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
人物近大远小空间感

人物近大远小空间感一、透视关系现实生活中好多地方都是有透视关系的,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在同一体积的透视中,形成的视觉冲击。
结合到摄影中来,会更加突出主体,使我们感受到空间的纵深,从而形成一定的空间感。
从以上照片的场景中,我们应该能看出这样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同样拍摄场景也是一目了然。
这样的透视关系的场景,多是拍摄廊道,或者树林、街道等,有透视感的场景。
你可以忽略对称性,但是不能忽略场景的后面,必须要通透。
二、虚实关系虚实关系的拍摄,不仅会让画面有一定的空间感,而且也会丰富画面的层次。
虚实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为两种,前实后虚和前虚后实,不管你用怎么样的虚实关系,都会让照片更有氛围。
上图的前虚后实,只需要把手凑近镜头,注意对焦要在人的面部,手就虚化了。
人物和背景有一定的景深,也就是说要拉开一定的距离,开大光圈。
这样背景虚化才会明显。
光圈和景深,直接关系着虚化的程度。
光圈越大(光圈数值小),景深越小,背景虚化越明显,光圈越小(光圈数值大),景深越大,背景越清晰。
它这个原理跟我们眼睛散光有些类似,眼睛好比光圈,你瞪大的时候,远处的景物可能看不清,反而眯着眼睛容易把后面的事物看清晰。
也就是说光圈越大,背景会越模糊,反之,背景越清晰。
同时注意主体与背景要有一定距离。
三、明暗关系明暗关系是画面中基本都存在的关系,怎么能用明暗关系体现出空间感呢。
近亮远暗,是我们常见的对比关系,人物在明处,背景则是暗调,画面会更立体。
如果说画面为了追求亮度,而忽略了画面的层次,这样没有了空间感,画面就会平,大大减低了耐看度。
不要全亮或者全暗,有明有暗的画面才算完整,空间感才会足。
四、冷暖关系我们这里说的冷暖关系,是指画面的颜色。
不是指在寒冷的冬季,穿短袖显暖和的这种冷暖关系。
为什么说照片里面有冷暖关系,会增加空间感。
首先我们要知道冷色有什么颜色,蓝色、绿色,这些多是大海、森林,我们基本上会把这些场景当作背景的颜色,那么暖色有什么,红色、橙色,这些热情的颜色,多是我们自己。
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开展情况亮点工作和先进经验

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开展情况亮点工作和先进经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和目标,各级政府和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地方和企业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其他地方和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一、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许多地方和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浙江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尝试,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浙江省涌现了许多领军企业,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产业是经济的命脉,提升产业链水平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许多地方和企业实现了经济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
广东省通过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利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现在,广东省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空间布局,许多地方实现了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互补发展。
江苏省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
通过加大对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有效促进了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了农村产业升级,实现了城乡发展协调和共赢。
四、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推动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许多地方和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北京市通过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了大量创新型人才和创新项目,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推进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绿色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书房设计心得[精选5篇]
![书房设计心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dc2bc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8.png)
书房设计心得[精选5篇]书房设计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书房设计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书房设计心得(精选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书房设计心得篇1书房设计心得:打造理想阅读与工作空间最近,我对我家书房进行了重新设计。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现在,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设计心得。
首先,我意识到书房设计的重要性。
这个空间不仅是我工作和阅读的地方,也是我与世界连接的桥梁。
我希望在这个空间里,我能找到舒适和灵感,同时也能让这个空间反映出我个人的品味和风格。
在设计过程中,我选择以舒适性为主。
我意识到,一个好的书房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提供足够的舒适性,才能让我更专注于工作和学习。
因此,我特别注重选择舒适的家具,如舒适的办公椅和可供我随意调整角度的阅读桌。
此外,我也十分注重书房的美观性。
我认为,一个好的书房设计应该能够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同时也能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乐趣。
因此,我选择了一些装饰品,如画作、雕塑和绿植,以增加书房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最后,我选择将书房设计成一个多功能空间。
我希望这个空间不仅能满足我工作和阅读的需求,还能让我招待朋友,进行私人阅读和写作。
因此,我选择了一款可调节高度的书桌,以便根据需要调整高度。
总的来说,我对我家书房的设计感到非常满意。
现在,它不仅是我工作和阅读的地方,也是我与世界连接的桥梁,让我感到舒适和灵感。
我相信,你也从我的设计中找到了书房设计的灵感,并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书房。
书房设计心得篇2好的,下面是一份书房设计心得,希望能够帮助您!在开始设计书房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空间规划:首先,您需要确定书房的空间大小以及您需要的家具。
通常,书房需要一张舒适的办公桌、一把舒适的椅子、一个书架和一个储物柜。
在设计空间时,请确保您的家具能够与书房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2.自然光:为了使书房看起来更宽敞和明亮,请考虑使用大面积的窗户和窗帘。
透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

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熟练度, 同时注意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和
材料,以提高绘画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条的控制力。
几何体练习
从立方体、圆柱体等基本几何 形状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
的几何形态。
实际场景素描
将透视原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如街景、室内空间等,以提
高对透视的理解和应用。
持续实践
经常进行透视练习,通过不断 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透视技巧
。
提高透视技巧的建议
理论知识学习
深入学习透视原理和技 巧,理解其背后的数学
产品功能优化
通过透视技巧,设计师可 以更好地优化产品的功能 和操作方式,提高产品的 用户体验。
产品视觉传达
利用透视原理,设计师可 以更好地传达产品的特点 和卖点,提高产品的市场 竞争力。
05
透视的练习和技巧
练习透视的方法
01
02
03
04
基础线条练习
从简单的直线开始,逐渐尝试 绘制曲线和弧线,以培养对线
问题二
如何处理复杂的透视场景?
透视常见问题解答
• 解答:先简化场景,将其拆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几何体,然后分别处理每一个几何体的透视关系,最后再组合起来。
透视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三
如何判断透视是否准确?
• 解答
将作品放在远处观察,看物体是 否看起来“正常”。也可以使用 辅助线或平行尺进行检查。
问题四
如何提高透视的绘画速度?
两点透视
两点透视也称为成角透视,是指 物体的两组面与画面形成一定的 角度,分别消失在视平线上两个 不同的灭点的透视效果。
02
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的定义
一点透视是一种线性透视方法,其中平行线在远处汇聚到一个点,这个点通常被 称为灭点。
211251280_《_骏马》:地域体验与异域想象的空间符码赋能

FILM LITERATURE电影文学电影《骏马》(比利·鲍伯·松顿,2000)改编自美国剧作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 )的小说《天下骏马》,于2000年被搬上大银幕。
影片讲述了年轻的主人公约翰在本土美国梦碎后,跨越美国、墨西哥边界,试图在墨西哥追寻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的故事。
19世纪,大批白人在广阔的美墨边界开拓他们眼中无人占有的处女地,而实际上这里生活着印第安及墨西哥原住民,他们早已与此地建立了密不可分的精神纽带。
影片通过描绘约翰等人在美墨边界反复越境、冒险和联姻的经历,引发受众思考地方文化与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
一、空间符号与地域体验20世纪80年代,科马克•麦卡锡搬迁到德克萨斯州厄尔帕索市居住,与墨西哥的华雷斯城隔河相望。
广袤壮阔的美墨边境景观给了他全新的创作灵感,麦卡锡开始研究美墨边界的历史文化。
1992年,他发表了以美墨边境为叙事背景的小说《天下骏马》,作品围绕主人公约翰和朋友在墨西哥追寻牛仔梦的故事展开。
事实上,正如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所述:“通常来说,美国人不是为了寻找墨西哥才到墨西哥的;他们寻找的是自己的痴迷、热情、恐惧、希望和兴趣。
”[1]19世纪,给予美国人热情与动力的“拓荒”实质上带有自我欺骗性,他们眼中广袤无垠、等待“现代文明”征服的土地,其实是特加诺人、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的家乡。
“尽管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新移民,通过某些非法、合法程序在南德克萨斯定居下来,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它仍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墨西哥国家。
”[2]世代生活在那里的特加诺人、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与这片土地有深厚的血脉联系,他们对该地有着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并视之为独一无二的家园。
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勒菲弗认为“空间政治可以延伸到地理景观本身,因为它也是被创造、修改和转化的社会关系的产物。
”[3]在其著作《空间的生产》中,他特别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身体经验对空间生产的决定性作用,指出“空间总是被身体所占有……身体在空间中集聚展演,身体在空间中所展现的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空间的建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重识“地方”_网红空间与媒介地方感的形成——以短视频打卡“西安城墙”为考察中心

重识“地方”_网红空间与媒介地方感的形成——以短视频打卡“西安城墙”为考察中心重识“地方”:网红空间与媒介地方感的形成——以短视频打卡“西安城墙”为考察中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旅游现象兴起,即网红旅游。
越来越多的游客将自己旅行的目的地和景点选择,基于其他人的推荐和分享,而不再依赖传统的旅行指南和专业评论。
在这种背景下,受关注的地方也开始发生变化,以往鲜为人知的景点逐渐成为网络上的明星,网红空间也随之形成。
本文将以短视频打卡“西安城墙”为考察中心,从媒介地方感的角度探讨网红空间的形成及其对地方意识的影响。
西安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城市保留最完整的城墙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西安的象征性建筑之一。
然而,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冲击下,西安城墙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等流行媒介,成为游客们纷纷选择分享自己在城墙上的经历和感受的场所。
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使得一般游客也可以成为城墙的“达人”,通过分享自己的游玩经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
同时,短视频中得到广泛分享和点赞的城墙,也进一步成为线下和线上的双重亮点。
正是因为媒介的介入,让西安城墙逐渐成为人们之间共同热议的对象,形成了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地方。
无论是身临其境的游客,还是通过短视频观看的网友,都可以通过这种媒介地方感,体验到城墙所带来的历史沉淀、文化遗产和建筑伟大。
在短视频呈现的过程中,网红们通过语言、行为和背景音乐等手段,将城墙与浪漫、乐趣、传统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激发人们对于地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然而,网红空间的兴起也有其负面影响。
一方面,短视频中如何选择场景、角度和视角,往往与现实中的体验和感受存在差异。
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和短视频的可分享性,游客们往往会选择一些较为浮于表面的拍摄点,较少深入体验城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网红空间的形成也有可能削弱游客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判断力,导致人云亦云、集体追捧的现象。
一旦某个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必去之地,游客们更多的关注点可能只是为了获得一个短暂的打卡照片,而忽略了对于地方文化和历史的真正关注和体验。
透视的基本概念

透视是绘画理论术语,指在平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技术。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
后遂将在平面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在相交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
透视有若干基本规律,例如“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实远虚”等。
这些基本规律决定了物体在不同角度和距离观察时呈现的视觉效果。
掌握透视的基本规律对于绘画、设计、建筑等领域至关重要,能够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创造出更加真实、立体和有层次感的作品。
经验主义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贡献

经验主义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贡献独特的实证性研究:经验主义方法论强调通过实证观察和实地调查来获得知识。
在人文地理学中,这一方法论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有效工具。
通过观察和调查,人文地理学家可以直接参与和亲身经历不同地域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从而获取详实且有深度的数据。
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经验主义方法论鼓励人文地理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经验来深入了解特定地方的文化背景。
通过直接接触和观察,人文地理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方居民的价值观、习俗、信仰和行为模式。
这种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能力为人文地理学家提供了更准确和全面的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
提供实用的空间分析工具:经验主义方法论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
在人文地理学中,这一方法论鼓励研究者使用实证数据和经验知识来进行空间分析。
通过这些分析工具,人文地理学家可以识别出地理空间中的模式、趋势和关联,揭示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种实用的空间分析工具为人文地理学家提供了洞察社会和文化变迁的重要手段。
促进跨学科研究:经验主义方法论强调实证研究和经验知识的价值,这使得人文地理学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和交流。
人文地理学家利用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原则和技术,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开展合作研究。
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人文地理学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视角获取更全面、多维度的信息,进一步丰富人文地理
学的理论和实践。
总结起来,经验主义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贡献在于提供了独特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能力、实用的空间分析工具以及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看《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首先就必须关注它的作者段义孚先生和人文地理学这个学科,人文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分支,国内的不少学校近几年在地理学的基础上开设了这门课程,也算是新兴,而实际上它在国际上已是有了很长的发展史,而段义孚正是这个学科的泰斗。
“人文地理学”这里吸引人的就是这人文二字,作为一个科学学科,“人文”的加入是否使其变的主观?变的不客观,不科学,不可论证?而本书书名中的“经验透视”也暗合了我的疑问,这其中的论述似乎是个人主观的结论。
但是经过对这个学科以及这本书的研读,我发现这里面的主观,并不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主观,它是站在人类这个物种上的对地理环境主观认识的规律的总结,它是科学的研究,它总结出了一些人面对地理环境、空间时的主观反应的客观规律,并且,这些规律还能印证到人类历史的发展上来。
在作者的理论中:空间——开阔性,当来到一个大城市,而想到曾见到的广阔的大海,这种感觉到大的意识似乎是感觉到了空间。
地方——更加带有某些人类的情怀和经验,当听到一个自己熟知的地名,心底的情感和想象似乎是感受到了地方。
人就是这样生活在对身处空间的理性而又感性的认识之中,生活在这样的空间和地方。
人如何去经验世界、理解世界就是本书在讲述的。
讲到这里,就发现这和正在学习的建筑有非常大的关系,空间是建筑的灵魂,那么空间的灵魂又是什么呢?人文地理学似乎在为我们展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空间只是是冷冰冰的科学吗?我不禁想到现代主义的发展似乎在无意识中禁锢了空间的形态,走在现代主义建筑林立的城市中,高耸庞大的印象塑造着“动人心魄”的空间感,那么对于地方的经验呢,我们生活的本来是如何的自然环境,人类又是如何在自然中发展壮大的,我们在慢慢失去对土地、森林的经验,更不理说我们的儿童乃至他们的下一代,人类的未来。
我正在看一本伟大的科幻小说,阿西莫夫所著的《基地》,在他对未来的描述中,整个星球表面被金属的建筑物覆盖,高耸的建筑物使人们终其一生没法看到土地,感受到阳光。
那时的人类与现在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想正是因为人类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并且作用力巨大的。
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有着主观的甚至是难以言说的经验,在我们的家乡,我们能很轻易的从村口走到家,或者到通过村子的小河,但是要让我们准确的画出家周围的环境地图,我们往往变的很难确定,当然也很难完成。
我们是如何产生对空间的主观认知的?
当然,一切都是从人的出生说起,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历程。
婴儿时,在床上爬的经历使人产生了左右前后的空间概念,而被抱起的经验,也产生了垂直性的空间感受。
在那时小
婴儿无法准确分辨奶瓶的前后,无法清楚分辨所处空间和所见物体的大小,人对于自己所处空间的认识这才刚刚开始,并且一直在学习。
这在后来表现在儿童学习行走拓展了活动空间的区域,表现在我们不再只对单独的物体或人产生兴趣而是开始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等等。
对空间的认知也是人类自己学习的过程,我想所处空间的环境对于空间认知也有重要的影响。
那么,空间是学习的成果,那么后来,一个地方如何使人产生快乐或忧伤的情感?
这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配合这种关系,人们组织的空间形式也以亲切经验组织起来,我们的居住环境一定程度上说是根据人的生物性需求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而组织起来的。
空间是我们建造出来的,它带有人的标准。
在谈归属感之前,说说什么是“失落”,我沿着步道走入森林,却走离了步道,此刻我仍能感觉到前后上下的空间,但是这里缺少了对参考点的位置,我失落了,不知如何移动。
在古代时期,居住的家园和建筑很大程度上是在信仰与无知的崇拜中建设出来的,中国的皇城排列规整,等级森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观念也是影响了一个个村庄的选址与建设。
那时,空间组织的南北左右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是各具重要的意义的,皇帝面对南方而接受充足的阳光,男性属阳,皇帝的背部在阴影中,在他后面的区域属阴,而女人、卑贱的人属阴。
种种此类,空间的警觉性使人的情感同抽象的空间之间建立了更加牢固的纽带,这些在规划建造过程中形成的有意识的空间,反过来使整个社会之间形成了羁绊。
反观我们现在的城市,似乎少了一些约束,但是走在一些陌生的城市中时,我仿佛进入了陌生的森林,失落了,不知该如何移动。
整个城市呈现一种匀质的感觉,没有非常明显的前后、等级,甚至在美国,大部分道路用数字序号来命名,不带情感色彩的居住地让人非常容易迷失在其中。
在本书中,与建筑专业最为有关的是“建筑空间与警觉性”一章,非常有意思。
作者认为,人在认知建筑空间时,不只是在分辨房间的内与外、光明与黑暗,建筑物有教导作用。
建筑、房屋、庙宇、城市,这些都是小型的宇宙,建筑学是继续人类经验的步伐,对实际经验而建立的实有世界提高警觉,这包括个人和集体的经验。
纪念碑、庙宇甚至是每个民居,都可能是一个宇宙的符号。
在哪里建造?用什么建造?建造成什么形式?都是世世代代建筑师要想的。
古代,由于材料的限制和缺少,建筑活动也是一个带有仪式性的活动,而建成的建筑在形式、空间上也带有一些宗教、象征的意义。
建筑在那时还起到警觉的作用,人在其中感受到教化,在高耸的教堂中,人显得渺小,此刻不需要文字的教化、警示,人在其中便感受到了空间的警觉,当然,那时民众大多仍是文盲。
在现今的社会,文盲越来越少,要利用建筑空间这种具象的形式去产生教化作用的机会也越来
越少。
语言文字优越的取代了这种作用。
但是请不要忘记空间、地方它们的力量。
并且我认为这种视觉、感觉直接经验的建筑空间也拥有它不可取代的强大作用,是值得我们去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