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1.2 数据的计算(课件) 第1课时
1.2 数据的计算(教案)-高一信息技术同步教材配套教案+课件(教科版2019必修1)

1.2 数据的计算(教案)-高一信息技术同步教材配套教案+课件(教科版2019必修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常见数据类型的表示方法;(2)掌握常见数据类型的运算规则;(3)掌握常见数据类型的类型转换方法;(4)能在程序中使用变量和常量;(5)能运用算术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进行数据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问题;(2)以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3)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愉悦地学习信息技术;(2)发扬探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1. 常见数据类型的表示方法(2课时)(1)整型(2)浮点型(3)字符型(4)布尔型2. 常见数据类型的运算规则(2课时)(1)算术运算符(2)赋值运算符(3)逻辑运算符3. 常见数据类型的类型转换方法(2课时)(1)自动类型转换(2)强制类型转换4. 变量、常量及其定义(1课时)5. 实战演练(2课时)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整型、浮点型、字符型、布尔型的运用;2. 算术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的使用;3. 类型转换的方法和技巧;4. 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及其用法。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1. 导入新知识(1课时)教师用图表或其他形式,介绍整型、浮点型、字符型、布尔型等数据类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数据类型的具体特点及其应用。
2. 自主探究(4课时)要求学生开启电脑,下载软件进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数据类型的表示方法、运算规则、类型转换方法、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及用法,并解答出现的问题,收集反馈。
3. 解答疑惑(2课时)教师统一解决探究阶段出现的疑难问题,并进行讲解和演示操作,夯实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消除不同程度的迷惑,确保学生透彻理解讲解内容。
4. 实战演练(2课时)通过实战演练,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案例中,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浙教版 信息技术 必修1 1.2 数据、信息与知识 课件

2
知识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
3
知识是可以继承和传递的。
1.2.4 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数据
• 可以是数字、 文字、图像、 符号等,其本 身没有意义。
信息
• 是数据经过储 存、分析及解 释后所产生的 意义,在某一 特定情境下的 具体呈现
知识
• 是人们通过归 纳、演绎,比 较等手段对信 息进行挖掘, 将其中有价值 的部分深沉下 来,形成知识。
2、受利益驱使,有一些人会故意制造一些假数据。要想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还需要从道德和法律层面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谢 谢!
Thanks!
小结
1、数据、信息、信息的特征,知识 2、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思考与练习
1、根据下图说明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2、既然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经常看到“虚假数据” 这一词语?如何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
1、数据本身没有明确的意义,将数据放在某个语境中,或在某个真实场 景中使用,数据就有了意义,这就是信息。人们通过归纳、演绎、比较 等手段对信息进行挖掘,形成知识。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能力, 表现为收集、加工、应用、传播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性 看法。
1.2.1 数据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 如图形符号、数字、字母等。
数据的表现形式可以 是文字,图形,图像、 音频、视频等。
在计算机科学中, 数据是 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 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 总称。
1.2.2 信息:
1、信息的定义
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的特征:
浙教版 信息技术 (2019版)
(高中)
1.2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数据的类型、数据计算的方法等。
2. 算术运算: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括号的运用。
3. 科学计算:幂运算、根运算、对数运算等。
4. 数据计算的实践应用: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应用。
1. 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
- 数据的类型:数值数据、字符数据、布尔数据等。
步骤二:进行逻辑与运算:(True && False) = False。
步骤三:进行逻辑或运算:(True || False) = True。
步骤四:进行逻辑非运算:!False = True。
最终答案:与运算结果为False,或运算结果为True,非运算结果为True。
4. 例题四:数据的类型转换
题目:将以下浮点数转换为整数。
解答:
步骤一:识别数据类型,确认浮点数可以进行类型转换。
步骤二:将浮点数转换为整数:float(3.14) = 3。
最终答案:浮点数3.14转换为整数后为3。
5. 例题五:科学计算的应用
题目:计算以下表达式的值。
解答:
步骤一:识别数据类型,确认可以进行科学计算。
步骤二:进行幂运算:2^3 = 8。
解答:
步骤一:识别数据类型,确认字符串可以进行连接运算。
步骤二:进行字符串连接:"Hello" + " World" = "Hello World"。
最终答案:连接后的字符串为"Hello World"。
3. 例题三:布尔数据的逻辑运算
题目:判断以下布尔表达式的真假值。
解答:
步骤一:识别数据类型,确认布尔数据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科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第一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1.2数据的计算

if leg==legs: print('兔子有:',tu,'头') print('鸡有:',int(heads-tu),'头') input("运行完毕,请按回车键退出...")
第 10 页
1.2
数据的计算(数据的处理方式)
不同计算方式的比较
第 11 页
作业:了解一下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1.2
数据的计算(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
第 13 页
1.2
数据的计算(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
课堂活动 利用excel处理数据
1、查找表格中身高最高的同学。 2、查找表格中所有1班的同学。 3、计算所有学生总分、平均值。 4、统计喜欢篮球的人数。
第 14 页
1.2
1.2
数据的计算(数据的处理方式)
第9页
借助电子表格软件计算(列表法)
1.2
数据的计算(数据的处理方式)
编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print('这是一个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程序') heads=int(input('请输入总的头数:')) legs=int(input('请输入总的脚数:'))
for tu in range(1,heads-1):
1.2
数据的计算(数据的处理方式)
第4页
课堂导入
1.2
数据的计算(数据的处理方式)
第5页
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有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 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 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1.2数据的计算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

博山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 科学教育出版社
学习目标
了解计算的基本方式和计算的发展过程。 根据问题需求,选用恰当的计算。 感受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的优势。
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着名趣题之一。大 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 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 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根据鸡兔同笼的需求,选用恰当的计算,采用了 方程法、列表法、抬腿法(砍腿法)、编程方法。
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的优势,速度快、效率高、 方便快捷。
作业:了解一下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 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 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方程法
x+y=35 4x+2y=94 解得x=12,y=23 答:有23只鸡和12只兔子。
砍足法(抬腿法)
假设鸡和兔子都特别听话,你一拍巴掌,所有动物 都抬起一条腿,这样笼子里还剩94-35=59只脚,你 再一拍巴掌,所有动物再抬起来一条腿,这样鸡就 坐地上不露脚了,还剩下59-35=24只脚,24只脚全是 兔子的了。一只兔子两只脚,所以24/2=12只兔子, 35-12=23只鸡。
数据计数COUNT
数据求最大值MAX
编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1
print('这是一个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程序') heads=float(input('请输入总的头数:')) legs=float(input('请输入总的脚数:')) tu=int((legs-heads*2)/(4-2)) print('兔子有:',tu,'头') print('鸡有:',int(heads-tu),'头') input("运行完毕,请按回车键退出...")
1.2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第1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1.2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二、课程标准及目标分析【学科核心素养】1.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掌握合适的数据计算方式。
(信息意识)2.能够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针对典型的数据问题,利用软件工作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公式与函数、分类汇总等常规处理。
(计算思维)3.掌握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
针对不同问题,能运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进而解决问题。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4.合理、安全使用技术。
(信息社会责任)【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方式,体会计算机在处理数据上的优势和价值。
【学业要求】了解计算的基本方式和计算的发展过程,感受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的优势。
三、课时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1 单元第2 节《数据的计算》第1 课时的内容,教材内容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为例,介绍数据计算的三种方式:人工计算、电子表格计算、编程计算。
内容强调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但是仍然对具体的应用能力有所欠缺。
学生没有学过编程,对编程计算不甚了解。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是充满期待。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的基本方式和计算的发展过程;2.在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排序、筛选、公式和函数、分类汇总);3.掌握电子表格中的公式使用方法,熟悉常用的函数的使用;4.体验编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计算的基本方式和计算的发展历程。
✧ 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解决问题的方式。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资源列表】【课时板书设计】第一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 1.2 数据的计算1.计算2.人工方式解决问题3.借助电子表格软件解决问题4.编程解决问题【反思性教学改进】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
必修1 1.2数据的计算 教案 (教科版)第1课时和第2课时

1.2数据的计算【学习目标】1.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方式,了解数据计算的发展过程,列举数据计算的基本方式。
2.通过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方式比较,掌握如何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建表,以及对数据表进行排序、查找、筛选、函数计算等简单操作;能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数据计算方式处理数据。
3.在项目活动中,感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优势。
【教学重点】能够针对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数据的计算方式。
【教学难点】能够比较总结出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探究1:对于“鸡兔同笼”问题,用你已有的知识,试着阐述解决方法。
(请学生写并说,老师反馈)探究2:运用大众工具软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由列表法引申,学生电脑完成并反馈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除了《孙子算经》记载的假设法外,还可以使用方程法、抬腿法、列表法等。
列表法的理解比较容易也很经典,只是需要借助表格,把35头和94脚的鸡和兔的数量组合对稍复杂或机械的运算,人们可以借助工具软件来实现,比如用电子表格通过计算去实现。
以下是一张用电子表格软件解决此问题的示意图,请通过计算得出各单元格的值,并用红色标探究3:用编写的程序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老师演示并发程序给学生体验)双击运行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程序,并比较该程序与电子表格计算解决问题有什么不同。
接着教师呈现两个不同的程序,虽然功能一致,但实现的思路不同,请学生比较。
程序1:import mathprint('这是一个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程序')heads=int(input('请输入总的头数:'))legs=int(input('请输入总的脚数:'))tu=int((legs-heads*2)/(4-2))print('兔子有:',tu,'头')print('鸡有:',int(heads-tu),'头')input("运行完毕,请按回车键退出...")程序2:import mathprint('这是一个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程序')heads=int(input('请输入总的头数:'))legs=int(input('请输入总的脚数:'))for tu in range(1,heads-1):leg=4*tu+2*(heads-tu)if leg==legs:print('兔子有:',tu,'头')print('鸡有:',int(heads-tu),'头')input("运行完毕,请按回车键退出...")二、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方式的比较探究4:面对“鸡兔同笼”问题,与人工计算和借助电子表格软件计算相比较,编程计算进一步提高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 1.2 数据的计算

学习目标
了解计算的基本方式和计算的发展过程。 根据问题需求,选用恰当的计算。 感受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的优势。
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经典题目之一。大 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 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 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方程法
x+y=35 4x+2y=94 解得x=12,y=23 答:有23只鸡和12只兔子。
砍足法(抬腿法)
假设鸡和兔子都特别听话,你一拍巴掌,所有动物 都抬起一条腿,这样笼子里还剩94-35=59只脚,你 再一拍巴掌,所有动物再抬起来一条腿,这样鸡就 坐地上不露脚了,还剩下59-35=24只脚,24只脚全是 兔子的了。一只兔子两只脚,所以24/2=12只兔子, 35-12=23只鸡。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 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 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
砍足法(抬腿法)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 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 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 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 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不同计算方式的比较
计算方式
使用成本
使用方便性 计算速度
其他
人工计算
高
较方便
较快
计算量较少的 情况下使用
借助电子表格 较高
繁琐
慢
软件计算
计算过程有限 的情况下使用
编程计算
低
方便
快
计算过程复杂、 工量大的情 况下使用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计算机编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美 好,既不方便,又不好掌握,只是运算速度快一些而已, 我们有必要学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int('这是一个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程序') heads=int(input('请输入总的头数:')) legs=int(input('请输入总的脚数:')) for tu in range(1,heads-1):
leg=4*tu+2*(;兔子有:',tu,'头') print('鸡有:',int(heads-tu),'头') input("运行完毕,请按回车键退出...")
百鸡百钱程序:
money=100
#一共100文钱
num=100
#一共100只鸡
cock_price=5
#公鸡价格5文
hen_price=3
#母鸡价格3文
threechick_price=1
#3只小鸡1文
for cock_num in range(1,money//cock_price+1):
#公鸡只数可能为1-20
num1=cock_num+hen_num+chick_num*3
if money1==money and num1==num:
print (cock_num,hen_num,chick_num*3)
课堂小结
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初步认识python程序解决问题
谢 谢!
列表法
探究:比较三种计算方式的特点,填写下表
计算方式 人工计算 借助电子表格计算 编程计算
使用成本
使用方便性
计算速度
其它
拓展练习:
“百鸡百钱”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出自《张丘建算经》。内容是:公鸡5
文钱一只,母鸡3文钱一只,小鸡3只一文钱,用100文钱买一百只鸡,其中公鸡、母 鸡和小鸡都必须要有,问公鸡、母鸡和小鸡各多少只?
print('这是一个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程序') heads=float(input('请输入总的头数:')) legs=float(input('请输入总的脚数:')) tu=int((legs-heads*2)/(4-2)) print('兔子有:',tu,'头') print('鸡有:',int(heads-tu),'头') input("运行完毕,请按回车键退出...")
for hen_num in range(1,money//hen_price+1):
#母鸡只数可能为1-33
for chick_num in range(1,money//threechick_price+1): #(3小鸡)只数可能为1-100
money1=cock_num*cock_price+hen_num*hen_price+chick_num*threechick_price
方法汇总:
假设法 列表法
抬脚法 方程法
公式法
抬脚法:
让兔子和鸡同时抬起两只脚,这样笼子里的脚就减少了总头数×2只, 由于鸡只有2只脚,所以笼子里只剩下兔子的两只脚,再÷2就是兔子数。 公式:兔的只数=(总脚数-总头数×鸡的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兔的只数(94-35×2)÷2=12(只) 鸡的只数35-12=23(只)
4×(35-x)+2x=94 x=23 兔的只数35-23=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借助电子表格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兔的只数 1 2 … 33 34
“鸡兔同笼”问题(35头,94脚)
鸡的只数
兔脚总数
鸡脚总数
共有的脚数
探究:用程序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py”文件是一个用python编程语言编写的小程序, 请运行此程序。比较通过该程序与通过电子表格软件计算解决问 题有什么不同。
教科版 信息技术 (2019版)
(高中)
必修1 数据与计算
第1单元 数据的计算
1.2 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
课堂导入
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记载: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课堂活动 1
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方法, 并与你所采用的方法对比,说明异同。
假设法
设这35个头都是兔子,那么腿数就应该是35×4=140。比94多的腿数是因 为把两条腿的鸡看成了四条腿的兔子了。所以多的腿数÷2就是鸡数。
公式:鸡的只数=(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腿数)÷(兔的腿数-鸡的腿数) 鸡的只数(35×4-94)÷(4-2)=23(只)
方程法
解:设有x只鸡,那么兔有(35-x)只 兔的只数×兔的腿数+鸡的只数×鸡的腿数=总腿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