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的制备和防范

化学武器的制备和防范化学武器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杀伤性武器,它对人体的毒害极大,一旦被暴露在化学武器中,便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命安全,我们需要了解化学武器的制备和防范措施。
一、化学武器的制备化学武器制备需要先了解原理和特点。
化学武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的,通过散布或释放的方式将其放出,毒害范围可以是在地面或空中,也可以利用其毒性的残留作用,对地面或水源造成污染。
1. 窒息性化学武器窒息性化学武器主要通过气体扩散在空气中释放,在空气中不易看到、闻到或感觉到,后果十分严重。
窒息性化学武器的主要死因是缺氧,能使吸入的人立即昏倒,且会引发肌肉痉挛,最终导致死亡。
窒息性化学武器的制备需要在化学实验室中,采用多种化学方法进行,但是化学实验室中需要多种化学品和设备,制备难度较大。
2. 神经性化学武器神经性化学武器也是一种特别危险的化学武器,其主要作用是破坏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表现为运动失调和神经失调。
神经性化学武器主要是由汞、磷、有机磷化合物、杀虫剂等复合化学品制备而成。
3. 肺泡毒性化学武器肺泡毒性化学武器的主要特点是在肺泡中产生剧烈的剧痛,并让吸入者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肺泡毒性化学武器的制备难度很高,需要在过程中研究复合的化学物质的属性和纯度等因素。
大多数的制造方式都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分步操作。
二、化学武器的防范为了保障人类生命安全,我们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化学武器防范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效的措施:1. 提高意识一旦意识到有恐怖袭击的可能,请在第一时间报警,以便有关部门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防范和处理。
此外,当我们发现在特定区域内出现不寻常的气味、充斥着烟雾或烧烤味道时,都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立即离开现场,避免暴露于有毒气体之中。
2. 防毒面具防毒面具可防御各种类型的有毒气体,包括窒息性、神经性和肺泡毒性化学武器。
防毒面具可防患于未然,确保您或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撤离事故现场。
3. 防护设施提高安全设备和装置的标准化,坚持防护原则,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防范的适当性和可靠性。
化学武器的研究与防治

化学武器的研究与防治化学武器是一种特殊的武器,其攻击方式主要是通过化学物质对目标进行毒害或攻击,其灵活性和难以控制的特性使其成为现代战争中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化学武器也是危险的,其使用方式和后果无法预估,给人类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探究化学武器的研究、应对和防治措施,对于维护全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学武器的基本知识化学武器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制造和利用危险的化学物质攻击和摧毁目标的武器。
它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武器,通常包括毒气、毒剂、化学弹等,具有能够造成人员伤亡、重大损失的潜力。
化学武器的常见特点包括:1. 难以控制:化学武器的特点是易扩散、危害面广,使用的影响难以预估,控制难度大;2. 极度危险:化学武器的攻击目标通常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且后果难以预估,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武器;3. 破坏性强:化学武器使用后会对环境与人体造成破坏,后果严重;4. 单位成本高:化学武器的制造、储存、保养和使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化学武器的作用通常是通过毒害、爆炸、火灾和损坏等多种方式来攻击目标。
由于其杀伤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化学武器与其他武器不同,其后果往往呈非线性增长趋势。
因此,探究化学武器的研究、应对和防治措施,是维护全球安全的关键之一。
化学武器的分类化学武器通常分为三类:毒剂、毒气和化学弹。
毒剂:是指一种致命的、可导致死亡或者长期伤害的药物。
毒剂可以是攻击性的,也可以是非攻击性的化学药品。
常见的毒剂包括氰化物、芥子气、足弓草酸等。
毒气:是指一种使用气态的危险化学物质作为攻击手段的武器。
对于人体的危害主要通过呼吸系统进行,进入人体后可以破坏呼吸系统和造成肺部伤害。
常见的毒气包括氯气、亚硝酸甲酯、乙醇等。
化学弹:是一种以化学武器方式装载的弹药,通常通过战斗机或载人飞行器发射。
化学弹主要是通过爆炸和化学反应从而释放出有毒的气体或者液体,使目标遭到危害。
常见的化学弹包括毒气弹、毒剂弹等。
化学武器的研究成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战争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武器的危害性,开始针对化学武器开展研究。
生化武器及其防护

生化武器及其防护知识一、生化武器(插入视频生化危机预告片)提问: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这部电影,那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生化武器?生化武器:是指以细菌、病毒、毒素等使人、动物、植物致病或死亡的物质材料制成的武器。
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仍然对人类构成重大威胁。
它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
(一)、生物武器生物武器是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植物生长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它可以使人员、牲畜、农作物等致病或死亡。
1、生物战剂生物战剂是构成生物武器杀伤威力的决定因素。
军事行动中用以杀死人、牲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旧称细菌战剂。
致病微生物一旦进入机体(人、牲畜等)便能大量繁殖,导致破坏机体功能、发病甚至死亡。
它还能大面积毁坏植物和农作物等。
生物战剂的种类很多,据国外文献报道,可以作为生物战剂的致命微生物约有160种之多,但就具有引起疾病能力和传染能力的来说就为数不算很多。
生物战剂包括立克次体、病毒、毒素、衣原体和真菌等。
2、历史沿革(1)世界上第一次细菌战——改变欧洲历史1348年,一场鼠疫大流行,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这个时候是中国的元朝末年。
这次鼠疫最早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奥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人记录下来:最初症状是腹股沟或腋下的淋巴有肿块,然后皮肤会出现青黑色的斑块,因此当时被称为黑死病。
染病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在3天内死去。
疫病皆有传染源,黑死病的源头是老鼠及其携带的跳蚤。
最早感染黑死病的是蒙古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草原上的老鼠把瘟疫传染给了他们。
蒙古人居于中国北方,从成吉思汗起向西扩张,横扫中亚和欧洲。
1345年,占领中亚、西亚的蒙古人进攻黑海之滨一个叫加法的城邦,加法向东罗马帝国称臣。
面对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加法人坚壁清野,闭城不战。
蒙古人围城一年,久攻不下,而瘟疫在军中蔓延。
蒙古人知道这种瘟疫会传染,于是用抛石机将染病身亡的士兵的尸体抛入城内。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化学武器是一种威力较大的杀伤武器。
一些国家正在加紧研制和生产杀伤力更大、机动性更好的新型化学武器。
但是,化学武器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可大大降低其杀伤作用。
(一)一般防护1.利用器材防护(1)呼吸道和眼睛的防护遭敌化学袭击时,迅速戴好防毒面具,对呼吸道和眼睛进行防护。
(2)全身防护当毒剂呈液滴、粉末或雾状时,除防护呼吸道和眼睛外,还要对全身进行防护。
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等。
同时应防止毒剂液滴溅落在随身携带的装具和武器上。
利用没有染毒的位置,穿好防毒靴套或包裹腿脚,戴好防毒手套,继续执行任务。
2.利用地形防护利用地形防护化学武器不能像防护核武器那样就低不就高,而要根据地形和风向等条件综合考虑利用的地点,尽量避开易滞留毒剂的地点或区域。
3.利用工事防护有条件且情况允许时,除观察和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立即进入掩蔽工事,关闭密闭门或放下防毒门帘。
人员在没有密闭设施的工事内,要带面具防护。
遭受持久性毒剂袭击后,离开工事前要进行下肢防护。
(二)预防与急救1.预防对某些毒剂,人员服用预防药物可减轻中毒症状。
如服用防磷片或吸入解磷鼻粉剂可减轻神经性毒剂的中毒症状。
2.急救敌化学袭击停止后,应立即进行自救、互救,在上级没有下达脱面具命令之前,不得脱去防毒面具。
当发现人员中毒,还无法判明是何种毒剂中毒时,应按毒性大、致死速度快的毒剂中毒急救。
通常在肌肉注射解磷针的同时,鼻吸亚硝酸异酯;对呼吸困难或心跳停止者,在毒区内采取压胸举臂或压背举臂法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情况允许,将中毒者撤离毒区后送救治。
对神经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神经性毒剂是速杀性毒剂。
(1)中毒后必须及时急救。
首先戴上面具,立即肌肉注射解磷针(互救时对呼吸困难者进行人工呼吸);对染毒皮肤及时消毒,脱去或剪掉染毒部位的衣服。
注射一支解磷针后症状如持续存在,间隔20分钟后注射第二支。
(2)对全身中毒性毒剂的急救。
化学战剂的毒性与防护

化学战剂的毒性与防护近年来,化学武器的使用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其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化学战剂不仅可以对士兵造成致命的后果,还可能对无辜的平民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化学战剂的毒性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其危害,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化学战剂是一种以化学方式制造的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毒性而达到杀伤、制约、伤残甚至致死效果的战斗物质。
常见的化学战剂有神经性、肺部吸入性、皮肤吸收性和眼部刺激性等几种,而神经性毒剂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种。
神经性毒剂是一种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剧毒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可引发呼吸困难、口吐白沫、肌肉抽搐、瞳孔缩小、晕厥甚至死亡等症状。
常见的神经性毒剂包括沙林、塞安松、毒气等。
相较于其他成分的化学武器,神经性毒剂的致死率非常高。
就以沙林为例,由于其对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轻度中毒后可能导致头痛、眼痛、张口结舌、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中毒则可导致心慌、抽搐、昏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鉴于化学战剂的毒性和危害,科学家们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以发现有效的预防和防护方法。
对于化学战剂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个人防护三个方面。
预防方面,一是可以在军事航空基地进行长时间的预警系统部署,并开展化学武器威胁评估。
二是在公共场所,如地铁、机场、城市广场等开展安保检查和常规炸弹探测工作,早发现、早预警。
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运输和使用管理。
检测方面,科学家们还开发了一系列化学武器检测设备,如传感器和检测器等,可以通过站立式和手持式两种形式对化学武器进行检测,及早发现、及早预防。
个人防护方面,对于士兵或要素等存在直接化学战剂威胁的团队,一些政府机构或军队也就引入了一系列防护措施,如化学战剂侦测装备、致命化学剂保护装备、防化服等。
化学战剂的威胁往往是隐蔽性的,预防和防护意识不断增长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只有加强预防、检测和个人防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我们的安全和生命的安全。
化学武器

Page
8
毒剂按毒理作用机理可以分为六大类: (1)神经性毒剂。这类毒剂具有极强的毒 性,是目前装备的毒剂中毒性最大的一类, 它是通过阻隔人体生命至关重要的酶来破坏 人体神经系统正常功能而致人于死地的。人 一旦吸入或沾染这类毒剂,就会中毒,并出 现肌肉痉挛,全身抽搐,瞳孔缩小至针尖状 等明显症状,直至最后死亡。当前,神经性 毒剂主要是指分子中含有磷元素的一类毒剂, 所以也叫含磷毒剂。这类毒剂主要包括沙林、 梭曼、VX等。
Page 13
(6)失能性毒剂,它也叫“心理化学武 器”,是造成思维和行动功能障碍,使受 袭者暂时失去战斗力的一类毒剂。它能使 一个正常人在一定时间内神经失常或陷入 昏睡状态。这种毒剂经常被用于特种部队 的奇袭行动。散布时通常呈烟雾状,可立 即生效,并且在短时间内失效,对人体不 构成生理损伤,因此国外也称这为“人道 武器”。其实它与武侠小说中的“蒙汗 药”、“夜来香”一类的毒药相似。目前, 这类毒剂中最主要的就是BZ。
Page 18
如与同口径的炮弹相比,对人员的杀 伤作用,化学炮弹要比普通炮弹大几 倍甚至十几倍。化学武器还具有一定 的持续性,常规武器通常只能是飞行 或爆炸瞬间起作用,而化学武器使地 面、空气或武器装备染毒后,其杀伤 作用会延续一定时间,少则几分种, 多则几天以上,使人防不胜防。
Page 19
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选择不同种类 的化学武器还可以完成不同的战争战 役目的,如想用军队占领对方的机场、 港口、重要的交通枢纽,或者想为己 方进攻扫平道路,就可以选择沙林、 氢氰酸、光气等暂时性毒剂,这些毒 剂杀伤作用只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 它只杀死对方的守卫人员而对已方占 领丝毫不受影响;
Page 21
二、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1、发现及防学武器之后一般采用集体防护和个 人防护。
化学武器防护PPT课件

2、随时根据“听、嗅、看、侦”作出判断。 3、发现毒物和危险品泄漏和污染,先自救,
采取对呼吸道、眼、皮肤的全面防护措施,尽 快撤离危险区,并进行消毒。
集体防护:
1、组织撤离 2、进行消毒
1991年9月3日凌晨2点,一辆装有2.4吨一甲胺
什么是毒剂?
战争中以毒害 作用杀伤人员、 牲畜,或毁坏 植物的有毒物 质叫做毒剂。
各武器素有
武 器
“无声杀手”之
标
称,它是主要以
识
化学毒剂侵入人
体,引发一系列
中毒症状,从而
杀伤、疲惫敌有
生力量及迟滞敌
军事行动的各种
武器器材的总称。
化学武器 是用爆炸、 喷洒或发烟 的形式施放 出来 。
的汽车在江西上饶市北郊沙溪镇因故泄漏。有毒气雾
波及约340亩产范围。事故发生后,人们毫无防护意
识,甚至有人跑到染毒区看热闹,最终导致全镇共
900多人中有600多人中毒,先后几十人死亡,同时
造成大量家禽、牲畜、池塘鱼类死亡,禾苗蔬菜枯萎,
存放的水果、食品变质,教训沉痛。但是,事故中有
一位中学教师临时用湿毛巾蒙住口鼻,沿上风方向安
化学事故的潜在威胁:
主要来自于化学工业 一是大量有毒气体
的泄漏引起中毒伤亡
二是爆炸
化学事故和化学武器一样具有:
突发性强 扩散速度快 受害面广 持续时间长 后果复杂等特点
回顾历史 警示今天
1984年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 部博帕尔市北郊的农药厂,突 然传出几声尖利刺耳的汽笛声, 紧接着在一声巨响声中,一股 巨大的气柱冲向天空,形成一 个蘑菇状气团,并很快扩散开 来。这不是一般的爆炸,而是 农药厂发生的严重毒气泄漏事 故。毒气的泄漏犹如打开了潘 多拉的魔盒。有30吨毒气化作 浓重的烟雾以5千米/小时的速 度迅速四处弥漫,很快就笼罩 了25平方公里的地区,数百人 在睡梦中就被悄然夺走了性命, 几天之内有2500多人毙命。这 就是震惊世界的博帕尔化学泄 漏事件,它直接致使3150人死 亡,5万多人失明,2万多人受 到严重毒害,近8万人终身残疾, 15万人接受治疗。
核化生武器及其防护学习教案

核化生武器及其防护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军事科技与国防》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核化生武器的基本概念、特点、种类及其防护方法。
重点介绍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原理、杀伤力和防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核化生武器的基本概念、特点、种类。
2. 掌握核化生武器的防护方法,提高自身防护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核化生武器的杀伤原理和防护方法。
教学重点:核化生武器的基本概念、特点、种类及其防护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资料、实物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核化生武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1)核武器:介绍核武器的定义、分类、杀伤力及防护方法。
(2)化学武器:介绍化学武器的定义、分类、杀伤力及防护方法。
(3)生物武器:介绍生物武器的定义、分类、杀伤力及防护方法。
3. 例题讲解:针对每种武器类型,讲解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其防护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教材中的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核化生武器基本概念、特点、种类。
2. 核化生武器防护方法。
3. 重点知识框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基本概念。
(2)列举三种核化生武器的防护方法,并说明其原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安全,了解我国在核化生防护领域的最新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国防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核化生武器的杀伤原理和防护方法。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核化生武器的杀伤原理和防护方法1. 核武器的杀伤原理:核武器主要通过核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光辐射、冲击波、早期辐射和放射性尘埃等对目标造成杀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
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
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
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
1915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
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
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
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
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
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三)毒剂的战术技术性能1.毒剂的战斗状态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发挥其杀伤作用的状态称为战斗状态。
它有蒸汽状、雾状、烟状、液滴状和微粉状五种。
毒剂以雾状和烟状分散在空气中,可形成毒剂气溶胶。
上述的几种毒剂战斗状态,构成了化学武器对人员的三种伤害形式:毒剂初生云:指化学武器使用后直接形成的毒剂蒸汽或气溶胶云团;毒剂液滴:指化学武器使用后,分散在地面、物体上的毒剂液滴;毒剂再生云:指由毒剂液滴自然蒸发出的蒸汽形成的毒剂云团。
2.中毒途径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
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是: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
(四)毒害剂量毒剂对机体引起某种伤害程度的量叫毒害剂量,又称中毒量。
由于中毒途径不同,毒害剂量的表示方法也不一样。
通过吸入引起中毒的毒害剂量用染毒浓度和暴露时间的乘积来表示;通过皮肤沾染吸收、口服或肌肉注射的毒害剂量用平均每千克体重所沾染的毒剂质量来表示。
(五)化学武器的战斗使用1.使用兵器按战斗使用,化学武器一般有毒剂炮弹、炸弹、导弹、火箭弹、航空布洒器、地雷、手榴弹和毒烟罐等,毒剂弹又可分为暂时性毒剂弹和持久性毒剂弹。
2.施放方法化学武器的施放方法有三种,即爆炸分散法、热分散法和布洒法。
3.化学武器的袭击方式化学武器的袭击,可根据不同作战目的采用不同方式,一般有杀伤性化学袭击、扰乱性化学袭击和迟滞性化学袭击三种。
(六)化学武器的杀伤特点化学武器不同于常规兵器,它有以下特点:1.以毒性杀伤人畜,不损坏设备器材常规兵器靠弹丸、弹片的撞击作用杀伤人员,而化学武器是通过毒剂的毒害作用,即与生命体中的重要生命物质发生作用而引起杀伤,对设备器材不造成损害。
2.伤害形式、中毒途径和毒害作用多不同种类的毒剂可造成空气、地面、物体、水源、食物等染毒,人员吸入染毒空气、皮肤或伤口接触毒剂液滴、误食染毒的水或食物时,都可引起不同的中毒症状,受到不同的毒害和杀伤。
3.杀伤范围广化学武器能使较大范围的空气和地面染毒,同时毒剂云团随风可扩散到一定地域。
此外毒剂云团还能渗入无防护设施和不密闭的工事、车辆、建筑物内,从而造成染毒,伤害隐蔽于其中的有生力量。
4.持续时间长常规兵器在爆炸瞬间起杀伤作用,而化学武器使用后,能对地面、空气、物体等造成较长时间的染毒,杀伤作用时间延长。
毒剂的杀伤作用时间,短的为几分钟,长的可达数小时、数天或数周。
5.受气象、地形条件影响大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雨、雪等气象条件对化学武器的使用影响极大。
条件有利时,能充分发挥其杀伤作用和扩大其杀伤范围,反之,则使其杀伤作用大大降低甚至无法使用。
如:风向不对,不便使用;风速过大会将毒剂云团迅速吹散,达不到杀伤浓度;气温高,毒剂挥发快;严寒时,某些毒剂会被冻结;降雨能冲掉毒剂液滴或使某些毒剂水解;降雪能使毒剂液滴暂时掩盖等。
地形条件对化学武器的使用也有一定影响。
如在山谷湿地、居民区和丛林中,毒剂云团不易传播和扩散,杀伤范围将缩小,但滞留时间长;高地、开阔地、水面等毒剂云团扩散快,杀伤范围大,但持续时间短;湖泊、稻地可使毒剂水解而降低毒性;土质疏松多孔的沙地能吸收液态毒剂而使蒸发速度减慢等。
(七)军用毒剂的分类军用毒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不同作战目的,通常有以下几种:1.按毒理作用分类可把毒剂分为五大类,外加刺激剂。
具体如下:(1)神经性毒剂以神经系统作用为主要毒害特征的毒剂。
现特指破坏胆碱能神经冲动传导的有机磷毒剂。
主要有梭曼(学名甲机基氟磷酸特异酯)、沙林(学名甲基氟磷酸异丙酯)和VX(学名S—β二异丙胺基乙基硫赶甲膦酸乙酯),它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皮肤吸收进入机体而引起中毒。
主要中毒症状是瞳孔缩小、胸闷、流泪、多汗、肌颤、全身痉挛等。
(2)糜烂性毒剂破坏肌体细胞,以皮肤或黏膜为主要毒害特征的毒剂。
主要有芥子气(学名2,2'——二氯二乙硫醚)、路易氏气,人员主要通过接触毒剂液滴被皮肤吸收而中毒,也能以蒸汽(气、雾)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杀伤人员,中毒作用比较缓慢,主要中毒症状是皮肤炎症、起泡、溃烂等。
(3)全身中毒性毒剂抑制组织细胞内的呼吸酶系,致使全身不能利用氧气而引起组织细胞内窒息的毒剂,又称血液中毒性毒剂或含氰毒剂。
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氰。
人员可通过吸入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
主要中毒症状是口舌麻木、呼吸困难、皮肤鲜红、痉挛等。
(4)失能性毒剂能造成人员暂时失去正常的精神、躯体功能,从而丧失战斗能力的毒剂,简称失能剂。
其致死剂量远大于失能剂量,通常不会引起死亡或永久性伤害。
主要作用是改变或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作用时间较长。
主要有BZ(学名二苯羟乙酸—3—喹咛环酯),人员可通过吸入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
主要中毒症状是精神错乱、幻觉、嗜睡、身体瘫痪、体温或血压失调等。
(5)窒息性毒剂主要损害肺组织、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破坏的毒剂,又名伤肺性毒剂。
人员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毒害作用缓慢。
主要有光气(学名二氯碳酰),中毒症状是咳嗽、呼吸困难,皮肤从青紫发展到苍白,咳出粉红色泡沫状痰等。
(6)战争、控暴两用刺激剂主要作用为刺激眼、鼻、喉及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的化学物质,能使人员迅速出现流泪、眼痛、喷嚏、咳嗽、恶心、呕吐、胸痛、头痛以及皮肤灼痛等症状。
主要有苯氯乙酮、亚当氏气(学名氯化二苯胺胂)、CS(学名邻—苯甲基丙二腈)等,人员可通过接触、吸入中毒,毒害作用迅速。
几种常见毒剂的种类和性能2.按杀伤作用持续时间分类暂时性毒剂:是指主要造成空气染毒的毒剂,其杀伤作用持续时间比较短,只有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如沙林、氢氰酸、光气、BZ等。
持久性毒剂:是指主要以毒剂液滴造成人员、地面、物体、水源等染毒的毒剂,其杀伤作用可长达数小时、数天或数十天。
如芥子气、路易氏气、VX。
3.按杀伤作用的速度分类速效性毒剂:这类毒剂能使人很快出现中毒症状,战斗中能使对方人员迅速致死或暂时失能而丧失战斗力。
如沙林、氢氰酸、CS。
非速效性(延缓性)毒剂:这类毒剂中毒症状通常在1至数小时后才能出现,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影响对方人员的战斗力。
如芥子气、路易氏气。
4.按杀伤作用后果分类致死性毒剂:此类毒剂毒性强,主要用于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削弱战斗力。
如沙林、梭曼、氢氰酸。
非致死性毒剂:此类毒剂使用后,一般不会造成死亡,但能使对方迅速出现暂时降低战斗力的现象。
如BZ、CS。
二、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是为了避免和减少遭受化学武器袭击的人员伤害,因此,在人防部门领导下,加强平时的防护准备,做好防护、消毒、急救等工作,对保护人民、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护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观察与侦察及时发现敌人使用化学武器,迅速采取防护措施就能避免受毒剂伤害。
除使用专业装备、器材进行侦察报知外,还可从下述种种迹象来判断化学袭击。
用飞机布洒毒剂的特征是:飞机低飞,机翼下方喷出烟雾,就象飞机布洒农药一样,在飞机经过的地面或植物上可发现液滴或粉末;若用毒剂弹,爆炸时声音低沉、弹坑浅而小,弹坑附近可能有液滴斑点或粉末,有时有异味。
动物、植物、昆虫同时大范围出现异常现象。
如鸟、鸡、兔、狗等出现站立不稳、呼吸困难、瞳孔缩小或散大、抽筋等中毒反应症状;蜂、蝶、蝇等抖动翅膀、飞行困难;植物叶子、花朵卷缩、枯萎,出现异常变色班点等。
若上述现象在一定地域内同时发生,可作为发现染毒的一种特征。
人员有异常感觉。
当空气中出现某种气味或有刺激感觉时、或人员出现视力模糊、流泪呼吸困难、胸闷、皮肤有灼烧感觉时,可能是空气或地面染毒,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并进一步观察、侦察。
此外,敌方施放毒剂还会考虑天气的气象条件和时间因素,如风向、风速适合,拂晓、黄昏时间适宜等。
(二)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在判明敌人可能进行化学袭击后,要积极作好防护准备,不失时机地采取防护措施。
1.敌化学袭击时的防护人员对化学武器的防护的基本方法,一是利用有密闭、滤毒通风等防护设施的工事进行集体防护,一是利用个人防护器材进行个人防护。
利用防护工事进行防护时,应根据指挥人员的命令有组织地进入,不得随意进出,以防带入毒剂,降低防护效能。
为了减少工事内氧气的消耗,工事内人员要尽可能减少各种活动,各就各位。
当接到化学袭击警报时,个人应迅速戴上防毒面具或其他简易防护器材进行防护,尢其是做好对呼吸道和眼睛的防护。
当敌人使用持久性毒剂时,还应进行全身防护,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等,穿好防毒靴套或用就便材料包裹腿脚,戴好防毒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