的石蜡切片刮片法,每例切片1张,厚 3 μm,常规脱蜡、干燥. 用无菌刀片刮入Eppendorf管,加入50 μL消化液(10 mmol/L , 1 mmol/L EDTA, 200 mL/L Tween 20),同时加入蛋白酶K(终浓度为200 mg/L),56℃水浴孵育留宿,充分消化后,98℃, 10 min灭活蛋白酶K,12 000 g离心10 min,分装上清液,用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的浓度,将浓度调整至200~400 μg/L,-20℃保留备用.1.2.2半巢式PCR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bcl2/IgH 基因重排的检测采纳半巢式PCR. 第一次扩增PCR引物为:上游:MBR 5′TTAGAGAGTTGCTTTACGTGGCCTG3′; 下游JH1: 5′ACCTGAGGAGACGGTGACC3′. 该对引物为检测bcl2/IgH 基因重排经常使用引物[4]. 利用专业的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咱们在MBR下游设计了第二重引物: Mbr1 5′CAACACAGACCCACCCAGAG3′与原下游引物JH1组成半巢式PCR反映的第二对引物. 反映体系为:10×PCR 缓冲液2 μL, 25 mmol/L MgCl2 μL, 10 mmol/L dNTP μL,上下游引物各μL,Taq DNA聚合酶μL,模板1 μL(浓度200~500 mg/L),三蒸水μL,总反映体系为20 μL. 半巢式PCR的反映体系为10×PCR缓冲液2 μL, 25 mmol/L MgCl2 μL, 10 mmol/L dNTP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 Taq DNA聚合酶μL,模板1 μL,三蒸水μ℃变性5 min,94℃变性30 s,57℃退火45 s, 72℃延伸45 s, 共35个循环,然后,72℃终末延伸10 min,4℃保留30 min. 半巢式PCR 模板为一步法的产物稀释100倍. 产物以2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 溴化乙锭(EB)μL染色. 所有PCR操作进程中严格按PCR操作规程进行. 阳性对照采纳经测序证明为基因重排阳性的DNA,阴性对照为双蒸水. PCR阳性产物经TA克隆连于T载体,送上海博亚公司进行测序. 测序采纳3730测序仪,DNA测序技术要紧依据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测序结果在基因库中进行比对,以明确是不是为 bcl2/IgH 基因重排片段.制作第一对60例DLBCL蜡块组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作形态学观看,选择有代表性的肿瘤区域,在相应位置进行标记;然后利用组织微阵列仪(Beecher Instruments, MTA1)制作受体蜡块并打孔,依照原有切片的标记部位,用供体针在蜡块相应部位取样,所用组织芯直径为 mm,将供体组织芯放入受体蜡块. 每例标本在标记区域内随机取2~4条组织芯. 在组织样本填入蜡孔时记录每一个样本在二维阵列中的具体位置,并在必然位置上标记出TMA的方位.免疫组化染色采纳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以CD20染色来判定每一个组织点的肿瘤细胞数,每例标本以肿瘤细胞数最多的点作分析. 抗体的阳性判定标准为:CD20,CD10阳性定位于细胞膜,Bcl6,MUM1阳性定位于细胞核, >20%的肿瘤细胞染色判为阳性[3]. 采纳CD10, Bcl6和MUM1 3种抗体对DLBCL进行分类[3]. CD10, Bcl6作为生发中心细胞的标志物,CD10+或CD10+/Bcl6+为GCB类;CD10-/Bcl6-为nonGCB类;MUM1作为后生发中心细胞来源的标志物,假设CD10-/Bcl6+,那么用MUM1来分类:MUM1+为nonGCB类,MUM1-为GCB类.统计学处置: 利用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Fisher精准查验. 2结果2.1组织学分型依照WHO新分类方式对DLBCL进行分型,中心母细胞型(centroblastic,CB) 53例%),免疫母细胞型(immunoblastic,IB)3例%),间变性大B细胞型(anaplastic,AP) 2例%),未分型2例%).2.2蛋白表达60例DLBCL患者的组织切片CD20表达全数阳性. CD10, Bcl6, MUM1的阳性表达率别离为%, %, %,其中CD10+ Bcl6+ 14例, CD10+/MUM1+ 13例,Bcl6+/MUM1+ 16例,CD10+/Bcl6+/MUM1+ 8例(图1). 经统计学分析,年龄性别等因素与CD20, CD10, Bcl6表达无关(表1).2.3DLBCL TMA分子分类60例DLBCL中, 32例(%)GCB,28例(%)nonGCB. 在32例GCB类中, 26例(%)CD10+,18例(%)Bcl6+,14例(%) CD10+/Bcl6+, 6例%) CD10-/Bcl6+. 在28例nonGCB类中,24例(%)MUM1+,8例(%) MUM1+/Bcl6+.A:细胞膜CD20+ ×100; B:细胞核Bcl6+ ×100; C: 细胞膜CD10+ ×200; D: 细胞核MUM1+ ×100.图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SP2.4基因重排检测因bcl2/IgH基因断裂在不同病例略有不同,因此扩增出的片段为100~300 bp(图2). 经一步法扩增,发觉6例阳性,对阳性样本进行半巢式PCR扩增时发觉5例基因重排阳性,考虑一步法扩增有假阳性,经克隆及测序证明为人类第19号染色体BAC331191基因的片段,其序列为: TTAGAGAGTTGCTTTACGTGGCCTGCCTCTCTCACCTCCCAGGTGAACGGTGTGGACATGAAGCTGCCCGTGGTGCTGGCCAACGGCCAGATCCGTGCCTCCCAGCATGGTTCAGATGTTGTGATTGAGACCGACTTCGGCCTGCGTGTGGCCTACGACCTTGTGTACTATGTGCGGGTCACCGTCTCCTCAGGT, 因此bcl2/IgH基因重排为5例. 基因重排阳性的5例病例均为GCB亚类. CD10阳性及阴性病例bcl2/Ig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别离为%(5/26)及0%(0/34),有统计学不同(P=)(表1).表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与临床资料及bcl2/IgH基因重排关系(略)图2PCR检测bcl2/IgH重排3讨论本组60例DLBCL,CD10的阳性率高于西方Hans等[3]的28%和Colomo等[4]的21%, 可能与本组选用的病例多为CB变型的B细胞淋巴瘤有关. CD10诊断GCB的灵敏性较低,经CD10和Bcl6联合应用,在GCB类中发觉了6例CD10阴性、Bcl6阳性,说明联合应用CD10及Bcl6可提高GCB亚类的检出率. 本组检测MUM1阳性率与文献报导(50%~77%)相近[5-6]. 咱们利用传统引物进行bcl2/IgH基因重排检测发觉的阳性样本,采纳本组设计的半巢式PCR扩增及克隆、测序证明有1例为人类第19号染色体BAC 331191基因的片段,该片段的上下游别离有9个碱基能与传统引物互补配对,因此进行PCR时可能将其扩增出来,而非真正的基因重排. 这可能是传统引物检测重排发生假阳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结果显示采纳咱们所设计的半巢式PCR 引物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可有效的幸免假阳性的发生. 在咱们的研究中,所有存在bcl2基因重排的病例均表达CD10,统计学资料说明二者存在相关性,因此通过对bcl2基因重排的检测可确信部份GCB 类的DLBCL. 这部份DLBCL与其它类型的DLBCL相较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属不同的疾病亚型[7-8]. 正确的检测方式对这种疾病的正确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咱们利用的半巢式PCR提高了诊断重排的准确性.本研究在进行免疫组化进程中,咱们采纳了TMA技术,由于所有标本均在一张切片上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人为误差少,一致性更强,有助于在同一水平进行观看分析和比较研究,因此本研究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是靠得住的.【参考文献】[1] Rosenwald A, Wright G, Chan WC, et al. The use of molecular profiling to predict survival after chemotherapy for 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J]. N Engl J Med,2002,346(25):1937-1947.[2] Shipp MA, Ross KN, Tamayo P, et 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utcome prediction by gene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J]. Nat Med, 2002,8(1):68-74.[3]Hans CP, Weisenburger DD, Greiner TC, et al. Confirmation of the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using a tissue microarray [J]. Blood, 2004,103(1):275-282.[4] Colomo L, LopezGuillermo A, Perales M, et al. Clinical impact of the differentiation profile assessed by immunophenotyping in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J]. Blood, 2003,101(1):78-84.[5]Tsuboi K, Iida S, Inagaki H, et al. MUM1/IRF4 expression as a frequent event in mature lymphoid malignancies [J]. Leukemia, 2000,14(3):449-456.[6] Natkunam Y, Warnke RA, Montgomery K, et al. Analysis of MUM1/IRF4 protein expression using tissue microarray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J]. Mod Pathol, 2001,14(7):686-694.[7] Alizadeh AA, Eisen MB, Davis RE, et al. Distinct typ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dentified by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J]. Nature, 2000,403(6769):503-511.[8] Huang JZ, Sanger WG, Greiner TC, et al. The t(14,18)defines a unique subset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a germinal center Bcel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J]. Blood, 2002,99(7):2285-2290.。
ZAP-70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ZAP-70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赵静;黄小芳;杨开颜【期刊名称】《温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39)6【摘要】目的:探讨ZAP-70(70-kD zeta-associated protein,ZAP-70)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不同类型B-NHL中ZAP-70,CD38蛋白的表达,利用Spearman's等级相关检验方法分析2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60例B-NHL中,16例小B细胞淋巴瘤ZAP-70的表达比例最高,占75.0 %,且ZAP-70的表达与CD38标记有明显相关性(P<0.01).10例套细胞淋巴瘤中有2例(占20.0%)存在ZAP-70蛋白的表达,13例MALT(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中有2例(占15.3%)表达ZAP-70,5例Burkitt's 淋巴瘤中有1例(占20.0%)存在ZAP-70的表达,1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和6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均无此蛋白的表达.结论:ZAP-70蛋白主要表达在小B细胞淋巴瘤中,对小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其与良性增生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其他部分B-NHL中也存在ZAP-70蛋白的表达.【总页数】3页(P616-618)【作者】赵静;黄小芳;杨开颜【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浙江,温州,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浙江,温州,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浙江,温州,3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1.2【相关文献】1.ZAP-70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吴雨洁;李建勇2.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ZAP-70的表达及其与P53、Ki67的相关性 [J], 赵静;周韧3.CD38 ZAP-70在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J], 曹岚;孙爱宁4.ZAP-70、CD38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J], 王贤;张葵;夏永泉5.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骨髓及外周血ZAP-70与CD38表达及意义 [J], 于军红;孟繁军;郭小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重打击淋巴瘤临床指南

双重打击淋巴瘤临床指南简介双重打击淋巴瘤(DHL)代表高度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亚型,其特点是具有经常发生的影响MYC和BCL2和/或BCL6的细胞遗传学重排。
最近的研究将这个概念扩展到包括MYC/BCL2蛋白双表达的淋巴瘤。
大约有5–10%的弥漫大B 淋巴瘤是细胞遗传学定义下的双重打击淋巴瘤,同时大约有30–40%的B细胞淋巴瘤是MYC/BCL2蛋白双重表达的。
在这里,我们对这种情况做一个综合性的回顾,以执业临床医师为主要对象,对DHL的定义,分类,何时应该怀疑是DHL和如何确诊,预后因素和最佳治疗方案的最新证据进行详细的探讨。
我们重点讨论诱导方案的选择,中枢神经系统预防的作用,干细胞移植和复发耐药疾病的治疗,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给出我们的意见。
最后,我们展示一些针对这种高度侵袭性疾病正在开发中的最新疗法。
B细胞淋巴瘤中出现染色体易位很常见。
这种易位经常将致癌基因与免疫球蛋白基因位点并置,可以被认为是淋巴瘤的发起事件。
对这种易位研究的最多的是MYC;MYC驱动的淋巴瘤的原型是伯基特淋巴瘤中的8q24染色体重排。
当MYC 重排与其它易位比如BCL2或BCL6同时发生时,诱发的淋巴瘤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高度侵袭性的临床表现,从而被定义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
鉴于这种淋巴瘤比较少见,而且最近才意识到其存在,开展前瞻性的试验非常困难。
因此,大部分现存数据来源于回顾性的研究或弥漫大B淋巴瘤前瞻性研究的亚组分析。
本文的目的是将这些数据合成为针对这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淋巴瘤的一个综合性的,聚焦于临床的全面总结,涵盖生物学原理,诊断要点,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因素等个个方面。
MYC生物学原理和其在淋巴瘤中的作用MYC是一个制造转录因子MYC(也被成为c-MYC)的原癌基因。
MYC调控大约10%的人类基因,其下游靶标影响细胞增殖,DNA和蛋白合成与代谢。
肿瘤细胞中MYC的过表达可以来自于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复制和变异。
R-CHOP治疗初治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R-CHOP治疗初治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刘礼平;赖允梅;李海亮;刘小辉【摘要】目的观察美罗华联合CHOP治疗CD20阳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月采用R-CHOP方案治疗46例初治B细胞NHL的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率为69.5%(32/46),部分缓解率为21.7%(10/46),稳定1例,疾病进展3 例.结论R-CHOP方案治疗CD20阳性初治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耐受好.【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1(001)012【总页数】2页(P91-92)【关键词】淋巴瘤;非霍奇金;药物疗法;美罗华【作者】刘礼平;赖允梅;李海亮;刘小辉【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1恶性淋巴瘤是临床常见的,来源于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以淋巴结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为多发部位。
其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年龄多以20~50岁为临床将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NHL绝大多数来源于B淋巴细胞。
目前,CHOP常规根治性化疗是治疗NHL的标准方案,但长期缓解率不到50%[1]。
95%以上的B淋巴细胞表达CD20抗原且CD20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不会发生调变或从细胞膜表面脱落,故CD20抗原是免疫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理想作用点。
抗CD20单克隆抗体(商品名美罗华,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mab)是一种人鼠嵌合的单克隆抗体,它能特异性地与CD20抗原结合并杀伤肿瘤细胞。
2005年1月~2007年1月笔者所在科室使用R-CHOP治疗CD20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4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2022诊断和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全文)

2022诊断和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全文)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病理亚型,占所有NHL的30%~40%。
DLBCL真高高度异质性,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遗传学改变及治疗反应。
R”CHOP(利妥音单抗+环磷酷肢+阿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辛+泼尼松)是目前治疗DLBCL的标准方案,然而仍有30%~40%的患者存在耐药和复发等问题。
DLBCL是一种潜在可治愈性肿瘤,||笛床上只要条件允许应尽可能以治愈为目标,在此,我们将结合几例典型病例,对DLBCL异质性分层下的当代治疗策略进行探讨,供临床医师借鉴。
-、典型病例例1,女,51岁。
因”发现右侧腹股沟肿物2个月”就诊,淋巴结切除活检病理提示DLBCL。
免疫组化示(020、(019、BCL6阳性,C”MYC 约40%阳性,(010、BCL2、MUM1均阴性,Ki-6790%,原位杂交EBER (斗。
FI S H检测巳MYC、BCL2、BCL6重排均阴性。
治疗前PET-CT可见左侧腹股沟淋巴结代谢增高,SUV max= 15.5,未见真他部位高代谢,骨髓检查宋提示淋巴瘤累及。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 ECOG)体能状态评分0分,乳酸脱氢酶(LOH ) 165 U/L,国际预后评分(I P) 0分。
R”CHOP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中期PET-CT提示完全缓解(CR ) ( Deauville 1分),后继续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4个疗程,末期PET-CT亦提示CR( Deauville 1分),治疗结束随i}J 至今持续缓解。
例2,男,29岁。
因”发现右侧胸骨旁肿物1个月j舌检病理提示DLBCL。
免疫组化示CD20、BCL6阳性,MUM120%, C-MYC 10% ,BCL2 60% , CD10阴性,Ki-6770%,原{立杂交EBER (-)。
FI S H检测BCL6重排阳性,C-MYC、BCL2重排均阴性。
治疗前PET-CT见全身多处骨质破坏,颈部双侧、双侧肺门、纵隔、双侧腋窝、膜腺、后腹膜、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膜腺多发局部高代谢,均考虑肿瘤浸润,SUVmax=19.3.,骨髓检查提示2.19%淋巴瘤累及,ECO G1分,LDH326 U/L ,I P I3分,军龄调整的IPI( a a I P I) 2分。
不同免疫表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抑癌基因TP53缺失分析

不同免疫表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抑癌基因TP53缺失分析姚玉华;史伟峰;戴丽;曹祥山【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免疫表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1 ymphoma,DLBCL)抑癌基因TP53缺失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淋巴瘤细胞免疫标志物CD10、Bcl-6及MUM-1的表达情况,将57例DLB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分为GCB(生发中心样B细胞)与non-GCB(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淋巴瘤两类,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GCB与non-GCB类中TP53缺失情况.结果 24例GCB类中有4例(16.7%) TP53缺失,33例non-GCB类中有14例(42.4%) TP53缺失.二者TP53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n-GCB类患者TP53缺失发生率较高,TP53缺失是non-GCB类预后差的可能原因之一.FISH可以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出TP53的缺失.【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2(030)007【总页数】3页(P512-514)【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抑癌基因TP53;荧光原位杂交【作者】姚玉华;史伟峰;戴丽;曹祥山【作者单位】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成人淋巴瘤的30% ~40%,是一组异质性的大B淋巴细胞来源的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DNA微阵列研究发现,依据免疫表型和基因表达谱可初步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样B细胞(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 B细胞(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两大类型,GCB的预后明显好于non-GCB类型[1-2]。
2024白细胞介素6 (IL-6)检测的临床意义

2024白细胞介素6 (IL-6) 检测的临床意义细胞因子是一类多肽细胞调节物质,它包括白细胞介素、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主要由外周免疫细胞合成(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
细胞因子能够促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具有较多生物功能,比如调节生长、分化、炎症反应、免疫应答、肿瘤消长等,在人体中形成了非常复杂的调节网络,对人体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细胞因子的多效性和作用的复杂网络,没有任何疾病可以将细胞因子作为疾病特异性标志。
细胞因子的体内检测不适合以鉴定诊断为目的,只适合于对一些过程活动程度的检测,比如一些不应出现的免疫反应如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与感染相关的发病机制。
白细胞介素-6(IL-6)主要由巨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几乎可由所有的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产生。
IL-6 水平的检测可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但其缺乏疾病特异性,通过对IL-6 水平的检测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疗效。
检测方法IL-6的检测方法有流式荧光法、化学发光法、ELISA 双抗体夹心法等。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中IL-6 浓度相对较低(1~5pg/ml), 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如用文献或说明书提供的参考区间,使用前应加以验证。
临床意义1、IL-6与感染IL-6为来源广泛的正向调节因子,主要发挥促炎作用,正常机体血清IL-6 水平处于低应答状态,其表达既受机体稳态控制,又可在炎症刺激后发生上调。
IL-6 是炎症反应最早升高的标志物,是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灵敏指标。
感染后1h 开始升高,2h 达峰值,升高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IL-6 可以介导肝脏的急性期反应,诱导CRP 和PCT 分别在感染后2h 和6h 升高,填补PCT和CRP未升高前的空窗期口是体循环中半衰期最长的前炎症介质。
图片IL6 鉴别感染与非感染的敏感性比PCT和CRP高动态观察可用于感染严重程度、抗生素疗效及预后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几人学攻凄博I‘学位flJf宄乍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中国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CL--6基因异常的研究
研究生:闵大六导师:施达仁教授
目的:系统性地研究中国人B.NHL常见类型中BCL一6基因的异常,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对135例中国人常见类型的B-NHL和对照组5例T-NHL、5例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lymphocytepredominanceHodgldn’s
lymphoma,NLPHL)以及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Lymphoidreactive
hyperplasia,LRH)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BCL.6、CDl0以及BCL.2等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PCR扩增及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上述全部样本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以看家基因B—Actin作为内对照检测DNA质量;应用断裂分离探针间期核FISH技术检测其中22例结内DLBCL石蜡组织、10例结内DLBCL新鲜组织和5例LRH中BCL一6基因的重排。结果:(1)BCL一6和CDl0阳性表达均只见于LRH、结内DLBCL、结外DLBCL、FL以及BL,阳性率分别为:100%(10/10)和100%(10/10)、72.7%(16/22)和40.9%(9,22)、75.9%(22,29)和41.4%(12/29)、88.9%(16/18)和72.2%(13/18)以及100%(5/5)和100%(5/5)。其余B-NHL如B.SLL、MCL、MAul_L、LPL、LBL以及T_NHL和NLPHL中均未见BCL.6和CDl0蛋白的表达。BCL一2蛋白表达只见于结内DLBCL、结外DLBCL、FL、B.SLL、MCL、MALT-L以及LBL,阳性率分别为:36.4%(8/22)、27.6%(8/29)、83.3%(15/18)、88.9%(16/18)、86.7%(13/15)、72.7%(13/18)和33.3%(1/3);而LPL、BL、T-NHL以及NLPHL均未见BCL一2蛋白表达。(2)DLBCL中BCL.6的表达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GC/FL型、中间型、散在型和阴性型;40.90/'0(9/22)的结内DLBCL、41.4%(12/29)的结外DLBCL、72.2%(13/18)的FL以及100%(5/5)的BL为BCL一6+/CDlO十表达,其中BCL一6蛋白表达均为GC/FL型。在临床特征上,BCL一6+/CDl0+的淋巴瘤与非BCL一6+/CDl0+的淋巴瘤相比,前者的l临床分期好于后者(p<O05)。(3)135例B-NHL中BCL-6突变率为14.8%(20/135),
2复口人学攻凄博Ij学位卅f究乍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突变仅见于结内DLBCI…FI、MAL』T_L和结外DLBCL中,突变率分别为:27.3%、
22.2%、22.2%,fn20.7%。B—SLL、MCL、LPL、BL、LBL、T-NHL以及NLPHL
中均未见BCL一6突变。l例(10%)LRH的生发中心细胞可见有BCL一6突变。结内和结外DLBCL巾BCL.6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p>O05)。突变频率为0.14×10/bp~O.68×10。Cop:突变类型全部为碱基替换点突变。发生BCL.6基因突变的DLBCL中血清LDH高于『F常值(芦<口05)。(4)结内DLBCL样本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28.1%(9/32),其中DLBCL石蜡组织样本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27.3%(6/22);DLBCL新鲜组织样本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30%(3/10),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口>n05)。5例LRH样本中均未检测到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O%,与DLBCL相比,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n05)。BCL.6基因重排与其蛋白表达、5'-非编码区突变以及临床特征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n∞)。结论:(1)在中国人B-NHL常见类型中,BCL.6和CDl0蛋白主要表达于DLBCL、FL和BL,联合检测BCL一6与CDl0的蛋白表达,可能更有助于对DLBCL、FL和BL,特别是真正GC-B细胞起源的DLBCL的诊断。(2)BCL一6的表达形式可以分为四种:GC/FL型、中间型、散在型和阴性型,在BCL一6+/CDlo+的淋巴瘤中,其BCL.6的表达形式均为GC/FL型,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预后。(3)BCL.6、CDl0和BCL-2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以用于FL、MCL、MALT-L、B.SLL等部分B-NHL的鉴别诊断。(4)中国人B-NHL中BCL-6突变率为14.8%,低于国外文献报道。突变仅见于结内DLBCL、FL、MALT-L和结外DLBCL中,提示BCL一6基因突变可能只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中国人B-NHL的发生和发展。(5)BCL.6基因突变频率为0.14×10。2/bp-4).68×10。2/bp:突变类型全部为碱基替换点突变。(6)应用间期核FISH技术可以检测新鲜或石蜡淋巴瘤组织样本中BCL一6基因的重排。(7)中国人结内DLBCL样本中BCL-6基因的重排阳性率为28.1%;LRH样本中均未检测到BCL.6基因重排,提示BCL.6基因重排可能参与了中国人结内DLBCL的发生。关键词: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CL一6基因;突变;基因重排;FISH复口人学攻凄博卜学位研究生牛业论文英文摘要
AstudyontheBCL-6
genealterationsin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sinChinesepopulations
MinDaliu
Tutor:professorShiDaren
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BCL一6genealterationsinB—cellNon—Hodgkin’s
lymphomas(B-NHL)inChinesepopulationsanditsclinic—pathologicalsignificance.
Methods:MorphologicstudiesandimmunohistochemicalanalysesofBCL-6,
CDIOandBCL一2proteinexpression
wereperformedon135casesofB-NHL
frequentlyoccurredinChinesepopulationsand5
casesofT-NHL.5casesof
nodularlyreIphocytepredominance
Hodgkin’s
lymphomaⅢLPHL)and
10
cases
of
reactivehyperplasia
of
lymphnoderLRH)witllparaffin—embeddedtissues.
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anddirectDNAsequencingmethod
wereused
to
identifymutationsinthe5'-noncodingregionoftheBCL-6geneinallabovemetionedsamples.House-keepinggeneB-ActinwasusedtodetectthequalityofDNA.Usinginterphase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withdualcolorbreakapartprobetoidentify
rearrangementsoftheBCL一6genein22casesofnodal
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paraffin--embeddedtissuesand10casesofnodalDLBCLfreshtJssusesaswellas5casesofLRHparaffin-embeddedtissues.Results:(1)BCL・6andCDl0proteinwereexpressedalmostexclusivelyin
LRH,nodalDLBCL,extranodalDLBCL,follicularlymphoma(FL)andBurkitt’slymphoma(BL),therates
ofpositivity
were
100%(10/10)and100%(10/10),72.7%
(16/22)and40.9%(9/22).75.9%(22/29)and41.4%(12/29),88.9%(16/18)and72.2%(13/18)aswellasl00%(5/5)andl00%(5/5).respectively.BCL一6and
CDl0
protein
werenotexpressedinotherB-NHLsuch
as
small
lymphocytie
lymphoma(B-SLL),mantlecelllymphoma(MCL),extranodalmarginalzone
B—cell
lymphomaof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L),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and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as
wellasT-NHLandNLPHL.
BCL一2proteinwereexpressed
innodalDLBCL,extranodalDLBCL,FL,B—SLL,
MCL.MALT-LandLBL,theratesofpositivitywere36.4%(8/22),27.6%(8/2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