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革命》读书笔记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写作的一篇重要著作,主要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道路。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毛泽东同志认真思考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
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以官僚资本为主的封建主义之间以一方面,封建士绅阶级之间的矛盾则是二方面,封建士绅阶级和买办阶级之间的矛盾则是三方面,农民阶级和买办阶级的矛盾则是四方面,农民阶级和封建士绅阶级的矛盾则是五方面。
”这一论断对于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多方面矛盾,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和道路。
他强调:“要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完成国家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解决民族问题和农民问题”,并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是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
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路径作出了深入思考。
他主张,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中,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应该实行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明确指出,农民阶级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力量,无产阶级始终是领导力量。
他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广泛的人民的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革命和工人的工人革命应该相结合的思想。
毛泽东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时机问题。
他指出,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为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
他写道:“现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迅速合作起来,压迫我们革命的人民,这是当前革命的特殊形式”。
毛泽东还认为,通过当前的民主革命,可以动员壮大人民力量,为将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他首先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任务,包括结束帝国主义的统治、打倒封建主义的支配和推翻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毛泽东强调了农民的土地革命,在革命胜利后实行土地改革,保护农民的利益。
还提出了工人运动的纲领,包括保护工人的权益和争取工人的福利等。
读书笔记大全摘抄大学生(优秀7篇)

读书笔记大全摘抄大学生(优秀7篇)读书笔记大全摘抄大学生篇1《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写的一篇长篇小说,其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该书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大背景,以斯嘉丽的情感为主要线索展开叙述。
《飘》一经面世,就畅销全球,成为了十分有影响力的一部名著。
我是在工作之余,看的这本书。
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斯嘉丽、艾希利和瑞恩,当然还有玫兰尼。
《飘》分为上下两部,当我看上部的时候,只是感觉斯嘉丽是一个绝世美女,很多男人都很喜欢她而已。
稍微给我印象深一点的地方就是,她向艾希利表白爱意而被他拒绝时,竟然被另一个男人瑞德听到了,那种情景的设置让我感觉很好笑。
但,没想到的是,这个令我感觉好笑的地方竟然为以后所有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当我看到该书的下部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这是一本绝世佳作。
本来以为故事情节写的太过夸张,但到了故事的结尾,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哭了一遍又一遍。
看完整部书,才发现那些我以为夸张的描述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自我深爱一个不爱自我的人,而最终却发现自我爱的可是是心中缔造的那个完美的影子。
自我深深厌恶的那个人,却爱自我爱的已经没有了爱的勇气。
现实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自我就深陷这个怪圈里无法自拔,无法逃脱。
书中写的是一桩让人纠结难解的错爱,可是我明白,这样的错爱不止书中独有。
读书笔记大全摘抄大学生篇2悠扬而婉转的歌谣,唱尽了西周至春秋的风华,最为纯洁而美丽的爱情,由此被颂扬,我们应当庆幸这一部《诗经》的流传,因为读诗,能让我们的心灵纯净,回到最初的起点,无关于任何的事物,从此心境安宁,与尘世的浮华分离,独享着心灵一隅的心安之处。
《诗经》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风格朴实自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并率真的表达了思想感情,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由此可见《诗经》是一部可读的可深入体会的儒家经典。
孔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书笔记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文章,这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文献之一。
下面是一些关于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
一、背景与主题
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
为了总结这些经验,毛泽东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章强调了中国的国情和革命的特点,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内容
1.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毛泽东回顾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分析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历程和特点,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这一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二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2.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实践意义。
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广泛的联盟。
”这句话表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基础,也指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范围和性质。
此外,他还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体领导制度等具体实践问题。
三、评价与反思
1.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文献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在今天看来,《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许多观点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例如,他提出的“群众路线”思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在今天的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总之,《论人民民主专政》是一本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的著作。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合集三篇)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合集三篇)《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的光辉之作,里面有很多深刻的思想至今仍如夜空上的星星发挥着璀璨光芒。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帮助了我深入理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近20年来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有关政策的正确性,并且从历史的、理论的角度深入认识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历史不会绝对地重复,但是在革命进程中,的确有时候像列宁所说的,人们不得不一再重复做一件事情。
建国后,中国走了三十年的曲折道路,艰辛而苦楚,一直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了,中国才逐渐向着真正的富饶之路迈进。
时代不同了,而思想却依旧闪耀着光芒。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针是学习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的东西,并逐渐使其本土化即变成自己国家的东西从而谋求发展。
而这种理论早在新民主主义论里面就这样提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同时,毛泽东还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主张要对古代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髓。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这种尊重历史的观点应该对当代漠视历史淡忘历史的青年们有一个警醒作用了。
论中国革命历史读书笔记

论中国革命历史读书笔记
90年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寻求全民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路走来,充满艰辛挫折,充满血雨腥风。
从浙江嘉兴南湖,确立党的纲领,寻求国共合作到大革命的失败;从南昌起义的第一枪,确立党指挥枪的领导路线,到红军长征的胜利;从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到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从抗美援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到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成为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九十年沧桑巨变,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历久弥新,党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却一脉相承。
为了人民的事业坚忍不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概读书笔记大学集合3篇

毛概读书笔记大学集合3篇【读书笔记】毛概是《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简称,是大学的一门思想政治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中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毛概读书笔记大学集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毛概读书笔记大学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毛泽东思想多少了一些了解。
很多的时候,感觉这位的创始人的思想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睿智,真的让人莫名的崇拜。
是他领导人民走向胜利,是他领导人民站起来了。
潜移默化中,他的思想已被我们所接受,他的理念在延续,影响着中华儿女。
就所学的知识,我谈点具体的感受吧!课本就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作了详细阐述。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八十年中,人民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事实表明:“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共产党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这是近代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产物,是人民在实践中经过探索和比较后所选择的革命真理。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目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作风的气派的化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的东西。
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的民族形式。
与革命相关的读书笔记3篇

与革命相关的读书笔记3篇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党的巨大精神财富,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与革命相关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与革命相关的读书笔记一:《论人民民主专政》读后感1000字作为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毛泽东,这以为对现代中国的思想,制度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伟人,在他那漫长而又富有争议的政治生涯里跨越了近现代中国60年的历史。
他不仅是社会活动家,而且是思想家,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扮演了许多角色,褒贬者以其角色描述他,对他们来说,毛泽东或是伟大的舵手,或是冷酷的独裁者,或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的创新者,或是错误地将马列主义作为达到他自己的个人或民族目的工具的庸医,或是无私的领袖,或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兴趣爱好,操纵民众的君主……甚至于他曾经在自己的传记作家和朋友埃斯加。
斯诺中表示不想让人把他当作“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来回忆,他说“只剩下‘导师’这个词,就是教员”。
然而,这个一代伟人确实有其非凡的个人魅力和人格,而他的思想更是具有将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科学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他的博大精深多少年来一直被人探究不息。
读过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后,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思想里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则更为突出。
抱着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挈其瑰宝,而绝其淄磷”的态度,毛泽东剔除了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把孟子的“民为贵”思想发扬光大。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毛泽东早期的著作中,特别是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处处体现了他对民主的渴望、追求和歌颂。
他肯定了民主是专制的对立物;专制是黑暗之母,倒退之母,分裂之母,落后之母,愚昧之母。
因此,中国必须实行民主制度,这成为他一生坚定不移的信念。
毛泽东思想的儒家思想影子还充分体现在他的建国思想上。
《论中国共产历史》读书笔记

《论中国共产历史》读书笔记《论中国共产历史》是一本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专题性著作。
以下是一份读书笔记:主题: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核心观点:党的起源和初期发展:笔者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包括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早期党组织的形成。
重点强调了党在农村地区的扎根以及对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组织动员。
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领导地位和贡献。
强调了党在国内外形势的不利条件下,成功动员民众、组建军队,并与国民党建立了联合战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
书中强调了党在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和影响。
改革开放时期的变革:书中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面临的挑战和变革。
笔者突出了党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策以及社会变革的领导作用。
要点摘录: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成功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有效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党通过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引领全国人民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并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个人观点:《论中国共产历史》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解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读完《论中国共产历史》后,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党的领导在国家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观点,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充满敬意和钦佩。
以上是一份可能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阅读完整的《论中国共产历史》后,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撰写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伦特《论革命》读书笔记中山大学二十世纪可谓是战争与革命交织的长河,而革命似乎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最为核心的政治问题。
正如书中所言:革命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仆后继,“在强国林立的地球上,承担自然法和自然神赋予他们的独立而平等的地位”。
然而,在大西洋的两岸,两场革命以不同的方式却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不论是革命以灾难告终还是平稳顺利的进行,要达成革命至善的终极目标追求,革命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革命”之革命以“革命”为题,阿伦特自然就先得对“革命”一词本身作出了一个深刻的解析。
阿伦特在书中首先从词源意义上指出:“革命”一词本来是一个天文学术语,是指有规律的天体旋转运动,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周期运动。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革命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其意义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革命”似乎大不相同,反而恰好相反。
而“革命”一词是在1660年推翻国会后恢复君主制之际第一次以隐喻之意从天上降落在了地上,却并不是用于一场我们称之为革命的运动。
这也足可以证明,“革命”一词的原意就是复辟。
用托克维尔的话说:“人们终将相信,即将到来的革命,目的不是推翻旧政权,而是旧政权的复辟。
”这也许会令我们大吃一惊。
尽管革命以这样的意义出现,却并不是以同样的意义发展。
在革命的最初阶段,革命者都将会陷入革命的困惑。
革命者需要为革命正名,获得革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来源,此时,革命者是迷茫的,对于未来更是空白的,只有在过去中寻找。
于是便放眼于历史传统中,以求有历史经验可循,以“赋予这个新的创制一种更高超、更绝对的根据,这个绝对根据可以是古代的‘圣人’、‘伟大的立法者’、‘自然法和自然法的上帝’(民族的‘普遍意志’),但以权威之外的权威来解释其正当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从最初革命的原因来看,革命者们也只是试图以革命的方式重新获得被剥夺的东西,他们甚至坚信自己所作的一切,只不过是恢复被破坏和践踏的旧秩序,他们由衷的呼吁重返那种各得其宜、各安其分的旧时代。
但是,“革命者最终大都变成了吞噬自己子女的恶魔。
”革命也将陷入难以逃脱的悖论或是困惑,阿伦特称之为“自由的深渊”。
在革命的过程中,革命者们发现复辟是不可能的,或者也只是暂时的成功。
他们面对的是新的时代、新的问题,从事的是新的事业。
于是,“革命”一词的意义便在革命的过程中得到了进化,获得了新意,不断积淀出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革命一词的意义。
由此可见,“革命”一词的意义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也可谓是“革命”之革命。
二、法国大革与美国革命革命本身就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与此同时,革命自身也具有逃脱不掉也回避不了的困惑和悖论,如:由不受既定传统束缚、揭竿而起的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政权如何说明自己的正当性?从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取得它的合法性论证?一方面,革命意指砸碎枷锁、推翻旧的体制;但是另一方面,革命同时意味着要建立新的秩序,而且通常被说成是“前所未有”的“新天新地”,革命者如何建构这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正因为如此,阿伦特特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作了详尽的论述和比较,试图在两大革命的比较中找到解决革命困惑的办法,以完成革命未完成的目标。
先是法国大革命。
在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中,社会问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革命似乎总是处于社会问题的主导之下,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革命的角色。
社会问题,具体而简单的说就是贫困的存在,贫困不只是被剥夺,而且是一种处于持续匮乏和极度苦难中的状态。
对于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也曾言:“贫困是第一位的政治力量。
”正是由于贫困的绝境,才极易唤起人们的同情,继而点燃革命的激情,使广大受苦大众得以乌合。
可以说,社会问题的政治化,将社会问题转化成了政治力量。
也正是因为这一社会问题的存在和持续,法国大革命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
当罗伯斯庇尔喊道:“共和制?君主制?我只知道解决社会问题”时,这场革命的目标产生偏移,不再是建立“自由宪政”的新秩序,而是变成了一场社会性的悲情控诉。
对于民间的同情、对于贫困不幸者的同情成了政治品格;深邃无涯的悲悯转而成为新体制之大仁大德的证明。
不再是自由,而是富足,成为了革命的目标。
这样,革命解放的是受苦大众,而绝不是人民,更不是未来的公民。
阿伦特分析道:同情只是在针对某个人的时候才可能;针对大众则就变成了抽象的、对民族产生灾难性影响的东西。
当整个民族的苦难破坏了对于同情的克制能力,由此便产生了意欲以极端手段来铲除不幸的倾向。
这时的悖论在于——有人出于同情和对人类的爱而随时滥杀无辜。
这无疑就会偏向于绝对性和必然性的歧途,其实,“苦难的条件绝对无法产生心灵自由的人民”,当贫困不幸者成为主体,形成公意,成为绝对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恐怖便开始了。
正是这种必然性,也就是人民的迫切需要释放了恐怖,并将大革命引向了毁灭。
最终,法国大革命的命运也只能如罗伯斯庇尔所言:“我们将会逝去,不留下一抹烟痕,因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错过了以自由立国的时刻。
”然而,在大西洋的彼岸,美国革命的过程却完全不同。
美国从未为贫困所困,几乎从殖民化之始,这片土地就是“自由的土地,美德的居所,被压迫者的庇护院”。
也就是说,美国不存在像法国一样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因为美国物质条件的优裕,才得以免除了由社会贫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物质匮乏所导致的个人的封闭性(“被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的不透明性”)、同情不幸者引发的“美德之恐怖”、暴力及军事独裁等等。
美国革命是以解放战争为先导的,赋予了人‘人之为人’的权利和自由空间的保证。
美国人认为公共自由在于共同分享和参与公共事务,是对共同体的一种责任,甚至牺牲,而自由是幸福的本质。
在这一过程中,对公共自由的追求同时又包含了对公民自由的追求,从以公共幸福之名分分享公共事务,转向了一种保障,即追求私人幸福将得到公共权力的保护和促进。
在革命的进程中,人之间不是被同情的激情所乌合,而是通过相互的承诺和共同协商的方式团结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权力的整合,革命因人民的认可而具有制度上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而非权力的绝对性和必然性,也不必去寻找一个绝对性的原则作为源泉或合法性论证。
同时,革命致力于建立将更多的声音吸纳进来的民主机制,确保引进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体现更多人或群体的声音和利益。
这就为制宪建构了一个基础和原则。
美国立国者们思虑的着眼点一开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构建,受人民的认可同样承受着来自“下方”的压力,但却不是从任何主观的心境、意志、品德开始,制宪和创制活动本身就已经承担了宪政构成的权威。
用约翰亚当斯的话说,正是“相互信任并信任普通人”的权力,“使美国顺利完成了一场革命”。
简单的说,法国大革命出于社会问题的原因,在革命过程中只追求人民的富足,只注重公民的权利;而美国革命不同的是,它更注重共同体的利益,一开始便着眼于公共自由的构建,共和的构建。
或者可以说是不同的革命目标,最终导致了两场革命的不同的命运。
三、权力的构建——个人德性到城邦之善革命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一种摧毁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能力,而革命与民主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其实,这才是阿伦特最想表达的东西,也是最为关键的东西,那就是革命之后的问题,即推翻旧的体制后权力的建构的大问题,当然也是革命者所面临的新问题,这才是革命之真正目标,真正之革命。
阿伦特认为,革命的终极目标是自由的宪法,是城邦之善。
而要达成这个“城邦之善”,就必须处理好公民权利和共同体利益的关系。
公民责任是构建共同体利益的最初前提,同时也成为了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来源,这个过程就称之为“制宪”。
基于对公民德性或是责任的假设,公共权力得以结合和构建起来。
事实上,正如美国宪法的真正目标也不是限制权力,而是创造更多的权力,实际上是要成立和正式建构一个全新的权力中心,是在已有的“宪政构成”的社会之上建立一个联合各州的权威的联邦共和制。
在这个权力的构架之中,自由与民主成了主体性的原则,也是根本性的目标。
最终,权力的构建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组织起来,宪法也成为了权力的最权威性代表。
然而,宪法终不过只是一种国家意志的表达,受制于多数意志,就像一栋建筑是建筑师的意志表达,受制于居住者的意志一样。
所以,在美国,“无论如何,宪法之拟定,乃是蓄谋已久、别具深意的,那就是竭尽人之所能,防止多数决策程序演变为多数统治的‘选举专制’。
”但民主制绝不是仅仅用多数统治取代一人统治的一种技术装置,民主是自下而上的,权力来源于基层人民,而“法律源泉是在上的,在某个更高的和超验的地方”。
这样,权力为法律提供了权威性支撑,反之,法律也为权力提供了合法性解释和来源,二者在民主与自由的空间里完成了结合,并走向共和。
在这里,宪法的制定还不是革命的终结,革命的终结应该是在宪法对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的保障之下建立一个“有限政府”的完成。
这也说明了不是在建立起政府的基础之上来制定宪法的,反而是在宪法的框架下组建政府。
她认为,政府应被视为促进社会幸福的手段,保护自由得以呈现的空间,而这也是“好政府唯一的正当目标”。
所谓“有限政府”,也即就是人们应该授予政府一部宪法而绝不是相反。
真正实现政府作为人民的仆人而不是主人,这正是政府的真正职能之所在。
阿伦特在《论革命》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自由宪政和共和主义”的理论。
一言以蔽之,即就是“个人德性到城邦之善”的达成。
这也是革命终极之目标,也是《论革命》的精神实质之所在。
四、疑问与思考尽管如此,人们对“个人德性”的争论似乎还存在太多的偏见,或许“个人德性”在先天上就有缺失。
绝对的个人德性是不存在的,所以难免会有分歧、意见的存在和产生,我想正因为如此,民主才作为一种“技术装置”发生了效用。
然而民主并非如人们所愿的那样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有时它也会形成民主的恐怖与暴力,而且来势更加猛烈,更加堂而皇之。
一旦如此,对于一切冲突中失败的少数来说那将是噩梦的开始,紧接着便是在政治上并且在极端境况下在肉体上对他们进行清洗,这些都是见惯不怪的做法,多数决策的技术装置沦为了多数统治,或者是多数暴力。
更可怕的,是依靠多数统治的一党统治观念----通过一个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能够达到绝对大多数的党来夺取权力。
事实上,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革命制造了社会的剧烈继替,同时又总是处在这个漫长的社会继替的过程之中,用范·吉纳普的话说,他们处在了一个中间阶段上,即处在打破旧秩序又没有建立起新秩序之间的一种游离的状态。
事实证明,这种状态是没有稳定性的,是有激情而不太有理性的。
这种环境同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或是割裂了“个人德性”的达成。
这在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也有体现,把个人德性视为民主的前提,认为民主政体支撑于“品德”原则之上,这种品德是“是对法律的爱”,而这种爱即要求“一直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纵然阿伦特和孟德斯鸠一样,具有强烈的精神品格,但是在现实面前,这只能是柏拉图似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