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层次(一)透视

合集下载

空间与层次

空间与层次
• 除了一点透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透视还 有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比一比:同一建筑的透视特点有何不同?
1. 平行透视 庄重稳定
2. 成角透视:灵活多变
欣赏与探究一: P16属于哪种透视?有何特点和视觉美感?
观察的视点的不同带来不同的感受

我们生活中在观察很多物象时,观察的角度不同,给人带来的感受也是
• 空间中层次越丰富,空间感就越强。
• 这种层次不单单是形体上的简单重叠、遮 挡关系,有时颜色的纯度,明度的对比等 也会带来层次的效果。
二、色彩透视与空间层次
也称大气透视: 是风景画的一种技巧。 随着物体向后逐渐消 退,颜色对比和明度 对比逐渐减弱。明亮 部分渐渐变暗,深色 部分渐渐变浅,直到 整个色彩对比成为一 个中性色调。
毕沙罗 法国 1830-1903
• 临流赋琴 南宋 夏圭
2. 线描的虚实表现空间与层次
透视的畸变——广角
• 适度的广角处理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使空间变得广阔,但是处 理不当也会造成画面的变形
空间与层次
透视
形体透视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色彩透视 冷暖、浓淡、强弱、虚实
视点 普通视点 地视点 高视点
• 透视在我们的课本中分为几种,其中最主 要、我们接触最多感受最多的就是形体透 视,通俗的讲就是近大远小。
• 掌握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对塑造画面的空 间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形 体透视。
形体透视——我们的校园
一、 形体透视(1点透视)与 空间层次 轮廓 光影 遮挡
灭点
视平线
消失线
• 以上是我们常见的一点透视
1. 投影的长短冷暖与空间形态
《干草垛》 油画 莫奈 法国 1840-1926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 空间与层次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 空间与层次

1. 平行透视 庄重稳定
2. 成角透视:灵活多变
找一找:教室里的透视现象
练一练:
用黑色水笔,画一幅教室内的线描写生。
要求: 1、构图完整,画面中要同时表现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透视感强烈; 2、线条流畅,注意线条的形态、疏密。
课后拓展
找找法国画家塞尚、勃拉克(立体主义) 作品中的透视方法
Santa Maria Novella, Florence
透视发展的历史 乌彻罗、安德列亚·曼坦那
乌彻罗、安德列亚·曼坦那等很多画家从理论上、绘画 实践上对透视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透视发展的历史 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
1485年,画家弗朗西斯卡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 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
直视前方→
心点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
达·芬奇[意] 1452—1519 《最后的晚餐》壁画 1498 421×903厘米 格雷契修道院食堂
一点透视
心点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荷] 1638-1709 《林间小道》 103×141厘米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消失点
消失点
两点透视
心点
约翰尼斯·维米尔[荷] 1632 -1675 《窗前读信的女孩》 1657 布面油画 83×64.5厘米 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藏
两点透视
埃德加·德加[法] 1834-1917 《苦艾酒》 1867
布面油画 92×68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比一比:同一建筑的透视特点有何不同?

马萨乔[Masaccio 1401-1428]

兴 时
意 大 利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八年级上美术第4课《空间与层次》参考教案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八年级上美术第4课《空间与层次》参考教案

《空间与层次》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2. 能使用透视描绘场景的体积和空间。

3. 深入理解透视在绘画表现中的意义,并在透视法则的基础上强化艺术表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教学难点: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城市照片、纸张等。

学具:牛皮纸、油性笔、油画棒等。

四、教学过程1. 欣赏导课(1)媒体表现城市各种视角拍摄的照片一组,学生欣赏、讨论照片中不同视角带来的视觉感受。

(2)画面定格幽深小巷照片一张。

教师提问:请认真欣赏这张照片,用一句话描绘一下你对这张照片的视觉感受。

学生思考、讨论,进入课题。

2. 分析理解(1)媒体继续定格幽深小巷照片,学生再次欣赏。

教师提问:思考是什么视觉元素让你感觉到这种长远感的呢?学生继续讨论,寻找规律。

(2)在学生寻找规律的活动中引出透视原理,并使用录像的形式加深理解透视的规律。

(3)在理解了透视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后,将其使用在绘画中,画面中的景物就会产生体积感和空间感。

媒体表现幽深小巷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理解。

(4)表现使用不同工具材料,如夸大、强化视觉感的幽深小巷绘画作品多幅,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深入分析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问题。

3. 拓展思考(1)媒体表现广场照片一张,教师提问:假设给你们这样一个场景,你们会如何表现?(2)小组讨论,相互探讨各自的表现方法。

(3)教师总结: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大大丰富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则为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4)媒体表现多幅具有各种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加深理解。

4. 作业要求根据所学透视知识,使用牛皮纸、黑色油性笔、油画棒,使用淡彩的方式表现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幽深小巷作品。

5. 展示评价全班同学作品展示,师生共同欣赏评价作品是否具有了小巷景物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作品是否具有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空间与层次

空间与层次

成角透视的特征:
(1)立方体的任何一面都不与画面平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所有向远处消失的线分别集中在两个余点上。 (3)与地面垂直的线都平行与画面左右两个边,画出来 都是垂直的。
3、倾斜透视
倾斜透视又称为三点透视,是由于其消失 点有三个,分别消失于天点、地点和视平线上, 且画面中没有一个面于画面底边、画面垂线、 视平线平行。
拓展
1、概念
选取的物象在视觉角度的变化下, 其形状、轮廓和高低大小发生了变化, 便产生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长远 短等变化,我们把这种变化成之为透视。
2、透视的基本规律: 近大远小、 近高远低、 近实远虚。
二、透视的种类
1、平行透视
当立方体或其他物体中有一个面与画面平 行时的透视称之为平行透视。
由于这种透视只有一 个消失点,也称之为一点 透视。
平行透视的特征:
(1)水平线是平行于画 面的原线,有近长远短的 变化。
(2)垂直线画出来仍然 垂直于画面,有近高远低 的变化。
(3)所有向远处消失的 线都集中在心点上。
平行透视图:
2、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又称为二点透视,是指立方物体 中没有一个面与画面或者视平线平行,且消失 点有两个,分别是左余点和右余点。成角透视 是建筑风景速写中最长用的一种透视形式。
多用于表现高层建筑仰视图、建筑屋顶与 建筑道路或园林规划与建筑鸟瞰图。
• 用铅笔,圆珠笔,彩色铅笔, 水彩等工具,参考书上的作
品,创作一幅表现空间层次 的风景画。
结合书上的第一个小 卡片,你看见了什么? 云有什么变化?
空间:距离产生空间,物体 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受 长宽高三个特征展现出来。 因此长宽高是物体的三个 特征。

苏少版(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美术上册第 4 课 空间与层次

苏少版(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美术上册第 4 课 空间与层次
空间与层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绘画却是二维平面的要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画出真实的感觉就必须清楚三维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形状与空间几何透视中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便于我们表现景物的体积感空间感而大气透视与空间透视则为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第 4 课 空间与层次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 绘画却是二维平面的,要将我们所 看到的景物画出真实的感觉,就必 须清楚三维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形状与空间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体现 着它的丰富和趣味,激发着我 们的感官。我们不妨用随意的 笔法自由地表达。
发现眼 面对优美的景色,即使用照相机的 广角镜头,也只能选取其中的部分景物。 而绘画让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我 们可以愉快地画一个局部,也可以用长 卷收录眼底的美景,还可以用我们的眼 睛搬动景物,组成自己心中的画面。
几何透视中的平行透视与成 角透视便于我们表现景物的体积 感、空间感而大气透视与空间透 视则为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提供 了有效的方法。透视法的应用大 大丰富了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用彩色铅笔绘画的校园图书 馆,体现了风景绘画的自然空 间关系。画纸的中间色调为阳 光照耀下建筑物的色调,同时, 透视的现象与建筑物的稳固地 平线形成了平稳的构图关系。
小卡片 大气透视:风景画的种技巧, 随着物体逐渐向远处消退,明暗 对比逐渐减弱,明亮部分渐渐变 暗,深色部分渐渐变浅,直到整 个明暗对比成为个中性色调。
பைடு நூலகம்
空间透视:一种加强层次感的绘 画技巧,使画面深处的颜色对比和明 度对比随着物体向远处延伸而逐渐减 弱,浅色部分越来越淡,深色部分越 来越浅,直至所有的对比融为统一的 浅色调。
工作坊
站在山顶或高楼俯瞰大自然的 景色。 画一幅远景或近景的写生画。 大家把作品并排陈列在教室, 合成一个有趣的全景展示图。

《空间与层次》教案

《空间与层次》教案

《空间与层次》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2. 能运用透视描绘场景的体积和空间。

3. 深入理解透视在绘画表现中的意义,并在透视法则的基础上强化艺术表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教学难点: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建筑物照片、昆山城市照片、学校照片。

学具:铅笔、橡皮四、教学过程1. 欣赏导课(1)媒体呈现昆山城市建筑物各种视角拍摄的照片一组,学生欣赏、讨论照片中不同视角带来的视觉感受。

(2)欣赏昆山历史变迁过程各种建筑物的新旧变化,让学生思考用何种方法记录下来更有意义。

(3)面对如此美景,我们该如何记录呢?A出示荷兰霍贝玛《林间小道》B总结出透视规律:“近大远小”2. 限时作画,提出问题(1)教师示范画,运用透视规律:“近大远小”,根据霍贝玛《林间小道》来简单示范画。

(2)在学生寻找规律的活动中引出透视原理,并限时作画的形式加深理解透视的规律。

(3)继续了解了透视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后,将其运用在绘画中,画面中的景物就会产生体积感和空间感。

媒体呈现教材建筑物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了解。

(4)教师板书示范成角透视的透视图,并在透视图的基础上变化成街头一角。

3. 拓展思考(1)媒体呈现建筑物照片一张,教师提问:假如给你们这样一个场景,你们会如何表现?(2)小组讨论,相互探讨各自的表现方法。

(3)教师总结: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大大丰富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4)媒体呈现多幅具有各种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加深理解。

4. 作业要求根据所学透视知识,在多媒体出示的几张照片中选择一张进行速写创作。

5. 展示评价实物投影展示部分有特色的同学作品,师生共同欣赏评价作品是否具有了建筑物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是否有小巷的推进干,作品是否具有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6. 课后拓展通过今天所学,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各种景观,相信你的视野会有所改变,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感受。

空间与层次(美术课上课课件)

空间与层次(美术课上课课件)
空间与层次
本课我们要探讨的三个问题:
• 问题一: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 ?
பைடு நூலகம் 探究结果:
• 风景画是运用透视来表现景物空间的。
问题二:
• 透视有什么规律?
探究结果:
• 近大远小,近高远低。 • 近长远短,近疏远密。 • 近处的色彩明亮,远处的色彩灰暗。
透视的基础知识
• 基本述语:
•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 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
• 1.只有一个消失点 • 2.最少能看到一个面 • 3.有一个直面与画面平行 • 4.近大远小
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有哪些规律?
• 1.有两个消失点 • 2.消失点在物体的两侧,消失点都消失在视
平线上 • 3.成角透视最少能看见两个面 • 4.没有一个面是和画面平行的,直角面与画
面成角 • 5.近长远短
找一找:画家运用了哪几种透视方法
风景画中特殊的表现方法
莫奈
毕莎罗
作业:
• 1、根据所学知识,至少运用一种透视方法 创作一幅风景作品。
•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是线描,可 以是色彩。
• 2、视点:画者眼睛的位 置。
• 3、消失点:就是在透视 中伸远到视平线上的点, 又叫灭点。
透视图的分类
• 根据物体与画面的不同位置,透视图可分 为一点透视(平行透视)、两点透视(成 角透视)和三点透视(散点透视)。
问题三:
•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各有什么规律?
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有哪些规律?

设计中的空间与层次感掌握

设计中的空间与层次感掌握

设计中的空间与层次感掌握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平面设计,都需要注重空间与层次感的掌握。

合理运用空间与创造层次感,不仅可以提升设计作品的美感,还能够增强人们的使用体验。

本文将探讨设计中的空间与层次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准确掌握。

一、空间感的设计设计中的空间感是指通过布局和结构来创造不同的空间感觉。

空间感的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比例与尺寸的控制在设计中,比例与尺寸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合理的比例和尺寸设计,可以使空间显得舒适、协调。

例如,在室内设计中,对于不同空间的家具选择和布置,需要考虑到每个物品的大小和空间之间的比例关系,以确保整体的协调性。

2. 色彩与光线的运用颜色和光线是创造空间感的重要元素。

在设计中,适当运用明暗对比和色彩搭配,可以使得空间具有层次感。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利用半透明材料或器具,让室内外的光线渗透,可以营造出开放、通透的空间感。

3. 空间布局的灵活性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可以使得不同功能区域有明确的界限,进而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隔墙、隔断或者地面的高差来创造出多个不同的功能空间。

在平面设计中,通过合理的版面布局和元素的排列,可以将不同的内容层次展现出来。

二、层次感的设计层次感的设计是指通过选取不同的元素和处理方式来分层次地表达设计思想。

层次感的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强调元素的大小和形状设计时,可以通过突出某些元素的大小和形状来营造层次感。

例如,在平面设计中,通过放大标题文字、改变字体样式和加粗字体等方式,可以将重要信息与其他内容区分开来。

2. 运用线条和纹理线条和纹理是创造层次感的有效手段。

通过使用不同粗细、形状和颜色的线条,可以将不同的元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纹理也能够通过细腻的触感和独特的视觉效果来增加层次感。

3. 透视和立体的表现透视和立体的表现是创造层次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建筑设计和平面设计中,利用透视的原理可以使得设计作品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空间与层次(一)透视
学科:美术年级:八年级
课型:造型·表现课时安排:总2课时此为第1课时
一、课堂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的内容专业性较强,涉及的美术知识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如何突破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美术是视觉性的艺术,要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来代替抽象的语言描述,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确立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指导原则,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集体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部分内容。

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和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的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本课分为两课时。

本教案是第一课时,探讨和认识透视在绘画中表现体积、空间的作用和意义,了解透视的基本法则规律;第二课时探索艺术作品中透视的运用和作品艺术表
现之间的关系,认识艺术创作中从物象到精神的层次和含义。

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透视对物体体积塑造和对景物空间塑造的具体作用,尝试寻找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视觉的方法,体验和领会绘画中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认识在没有透视线的情况下,二维绘画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因素。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

2、技能目标:运用透视规律来表现身边的景物。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重点:如何通过透视来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四、课前准备:教具:课本、课件、课件显示屏
学具:课本、素描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
师:照片里都有些什么?照片中的场景是什么地方?照片中的水沟、荷花、龙头、鳄鱼、地面取下的一大块,都是真实存在的吗?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
师:这是3 D地画。

它是以地面为媒介,充分利用了透视原理,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空间,制造视觉上的虚拟立体效果,令观赏者有一种真实的感觉。

之所以能出现以假乱真的这种效果,是因为在绘画创作时,充分运用了“透视”这一基本理论。

如何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立体效果,一直是人类视觉艺术的焦点。

观看、思考
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目标展示
师:我们看到事物时产生的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就叫透视。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透视现象?
课件展示:各种场景中的透视。

(室内的、交通中的、队伍中的、建筑中的等)生:思考、讨论、举例
生:观察、欣赏、讨论。

生:画面极具空间感、纵深感。

几幅画的共同特点是:近处大远处小、近处宽
师:这些画面,给你怎样的空间感受?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受的?它们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吗?
师:观看上面照片,根据自主学习的内
容,请找出这幅照片中的视平线、视点、透
视的规律。

组织学生探讨,进一步加深对“透视”
概念的认识,了解透视的规律以及视平线、
消失点在透视中的作用。

师:总结。

以上现象告诉我们,人们在
观察物体时,物体的形状、大小、体积,会
因距离远近的不同而呈现出近大远小、近宽
远窄、远处的会消失等不同的变化。

在绘画
时,我们要将这些变化体现在画面中,这就
用到透视知识,如果不理解透视,就很难准
远处窄、最终
向远处消失。

生:观看
照片,根据自
主学习的内
容,找出视平
线、视点、透
视的规律。

确地表达出空间感。

师:那么,如何运用透视,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的立体效果呢?(既透视的各种表现形式)
1、运用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就可以表现出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

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会产生纵深感。

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掌握平行透视的特点。

3、师:观看下图,对比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不同:
比较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不同
透视原理
4、师:欣赏透视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掌握成角透视的特点。

生:对比观察、讨论两者的不同
师:体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也可以用色彩来实现。

观看视频二:坐在疾驰的火车上眺望远处的山峦时,只见一座座山峰象是一层虚幻的薄幕蓝纱横挂在地平线的上空——是远山。

“山快到了!”人们隐约看到朦胧在紫灰生:欣赏透视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分别说说它们是什么透视,是怎样呈现空间感的?
生:观看视频,谈自己的体验感受
色中的山村、树木和梯田。

到了山脚下,人们才看到树绿花红、厂房、
村舍、黄牛、白马、五彩缤纷。

再看另外的远山是,仍然是一层淡蓝色的幻
影。

同一座山,在不同的距离观察,会有不
同的颜色。

师:观察上面的绘画作品,思考:绘画,
在一个平面的画布上涂了一些颜料之后,就
能给人一种“深进去”或“突出来”的感觉,
画家们在绘画中,可以随心所欲地把画面上
的任意一个物体“拉近”或“推远”,其奥妙
在哪呢?
师归纳总结:
近景物体:色彩明确、对比强烈、变化丰富、
立体感强。

远景物体:色彩朦胧、含蓄统一、似有若无、
生:因距离远
近不同,观看
色彩时也会
出现不同的
变化。

生:观察绘画
作品,思考、
讨论风景画
中是如何做
到前景、中
景、远景的
呢?其奥妙
近于平面感。

中景色彩:根据远近不同分别向远景或近景靠近。

师:体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还可以用虚实来实现。

在风景绘画中,随着景物逐渐向远处消退,明暗对比逐渐减弱,明亮部分渐渐变暗,深色部分渐渐变浅,近处景物清晰、色彩明确、对比强烈。

远处景物色彩朦胧、模糊、对比较弱。

师总结:一幅画中,可能有多种透视现象存在哪呢?
生:观看、分析作品,领悟如何运用虚实来体现空间感、立体感。

生:近处景物如何虚实处理?远处景物又如何处理?
在,无论哪种透视,都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和内涵服务的。

应用实践找一找、画一画:
1、展示图片,下图是我校的教学楼,请用透
视的知识找一找,消失点在哪?视平线在
哪?是什么形式的透视?请画出它的透视
图。

(可以找学生上台用教杆比划给大家看)
生:找一找、
画一画:消失
点在哪?视
平线在哪?
是什么形式
的透视?请
画出它的透
视图。

2、下图是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请用
透视的知识找一找,消失点在哪?视平线在哪?是什么形式的透视?请画出它的透视图。

(可以找学生上台用教杆比划给大家看)生:找一找、画一画:消失点在哪?视平线在哪?是什么形式的透视?请画出它的透视图。

测试评
价:(目的
是巩固知
识)
一、思考题:
二、判断正误:
1、人们在观察物体时,会因距离远近的不
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因此,透视也
叫远近法。

2、中国画论中的“远山无皴、远水无痕、
远人无目、远树无枝”,与西方的透视
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通过练习,检测本课所学内容。

生:判断正误,做练习,检测本课内容
《雅典学院》作者:拉斐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