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微生物筛选
微生物出发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培养基内的药物浓度呈线 性梯度,一端浓度高,另一端 浓度低。若在梯度平板上涂布 经过诱变的菌悬液,经培养后, 某些突变的菌株就可以在适当 药物浓度的培养基表面生长, 然后选择在较高药物浓度下生 长的菌株,分离培养即可得到 抗药性突变株。
琼脂平板 活性圈法:
•打孔+发酵液
•滤纸片
流式细胞仪
通过测量细胞及其他生物颗粒 的散射光和标记荧光强度,来快速 分析颗粒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并可 以对细胞进行分类收集,可以高速 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 细胞中测得多个细胞特征参数,进 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具有速度快、 精度高、准确性好等特点。
热带雨林
生产废水中微生物降解菌的分离与 筛选
样品采集: 受污染水样的采集 准备:灭菌盛水容器,水下10-15cm采样, 保存备用 水底污泥的采集(如污水处理车间曝气池)
样品的处理
水样的过滤 污泥悬液的制备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①富集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 一号培养基) ②选择培养基(以污染物为唯一碳源)
工业微生物出发菌株 的分离与筛选
工业微生物最初都来源于自然界,如土壤, 水混杂有各种微生物 的样品,需进行目的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育种出发菌株的选择
首先从自然界获得所需要的菌株 把分离的到的野生型菌株进行纯化和代谢 产物鉴定
具备生产潜力
育种出发菌株的来源
从菌种保藏机构购买(经历多次育种处理 的菌株) 从传统产品中分离历经生产考验的菌株 从相关科研机构索取 从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
微生物样品的采集
从自然界分离出发菌株
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 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 目标微生物的分离 鉴定和分类 一般过程 采集微生物样品→预处理→培养→单菌落分离→ 选择单菌落→产物鉴定→菌种鉴定
工业菌株的筛选及其应用

工业菌株的筛选及其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而对于工业菌株的筛选,早已成为了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工业菌株的筛选能够为生产提供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微生物资源,因此备受工业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工业菌株的筛选以及它们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一、工业菌株的筛选1. 抗生素生产菌株的筛选抗生素是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而这些产物的生产是受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抗生素生产菌株的筛选可以通过组织微生物菌株库或样品筛选出合适的菌株进行研究。
而深入探索抗生素生产菌株的代谢途径,则可通过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来实现。
2. 酶类生产菌株的筛选相信大家都做过菌落PCR,相较于传统需分离纯化工艺进行酶活度测定,菌落PCR可以更快速、可靠地测定酶类的活性。
因此采用菌落PCR在筛选酶生产菌株上具有极高的效率。
同时,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更深入了解菌株中产酶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以及途径,有助于优化交叉反应影响生产效率的酶类工业制程。
3. 代谢物生产菌株的筛选微生物代谢途径的不同,可能导致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在代谢物生产菌株的筛选中,可以通过利用高通量筛选、基因电转化、表达筛选等多种方法来筛选出最佳的代谢物生产菌株。
这些菌株在医药、健康食品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工业菌株的应用1. 医药工业微生物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医药领域的进展。
许多药物,包括抗生素、酵素药、胰岛素、肝素等均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的。
同时,利用误差拼接和遗传修饰等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还可开发出新型抗生素等药物。
2. 能源工业微生物在生物燃料和生物氢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利用微生物代谢子或藻类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质或能量。
通过利用微生物这一天然的能源转化系统,可以实现包括生物柴油、生物气体等在内的多种生物燃料的制备。
3. 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保鲜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利用酵母菌发酵食材,可以制备出各种口感独特、品质稳定的面包、酸奶等食品。
工业生产菌的筛选步骤

工业生产菌的筛选步骤
工业生产菌的筛选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标本采集:这是第一步,需要从各种可能的环境或样本中收集微生物。
采集标本的原则是,样品来源越广,获得新菌种的可能性越大。
同时,需要了解目标产物的性质和可能产目标产物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生理特征,以便更好地选择采样地点和方式。
标本材料预处理:收集到的样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分离和纯化。
这一步通常包括样本的破碎、稀释、过滤等操作。
富集培养:为了提高目标微生物的浓度,通常需要进行富集培养。
这一步通过提供有利于目标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其数量增加,便于后续的分离和筛选。
菌种初筛:在富集培养后,需要对微生物进行初步的筛选。
这一步通常基于微生物的某些特定生理特征或代谢产物进行,如抗菌活性、酶活性等。
性能鉴定:初筛得到的菌种需要进一步进行性能鉴定,以确定其是否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
这一步通常包括对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产物产量、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估。
菌种保藏:最后,对于筛选得到的优良菌种,需要进行妥善的保藏,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和生产使用。
这些步骤可能需要反复进行和优化,以获得最适合工业生产
的菌种。
工程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与应用

工程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与应用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工业的发展,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微生物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究。
微生物菌群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生命体系,能够应对环境中多种物质的降解和去除,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重点探讨工程微生物的菌种筛选和应用。
一、工程微生物菌种筛选的目的和方法工程微生物菌种筛选是指从大量微生物株中筛选出具有特定代谢能力或功能的微生物菌种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应对特定的污染状况,提高菌株的降解能力和适应性。
该过程是一个繁琐且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采集样品。
样品可以来自自然界的水、土壤、沉积物等,也可以是工业废水、污泥等。
采集样品时需要将其保存在低温条件下,以保证样品的活性和纯度。
2.初步筛选。
通过对样品的处理和培养,筛选出能够生长和代谢的微生物并进行初步鉴定。
这一步是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其目的是为了缩小菌群的范围,快速筛选出高效菌株。
3.筛选检测。
通过对筛选得到的微生物菌株进行实验,测定其代谢产物和降解效果,以确定其适用范围和生命周期。
4.优化培养。
通过优化菌株的培养温度、pH值、培养基等条件,提高其生长速度和降解效率。
二、工程微生物菌种的应用工程微生物菌种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环境治理和工业污染治理方面。
以下是工程微生物的应用实例:1. 生物治理:通过采用便携式微生物处理系统,将工业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成生态有机肥料。
当这种有机肥料被施用到耕种土地上后,又可以循环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并且将剩余的污染物转换成无害的土壤物质,缓解了土壤和环境的压力。
这种生物治理可以在单一的应用中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影响,同时还能促进微生物生长和微生物群落的氮过程。
2. 生物降解:通过研究新的微生物降解菌种,可以在工业废水软化方面得到极好的应用。
在废水软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可以将废水中的某些离子进行降解和转换,从而降低废水的污染程度,减轻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第二节 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
一、从土壤中采样
1.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通气状况
5-25cm土层,适合微生物生长,每克土中含菌数约几 十万到几十亿个。酵母菌分布土层最浅,约5—10cm,霉菌 和好氧芽孢杆菌也分布在浅土层。
2.
土壤酸碱度和植被状况
偏碱土壤环境,适合于细菌、放线菌生长。偏酸的土 壤环境下,霉菌、酵母菌生长旺盛。 植物根部的分泌物有所不同,即植被对微生物分布也
采样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用取样铲,将表层5cm左右的浮土除去,取5—25cm处的
土样10—25g,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内扎好。北方土壤
干燥,可在10—30cm处取样。给塑料袋编号并记录地点、土 壤质地、植被名称、时间及其他环境条件。
一般样品取回后应马上分离,以免微生物死亡。如果样
品较多,或到外地取样,路途遥远,难以做到及时分离,则
2.极端环境条件的影响 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或高辐射强度的环境 下,也有少数微生物存在,这类微生物被称为极端微生物。 生活所处的特殊环境,导致它们具有不同于一般微生物的 遗传特性、特殊结构和生理机能,因而在冶金、采矿及生 产特殊酶制剂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第三节 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
(1) 纸片培养显色
将饱浸含某种指示剂的固体培养基的 滤纸片搁于培养皿中,用牛津杯架空, 下放小团浸有3%甘油的脱脂棉以保湿, 将待筛选的菌悬液稀释后接种到滤纸 上,保温培养形成分散的单菌落,菌 落周围将会产生对应的颜色变化。
(2) 变色圈法 将指示剂直接掺入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待筛选菌悬液的单 菌落培养,或喷洒在已培养成分散单菌落的固体培养基表 面,在菌落周围形成变色圈。 a. 在含淀粉的平皿中涂布一定浓度的产淀粉酶菌株的菌悬液, 使其呈单菌落,然后喷上稀碘液,发生显色反应。变色圈 越大,说明菌落产酶的能力越强。而从变色圈的颜色又可 粗略判断水解产物的情况。 b. 筛选果胶酶产生菌时,用含0.2%果胶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平板,对含微生物样品进行分离,待菌落长成后,加入0.2 %刚果红溶液染色4h,具有分解果胶能力的菌落周围便会 出现绛红色水解圈。 c. 分离内肽酶产生菌时,除了用酪蛋白外,还可以用吲羟乙 酸脂为底物加到分离培养基内,产生蛋白酶的菌落由于水 解吲羟乙酸脂为3-吲羟吲哚,后者能氧化生成蓝色产物,根 据呈色圈便可选出平板上产蛋白酶的菌落。
第六章 工业微生物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第二节 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是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 的生理特性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 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 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分离到 所需要的菌株。
富集培养主要根据微生物的碳、氮源、pH、温度、 需氧等生理因素加以控制。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 行富集。
一、土壤中采样
土壤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含细菌数量最多,且每克土壤的 含菌量大体有如下的递减规律:细菌(108)>放线菌 (107)>霉菌(106)>酵母菌(105)>藻类(104)>原 生动物(103),
(一)根据土壤特点
1、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通气状况
耕作土、菜园土、津郊土壤;森林土,采土样最好 的土层是5~25cm。一般每克土中含菌数约几十万到几 十亿个,并且各种类型的细菌和放线菌几乎都能分离 到。
1. 根据微生物营养类型
森林土 纤维素酶产生菌 ; 蛋白酶和脂肪酶 蛋白 肉类加工厂附近和饭店排水沟 的产生菌;
面粉加工厂、糕点厂、酒厂及淀粉加工厂 酶、糖化酶的菌株 ;
蜂蜜、蜜饯、甜果
酵母;
2. 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高温酶产生菌时,通常到温度较高的南方,或温泉、 火山爆发处及北方的堆肥中采集样品; 分离低温酶产生菌时可到寒冷的地方,如南北极地区、 冰窖、深海中采样; 分离耐压菌则通常到海洋底部采样。
产生电子脱色,形成淡白色晕圈。
3、生长圈法
用于分离筛选氨基酸、核苷酸和维生素的产生菌。
利用某些具有特殊营养要求的微生物(营养缺陷型菌 株)作为工具菌,要分离的微生物能在一般培养条件下 生长而合成该营养物而使工具菌能生长,形成生长圈 。 如嘌呤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与不含嘌呤的琼脂混合 倒平板,在其上涂布含菌样品保温培养,周围出现生长 圈的菌落即为嘌呤产生菌。
微生物的筛选

根据采样计划,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采样方法进行采样,记录采样点的环境信息和样品采集情况。
采样过程
样本采集
样品富集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初步的富集和稀释,增加微生物细胞的浓度,提高筛选的效率。
样品处理
对富集后的样品进行破碎、匀浆、离心等处理,使微生物细胞裂解、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Fra bibliotek样本预处理
选择培养基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分析
对分离得到的菌落进行统计和计数
对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如16S rDNA测序等
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等分析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目标菌株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分析目标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和遗传特性
探讨目标菌株在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验结论
微生物筛选的注意事项
食品领域
环保领域
化工领域
微生物筛选在食品领域中主要应用于食品防腐剂的研究和开发,以及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和鉴定。
微生物筛选在环保领域中主要应用于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研究,以及环境监测和评估。
微生物筛选在化工领域中主要应用于生物催化、生物修复以及生物制浆等研究。
微生物筛选的基本步骤
02
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制定采样计划,准备采样工具、容器、试剂等。
微生物筛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发展趋势
THANKS
感谢观看
纯化方法
微生物的纯化
传统鉴定方法
采用形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等方法对纯化的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其种属和分类地位。
现代鉴定方法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16S rRNA基因测序、宏基因组测序等,对微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
微生物的鉴定
微生物筛选的实验设计
工业微生物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根据微生物对环境因子旳耐受范围具有可塑性旳 特点,可经过连续富集培养旳措施分离降解高浓 度污染物旳环境保护菌。例如:降解高浓度苯胺 旳微生物分离;环己烷降解菌旳分离
2、控制培养条件:pH、温度及通气
富集培养基旳pH值调整到被分离微生物旳要求 范围不但有利于本身生长,也可排除一部分不需要 旳菌类。
搜集和筛选 旳途径:
➢向菌种保藏机构索取有关旳菌株,从中筛选所需 菌株
➢由自然界采集样品,如土壤、水、动植物体等, 从中进行分离筛选
➢从某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目旳菌株,如从酱油中分 离蛋白酶产生菌,从酒醪中分离淀粉酶或糖化酶旳 产生菌等
本章内容
一、 含微生物样品旳采集 二、 富集培养 三、 好氧微生物旳分离 四、厌氧微生物旳分离
3)、生长圈法
一般用于分离筛选氨基酸、核 苷酸和维生素旳产生菌 工具菌(指示菌)是某些相相应旳营养缺陷型菌株
将待检菌涂布于高浓度工具菌并缺乏所需营养物旳平板 上进行培养,若某菌株能合成平板所需旳营养物,在该 菌株旳菌落周围便会形成一种混浊旳生长圈
如 嘌呤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与不含嘌呤旳琼脂混 合倒平板,在其上涂布含菌样品保温培养,周围 出现生长圈旳菌落即为嘌呤产生菌
筛选霉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四环素等抗生素克 制细菌,使霉菌在样品旳百分比提升,从中便于分离到 所需旳菌株
三、好气微生物旳分离
经富集培养后来旳样品,目旳微生物得到增殖, 占了优势,其他种类旳微生物在数量上相对降低,但 并未死亡。所以,经过富集培养后旳样品,也需要进 一步经过分离纯化,把最需要旳菌株直接从样品中分 离出来。
➢ 移植时间是关键,应在所需菌种确已占优势 旳情况下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菌圈
第六章 第四节 代谢产物鉴定
代谢产物鉴定
在菌种分离工作中,有些产物的产生菌可以通过与指示 剂、显色剂或底物等的生化反应在平皿上直接进行定性分离,
这样分离到的菌种基本上具有所需要的生产性能。这种分离
方法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一部分筛选内容。
第六章 第四节 代谢产物鉴定
但并不是所有产物的产生菌都可以应用平皿定性方法进 行分离。对于这一类不能应用平皿方法进行定性分离的菌种,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利用生化反应进行分离:
这是利用特殊的分离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初步分离的方
法。 根据目的微生物的特殊生理特性或其代谢产物的生化反 应进行设计。 通过观察微生物在特殊分离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或生化 反应进行分离,可显著提高目的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效率。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常用方法: (1)透明圈法(培养基浑浊)
第六章 第二节 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主要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对碳氮源、 pH 值、 温度、需氧等生理因素的要求不同进行控制。富集培养又称 为施加选择压力分离法。
富集培养多应用于筛选水解酶产生菌。这类微生物具有 很强的分解有机碳或有机氮的能力,从中取得营养,得到优 先生长繁殖。 如: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产生菌种。
b、极端条件
如:高温酶←嗜热菌←热环境←温泉、火山附近
第六章 第二节 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 在自然界获得的样品,是很多种类微生物的混杂物,一
般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法进行纯种分离。 但在大多数采集的样品中,所需微生物不是优势菌种或 数量很少。 为了增加分离成功率,通常通过富集培养增加待分离菌 种的数量。 富集培养:根据待分离菌种的特点,设计的一种选择性 培养基,使目的微生物得到迅速地生长繁殖,在数量上占优 势。
纯种分离
种,必须对富集培养后的样品进行纯化分离。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的基本方法: 纯种分离通常采用梯度稀释涂布法和划线法。 划线法是用接种针挑取微生物样品在培养基上直接划线 (一般采用梯度划线法),培养后获得单菌落。划线法简便、 快速,但所得到的单菌落不一定是纯种(可采用多次转接划 线加以弥补)。
思考题: 1、工业微生物的来源? 2、土壤采样方法? 3、富集培养?
4、纯种分离的方法?
5、生化反应筛选的几种方法?
第六章
工业壤、空气、江、河、湖、海等; (一切可收集的气、液、固状态物质) ②菌种保藏机构; ATCC(美国标准菌种收藏所) ACCC (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等 ③发酵制品。 (如:从泡菜中筛选乳酸菌,从酒曲中筛选酯化酶产生 菌)
需要进行常规生产性能测定。另外,即使已通过平皿定性分
离的菌种也需要进一步筛选和更加精确的定量测定。
第六章 第四节 代谢产物鉴定
生产性能测定分为初筛和复筛。 初筛要求筛选的菌株尽可能多,筛选的菌株越多,就越 有希望筛选到所需要的菌株。由于初筛时筛选的菌株很多, 工作量很大,所以,为了提高筛选效率,需要设计一种快速、
1、从土壤中采样
d、不同季节 春:较少
夏:较多
秋:最多(气温、营养物质)
冬:最少
第六章 第一节 采样
1、从土壤中采样
e、采样方法 铲除表层5cm以内的浮土
取5-25cm内的土样10-15g
用无菌器皿包装并标记:地点、土质、植被、时间等
取样后应尽量尽快分离,如果时间确实难以满足可以
先“培养”,再分离。
生物数量也较少。 土壤中数量最多的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真菌。
第六章 第一节 采样
1、从土壤中采样
a、土壤有机质和通气状况 有机质营养丰富则微生物数量多;
通气状况好则好氧微生物多,反之则厌氧微生物多;
耕作土一般细菌、放线菌较多;
林间落叶、草丛一般霉菌、酵母菌较多;
采样深度一般在5-25cm内。
第六章 第一节 采样
(2)变色圈法(指示剂或显色剂)
(3)生长圈法(采用营养缺陷菌作为指示) (4)抑菌圈法(抗生素敏感菌作为指示)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药敏试验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第六章 第二节 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对那些样品中含有的目的微生物数量较少的样 品是必要的。
但如果按通常分离方法,在培养基平板上能出现足够数
量的目的微生物,则不必进行富集培养,直接进行纯化分离 就可以了。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富集培养以后的样品中目的微生物虽然已占了优势,但 其他微生物仍然存在。因此,为了获得某一特定的微生物菌
简便的筛选方法。初筛可以采用摇瓶培养法,也可以采用固
体培养法。初筛时产物测定可以采用琼脂平板测定法。
第六章 第四节 代谢产物鉴定
通过初筛得到的较好菌株,需要进一步进行筛选,即复 筛。复筛通常采用摇瓶振荡培养法,而且一个菌株要接种 3-
5 个摇瓶(平行实验,确保数据准确),培养后的产物测定
要采用精确检测法。在复筛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多种培养基 和培养条件如培养基、温度、 pH 值、供氧量等进行筛选。
1、从土壤中采样
b、土壤酸碱度和植被情况 偏酸性土壤:霉菌、酵母菌;
偏碱性土壤:细菌、放线菌;
不同植被情况下优势微生物情况不同:
果树下酵母菌较多;
豆科植物下根瘤菌较多;
第六章 第一节 采样
1、从土壤中采样
c、地理条件 南方土壤较北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多;
顺序: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第六章 第一节 采样
还可以根据目标微生物对 pH 值、温度及某种营养物质 利用的专一性不同进行控制培养,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第六章 第二节 富集培养
在富集培养中,除了控制营养物质外,还可以控制培养 的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力、添加抗生素等“添加物”等方 法减少非目的微生物的数量,达到富集的目的。 如从土壤中分离芽孢杆菌,可采用控制温度的方法。 如分离细菌时,加 50u / mL 制霉菌素或 30u / mL 多 灵菌,抑制霉菌、酵母菌生长。 如分离放线菌时,加几滴 10 %酚,抑制霉菌和细菌生 长等。
稀释法是先将样品经无菌水或灭菌生理盐水 梯度稀释后,
再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获得单菌落。稀释法使微生 物样品分散更加均匀,获得纯种的概率更大。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划线法1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划线法2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涂布法
第六章 第三节 纯种分离
通过控制营养和培养条件进行纯种分离: 这一步一般都采用筛选性平板辅以筛选性培养条件。 (1)控制分离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碳氮源) (2)控制培养基的pH值(采用缓冲体系) (3)控制培养温度 (嗜热性、大类特性如细菌35,霉菌27度) (4)供氧条件的控制(厌好氧)
第六章 第一节 采样
2、根据微生物生理特点采样
不同微生物对碳源、氮源、氧等的要求不一样,分布上 就有很大的差异。要根据筛选目的确定如:
纤维素酶产生菌:林间落叶、草丛茂密处等附近;
碳氢化合物分解菌:油田附近;
酵母菌:果园内;
高温菌:温泉、火山、堆肥等附近;
第六章 第一节 采样
3、在特殊环境下采样
a、局部条件 如:白蚁肠道→筛选→木素降解菌
低温(南极-18~-23℃不冻湖 ——冷育微生物 ——蛋 白质合成过程对冷呈稳定性 )
第六章 第一节 采样
1、从土壤中采样
一克土壤里就有数亿个微生物,即使在荒无人烟的沙漠, 一克砂土中也有十万多个微生物存在。
它们一般都藏在土层10厘米、20厘米深处。
土层越深,微生物数量就越少;
但最表层的土壤由于阳光照射,水分又少,所以活的微
第六章
工业微生物筛选
目录
1. 采样 2.富集培养 3.纯种分离 4.代谢产物鉴定
第六章 第一节 采样
采样
采样的材料来源越广泛,越易获得新种。 极端环境是比较重要的采样点。 高温、低温、高压、高盐、耐酸、耐碱等环境。
高温(高温水域——水生栖热菌 ——Taq聚合酶)
耐酸(酸性热泉 ——嗜酸的氧化亚铁硫杆菌 ——pH值 低于1.5的环境 ——氧化硫和铁,并产生硫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