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1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2节 人口迁移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合集下载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1.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15世纪至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迁移各有何特点?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何特点?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 影响因素 特点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因素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15世纪 至19 世纪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经济原因为主,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页图1­2­1,该图展示出:(1)15~19世纪,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2)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等地的人口迁移路线;(3)近代中国人到东南亚、美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

2.教材第11页图1­2­2,该图展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由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拉丁美洲迁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路线,以及非洲迁往欧洲、西亚及非洲内部不同国家的迁移路线;(2)因灾害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主要在非洲;(3)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主要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4)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迁移路线主要在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和非洲。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01长期或□02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机械增长:□03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3.人口数量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04自然增长和□05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1.判断正误。

(1)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

(×) (2)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 2.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 .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B .由北京出发到欧洲旅游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D .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大于1 000千米 答案 C解析 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长期或永久改变。

旅游、购物及出差等活动的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也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

3.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劳动力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提示 不一定是。

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01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02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优美、□03气候宜人和□04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05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主导因素:□06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07政治、□08军事、□09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1.判断正误。

(1)叙利亚局势动乱,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2)海南省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老年人定居,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重点)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重难点)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

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三、我国人口迁移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1)影响①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必修2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必修2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知识上必须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2、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动因理论; 3、从综合性的角度分析评价人口迁移和地理环境
之间的关系。
1、通过学习展示,让学生学会对案例的分析和总
结; 学生学习能
2、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知识所指内容 力分析
中,深入实践相关的知识;
3、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分享。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必修 2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必修 2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

移》
1、从人口迁移的概念入手,区分人口迁移和人口
流动的不同; 教材分析
2、举例分析、归纳总结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
3、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小结:人口迁移的概念
4、问题:本地的小明在外地就业,是否属于人口
迁移?
5、学生互动、辨析,从而区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 教学过程
动。
6、视频简介“百万三峡移民”Βιβλιοθήκη 7、问题: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
8、学生互动研讨,归纳总结,教师点评。
9、图片展示:某地移民前后的景观对照
10、突出“人口迁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节知识的着眼点是了解基本的概念,同时能正确
教学策略选 领悟身边的正常人口迁移现象,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
择与设计 初步的阐述这类现象。所以教师在实施教育的策略上,
主要基于两点:
1、培养学生的对地理概念和现象的基本理解的核
心素养;
2、注重学生养成积极参与实践的习惯。
1、导入:视频介绍“闯关东”
2、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时间发生的背景

2020-2021学年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1章第2节人口迁移

2020-2021学年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1章第2节人口迁移

第二节人口迁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能够通过人口迁移的图表和资料,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综合思维)2.对比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分析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和原因。

(区域认知)3.通过探讨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树立趋利避害、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

(人地协调观)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3)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2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一)【引言】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人口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特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人口分布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特征】【知识目标】1. 了解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基本概念;2. 掌握人口集聚和分散的特征;3. 分析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学生老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如“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人口集聚的特点?为什么?”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了解学生对人口分布的初步认识。

步骤二:呈现学习内容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展示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定义,并解释其含义。

步骤三:学习人口集聚特征1.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P2-P3的有关内容,理解人口集聚的含义;2. 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实际案例出发,总结人口集聚的特点,并进行小组讨论;3.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汇报他们的观点,并拓展对人口集聚特征的讨论。

步骤四:学习人口分散特征1.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P3-P4的内容,了解人口分散的含义;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人口分散的特点,并呈现他们的研究结果;3.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对人口分散特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步骤五:总结特征要求学生将人口集聚和分散的特征整理出来,介绍并记录在黑板上。

步骤六:分析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现象?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出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3. 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澄清学生对原因的理解。

【延伸探究】学生可自选城市、乡村或特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和分析当地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并撰写实地调查报告。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口集聚和分散的概念、特征和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人口分布提供了基础。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思路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 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 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 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套用,看似 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 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 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有几句痴心的 话,哥哥你记心头……”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久为人所熟 知。在那个逝去的年代里,“走西口”成为华北流民西进求生 的代名词。
(1)材料中的“走西口”是何种地理现象? (2)除了“走西口”,我国近代还有哪些人口迁移? 提示:(1)国内人口迁移。 (2)“闯关东”“下南洋”等。
3.分类:根据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 国际 迁移和 国内 迁移。
(1)国际迁移: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 象,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 难民 等。
(2)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 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3)由 农村 到 城市 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 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国和迁入国分别有什么影响? 提示:对迁入国的影响: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带来迁出国的 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为迁入国节约了教育费用。 对迁出国的影响:减轻了本国的人口压力,但是造成“人才外 流”。
三、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对我国 人口分布 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 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造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 政治 、经济、 战争 、灾害等方面。 3.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东 部大城市和沿海 经济发达 地区工作并定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重点)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重难点)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

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三、我国人口迁移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1)影响①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阶段特点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前组织性迁移为主,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方向: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的趋势扩大。

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迁移(1)小王高中毕业后每年外出务工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 )(2)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一定是经济因素。

(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受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属于政治因素移民。

( )(4)人口迁入对迁入地来说都是有利影响。

(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规模空前庞大,其主要目的是务工与经商。

影响该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因素B.政治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提示:(1)×小王每年外出务工属于人口流动。

(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受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属于文化教育因素移民。

(4)×人口迁入对迁入地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5)C [该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的,以务工和经商为主,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

所以影响该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联合国发布的国际移民报告显示,全球国际移民人数在2015年已达到2.44亿。

目前,国际移民居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约4 700万人,其次是德国和俄罗斯,人数都约为1 200万,从国际移民的出生地来看,印度是最大的移民输出国,有约1 600万人移民海外,其次是墨西哥和俄罗斯,中国排在第四位,有约1 000万人。

境内移民是中国移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使得大量劳动力从西部流向东部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和教育水平。

问题 1 (综合思维)我国历史上有“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人口迁移方式,哪一种迁移方式的移民与上述材料中的移民类型相同?提示:“走西口”“闯关东”均是指我国历史上的国内人口迁移,而“下南洋”则是指国际人口迁移,与材料中所述的移民类型相同。

问题 2 (区域认知)目前,墨西哥的国际人口迁移与其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有何不同?提示:墨西哥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上主要是人口迁入,而目前则是人口迁出。

问题3 (综合思维)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归纳总结]1.人口迁移的判断人口迁移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图示如下: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

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类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淡水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矿产资源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经济发展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交通和通信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文化教育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的改变,促进了人口迁移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政策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尤其重要,如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1.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图中数据越大,表示规模越大,水平越高)。

读图回答(1)~(3)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 )A.工资水平B.房价C.空间距离D.教育资源(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区是( )A.北京B.上海C.广东D.安徽(3)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B (2)C (3)A [ 第(1)题,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较高,教育质量高,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人口迁移时多选择距离较近的发达城市,因此A、C、D都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大;城市房价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小。

第(2)题,人口回流现象是指原来在一线城市的打工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流家乡的情况。

广东经济发达,人口迁入量大,随着该地产业发展优势条件的丧失,会出现大量的人口回流现象。

第(3)题,读图,西藏为人口净迁入省区,得益于青藏铁路的修建,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藏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纪50~70年代,支边支内、上山下乡。

曾经如火如荼的青春,伴随着朝阳蓬勃向上。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那一时期人们参与这场特殊的人口迁移的心态。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出现了“民工潮”这一特殊现象。

我国东部存在五个主要的民工吸引场,民工多从中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孔雀东南飞”是形象的比喻。

问题 1 (综合思维)“支边支内、上山下乡”和“民工潮”这两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特点有何不同?提示:“支边支内、上山下乡”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民工潮”是自发的。

问题2 (综合思维)改革开放后,“孔雀东南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经济因素,务工经商。

[归纳总结]1.19世纪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任何人口迁移都会对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具体总结如下: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2.武汉市为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2018年7月14日在网上公布了大学生留汉落户试行政策通知:留汉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40周岁的,可凭毕业证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

据此完成(1)~(2)题。

(1)武汉市实施这一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扩大城市人口规模B.减轻农村人口压力C.吸纳高端人才D.城乡均衡发展(2)大学生留汉落户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当地( )①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②增加城市发展活力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④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C (2)A [第(1)题,学生留汉落户试行政策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故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吸纳高端人才。

第(2)题,大学生留汉落户政策主要是针对40岁以内的人口,能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带动消费和技术的进步,增加城市发展活力,①②对;大学生留汉落户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等高学历人才,对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较小,人口增加会加大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③④错,故A项正确。

]地理实践力:认识人口迁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人口迁出为主的地区,造成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应该关注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问题;人口迁入为主的地区,劳动力的数量增加,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预防犯罪率的上升等;春运期间加大人口主要迁入地及迁出地之间的运力;人口迁移影响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人口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