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数据的计算
Excel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教案)

Excel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Excel中常见函数的用途和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利用Excel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工作效率,减轻手工计算的负担。
二、教学内容1. Excel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用法。
2. 常见Excel函数介绍:SUM、AVERAGE、COUNT、MAX、MIN等。
3. 函数的输入和编辑方法。
4. 函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Excel函数的概念、用法和示例。
2. 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将函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台计算机,安装好Microsoft Excel软件。
2. 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教案资料,包括常见Excel函数和相关案例。
3. 准备一些实际工作中的数据表格,用于讲解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Excel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关注Excel在数据计算方面的应用。
2. 讲解Excel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用法,让学生了解函数的作用。
3. 介绍常见Excel函数及其用法,如SUM、AVERAGE、COUNT、MAX、MIN 等。
4. 演示函数的输入和编辑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函数。
5. 分析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讲解如何将函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6. 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函数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7.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Excel函数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Excel函数应用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检验他们对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际操作性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函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以此评估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计量经济学第十二章实证项目的计量经济研究

ln
� ��1
Y -Y
���=
b1
+
b2
X
b2
Y X
b2Y ( 1 - Y )
b2
b2X (1-Y )
dY Y dX X � 1 �dY Y ��1 - Y ��dX
18
可变换为对参数线性的非线性模型
例如: (1) 双对数模型
lnYi = ln b1 + b2 ln X i + ui
(2) 半对数模型 (3) 倒数变换模型
二、研究题目的选择
选题时注意: 1 .研究的范围要适当
研究的范围 也决定了收集数据的范围 。 2 .题目的大小要适中
考虑 研究的条件和可能性:理论 的把握、数据 获 得难 易、计 量分析方法的条件、人力和时 间 的条
件 3 .充分考虑数据来源的可能性
无变 量数据来源的模型不可能具体计 量研究。
7
三、文献资料的利用
在研究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时,适 于使用时间序列数据。
设定时间序列数据模型要作平稳性检验、 协整分析等。
22
( 3 )混合横截面数据与面板数据 混合横截面数据集是指既有横截面
数据特点又有时间序列数据特征的数据集。
面板数据集是不同指标在不同时间 的表现形式,由横截面数据集中每个数据的 一个时间序列组成。
4
一、选题来源
选题:决定“做什么”的问题 ● 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初学者,可结合已经学习过
的经济管理课程,选择需要作实证分析的题目 ; ● 自己接触到的经济管理中有值得从数量上加以 实证估计和检验的问题; ● 别人已经作过理论研究,但缺乏数量上的概念 和界线的问题。
5
研究题目的性质
◆ 关于理论验证方面的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数值计算方法》考试试卷

华中科技大学《数值计算方法》考试试卷2006~2007学年 第一学期 《计算方法》课程考试试卷(A 卷)(开卷)院(系)__________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考试日期: 2007年1月30日 考试时间: 下午 2:30~5:00一. 填空题 (每小题 4分,共 28份)1.已知矩阵⎥⎦⎤⎢⎣⎡-=1011A,则=∞A 。
2. 若用正n 边形的面积作为其外接圆面积的近似值,则该近似值的相对误差是 。
3.三次方程0123=+--x x x 的牛顿迭代格式是 。
4.若求解某线性方程组有迭代公式F BX X n n +=+)()1(,其中⎥⎥⎦⎤⎢⎢⎣⎡--=33a a a B ,则该迭代公式收敛的充要条件是 。
5.设xxe x f =)(,则满足条件)2,1,0(22=⎪⎭⎫⎝⎛=⎪⎭⎫ ⎝⎛i i f i p 的二次插值公式=)(x p 。
6.已知求积公式)1()1()2/1()0()1()(10f f f dx x f ααα+++-≈⎰至少具0次代数精度,则=α 。
7.改进的Euler 方法)],(),([211n n n n n n n f h y t f y t f hy y +++=++应用于初值问题1)0(),()('==y t y t y 的数值解=n y 。
二. (10分) 为数值求得方程022=--x x 的正根,可建立如下迭代格式,2,1,0,21=+=-n x x n n ,试利用迭代法的收敛理论证明该迭代序列收敛,且满足2lim =∞→n n x .解答内容不得超过装订线三. (20分) 给定线性方程组⎪⎩⎪⎨⎧=++-=---=++2628419541022321321321x x x x x x x x x(1)试用Gauss 消去法求解其方程组;(2) 给出求解其方程组的Jacobi 迭代格式和Gauss-Seidel 迭代格式,并说明其二种迭代格式的收敛性。
肥胖的判断标准

肥胖的判断标准一、标准体重法标准体重就是以身高为基础,按一定比例系数推算出的相应体重值,也称为理想体重。
标准体重主要与身高有关,不受个人营养条件、种族及年龄的影响,但不适用于超力型人群,如运动员。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计算标准体重的方法。
1 几种常用的标准体重法1.1 成年人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成年人的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100] × 0.9例:一个身高180cm的成年人,此人的标准体重 = [180(cm) - 100] × 0.9 = 72(kg)1.2 成年男性与女性标准体重的计算成年男性的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105成年女性的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110注:女子标准体重对照表和男子标准体重对照表例:一个身高178cm的男子,他的标准体重 = 178(cm) - 105(cm) = 73(kg);一个身高163cm的女子,她的标准体重 = 163(cm) - 110(cm) = 53(kg)1.3 南方人与北方人标准体重的计算南方人的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150] × 0.6 + 48北方人的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150] × 0.6 + 50注:1)南北方的划分以长江为界;2)该标准来自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调查。
例:一个身高175cm的上海人,此人的标准体重 = (175 - 150) × 0.6 + 48 = 63(kg);一个身高175cm的河北人,此人的标准体重 = (175 - 150) × 0.6 + 50 = 65(kg)由于人的体重与许多因素有关,不同人体之间都存在差异,在同一天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加之所处地理位置(如地心引力的原因)、季节、气候、自身情况的不同,对体重也有一定影响,因而很难完全符合标准体重,就是指难以用一个恒定值来表示,而应当是一个数值范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下册 第十二章 12.3 机械效率 课时练(含答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12.3 机械效率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物理概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B.机械效率与功率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C.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物体所受浮力就越大D.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滑动摩擦力2、如图所示,斜面长3m,高0.6m,建筑工人用绳子在6s内将重500N的物体从其底端沿斜面向上匀速拉到顶端,拉力是150N(不计绳重)。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拉力所做的功是300JB.斜面的机械效率约为77%C.拉力的功率是50WD.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力是50N3、使用机械做功时,机械效率高的一定是()A.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大的机械B.做功快的机械C.做有用功多的机械D.做功多的机械4、有两个人利用斜面共同将木箱拉上汽车,为了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A.以较快的速度将木箱匀速拉上汽车B.以较慢的速度将木箱匀速拉上汽车C.改由一个人将木箱拉匀速上汽车D.板长不变,改用光滑的斜面板,将木箱匀速拉上车5、如图所示,利用四种装置提升同一重物,每个滑轮质量相同.若均把重物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A装置与B装置一样省力B.使用D装置最省力C.使用B装置的机械效率最高D.使用C装置的机械效率最高6、如下图所示,用滑轮组把重为200N的货物在10s内匀速提高到9m高的楼上,所用拉力为80N,则总功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是()A.1800J 、83.3%B.1400J 、80%C.2160J、83.3%D.1800J、80%7、利用如图所示的三种装置把重100N的物体匀速升高,所用拉力分别为30N、80N、40N,这时三种装置的机构效率η1、η2、η3之间的关系是()A.η1>η2>η3B.η1<η3<η2C.η1=η2<η3D.η1<η2<η38、下列有关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机械做的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越大,机械效率越高B.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C.机械效率越高越省力D.机械的功率越大,机械效率越高9、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拉动水平地面上重1000N的物体A,使物体A在4s内匀速前进了4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300N,所用拉力F=120N,忽略绳重、滑轮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绳子自由端在4s内移动了8mB.物体A重力做功的功率为1000WC.物体A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480J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83.3%10、甲、乙两台机械,甲的机械效率是80%,乙的机械效率是60%,若提起相同的重物到同一高度,则( )A.使用甲机械做功省力B.使用甲机械做功多C.使用甲机械做的额外功少D.以上说法都不对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小刚欲将一袋粮食从地面抬到楼顶,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下,小刚用动滑轮把重40N 的一袋粮食匀速提髙10m ,他所用拉力为 25N ,则整个过程中,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如果用该动滑轮把重 l00N 的一袋粮食匀速提升相同高度,则这个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2、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杠杆在B 处提升重物,O 为支点,将重20N 物体提升0.5m ,此杠杆属于________(省力/费力)杠杆,小明对杠杆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J ,若将拉力位置移到C 处,仍将该物体提升0.5m ,与原来相比机械效率________(变小/不变/变大)13、用动力臂是阻力臂3倍的杠杆将600N 的货物抬高30㎝,手向下压杠杆的力是250N ,手下降的高度是________ ㎝,人做的总功是________ ,有用功是________ ,这根杠杆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 。
八年级上册数学每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每课知识点第一课:有理数的加减法有理数概念、绝对值、相反数、加减法法则、混合运算等。
第二课: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除法等。
第三课:整式的加减法整式的概念、同类项的概念、加减法法则、混合运算等。
第四课: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定义、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基本思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方程与问题的联系等。
第五课: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方程、解决问题等。
第六课:图形的基本概念点、线、面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名称等。
第七课:图形的相似相似的概念、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等。
第八课: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概念、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应用等。
第九课: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三角形周长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等。
第十课:概率的基本概念随机事件、样本空间、事件的概率、事件间的关系等。
第十一课:实数的概念与运算实数的定义、实数的分类、实数的加减乘除等。
第十二课:一次函数函数及其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一次函数概念和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图像、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第十三课:比例与比例关系比例的概念、比例的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化归、反比例的概念及应用等。
第十四课:分式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化简,分式方程等。
第十五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样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频数分布表、频率分布图、累计频率等。
第十六课:数据的分析与解释数据的中心值、离散程度、分布形状、基本要素等。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数学每课知识点的详细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好数学课程,掌握数学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只要认真学习,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收获学习的喜悦,也一定能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体现自己的价值。
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

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基本数字特征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字特征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数据的数字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3.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4. 方差: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5. 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衡量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难点:方差、标准差的计算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基本数字特征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数据案例,掌握数字特征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数据的数字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进行示例讲解。
3. 讲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进行示例讲解。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发现数据的数字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基本数字特征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讲解。
2. 数据案例:用于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数据案例。
3.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1课时)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2课时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3课时)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4课时)20.2.1 方差(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1. 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 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3. 难点的突破方法:方差公式:S 2 =n1[(1x -x )2+(2x -x )2+…+(n x -x )2]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
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
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 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
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数据的计算
【教材分析】
数据的计算这部分的内容既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又是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起
重要作用。通过前面的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技
能与思维方式。对本节的教材处理:主要以日常生活中一些常用数据的计算为
切入点,让学生先从对EXCEL计算方法的理解记忆并学会基本的操作方法;再用
传统方法进行计算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两种不同方式的比较,对两种不
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总结两种不同方法的特点;主要使学生形成一种操
作此类软件的基本方法,而非仅对EXCEL这个单一软件的机械使用,注重对学生
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
掌握自动求和的方法、运算公式的运算符与方法。
能力目标: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根据EXCEL不同
的运算方法的特点对所选的数据进行计算。
通过学习EXCEL的数据计算方法,形成一种操作此类软件的基
本方法。
【教学重点】
利用运算公式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教学难点】
含单元格名字的运算公式对数据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结合讲
授、演示、提问、操作练习等方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演示例子 学生课堂操作题等 各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在生活中
的经常需要计算的表格
导
入
新
课
问: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需要进行计算统计的数据有那些?请例举,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
学 生 回 答
新
课
教
授
一.自动求和 ⒈ 相连单元格求和 ⑴演示操作(课本例2) ⑵学生操作题: 将各自所选的工作表,进行相连单元格求和的操作。 ⒉ 不相连单元格求和 提问: 如果存放结果的单元格与计算区域不相连,该如何操作? 教师小结 ⑴并演示操作(课本试一试) ⑵学生操作题: 计算区域与单元格不相连的求和操作 ⒊ 位于不同位置数据的求和 学生操作:(课本P47 小实践) 提问: 以上三种方法,分别适合哪些不同的场合。哪一种比较适合你所选择的工作表中数据的计算。 教师小结
观察演示教程,思考并记忆操作
方法
学生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
学生回答
观察演示教程,思考并记忆操作
方法
学生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
学生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
学生回答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新
课
教
授
二.公式计算 ⒈ 运算符 内容:运算符、运算的优先次序 以讲授法、提问法为主结合分析法等其它教学方法。 ⒉ 公式运算 ⑴演示操作(课本例3) 提问: 公式运算与刚才上面所讲的不相连的单元格求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并讲述其不同与相同。 ⑵学生操作题: 将各自所选的工作表,使用单元格的名字进行公式计算。 提问: 如果参于计算的数据在不同的多张工作表中该如何操作? 此题先不作答,请学生先思考操作后再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而后请个别学生进行回答。 (由此判断学生是否能真正的掌握其方法,而不是机械的按步骤操作。) ⑶ 学生操作题: 将位于不同工作表中单元格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教师小结
聆听并思考
观察演示教程,思考并记忆操作
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
学生思考
学生操作
学生回答
小
结
课堂小结
作业: 试分析你在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与传统方式进行计算
的不同特点?你认为除了以上操作方法,还有其它的操作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