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知觉的透视理论
建筑师如何感知空间 兼论连续空间的视知觉机制

2、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2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包括视觉神经生理、心理物理和经 验认知等多个方面。其中,视觉神经生理是指视觉系统中神经元对视觉信息的编 码和处理过程;心理物理因素涉及到心理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和原理;经验认 知则强调个体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连续空间知觉的影响。
空间感知
1、空间感受
1、空间感受
空间感受是建筑师对空间的基本认知,包括对空间尺度、氛围和属性的主观 感受。建筑师通过空间感受获取对空间特性的深入理解,从而在设计中充分考虑 人的行为、心理和情感需求。
2、空间认知
2、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是建筑师对空间意义的解读,涉及到空间功能、历史背景、文化内 涵等多方面。在空间认知的过程中,建筑师需将自身置于空间之中,观察、体验 并理解空间的深层含义,以实现与空间的对话。
2、在设计中的运用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建筑师空间感知和连续空间知觉机制的探讨,强调了连续空 间知觉机制在建筑师设计中的重要性。建筑师应深入理解连续空间知觉机制的原 理和影响因素,发挥其在设计中的作用。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拓展知 识领域,建筑师可以创造出更具特色、功能性和人性化的建筑空间。
参考内容
1、空间感受
空间感受是建筑师对空间的基本认知,包括对空间尺度、氛围和属性的主观 感受。建筑师通过空间感受获取对空间特性的深入理解,从而在设计中充分考虑 人的行为、心理和情感需求。
2、空间认知
2、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是建筑师对空间意义的解读,涉及到空间功能、历史背景、文化内 涵等多方面。在空间认知的过程中,建筑师需将自身置于空间之中,观察、体验 并理解空间的深层含义,以实现与空间的对话。
2、在设计中的运用
2、在设计中的运用
建筑师运用连续空间知觉机制来丰富他们的设计表现,例如:运用透视、光 影等手法营造连续空间感。同时,他们还通过分析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和心理需 求,运用多种设计手法来优化空间功能和体验。此外,建筑师还借助经验认知和 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创造出具有个性化、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建筑空间。
空间认知课件ppt

案例二:博物馆的空间认知与导览设计
总结词
博物馆是展示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历史的重要场所,其空 间认知与导览设计对于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和学习效果具 有重要作用。
空间认知
博物馆的空间认知包括对展品布局、展示方式、空间氛围 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展品特点、观众需求 、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设计原则
空间认知课件
目录
• 空间认知概述 • 空间认知的理论基础 • 空间认知的过程与机制 • 空间认知的应用与实践 • 空间认知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空间认知案例分析
01
空间认知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空间认知是指个体对空间环境中 事物位置、方向、距离等空间信 息的感知、理解和应用能力。
特点
空间认知具有感知性、理解性、 应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是人们 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认知能力 。
商业街区是城市商业活动的重要载体,其空间认 知与规划对于提升商业竞争力和城市形象具有重 要意义。
设计原则
商业街区的规划应遵循功能优先、文化传承、环 境友好等原则,注重商业活动的多样性和可持续 性,提供便捷、舒适的使用体验,同时体现城市 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空间认知
商业街区的空间认知包括对街区整体布局、商铺 分布、人流走向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需要综合 考虑商业需求、文化背景、城市规划等多种因素 。
空间想象
在脑海中构建虚拟的空间场景, 进行想象和构思。
空间信息的运用与表现
建筑设计
运用空间认知能力进行建筑设计 ,考虑空间的布局、利用和美观
。
城市规划
运用空间认知能力进行城市规划, 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和 景观设计。
导航系统
运用空间认知能力设计导航系统, 为用户提供准确的路线指引和位置 服务。
知觉的种类

1.2 时间知觉
(一)时间知觉的依据
1.自然界的周期现象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和其他客观自然现象及计时工具是时间知觉的外在标 尺。例如,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月亮的圆缺等周期出 现的自然现象,为我们估计时间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1.2 时间知觉
2.生理节律
人体本身有许多生理活动具有节律性和周期性。例如,人在正常情况下的 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7次;心跳和脉搏每分钟60~70次;女性月经周期约为 28天;进食到饥饿之间的时间为4~6小时;睡眠到清醒的周期是24小时。 人的消化与排泄、血压与血糖等都是周期性的、有节律的生理活动,人们 就依据它们来估计时间的长短。人体内部的生物节律性活动或生理过程形 成了“生物钟”,它能够时刻给人提供时间信息。
1.1 空间知觉
2
双眼线索
(1)辐合 当眼睛注视远处物体时,视线是平行的;当眼睛注视15 m以内的物体时,双眼必须
向内侧会聚,以对准物体,称为辐合。 辐合由与眼球相连接的一个肌肉群控制,这些肌肉将眼球上的位置信息提供给大脑,
以此判断距离。如果将一支笔由远及近靠近双眼,在这个过程中,能体验到控制眼睛 辐合的肌肉运动及紧张感。
于近距离和远距离物体时,晶状体发生不同程度的 弯曲。看近物时,晶状体较凸起;看远物时,晶状 体较扁平。这种变化是由睫状肌进行调节的,睫状 肌在调节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 信息。这些感觉的变化能够帮助判断1.2 m以内的 距离,超过1.2 m,这种调节作用就几近失效,或 产生错觉。
1.1 空间知觉
1.1 空间知觉
③ 遮挡。如果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 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被遮挡物则远些。
④ 上下位置。在绘画中,处于上部较高的物 体更容易被知觉为处于较远处。这个特征 可以解释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垂直线比同样 长度的水平线更长。
透视学的发展和研究与科学发展有关

透视学的发展和研究与科学发展有关,也和人们的审美需求有关。
现代绘画透视着重研究和应用的是线性透视,而线性透视重点是焦点透视,它具有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和不同的作图方法。
线形透视是指14世纪文艺复兴以来,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学透视的方法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
是画家要求理性解释世界的产物。
其特点是逼真再现事物的真实关系,是写生绘画重要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中最杰出的人物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他把绘画与雕刻的原理应用到透视学上,他确定了影响远近知觉的五种因素,从而奠定了现代科学透视的基石。
即线条透视(物体越远,视角越小)、节目透视(物体越远,细节越模糊)、空气透视(山越远越蓝,是由于空气和烟雾的影响)、移动透视(注视近物而头摇动则该物与头同向移动,注视远物头摇动则远物与头反向移动)、双眼视差(左右眼对同一物所见不完全相同)。
根据这种透视方法所描绘的物体最接近眼睛所感受到的事物的真实。
先人经历无数研究得出的这些法则,现在,我们从照片中则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
这一透视法则可分为线性透视和空气透视。
线性透视,(也称线条透视、几何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按照灭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一个灭点)、成角透视(两个灭点)和斜透视(三个灭点)。
因为透视现象是远小近大,所以也叫"远近法"。
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积相同的物体,距离近时,视觉影像较大,远时,则小;距离较近时,宽度相同的物体视觉影像较宽,远时,则窄。
这是由人眼的视角形成的规律。
位于视平线以上的物体,近高远低,位于视平线以下的物体,近低远高。
在现实生活中,人眼观看远近景物的透视规律如下:①物体远近不同,人感觉它的大小不同,愈近愈大,愈远愈小,最远的小点会消失在地平线上;②有规律地排列形成地线条或互相平行地线条,越远越靠拢和聚集,最后会聚为一点而消失在地平线上;③物体的轮廓线条距离视点越近越清晰,越远则越模糊。
幼儿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等。
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的辨别。
研究结果说明,三岁幼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五岁幼儿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六岁幼儿虽能完全准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来判断左、右时仍有困难。
很多研究认为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要到七八岁后方能掌握。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
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
所以,教师要求幼儿使用左右手或左右脚、腿做动作时,或者要求幼儿向左右转时,要考虑发展特点,准确作出示范。
如要对面站立的儿童举起右手,教师示范时自己要举起左手;或者举出具体的事实说明,如说“伸出右手,就是伸出拿匙的那只手”,不要抽象地说“左右”,避免引起混乱。
2.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
幼儿对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地能够区分出远近。
对于比较遥远的空间距离则不能准确理解。
幼儿对于透视原理还不能很好掌握,不熟悉“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
所以,他们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他们还不擅长把现实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等空间特性在图画中准确表现出来,也往往不能准确判断图画中人物的远近位置。
例如,把画中表示在远处的树看成小树,表示在近处的树看成大树。
为了促动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应该教他们一些判断远近的线索。
例如,两个物体是重叠的,则前面的物体在近处,被挡着的物体在远处。
又如画图时,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在近处的要画得大些,清楚些;在远处的要画得小些、模糊些。
3.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幼儿的形状知觉逐年发展着。
一般地说,小班幼儿已能准确地辨别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中班和大班幼儿除以上四种图形外,能够进一步掌握梯形、半圆形、菱形、椭圆形等其他平面图形和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
第三节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第三节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一、空间知觉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是三维知觉。
我们知道,人眼的网膜是一个二维空间的表面,但是在这个二维空间的网膜上却能看出一个三维的视觉空间。
也就是说,人眼能够在只有高和宽的二维空间视象的基础上看出深度。
这是因为人在空间知觉中依靠许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来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
这些条件称为线索(cues)。
人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这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据研究,先天失明的人,在经过医治复明的头几天内,是分不清形状、大小和远近的。
可见,空间知觉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判断距离起作用的条件主要有三类:生理调节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生理调节线索也叫肌肉线索(muscle cues),包含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单眼线索也叫物理线索(physical cues),包括大小、遮挡、线条透视、注射角、空气透视、光亮与阴影、纹理梯度和运动视差等;双眼线索主要是双眼视差。
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讨论。
(一)生理调节线索生理调节线索(physiological accommodation cues)仅指纯生理上的调节线索,包括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
1.眼睛的调节眼睛调节(eyes accommodation)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眼睛的睫状肌(或毛状肌)(ciliary muscle)可以对水晶体进行调节,以保证网膜视象的清晰。
看远物时水晶体较扁平,看近物时较凸起。
这样,眼睛肌肉紧张度的变化所传递给大脑的信号就成为估计物体间距离的线索之一。
但是眼睛的调节对深度知觉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一般,这种线索所提供的信息只限于距眼球10米范围内才是有效的。
彼得(Peter,1915)最早研究了眼睛的调节作用对深度知觉的影响,他给被试在不远的距离上呈现两个圆盘。
圆盘的大小可以改变,从而使它对被试所形成的视角保持不变。
他在实验中排除了其他深度线索。
结果发现,当标准刺激物在130厘米处,比较刺激物在70厘米处时,被试才能判断后者比较近些,而当两个刺激物的相对距离小于此值时,被试便不能判断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焦点透视

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 物体的一个面与物体平行,而另一面与画面 成90°角,以此角度画的透视成为平行透 视。
两点透视(成角透视)
• 物体的两个面都与画面不平行,依此角度画 的透视成为成角透视。
• /v?ie=utf8&p=40230608 &interV=kKIOkrELjboMmLkEk74TkKIRmL kElbkTkKIMkbELjboJmLkEkL8TkKIKmrELj bkI_1995857755&query=%E6%88%90%E 8%A7%92%E9%80%8F%E8%A7%86%E 7%94%BB%E6%B3%95&
透视
什么是透视学?
• 透视学就是在平面上体现空间感和立体感的 的相关科学。
• 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 或技术,是一种绘画理论术语。最初研究透视 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 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 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上根据一定原理, 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 科学称为透视学。狭义透视学特指14世纪逐步 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 科学透视的方法。现代则由于对人的视知觉的 研究,拓展了透视学的范畴、内容。广义透视 学可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透视分三种:线 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
近大远小Βιβλιοθήκη • 视点、足点、画面、基 面、基线、视角、视圈 、点心、视心、视平线 、消灭点、消灭线、心 点、距点、余点、天点 、地点、平行透视、成 角透视、仰视透视、俯 视透视等。
• 视平线: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 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 • 消失点:在透视中延伸到视平线上的点,又可以叫做灭点。
透视学

视角: 指眼睛看物视线所成的角,单眼视角最大范围150 °,双眼180 °。垂直视角140 ° 视锥: 若将从视点发出的所有视线用示意图画出,如图,这样的圆锥体,称为视锥。 视圈: 又称视域,将视锥沿着与中视线相垂直的方向横截成一剖面,即视锥的底面,也就是固定视点 时眼力所及的最大可见范围,叫视域。最大范围的视域叫可见视域,60 °以内视角的视域叫舒适视域 中视线针对着的一点即心点,心点附近小范围视域叫视觉中心。人距离画面远则视圈大,距离画面近则 视圈小。 视心线:也称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相连的视线。它必须与画面垂直。 视平线:是在画面上假设的一条平线,它是通过心点所作的一条水平线,因与眼睛等高,所以称视平线, 它又是画面上下的分界线,眼面垂直。俯视透视,如:站在大楼顶上低头画画的透视,又称俯视透视。 假设的画面倾斜,视心线必须与画面垂直。 视距:视点到主点的垂直距离 心点 视点
2、消逝透视:指物体由于受距离的增加而造 成明暗对比和清晰度的减弱的现象。
3、线透视: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会随着距离 的推远越聚越拢并最终集于一点的现象,称之为直线透视。 理解:由于线是一切物体存在的基础,那么线透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 喻了,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把“线透视”称之为“透视”这个 道理了
例如画高大的建筑物,如长江大桥桥头堡或辛亥革命纪念碑, 为了突出其高耸雄伟,视平线就应低至一人左右的视高,距 点也应相对地近一些。因为在生活中,人们大多在这种视位 置瞻仰这类物体的雄姿,但如画日用品或小机具的广告画, 尽管广告牌设在街头、路口,而且面积宽大,也只宜将画面 视平线升高和将距点放远,以减缓这些物象的透视变形。因 为这类物品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了它们的视觉形象,过份的变 形常会被误认为是物体的形体不正常或结构不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知觉的透视理论刘瑞光Ξ(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 空间知觉与人在观察时的认知过程和透视结构有关,它还涉及不同参照系统信号之间的连续转换,运动自我透视和运动时间透视与整体和局部透视类似。
视觉输入以视网膜协调的方式进行编码,来自每只眼睛的网膜中心值需要整合并与眼睛位置和眼动的信号相混合,形成自我中心信号。
自我中心信号进一步转化为一个三维协调系统--自我中心参照系统。
视觉系统的神经输出是地球中心信号。
关键词:透视 运动自我 运动时间 转换 参照框架 如果说“环境”这一概念反映的是客观静止的现象,属于物理概念的话;视觉序列反映的则是主观运动的情况,它是生态视觉的一个中心概念。
一个序列即一种安排,从理论上讲它不是类似的、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是有区别的;它不是空的、必须被占据;它不是无形式的、它是有形的[1]。
视觉序列的组成部分与环境的组成部分大不相同,前者来自山脉、岩石、树木和叶子所形成的视角。
人们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如何构成的呢?笔者认为,环境是由空间中的原子组成,空间中到达一点的光线也是由这些原子形成的光线所组成。
将环境看作是由空间中的物体组成是不正确的,因为视觉序列中的每种形式并非与空间中的每个物体都相对等,一些物体隐藏在其它物体的后面,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说来环境都不是由物体组成的。
环境是由具有物体的地球和天空组成,是由山脉和云层组成,是由火与太阳组成,是由砾石和星星组成。
这些并非都是分离的物体,有些是彼此镶嵌,有些是运动的,有些是有生命的。
环境是所有事物-地点、表面、运动、事件、动物、人和工艺品在观察点构成的光。
对于复杂的环境来说,天空和地球的对比将这个无限的球形区域分成了两个半球,与下部相比上部显得更亮一些,下部比上部精细得多、复杂得多。
地球的组成部分如山脉、岩石、树木和叶子等在不同的水平上相互嵌套着,构成大小水平上的一个层级结构。
因为视觉流域没有边界,“观察点”这一概念除了代表抽象空间的几何点之外,在生态空间是指一个位置。
抽象空间由点组成,生态空间是由地点(定位或位置)组成的。
生态视觉中的观察点与透视几何中的静止点似乎是相应的,对于景色所透射的图形表面来说,静止点就是透射点,相对于环境来说它不能移动,相对于图形表面来说它也不能移动,静止点必须是静止的。
但是观察点绝对不是静止的,视觉序列在时间维度上是流动的,运动观察点用于一群观察者来说是适当的。
每人都从自己的视点来知觉环境,若各个视点之间可以相互移动,知觉恒常性得到维持是可能的。
早在三千年前,Euclid 曾根据视觉透视原理对此概念作出了解释:不同距离相等大小的物体知觉起来似乎是不相同的,距离眼睛较近的物体显得大一些[2],即物体的视觉大小是由视角来定义的,或由与刺激的投影大小相适应的知觉来定义的。
对物体的知觉是通过估计辐射状圆锥体的底而获得,物体的表面知觉也是通过知觉圆锥体的角度和长度即物体与眼睛的距离获得的。
尽管Euclid 对空间中的每个物体推测出所谓的“视角圆锥体”的概念,此术语并不精确,因为物体不一定为圆形,图像也不必是个圆锥体。
P olemy 提到的“视觉金字塔”中的物体是矩形。
无论是圆锥形、金字塔形或是其他形状都构成了古代视觉的基础。
由于当时人们认识不到除了光之外任何东西都无法进入眼睛这一现代化概念,他们对视角的概念较清楚,除了呈现在眼中的一个物体之外,Euclid 还推测到一个照明表面环境的存在;在一组固定的视角之外,他还推测有一个彼此镶嵌的复杂体,知觉中的固定视角来源于这个序列的外表面,来源于我们称之为背景和天空的外部空间[3]。
1 何谓“透视” 古人做过不少关于与环境中不同的几何部分相适应的固定视角的研究,这些几何部分被边界线和视角分开。
角度和环境部分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关系,其中也有大小和密度的梯度。
物体在地平线上时大小消失密度变成无限,这些关系包含着大量的来自地球方面的信息,具有很高的生态效度,它使环境几何化并使之过于简单,周围视觉序列被看作是在时间上是凝滞的,观察点似乎也是不动的。
古代人称这一规律为“透视”(perspectina )[2],一个拉丁词汇,我们称之为“自然透视”,现在统称为“视觉”。
但是环境并非完全由不同的部分或形式组成,“透视”不适用于阴影,也不适用于太阳。
在现代社会,“透视”意味着一种技术、一种图画绘制技术。
图画是一个平面,无论他是否经过人手所描画或照片的加工,“透视”都是一种代表那个平面的自然物体之间几何关系的艺术。
当Re 2naissance 画家发现了透视表征的程序时,他们就称这种方法为“人工透视”。
由于那时人们被图画型思维所支配,不能在“人工透视”和“自然透视”之间作出有效的区分,这也影响了当时关于知觉问题的提出。
图画中的深度提示与平面环境的信息并不相同,虽然我们在思想上可以假定其相同,图画属于时间上凝滞的人工信息,自然透视仅与凝滞的视觉结构相关联。
环境中存在许多结构的不变性,其中有些不变性保持时间较长,有些特性保持时间较短。
我们所说的透视结构是随着观察点的确定而变化,时间越短变化越小,时间越长变化越Ξ通讯作者:刘瑞光,男。
E -mail :zhl2005112@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2):509-511509大。
假定环境不能从一个地点复制到另一个地点,在每个静止观察点所获得的透视是唯一的,即对每个观察点来说有且仅有一种透视结构。
另一方面,所有观察点的结构不变性是共有的,有些是对整个环境中的所有点来说是共有的,有些是对于某个区域边界之内的观察点来说是共有的,有些是对于一个房间内的观察点来说是共有的。
但是当凝固的透视结构开始流动时不变结构就分离开来了[3]。
既然静止的视觉序列结构是运动的视觉序列结构的特例,静止的观察点不再被看作是空间中的单个几何点而是运动中的一个停顿,相对于环境来说是一个暂时的固定位置。
因此在环境中获得的一个凝滞的透视结构决定着观察者的一个固定位置--静止;一个流动的透视结构决定着一个非固定位置--运动。
运动和静止总是与周围序列中流动和凝滞的透视结构相伴随,这就是静止与运动的含义。
它们包含着关于潜在的观察者的信息,而不包含关于环境的信息。
对所有的观察者、人类和动物来说,从静态结构中区分运动的视觉信息是有效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物理学中,观察者在环境中的运动是相对的,对于一个参照框架来说我们称之为运动的物体可能对另外一个参照框架来说是不运动的。
生态学中这个结论不能成立,环境中每个物体的运动都是绝对的,流动的透视结构不仅决定着运动,特殊的流动模式也决定着特殊的运动路径。
就是说,视觉变化开端和结束之间透视的差异决定着运动开始和结束之间位置的差异。
2 运动自我透视及运动时间透视 人类生存在一种由时间、空间和运动构成的三维立体环境中,时间作为环境中的一个维度,不仅与空间信息有着极大的重叠,而且人的感觉体验和参照物之间也有着系统的对应性。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经常利用透视信息感知物体的运动。
在空时知觉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运动透视,第一种是外部事件相对于一个运动的观察者来说是静止的,称为运动-自我透视;第二种透视指事件的运动是相对于一个静止的观察者进行的,称为运动-时间透视。
时间可被概括化为一种静止的实体,正像一条路似的,人们可以沿着它从过去走向未来;同样,时间也可被概括化为一种动态的实体,像一条传送带似的,它经过一个静止的个体从未来追溯到过去。
Clark分别把这两个时间概念称为“运动自我”(m oving-eg o)(ME)透视和“运动时间”(m oving-time) (MT)透视。
这些透视所暗含的时间关系可用下图来说明:在运动自我透视中,运动的方向指向于未来,观察者越过静止的物体指向未来;在运动时间透视中,物体超过观察者从未来追溯到过去。
当人们将运动归因于观察者时,运动方向指向于未来;而当人们将运动归因于物体时,运动方向发生了逆转,即指向于过去[4]。
透视之间的差异也可以通过某种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反映出来,例如,运动中一个物体的前半部分称为它的前部,当另一个物体在一个运动物体的前方时,我们称该物体在运动物体之前。
如果一个观察者认为他相对于一个静止物体来说沿着一条路径从过去走向未来(ME透视),那么未来的事件就在观察者的前面(如秋季即将到来),过去的事件在观察者后面;同样,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相对于一个运动事件来说是静止的(MT透视),那么较早出现的事件在参照事件的前面(如夏天在秋天之前),较后出现的事件在参照事件的后面(如春节在秋季的后面)。
由于时间常被看作一种无维度的量,只有描述空间的术语(长--短)才能预先决定一种维度;又因时间具有方向性,包含顺序的空间术语(如前--后)反映了人们的时间体验。
描述空间位置变化的许多术语都可用于描述时间。
3 整体透视和局部透视 Jackendoff发现,空时关系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时间预测基于空间位置和运动的分析而作出,Dark认为,空时关系的使用是在将时间知觉为一种非维度、有方向、或动态实体的基础上进行的[4,5]。
当一个人从一个空间物体移到另一个空间物体时,观察者可以用两种方式看待这种运动,一种是将空间物体作为参照物,观察者相对于物体而运动;另一种方法是观察者作为参照物,空间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而运动。
Levine分别称这两种情境为“整体”运动透视和“局部”运动透视[6]。
两种透视的区别通过人们使用不同的方法描述相同的运动经验表现出来。
例如,列车上的乘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描述他(她)透过车窗时看到的情景:第一种是整体运动透视,乘客将自己510 心 理 科 学 知觉为相对于静止的景物而运动;另一种是局部运动透视,乘客将自己知觉为静止的,外部景物相对于乘客而运动。
尽管整体运动透视是对运动更直接、真实的描述(因为观察者实际上在运动,不是景物在运动),有些心理学家则论述了大量的诱导运动,其中人们知觉到一个物体的运动,这是在将一个运动的背景知觉为静止的前提下产生的,这种对运动的非直接描述可能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幻觉体验。
诱导运动可以同时产生在视觉领域的不同位置和不同方向上。
当一条线的知觉方位受到不同方向上其他物体的影响时,由于周围物体的轮廓为知觉过程提供了二择一的参照框架,因此人所产生的倾斜幻觉成为时空信息交互作用的一种表征。
中心线倾斜的量度与周围物体相同,但方向相反。
这种现象不常发生说明在交互作用之外存在着物体质量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这种整体与局部运动透视与运动自我和运动时间透视很相似[7]。
许多心理学家试图在视觉神经机制的框架内对透视作出解释,S wanston 认为,视觉信息的最初输入是单眼的、网膜中心的,此信息不仅由刺激物来决定,而且也可以由眼动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