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缓冲距离最大允许值的计算方法
论-曳引式电梯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的相关规定及计算方法

( 3 ) 井道顶部的最低部件与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 自由垂直距 H ; ( 4 ) 井道顶部的最低部件与导靴或滚轮或护栏 最高部分之间的 自由垂直距 离H ,
型和耗能型 , 只要 电梯井道有 足够 的顶部 空间, 对重缓冲距可 以足 够大, 如顶层高度不够充足但又能满足极限开关在接触缓冲器之前
牌标识 的压缩行程为计算依据 , 蓄能型的缓冲器以型式试验的数据 为计算依据 。
2 标准和枣令 技术规范 相关耍求
3 . 3 依据 G B 7 5 8 8 - 2 0 0 3 对 井道 顶层 空间 的不 同具 体要 求, 按 G B 7 5 8 8 - 2 0 0 3 (  ̄ 电梯制造和安装安全规范 5 . 7 . 1 . 1 对 曳引驱动 以下式子计算 出可能的对重缓冲距x 电梯 的顶 部间距有 以下规定 , 当对重完全压在它 的缓冲器上 时 , 应 X1 H1 一 Y~ ( 0 . 1 + o . 0 3 5 u 。 ) I 同时满足下雨四个条件: X2 = H2 - Y- - ( 1 , 0 + 0 , 0 3 5 u ) ; ( 1 ) 轿厢导轨长度应 能提供不小于0 . 1 + 0 . 0 3 5 u ( m) 的进一 步的 X3 = H3 m Y~ ( 0 . 3 + 0 . 0 3 5 u。 ) ; 制导 行程 ; X4 = H 一 Y~( Q . 1 + 0 . 0 3 5 u ) 。 ( 2 ) 符合8 . 1 3 . 2 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 不包括5 . 7 .
3 . 4依据以上计算结果, 确定最大允许缓 冲距 1 . 1 c 】 所述的部件面积 , 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 的水平 取x 、 、x 、X 中的最小值就是允 许的最大对重缓 冲距 。 面( 包括 梁和 固定在井道顶下 的零部件) 之间的 自由垂 直距离不应小 3 . 5在 对重 缓 冲器 附近 , 标 注 出醒 目、 永 久 的 允许 的最 大 对 于1 . 0 + 0 . 0 3 5 1 ) ( m) ; 重 缓 冲 距 标 识 ( 3 ) 井道顶 的最低部件与 : 需要说 明的是 , 从安全角度考虑 , 在满足极限开关在接触缓冲 1 ) 固定在轿厢顶上 的设备 的最高部件之 间的 自由垂直距离[ 不 器之前动作 的前提下 , 对重缓冲距 以小 为好 。 理论上 , 当电梯安装完 包括 下面2 】 所述 及的部件 , 不应 小于0 . 3 + 0 . 0 3 5 u ( m) 。 毕后顶部空 间的大就基本 固定 下来 , 但实 际上 电梯在使 用过程 中 2 ) 导靴或滚轮 、 曳弓I 绳附件 和垂直滑动 门的横梁或部件 的最高 曳引钢 丝绳会不可避 免地 出现伸长现象 , 那么对重与对重缓冲器之 部分 之间的 自由垂直 距离不应小于0 . 1 + 0 . 0 3 5 u 0 ( m ) 。 TS G T 7 0 0 1 -2 0 0 9 中第3 . 1 0 项要求极 限开关应 当电梯安装完 毕后 电梯在最上面层站平层 时轿厢顶部和井道 间的距 离越来越小 . 并且在缓冲器被压 缩期 间保持 顶部之 间的距离是固定 的值 , 但 电梯在使用过程 中曳引钢丝绳反复 在轿厢 或对重接触缓冲器前起作用 ,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发表时间:2018-12-17T15:41:25.8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作者:马开宇[导读] 摘要:随着检验理论的发展及检验工作的改革,对重缓冲距项目的检验要求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过去的实际测量变为观察划线。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扬州分院江苏省扬州市 225003摘要:随着检验理论的发展及检验工作的改革,对重缓冲距项目的检验要求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过去的实际测量变为观察划线。无论哪种检验方式都存在缓冲器越程的取值范围。电梯缓冲器越程关系到电梯的安全,这一距离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维护保养人员不安全的存在。为此,笔者就针对此问题进行以下论述。关键词:对重缓冲距;顶部空间前言:对重缓冲距是电梯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参数,其值的大小在超出一定范围后将影响到电梯的安全运行。由于缓冲距允许值的大小不仅涉及井道顶部空间设计值,还受到其它项目检验判定的影响,而目前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论述,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一、工况分析图1为电梯井道平面图,图2为电梯在顶层端站平层时对重所处位置,图3为对重缓冲器被"完全压缩"时的工况,图4为井道顶层空间,由图1中可知外缘水平自由距离为222mm。根据GB7588-2003中8.13.3.2(注:以下文中所提及的条款号均对应GB7588-2003中条款号),考虑到护栏扶手外缘水平的自由距离,扶手高度为:a) 当自由距离不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0.70m;b)当自由距离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1.10m。可知该电梯轿顶护栏高度为700mm即可(由图4可见)。图2中可知对重缓冲距定为200mm且该缓冲器是高度为80mm的蓄能型缓冲器。图3为对重缓冲器被“完全压缩”时的工况。此时按10.4.1.2对于非线性蓄能型缓冲器提到的术语"完全压缩n是指缓冲器被压缩掉9 0%的高度。即其被压缩了80x90%=72mm。因此对重与图2中相比,下降了200+72=272mm。此时图4中的原本在顶层端站平层的轿厢应该被对重上拉了272mm。参照5.7.1.1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H0.035V2(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注:0.035v2表示对应于115%额定速度v时的重力制停距离的一半。即=0.0337v2,圆整为0.035V2。(其中115%的额定速度是源于0.3.12当轿厢速度在达到机械制动瞬间仍与主电源频率相关时,则此时的速度假定不超过115%额定速度或相应的分级速度。)b)符合8.13.2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不包括5.7.1.1c]所述的部件面积,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v2(m);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035v2(m)。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v2(m)此时,由图4不难测出5.7.1.1中的各值,详见下表。由此可见最小差值为73mm,所以该电梯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不应大于200+73=273mm。二、最大值的意义每台电梯在设计之初,其对重缓冲距就是固定了的。但在实际使用中,曳引钢丝绳被不断拉伸,导致对重缓冲距逐步减小。按照10.5.1极限开关应在轿厢或对重位(如有)接触缓冲器之前起作用,并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的要求。如果对重缓冲距减小到先于极限开关起作用,就会有安全隐患。此时维保人员会对钢丝绳进行切割,以确保能满足10.5.1的要求。那么切割多少就是一个问题了。切得少,于事无补;切得多,会导致轿厢在极端清况下,不能有效保护轿顶维保人员的安全。此时标明对重缓冲器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那切割多少,现一目了然。既方便了维护保养的操作,也保障了电梯的安全运行。三、检验注意事项检规和标准中许多项目是相互关联的,检验中在对电梯的某个项目进行判定时除了考虑与该项目直接相关的内容外的,还应考虑是否与其它项目存在关联。通过上述案例可知在检验对重缓冲距时应注意:(1)监督检验时,对重最大缓冲距通常会在缓冲器附近标出,检验员在对该值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判定时,应验算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多发生在无机房电梯,部分无机房电梯会将曳引机布置在对重导轨上方,占用了对重导轨的部分行程,实践中,多数该类电梯的对重最大缓冲距取值为所测得对重缓冲距值加上对重制导余量值。(2)定期检验时,由于电梯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会伸长,钢丝绳通常会被裁短,为了减少裁剪次数,通常会多裁掉一些,而以加墩子的形式来满足对重缓冲距在原有的允许范围内,这样对重框整体就上移了一段,当轿厢蹲底完全压缩缓冲器时,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就可能不足,此时不应直接判定对重缓冲距符合要求,应重新测量计算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是否符合要求,符合了以后,还需重新标注最大允许值。四、结束语缓冲器是电梯失控后安全保证的最后一道防线。缓冲距是保证轿顶工作人员安全的必备措施之一。为使缓冲距的检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上的取值范围是笔者的一点拙见。仅供电梯工作者们参考。参考文献[1]T 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2]何若泉,谢柳辉,张宏亮.电梯检验工艺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12.[3]张成钢.电梯的顶部空间和对重越程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监督检验方法的探讨[J].福州: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1,6.。
曳引电梯对重至缓冲器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的计算

曳引电梯对重至缓冲器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的计算
曳引电梯对重至缓冲器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的计算,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电梯对重的重量和形状:电梯对重的重量和形状会直接影响其下落速度和撞击力,从而影响缓冲器的承载能力。
2. 缓冲器的类型和规格:不同类型和规格的缓冲器具有不同的承载能力,需要根据电梯对重的重量和形状选择合适的缓冲器。
3. 电梯井道的高度:电梯井道的高度决定了电梯对重下落的最大高度,以及缓冲器需要承受的最大冲击力。
4. 安全要求: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需要考虑安全系数,确保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以进行如下计算:
1. 确定电梯对重的重量和形状,计算其下落速度和撞击力;
2. 根据电梯对重的重量和形状选择合适的缓冲器类型和规格;
3. 计算电梯对重下落的最大高度,即电梯井道的高度减去电梯对重和曳引机械设备的高度;
4. 根据缓冲器的承载能力和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确定安全系数,计算缓冲器最大允许垂直距离。
以上计算结果应当在实际施工中得到验证,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 1 -。
【计算公式】电梯对重架长度、底坑深度、顶层高度

1466 2144 2579 够
mm mm mm
3000 2450 3900
mm mm mm
有机房顶层高度
轿厢地坎到上导靴的距离: 轿厢地坎到轿顶上面的距离: 轿厢地坎到轿顶最高部件的距离: 制导行程 冲顶时人的活动空间 最高部件 顶层高度够 H1= H2= H3= 3300 2452 3050 3735 3787 3685 mm mm mm mm mm mm
轿厢在顶层平层时对重进入底
轿厢在一层平层时对重进入顶
对重所
对重
底坑实际所需深度:
底坑深度够
有机房对重架
对重块数量: 对重块厚度: 实际堆放对重块空间: 对重架所需L值: 对重架所需总长度: 可输入L值: 对重架最终长度: 28 85 2380 3112 3422 3300 3610
有机房顶层高度
轿厢地坎到上导靴的距离
轿厢地坎到轿顶上面的距离 制导行程 冲顶时人的活动空间 最高部件 顶层高度够 mm
轿厢地坎到轿顶最高部件的距离
H
H
对重架长度够 对重块上表面到立梁开 口连接板下表面的距离 188
轿厢在顶层平层时对重进入底坑的距离(a): 轿厢在一层平层时对重进入顶层的距离(b): 对重所需顶层高度: 对重侧顶层高度:
底坑深度计算公式
缓冲器型号: 缓冲器高度: 地板厚: 底坑深度: 缓冲间隙: 缓冲行程:
地坎到轿厢最低部件的距离:
速度 1 mm mm mm mm mm mm mm HB= 轿厢高度(含装饰顶)= 顶层高度: mm mm mm mm mm mm mm
HP8113 84 3 1800 250 50 828 1228
电梯井道顶部间距对对重缓冲器距离要求

电梯井道顶部间距对对重缓冲器距离要求为防止电梯冲顶,在电梯上都设置有:上端站强迫减速开关、上限位保护开关、上极限保护开关、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对重缓冲器等作为安全保护装置。
其中,上限位保护开关及上极限保护开关均是通过制动器制动来达到保护电梯安全的。
当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位置制动器失效、对重重量又大于轿厢重量时,电梯将向上溜车发生冲顶事故,这时GB10060-19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中4.5.1条"当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位置时,对于蓄能型缓冲器,缓冲器顶面与对重装置撞板之间的距离应为200mm~350mm,对于耗能型缓冲器,此距离应为150mm~400mm"。
此规定中对重与缓冲器距离能否满足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5.7.1、5.7.1.1条规定的电梯井道顶部间距,能否保证轿厢和乘客安全呢?现就此进行分析论证。
一、GB7588-2003标准对对重缓冲器距离的要求对重缓冲器距离是指: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时,对重装置撞板与缓冲器顶面之间的距离。
根据GB7588-2003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5.7.1、5.7.1.1条规定:"曳引驱动电梯的井道顶部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b)、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V2m;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3+0.035V2m;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V2m;d)、轿厢上方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的长方体为准......。
电梯轿厢顶部安全空间分析与计算

174
Zonghe Yanjiu◆综合研究
断路器的监视与防跳回路研究
邹超勋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阳江供电局,广东 阳江 529800)
摘 要:在断路器的控制回路中,位置监视和防跳回路相当重要,在控制回路中它们并不是单独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当采用不 同的防跳回路时,位置监视回路该如何接入才能起到监视整个合闸或分闸回路的作用,是值得技术人员关注的问题。 现讨论使用不同防 跳回路时监视回路的接法,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控制回路;监视回路;断路器防跳
0 引言
在断路器的控制回路中,位置监视回路不仅能反映断路 器的工作状态,同时也作为判断控制回路断线或控制电源消 失的判据, 而防跳回路起着防止断路器在故障时反复分合闸 引起设备故障或人身事件的作用。 一般保护装置的操作箱和 断路器机构箱均设计有监视和防跳回路。
1 断路器监视回路和防跳回路原理
综合研究◆Zonghe Yanjiu
电梯轿厢顶部安全空间分析与计算
陈莹
(兵团特种设备检验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1)
摘 要:电梯作为楼宇中的垂直交通运输工具,其安全性能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电梯轿厢作为运输载体,其顶部安全 空间的距离也影响着电梯的运行安全,现通过对电梯轿厢顶部安全空间不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检验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确保电梯 的运行安全。
图1 轿厢在顶层平层 即:
HM≤La测-HD-(0.1+0.035v2) HM≤Lb测-HD-(1+0.035v2) HM≤Lc测-HD-(0.3+0.035v2) HM≤Ld测-HD-(0.1+0.035v2) 考虑T7001§3.2.1的④,轿顶上方应当有一个不小于0.5 m× 0.6 m×0.8 m的空间(任意平面朝下即可),则HB≥HD+HM,即 HM≤HB-HD。 如图2所示,设当轿厢在底层端站平层时,测得T7001§3.2.2 对重导轨的制导行程为LX,轿厢船形撞尺长到下极限开关的距 离为JX,当轿厢完全压缩在缓冲器上时,对重导轨的进一步制 导行程为LY=LX-HJ-HX。当T7001§3.2.2满足最低要求时,对重导 轨制导行程的富余量为: ΔH=LY-(0.1+0.035v2)=LX-HJ-HX-(0.1+0.035v2) 对重导轨的进一步制导行程最多再增加ΔH,即: HM≤HS+ΔH=HS+LX-HJ-HX-(0.1+0.035v2)
电梯对重缓冲器最大允许垂直距离计算方法

电梯对重缓冲器最大允许垂直距离计算方法电梯对重缓冲器是电梯安全装置的一种,用于吸收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冲击力,并保护电梯本身和乘客的安全。
在安装电梯对重缓冲器时,需要计算出其最大允许垂直距离,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装的稳定性。
计算方法如下:
1. 首先,需要知道电梯对重的重量,包括电梯本身、乘客和货物等。
2. 然后,计算出电梯对重缓冲器在最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吸收的冲击力,即电梯对重向下运行时的冲击力。
3. 接下来,根据电梯对重缓冲器的规格和型号,查找其技术参数表中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
4. 最后,将计算出的冲击力与缓冲器的垂直距离进行比较,确保其在运行时能够正常吸收冲击力并保证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电梯对重缓冲器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应根据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进行计算,严禁超过规定范围。
同时,在安装过程中应按照相关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电梯对重缓冲器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 1 -。
缓冲距及算法 2

缓冲距、顶部空间和底坑空间检测记录
下侧1995mm;4.轿顶护栏距顶部760mm;5.最底层平层时对重导靴距顶部710mm;6. 最底层平层时护脚板距地面600mm;7. 最底层平层时绳轮距地面900mm
缓缓冲距、顶部空间和底坑空间检测记录
项目名称:
其他具体参数如下:1.轿厢地坎至导靴距离d ;2.轿厢地坎至轿顶轮距离e ;3.顶层空间尺寸为f ;4.轿厢地坎至轿顶距离g ;5.轿厢地坎至轿底最低部件距离m ;6.轿厢地坎至护角板下面距离n; 底坑距离h
缓冲距、顶部空间和底坑空间检测记录
e=3200(mm);3.顶层空间尺寸为f=4800(mm);4.轿厢地坎至轿顶距离g=2420(mm);5.轿厢地坎至轿底最低部件距离m=640(mm);6.轿厢地坎至护角板下面距离n=760(mm);底坑距离h=200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重缓冲距离最大允许值的计算方法
1、测量出对重缓冲距离(轿厢在顶层平层时)
2、将轿厢开到上端站平层,测量出上述距离包括:制导行程,站人距离,最高部件与顶部
距离,绳头到顶部距离。
3、短接上限位上极限,轿厢检修上行至打滑状态,测量处上打滑距离。
4、计算出对重缓冲器压缩行程。
5、用额定速度代进上述四个公式计算出相应数值,
6、用上述四个实测值减掉由公式计算出的相应数值,取一个最小值作为计算值,
7、用这个计算值减掉缓冲器压缩行程即为对重缓冲器的最大允许距离。
一般做法是:
首先:在缓冲器没有压缩前的水平面对应的井道壁(可以明显观测处)划一标识A,即缓冲器压缩后应该复位的平面位置;
第二:根据A标识,在顶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若是蓄能型缓冲器,则在该A 标识垂直距离350mm处再划一标识(表示对重缓冲距应该在这两标识之间);若是耗能型缓冲器。
则在该A标识垂直距离400mm处再划一标识;若在顶部空间不足情况下,应该根据GB7588-2003标准满足5.7.1.1的要求时,计算对重缓冲距的允许值,根据该允许值在A标识上垂直距离处再划一标识即可。
附:GB7588-2003标准5.7.1.1项:
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
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1+0.035υ2(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
b)符合8.13.2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不包括5.7.1.1c]所述的部件面积],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υ2(m);
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
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035υ2 (m)。
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υ2 (m)。
d)轿厢上方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
0.50m×0.60m×0.80m的长方体为准,任一平面朝下放置即可。
对于用曳引绳直接系住的电梯,只要每根曳引绳中心线距长方体的一个垂直面(至少一个)的距离均
不大于0.15 m,则悬挂曳引绳和它的附件可以包括在这个空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