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油藏精细地质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末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国石 油 大 学 ( 东 ) 油 工 程学 院 , 1中 华 石 山东 青 岛 2 5 6 ;. 国 石 化河 南 油 田分 公 司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5 6 6 2中 河南 南 阳 4 3 0 ) 7 0 0
E p o a in a d D v l p n , n n Oi ed C mp n ,S NOP ,N n a g 4 3 0 , h n ) x lr t n e eo me t He a l l o a y I o i f EC a y n 7 0 0 C i a Ab t a t B s d o e e v i smu a in v r u f e t l a tr n e i i g oldsr u in a ae sa e o t a t lt n sr c : a e n r s r o r i lt . a o si l n i co sa d r ma nn i it b t t t tg fse m si a i o i nu af i o 1 mu o a ea ay e r u e - e v i r s r o r. d a e s me t , e f a in i c n u t d c mb n dwi y a c mo i r g d t, r n l z d f p r a y ol e e v is An t h a me v r i t s o d ce , o i e t d n mi n t i a a o s h t i i c o h o n
基 金项 目 : 东省泰 山 学者 建 设 工 程 基金 项 目( S Z 0 6 1 ) 山 T X 2 0 —5 : 河 南油 田技 术 开发 项 目“ 浅 l 泌 0断块 热化 学驱 井 网及 注 采 参数 优 化 研 究” G 5 30 一 S0 5 ( 0 0 — 9Z 一 3 1 摘 要 针 对超 稠 油 油藏 ,以 油 藏数 值 模 拟 技 术 为 基 础 ,分 析 了影响 蒸汽 吞 吐 效 果 的 主要 因素 及 吞 吐 末 期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摘要: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
目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较快,石油资源的地位仍然无法取代。
加强石油油藏等相关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精细油藏;油藏工程1剩余油研究的重点内容1.1储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刻画董冬等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的剩余油类型划分和分布规律特征。
窦松江等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配套挖潜措施。
剩余油的类型主要包括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其中宏观剩余油主要指油藏规模剩余油的发育特征,而微观剩余油主要指剩余油在孔隙结构中的分布规律。
1.2剩余油形成和分布模式表征及控制因素分析王志高等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进行了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该项研究主要综合地质和开发特征,通过剩余油成因和分布位置特征,对剩余油进行分类描述及预测。
1.3层序地层学划分、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构型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流动单元分类等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汪益宁等研究了高精度构造模型在密井网储层预测及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胡望水等以白音查干凹陷锡林好来地区腾格尔组为例,分析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陈程等以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为例,研究了点砂坝内部水流优势通道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1.4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预测尹太举等以马场油田为例,对复杂断块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
研究认为剩余油预测包括井点剩余油预测和井间剩余油预测2方面。
1.5三次采油措施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描述宋考平等分析了聚合物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流度比,在宏观上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加大了其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不同水淹程度产生不同特征的剩余油,盲端状剩余油受聚合物驱影响最大;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受不可及孔隙体积倍数影响,主要以簇状形式存在。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值模 拟地质模 型 , 并在此基 础上进 行精 细油藏数 值模 拟 及 剩余 油 分 布研 究 , 分析 该 油藏 平 面、
纵 向储 量动 用状 况和剩余 油分布规 律 , 定 了剩余 油分布 的主要 类型 , 出剩余 油挖 潜的 可行 确 提 措施 , 取得 了较好 的增产效 果 。 关键词 剩余 油分布 油藏数 值模 拟 地 质模 型 储 量丰度 高含 水
骼 *
缸 如
4 井附近由于储层变化大, 8 油层变薄, 剩余 油丰 度 不高 。西块 中部砂 体发育 , 油层 较厚 , 尽管含 油 饱和度不高 , 但剩余油丰度仍然相对较高。
格, 在划分 网格 时采取平 面上 两 井 间至少 有 3—4
高含水期油藏油水关系十分复杂 , 尤其是复杂断 块 油藏 , 余油 分 布研 究难 度 很 大 … 。应用 油 藏 剩 数值模拟技术预测 高含水油 田的剩余油分 布规
律 , 通过精 细 的油藏历史 拟合 , 是 重现油 藏 的开 发
收 稿 日期 : 0 0 — 3 2 6— 8 2 。 0
马厂油 田断 层 多 , 层 厚 , 角 大 (5 ) 上 地 倾 2。 , 部含 油 , 有底 水 。经 过 1 下 5a的开 发 , 行 了精 进
3 6
作者简介 : 杨承林, 15 男, 7年生, 9 高级工程师, 8 1 2年 9
组, 一般含 油井 段 长 10—20m, 水 关 系 比较 0 0 油 复杂 , 藏类 型为 复 杂小 断 块层 状 油 藏 。储 层 物 油 性较 好 , 均质性 中等 , 均孔 隙度 为 2 % , 均 非 平 0 平
经过历 史 拟 合 计 算 的地 质 储 量 为 26 1 9 .5× 1 t模拟 与计算 的储 量相 差 30 , 合 储量 已 0 , .% 拟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单元概况1.油藏地质概况胜二区东三5单元位于胜坨油田胜利村构造西南翼,北面、东面分别被7号断层和9号断层分割与三区坨21和坨11断块相连,西及西南与边水相连,呈扇形分布,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中高渗亲水砂岩油藏。
东三5砂层组埋藏深度1610-1720米。
单元含油面积2.3平方千米,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0.3米,地质储量830万吨。
单元整体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全区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其次为道间沉积。
储层主要是中、细砂岩,其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岩石胶结类型为孔隙-接触式,胶结疏松,出砂严重。
共有5个含油小层,小层平均渗透率最大值2412×10-3平方微米,储层的整体变异系数均处于0.4-0.65之间。
平面上渗透率1000-3000×10-3平方微米,平面上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各小层西南面受边水控制,5砂层组水侵系数1.26×104方/(月·兆帕)。
原始油层温度60-65摄氏度,原始油层压力16.7兆帕,饱和压力9.8兆帕。
地面粘度范围225-2661毫帕秒,地层水型为氯化钙,目前地层水矿化度17000毫克/升,总之,胜二区东三段5砂层组是一个构造简单、油层厚度大、渗透性较好、油稠、低温、高盐、出砂严重、边水活跃的构造油藏。
2.单元开发简历胜二区东三单元1968年10月投入开发,到目前主要经历了天然能量开发阶段;投入注水开发阶段;综合调整产能扩建阶段;综合治理减缓递减阶段以及综合调整细分阶段,共五个开发阶段。
目前处于综合调整细分阶段,2011年针对日益变差的井网,单元实施细分单元综合调整,将单元进一步划分为二区东三13、二区东三1-3不含13、二区东三4和二区东三5等4个细分单元,其中东三4及东三5实施综合调整,共钻新井26口,东三13实施水平井开发,钻新水平井9口。
实施综合调整后东三4主体部分投入注聚开发,并于2012年11月投产。
二、基础模型建立1.静态模型的建立首先统计了352口井的静态数据(井信息、分层数据、井斜数据、砂体数据、测井数据等),保证了油藏地层格架模型的准确性。
边底水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后期剩余油分析

研究区块经过多年开发,地层亏空大,受边底水侵入和高轮次吞吐等因素影响,开发效果变差。
复杂河流相稠油油田局部隔夹层较发育, 为高渗稠油油藏。
优化水平井参数, 为辅助蒸汽吞吐, 采用高效油溶性复合降黏剂, 充分利用其协同降黏作用、混合传质及增能助排性能, 大幅度降低注汽压力、扩大吞吐波及范围。
一、不同区域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1.典型井组选取根据研究单元不同区域的储层厚度、原油物性、构造位置、周期生产效果、水淹类型等的差异,平面上划分了4个区域:(1)受边底水影响西北部受到馆陶弱边水影响,部分井高含水;平均单井日液33.5t,单井日油1.9t,综合含水94.3%,平均动液面209m。
(2)受潜水底水和南部区域注入水影响的中部井区受到南部区域边水、潜山底水侵入,高含水问题突出;该井区井况问题突出,储量失控严重。
管外窜问题严重,制约老井利用(3)高泥质较高东部井区层薄物性差,产能低;油井主要表现为注汽压力高的特征,一般注汽压力达18.0MPa~19.5MPa。
单井平均周期生产效益较差。
(4)水平井区一是井筒附近采出程度高,周期递减大,二是非均质性强,井间热连通,汽窜严重。
综上,从4个典型区域选取了5个开发井组,共涉及井数62口,面积4.2km2,在历史拟合基础上,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采用Petrel软件,模拟层位为研究区块馆陶组3个砂组、5个小层。
3.数值模型建立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建立四个区域数值模型,并进行了历史拟合。
拟合过程中,依据岩心分析资料,首先对孔隙度、空气渗透率、含油饱和度进行了校正,并对相对渗透率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了修正,对模型区含水进行了精细拟合使拟合含水上升趋势与实际一致,并对重点井进行了精细拟合,单井拟合符合程度达到85%。
4.地下三场规律分析(1)压力场分析研究区块原始地层压力9.5MPa,目前地层平均压力7.0MPa;其中A区块及东部区域整体地层压力偏低,西北及中部区域受边底水影响压力相对较高。
大井距多层合采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图 5 某 小层 目前 含 水 等 值 线 图 与 密 闭 取 心 验 证 图
大 井 距 多 层 合 采 稠 油 油 田剩 余 油 分 布 研 究
赵春明 , 罗宪 波 , 迎 春 张
( 中海 石 油 ( 国) 限公 司 天 津 分 公 司 渤海 油 田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津 塘 沽 3 05 ) 中 有 天 0 4 2
摘 要 : 余 油 分 布 特征 是 调 整 方 案 研 究的 基 础 , 上 油 田特 点 是 测 试 资 料 少 、 距 大 、 剩 海 井 多层 合 采 、 间 干 扰 严 重 , 层 使 得 剩 余 油 分布 研 究 更 加 复 杂 。 以 海上 某稠 油油 田为 例 , 精 细地 质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过 时移 地 震 、 藏 工 程 、 藏 在 通 油 油 数值 模 拟 等 多种 方 法 对 剩 余 油在 平 面上 、 向 上 分 布特 征 进 行 了 深入 研 究 , 出 了 海 上 大 井 距 多 层 合 采 稠 油 油 田 纵 得
所示 的技术路 线 。
图 2 各 小层 时移 地 震 多属 性 预 测 差 异 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根 据 时移 地震 多 属性 的含油 饱 和度 预 测方 法 , 可 以得 到 多 属 性 预 测 饱 和 度 变 化 量 分 布 结 果 ( 图
收稿 日期 :0 0 3—0 ; 回 日期 :0 0一O 2 1 —0 2改 21 4—1 2 作 者 简介 :赵 春 明 , 级 工程 师 ,9 2年 生 ,9 4年 毕 业 于 西南 : 高 17 19 石 油学 院石 油 地 质 勘 察专 业 ,0 2年 获 油 气 田开 发 工 程 硕 士 学 20 位 , 从 事 油 气 田储量 评 价 和开 发 研 究 工作 。 现
稠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平井开发调整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工程管理系 , 天津 30 0 ) 0 0 0
摘
要
秦皇 岛 3 2
油 田西 区 N I 砂体 为稠 油底 水油藏 , m11 经过 5年 多的定 向井开 发 目前 已经进入 高含 水期开 发 阶段。
首 先 通 过 生 产动 态和 生产 测 井 分 析 油层 水 淹 规 律 , 后 进 行 精 细 油 藏 描 述 , 立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模 型 , 究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 然 建 研
⑥
2 1 SiT c. nn. 00 c. ehE gg
稠 油底 水 油 藏剩 余 油分 布 研 究 及 水 平 井 开 发 调 整
万小迅 陆正元 李廷礼 葛丽珍 廖 新武 杨 杰 ’
( 气 藏 地 质 及 开发 工 程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成 都 理 工 大学 ) 成 都 6 04 ; 油 ( , 10 1 中海 石 油 ( 国 ) 限 公 司 天津 分 公 司 , 中 有 天津 30 5 042
中图法分类号 T l5 E5;
文献标志码
A
破 , 合含 水 率 高 达 8 % 。底 水 能 量 充 足 , 综 5 没有 转
1 地质特征及开发 简况 油田
1 1 地质 油藏特 征 . 秦 皇 岛 3 2 油 田西 区 N m I 1砂体 为 河 流相 I
注井 。定 向井实 施 提液 措 施 取 得一 定 成 效 , 采 出 但
E- i : n x C O C c m. n。 mal wa x @ n O . o c
N I 砂体小层 平面含水 等值线 图, 图 1 mI1 如 所示,
颜 色越 蓝 的区域表 示 含 水 率越 高 , 而颜 色 越 绿 的 区
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编写人:刘建民王端平凡哲元审核人:***复审人:李阳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二00一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一、精细油藏描述(一)地层模型(二)构造模型(三)储层模型(四)流体模型(五)油藏模型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一)开发状况分析(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方案(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第二部分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一、整装构造油藏二、断块油藏三、低渗透油藏前言“油藏描述”一词首先是在70年代由斯论贝谢测井公司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是以测井为主体(穆龙新等,1996);80年代由于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以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随着油藏描述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向预测方向的迅速发展,90年代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
我国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
在胜利的牛庄油田、中原的文东油田等地区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
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不仅局限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也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按开发阶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开发阶段,因开发决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因可用的资料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油气藏所能控制的程度不同,其油藏描述的内容和任务、研究重点、技术和方法都明显不同。
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称为开发准备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藏基本格架,基本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因此这一阶段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主体开发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稠油油藏精细地质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作者:汪宁
来源:《石油研究》2019年第10期
摘要:油田全面实施的开采之后,由于开采深度逐渐增加,对其进行剩余油的开发和利用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分析高含水油田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其分布状态,从而更好的提高对其开发的效率,提高油田产量。
本文结合实际问题,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狀态进行分析,并通过研究其分布规律,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稠油油藏;精细地质;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多样,主要包括地质和开发因素等,其分布方式多样,主要呈现高度分散和相对富集的特征。
我国大多数油田正处于开发后期高含水采油阶段,高含水阶段的油田开发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剩余油的研究,剩余油的研究离不开相应测井方法和评价技术的发展,本文将对剩余油的测井方法和剩余油评价技术展开论述。
1 油藏基本情况
1.1地质概况
锦C块地处欢喜岭油田的中台阶,开发的目的层是在沙一中段的于楼油层。
已经探明的含油面积是2.5km2,石油地质储量792×104t。
储集层主要由粗~细的砂砾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属于高孔、高渗的储集层。
油藏的埋藏深度介于760~990m之间,含油的井段长度为80~
90m,平均的油层厚度是25m,是层状岩性构造油藏。
1.2开发历程及现状
锦C块在1979年打了第一口探井进行常规试油,历经了两次井网加密调整后,形成了目前的83×83m井网。
开发历程上一共有4个开发阶段:一是干抽和蒸汽吞吐的初期阶段(1989年~1995年);二是开发局部调整和井网完善阶段(1986年~1997年);三是产量逐渐递减阶段(1998年~2002年);四是开发综合治理和低速稳产阶段(2003年-至今)。
截止到目前在锦C块的西部一共有油井95口,开井51口,日产液820t,日产油50t,含水93.9%,累产油165.8×104t,累产水580.9×104t,累注汽420.5×104t,采油速度0.32%,采出程度27.8%,累积油汽比0.39。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油藏水淹严重
随着开发深入区块的地层压力逐年下降,使得边底水对区块的入侵加剧,其中油藏水淹最为严重的位置在锦C-25-28断块的西部;另外由于吞吐效果逐渐变差,措施的规模和效果变差,已经不能弥补边底水对区块内侵造成的产量下降,使得区块的含水在不断地上升,截止目前,区块的综合含水为94.1%,累积回采水率150.6%。
(2)油井井况差
在锦C西部的有总井95口,有井况的井数量多达65口,其中带病生产的井有30口,占开井数的58.8%。
当前在该区块上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挖潜井间剩余油,井况的增加和严峻情况严重制约了油井措施的施行。
(3)采出程度偏低
区块的原油粘度高,尤其锦C-25-28井区西部的原油粘度,远远高于锦C块的平均原油粘度11233.5mPa.s,原油密度也大于1g/cm3,地层胶质沥青质的含量也很高。
所以原油高粘度、高密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油井的吞吐生产周期,生产效果较差,采出程度偏低。
2精细地质研究
2.1地层特征
在锦C块完钻的井,自下而上揭露的地质层系为:中生界白垩系义县组、新生界古近系房身泡组、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一+二段、东营组和新近系馆陶组及第四系平原组等地层。
其中沙河街组沙一中段的于楼油层为本次研究的目的层。
2.2构造特征
储层、断裂、构造和预测的重要基础是地震精细解释,在对油气藏的控制因素研究和分布规律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使用井震结合与精细构造解析技术,对锦C块西部的构造特征来进行重新认识和研究。
2.3储层特征
2.3.1纵向分布特征
锦C块西部的于楼油层,其储层砂岩厚度一般在43~75m之间,在纵向上的四个砂岩组以于Ⅱ2组的储层最为发育,砂岩厚度一般8~30m。
其次就是于Ⅰ1和于Ⅰ2组,砂岩的平均厚度是17.1m、13.5m,同时于Ⅱ1组的储层发育情况最差,砂岩的平均厚度为8.5m。
2.3.2平面展布特征
锦C块西部的于楼油层砂体较为发育,砂岩的厚度一般都大于30m,东部的砂岩厚度普遍都大于40m。
于Ⅱ油层组的砂体较为发育,厚度一般大于20m,高值区大面积呈连片分布,砂体的分布受到沉积控制,高值区呈现出北西到南东向的展布,断块的中部和东部为砂体高值区的主要集中区域。
于Ⅰ油层组砂体比较发育,砂岩的厚度通常大于15m,中东部的区域,砂体的厚度普遍大于25m,而西部的砂体厚度则小于15m。
3油水分布特征
3.1纵向分布特征
在锦C块的西部,于楼油层油藏埋深为730~890m,含油井段长62~118m,油层比较发育,厚度介于16.5~45.2m之间,钻遇率为100%。
两个油层组的油层发育差别比较大,于Ⅰ油层组最为发育,油藏的埋深在730~820m,油层厚度一般为10.5~31.8m;于Ⅱ组的油藏埋深为800~890m。
3.2平面分布特征
锦C块西部的于楼油层、各油层组、砂岩组及小层油层的分布特征受断层的控制作用比较明显,在东部的断层发育富集程度相对较高,局部受到沉积、储层岩性的控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油层组、砂岩组的油层在平面上分布范围较大,小层油层的分布范围有明显的差异;通过比较各级油层的分布,东部的富集程度最高。
4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1水淹规律
(1)平面上的水侵规律
油层的东部和西部的水侵严重,且形成了平面上的连片。
区块的西部和边水相连的区域在逐步地受到水侵,已有部分面积受到了严重水侵;区块的东部是井网的加密区域,受到了汽窜、管外窜槽等出水井的影响,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水侵,并且呈连片的分布,近靠北部的水侵相对较弱;在区块的中部,由于井网未加密、油层物性等因素,水侵相对较弱。
于Ⅰ、于Ⅱ组油层的水侵趋势基本相似,但于Ⅱ油层组的水侵相对较弱。
(2)纵向上的水侵规律
油层在纵向上的水侵程度,能直接反应油层在纵向上的动用情况,动用情况好,则水侵量较大、油层的水淹也较严重。
锦C块在纵向上的水侵特点为:于Ⅰ1砂岩在于Ⅰ组中的水侵状况较为严重,主要是受到了油层物性的影响,油层的厚度较大、差油层的分布较广,加上油层
的动用程度比较高,直接导致了地层的原生水和汽窜的水侵;于Ⅰ2砂岩组与于Ⅱ1砂岩组的水侵情况和程度相似。
4.2剩余油分布规律
在本次研究中,将油藏工程方法与动态监测方法相结合,以油藏精细研究、水淹程度研究为基础,对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因素进行统筹处理,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1)平面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在平面上,剩余油饱和度高的区域主要是分布在区块中部及西部的井间动用差和构造的边部、零星地区。
剩余油饱和度中等区域的范围最广,且呈连片的分布;区块东部的83m井网的加密区,单井动用程度越好的井点,其附近的含油饱和度相对越低,对于于Ⅰ油层组的规律与总体相似,于Ⅰ油层组的剩余油饱和度低于于Ⅱ油层组中东部的剩余油饱和度。
(2)纵向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在纵向上,于Ⅰ1砂岩组中的剩余油饱和度主要分布在东部井间、北部区域以及中部区域,剩余油饱和度低的区域在区块的东部并且连片分布;于Ⅱ1与于Ⅰ2砂岩组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相似,中剩余油饱和度主要在中东部广泛的分布;于Ⅱ2砂岩组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东部动用程度较差的区域。
参考文献
[1]李晓佳.稠油开发技术与实践[C].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01~203
[2]刘慧卿等.热力采油技术原理与方法[M].第一版.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2~3
[3]叶仲斌,蒲万芬等.提高采收率原理 [M].第二版.石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