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经典】_人格障碍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仅适用于一部分人或一些人一生中出现问题的那部分时间】工作重点: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治疗途径及效果①神经病:属神经病学范畴。

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②精神障碍:属精神病学范畴。

包括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和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老年痴呆)③精神病:属精神病学范畴。

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

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

器质性包括脑器质性精神病、症状性精神病和中毒性精神病;功能性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症及情感性精神病。

(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属于较轻的功能性精神障碍)【特点: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缺乏症状自知力】④心理障碍:属心理学范畴。

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精神疾病:精神病——紊乱、失常(药物)神经症——削弱、失调(自寻烦恼、感到痛苦)人格障碍——“怪”、偏离(可能白干)使人遭受痛苦,即重性精神障碍,害人不浅精神发育迟滞——缺陷、没有意思评价标准:①以经验为标准(病人主观体验、治疗者主观判断)②以社会文化、社会常模及社会适应的情况进行判别③以统计和测量结果为标准(心理测量、标准差;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症状项目多少)④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医学模式常用标准)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最早发现的神经递质。

将神经冲动传到周身的肌肉(在中枢神经系统,它与睡眠和阿尔采默氏病有关)多巴胺DA:参与运动行为和与奖赏有关的活动的调控兴奋剂作用于多巴胺。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宝典-04变态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宝典-04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学:以心理和行为异常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康复。

学科简史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

自然学科的出现,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17世纪前,精神病学比变态心理学活跃。

17世纪中叶,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现代理论一、精神分析异常心理原因:固着、焦虑、压抑1、两个命题: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以两个命题为基础作出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

(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

(3)人的心理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中。

(4)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二、行为主义(1)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2)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3)通过动物实验,对临床病人观察,然后类比法解释人。

(4)神经症与精神病区别是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

(5)神经症与精神病的产生是兴奋和抑制的冲突造成的。

(6)技术路线:动物实验、演绎推论人、以人为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比较。

三、人本主义(1)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阻碍,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2)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表现是“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一、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1)能够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2)正常的人际交往,承担社会责任。

(3)正确的反映,认识客观世界。

二、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2)统计学标准:根据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人格障碍概述

人格障碍概述

人格障碍概述一、概述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并具有稳定和适应不良的性质,同时伴有自我和人际功能的损害,这种损害不符合个人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环境。

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甚至终生,因为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有少数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障碍或灾难性经历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变。

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偏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因评定方法和调查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最低为 0.1%,最高为13.0%。

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父母过度保护、否认拒绝型养育方式、父母关系不良、单亲家庭、被虐待。

本节根据ICD-10 和 DSM-5 对人格障碍进行讨论,两个诊断分类系统标准条目较长,基本条目和内容相近,但两者在措辞上略有差异。

ICD-10 缺乏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具体描述,并且没有给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因此对这两种人格障碍依据DSM-5进行描述和诊断。

对于下文提到的人格障碍的亚型,通常要求存在至少3条临床描述的特点或行为的确切证据,只有当人格的偏向或特征已达到严重界限时,才可做出诊断。

成人人格障碍基本分为以下类型:1.偏执型人格障碍2.分裂型人格障碍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4.边缘型人格障碍5.表演型人格障碍6.强迫型人格障碍7.回避型人格障碍8.依赖型人格障碍9.其他特异人格障碍10.自恋型人格障碍11.非特指的人格障碍12.混合型和其他人格障碍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

生物-社会-心理学模型提出人格障碍是遗传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人格障碍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约为 0.7。

有学者对 1000 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表明,其与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障碍存在遗传重叠。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心理发育影响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 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从小没有父亲或缺乏父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性格 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有资料表明在孤儿院成长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内向者 较多。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牵制之中,无 所适从,或者儿童在父母之间踩翘翘板,形成不诚实的习惯;父母酗酒、吸毒、偷窃、淫乱或本身有精神疾病或 人格障碍或犯罪记录对儿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 响;家庭和教师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对学习的逆反心理;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儿童始终生活在“失败” 的阴影之中;有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长期受老师压制或排斥,遭到同学们鄙视等,这些因素对人格发育均有不 利影响。
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 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受大量淫秽、凶杀等内容的小说及影视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往往法律观念淡薄,加之 认识批判能力低,行为自制能力差,情绪波动性大,容易通过观察、模仿或受教唆等而习得不良行为,甚至出现 越轨行为。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念对人格障碍形成的消 极作用不可忽视。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迄今为止,有关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资料较少。1982年和1993年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是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均为0.1‰。目前国外所作的调查结果,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部分在2%~10%。从得到的有限 的资料来看,中国人格障碍的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比似乎特别低,这可能是中西方对人格障碍的理解和诊断工具 的不一致及文化差异造成的。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10
人格障碍病因学

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 大量淫秽、凶杀等内容的小说及影视文化的影响;
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 价值观念;
结交品行障碍的“朋友”; 法律观念淡漠; 模仿/教唆;

11
三、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一)
起病时间不明确,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 一般过程。 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 神经系统形态学病理变化。 人格显著偏离正常,行为模式与众不同。
19
五 、常见人格障碍的类型
依赖性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其他类型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自恋性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被动-攻击性格障碍(passive-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循环性人格障碍(cyclothymic personality disorder)
静坐不能/激越
OCD
7
边缘叶
焦虑
多巴胺通路
基底节 伏隔 核 黑 质
a
b
c
hypothalamus 下丘脑
d
被 盖
9
人格障碍病因学

心理发育影响:
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 父母离异 父爱剥夺 母爱剥夺 孤儿院成长 教养方式不当 不良“示范”作用 过于苛求或要求过高 失败/排斥
认知异常偏离。 情感的异常偏离。 控制冲动及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简述人格障碍的定义

简述人格障碍的定义

简述人格障碍的定义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持续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这种障碍使得患者难以适应社交环境,影响其个人和职业生活。

人格障碍通常在成年早期开始发展,并且持续存在。

这篇文章将对人格障碍的定义、类型、症状、原因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人格障碍的类型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分类标准,人格障碍分为三个群体,每个群体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

1. 奇怪或离奇型奇怪或离奇型指的是那些表现出离奇或古怪行为模式的患者。

这些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孤立、冷漠或者敏感等特点。

这一类人格障碍包括:(1)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过度怀疑和不信任他人的行为模式。

(2)孤僻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远离社交活动和疏远他人的行为模式。

(3)古怪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奇怪或古怪的行为模式,例如言语和思维上的离奇。

2. 情感不稳定型情感不稳定型指的是那些情绪波动较大、易于产生冲动行为的患者。

这些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自我中心、易怒或者过度依赖等特点。

这一类人格障碍包括:(1)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极端的情感波动和自我中心,同时也容易产生自杀倾向。

(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无视他人权益、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等行为模式。

(3)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过度关注细节、刻板固执以及完美主义等特点。

3. 焦虑型焦虑型指的是那些容易紧张、担忧和害怕的患者。

这些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谨小慎微、敏感或避免社交等特点。

这一类人格障碍包括:(1)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避免社交、害怕批评和拒绝等行为模式。

(2)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过度依赖他人、不善独立和决策等行为模式。

(3)强迫-恐惧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过度关注细节、刻板固执以及完美主义等特点。

二、人格障碍的症状每种类型的人格障碍都有不同的症状,但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1. 持续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患者持续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学概述一、定义变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学科。

这一分支科学,至今尚无确切定义,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叫做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

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时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 ICD - 10 ) 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

二、研究对象此“变态”非彼“变态”,首先看一下“变态”的涵义:维基百科对“变态”的解释是:变态指事物的性状发生变化。

还指人的心理的一种有别于常人的不正常状态,有时专指性变态。

简单地说,变态是相对于常态的概念,也就是不正常状态。

心理学领域将研究心理的不正常状态的学科命名为变态心理学,所以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而非人们自定义的“变态”。

三、心理异常心理学把心理活动分为正常和异常,异常的心理活动状态称之为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

为了和大众口语的“变态”作区分,下文会用“精神障碍”来描述变态即心理异常的人。

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学上有三个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1、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主要表现在是否出现幻觉、妄想,以及是否有自知力(对自身精神状态的判断能力)。

2、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原则。

即认知、情绪和行为是否协调。

例如,一个人遇到开心的事情反而阴郁,遇到痛苦的事情反而做出快乐的反应,这就是心理活动失去了协调性。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例如在没有明显外因的情况下,一个待人接物非常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有可能是人格稳定性出现了问题。

四、“变态”类型参考《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这里介绍四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1、神经症:俗称神经病。

变态心理学(精辟)

变态心理学(精辟)

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一、认知障碍: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指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增强,感觉阈值降低。

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减退:指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

多见于抑郁、木僵和意识障碍患者。

——感觉倒错:指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性质的异常感觉。

——内感性不适: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样的感觉,且往往难以表达。

如感到体内有牵拉、挤压、撕扯、转动、游走、溢出、流动、虫爬等特殊感觉。

2、知觉障碍——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

正常人在特殊情境下也可以产生错觉,但正常人的错觉是偶然出现的,一般通过验证,能很快被纠正和消除(后者也被称为“生理性错觉’’)。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

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或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或分为功能性幻觉、思维鸣觉和心因性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是对这一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例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或某些部分产生错误的认识。

二、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地不断涌现出来。

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而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

多见于躁狂症。

——思维迟缓: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

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

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应慢,思考问题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