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国际关系
袁明国际关系史习题答案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绪论国际关系史:主要指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
国际关系体系: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国际体系的结构(或称国际格局):一般最重要的是国际权势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重大变化,它们在现代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国的数目、规模及其事实上的等级排列,连同强国的兴起、衰落及其力量对比更替。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一、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
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国际关系史脉络18401991

资料共享] 国际关系史脉络(1618---1991)国际关系史, 脉络国际关系史, 脉络国际关系史脉络(1618---1991)国际关系发展脉络三十年战争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有一种两极格局“态势”在发展。
一个重要原因是宗教改革运动所肇始。
这个运动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出现了两大教区:在北欧德国北部联省共和国英国形成新教教区,在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形成天主教教区。
在法国则是新教与天主教分庭抗礼。
而两大教区犬牙交错的地方容易发生冲突。
而引起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就是发生在波希米亚的“掷出窗外事件”。
在当时的欧洲国际关系中形成了天主教同盟与新教同盟。
这样欧洲国际关系两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不久三十年战争爆发。
三十年战争后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而这一体系是多极均势体系,且在运行不久就受到外部力量影响,并使得欧洲的权力向两翼转移。
一方面,在西欧国际关系舞台上由英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角逐中,英国作为在欧洲的西翼力量开始干预欧洲均势。
在迫使西班牙缔结《比利牛斯条约》后,法国便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在爆发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在英国的干预下,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态势遭到遏制,从此英国作为在欧洲西翼力量开始干预欧洲国际关系。
另一方面,在东欧国际关系中有瑞典俄国波兰的角逐,俄国打败了瑞典成为滨海强国,在欧洲东翼开始影响洲国际关系。
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则给俄国机会。
当1740年奥地利皇帝逝世时。
许多国家都敲诈奥地利。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形成了英奥为一方,以法普为另一方的态势。
结果英普实力上升,法奥实力下降。
战后发生了外交革命,形成了联盟颠倒:形成以英普为一方,以法奥俄为另一方的态势。
不久七年战争爆发。
正当法军与奥军攻打普军时俄军在东线也打击普军。
可正当普军即将战败时,俄国沙皇逝世,登基的新沙皇与普鲁士国王是亲属关系,因此俄军便退出战争。
这样普军再次击败奥军。
七年战争一个重要结果是俄国作为欧洲的东翼影响欧洲国际关系。
拿破仑战争欧洲战争与大陆封锁的时代

拿破仑战争欧洲战争与大陆封锁的时代拿破仑战争是欧洲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标志着大陆封锁政策的兴起和扩展。
本文将从拿破仑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过程以及大陆封锁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拿破仑战争的起因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是法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的兴起是源于法国大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法国社会和政治格局。
拿破仑出身于一个小贵族家庭,凭借军事才能在法国军队中崭露头角。
1799年,拿破仑发动了政变,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并最终自称法兰西第一领袖,开启了他的征服之路。
二、战争的过程1. 拿破仑的征服之路拿破仑希望通过军事力量统一欧洲,实现他的大陆霸权梦想。
他先后击败了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等欧洲大国,征服了大片领土。
拿破仑以他出色的军事战略和统帅才能,使得法国在战争中屡屡获胜,对欧洲局势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2. 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拿破仑战争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格局,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战争使得拿破仑成为欧洲大陆最有影响力的统治者之一,他通过改革法律、政治和军事制度,为法国带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
另一方面,战争也给欧洲其他国家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破坏,许多国家经济衰退、人民疲惫不堪。
三、大陆封锁政策的影响为了削弱英国的经济实力和遏制英国的影响力,拿破仑在1806年颁布了大陆封锁政策。
这是一项旨在限制欧洲国家与英国进行贸易往来的政策。
大陆封锁政策规定,任何国家如果与英国有贸易往来,就将被法国覆盖的国家联盟排斥。
这种政策在短时间内对英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也导致了其他国家的不满和经济困境。
大陆封锁政策使得欧洲的贸易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各国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由于无法与英国进行正常的贸易,欧洲各国的商品交流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导致了物价飞涨和市场的混乱。
在长期的封锁政策下,欧洲各国经济日趋衰退,人民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大陆封锁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拿破仑统一欧洲

拿破仑统一欧洲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在法国大革命后崛起,成为法国的领导人,并试图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统一欧洲。
本文将探讨拿破仑统一欧洲的背景、他采取的方式以及影响。
一、背景拿破仑出生于1769年,当时法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政府经历了多次变革,这给了拿破仑上升的机会。
他在军队中崭露头角,迅速晋升并成为军事指挥官。
1799年,他发动政变,推翻了法国现有政府,自任第一执政。
二、拿破仑的方式1. 军事征服拿破仑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并发起多场战争来扩大法国的势力范围。
他率领军队在欧洲各地展开征服行动,战胜了许多强国,如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
通过这些战争,他成功地将一些地区并入法国,如比利时、意大利和荷兰。
2. 建立卫星国拿破仑还试图通过建立卫星国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些卫星国是由他的亲信或亲戚掌握统治权的国家,它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受到法国的控制。
拿破仑的兄弟约瑟夫·波拿巴被任命为西班牙国王,而他的妹妹也以各种方式获得了权力。
这些措施使得法国实际上拥有了更大的领土和更多的影响力。
3. 制定法典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拿破仑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最有名的是拿破仑法典。
这个法典整合了法国的法律制度,并在许多被征服的地区进行推广。
法典推动了法国及其影响范围内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法律更加统一和透明。
三、影响1. 改变政治地图拿破仑的战争和征服行动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
他将原来的封建制度颠覆,并建立了一系列由法国控制的国家。
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欧洲的结构,导致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2. 推动现代化拿破仑的法典和其他改革推动了欧洲现代化的进程。
他的法典为法律制度的统一提供了框架,并对科学、教育和经济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这些变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加速了现代化进程。
国际关系史第一章第二节

《尼斯塔得和约》的签订
1718年5月,俄瑞开始谈判 1719—1720年,在英法斡旋下,瑞典同普鲁 士、丹麦等国议和。 1721年8月,俄瑞签订《尼斯塔得和约》。 瑞典将卡累利阿、爱沙尼亚等地割让给俄 国;俄国承诺将芬兰归还给瑞典。
北方大战的影响
俄国占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爱 沙尼亚,以及拉托维亚大部分,终于在波 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 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 欧洲强国,为俄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前 所未有的地位。
1300—1825年 俄国的扩张
总目标:由内陆国家 变为海洋大国 两大方向: 西扩—— 插入波罗的海 南进—— 打通黑海、里海
彼得一世(1672─1725)
“ 彼得大帝并不单 单是一个顺乎潮流 的君主,而是一位 站在时代前列的人。 完全有理由认为是 他的先见之明使历 史发生了变化,改 变了方向。”
第二节 欧洲五强的崛起
一、1700-—1740年的战争与和平 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 三、18世纪后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一、1700-—1740年的战争与和平
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结果:《乌得勒支和约》( 1713年4月)、 《赖斯塔得和约》( 1714年3月) 2、北方大战:(1700—1721) 结果:《尼斯塔得和约》( 1721年8月)
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是普鲁士,由此加入了 欧洲列强的行列。
奥地利虽然丧失了国土,但使哈布斯堡王 朝幸存下来。 英国和法国在战争中毫无所获,矛盾日深。
1756年欧洲“外交革命” (联盟颠倒)
“逆转联盟”,这个天才的设想出自考尼 茨-里特贝格亲王的心中,他是十八世纪欧 洲所产生的一位最能干、最深入和最坚决 的外交家。七年战争将是一场腓特烈大帝 与道恩元帅间的军事决斗,也是一场考尼 茨和老皮特之间的智力较量。
法国拿破仑战 争欧洲大陆的战乱

法国拿破仑战争欧洲大陆的战乱在欧洲的历史长河中,拿破仑战争无疑是一段惊心动魄且影响深远的篇章。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的战乱和动荡。
拿破仑·波拿巴,这位出身科西嘉岛的军事天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雄心壮志,登上了法国的政治舞台,并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
他的军队如同狂风骤雨般,所到之处皆引起了巨大的变革和冲击。
战争的爆发源于法国大革命后的动荡局势。
法国社会的变革和权力的更迭,为拿破仑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他迅速掌握了权力,并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扩张。
起初,他的行动或许带有保卫法国革命成果的色彩,但随着战争的推进,其野心逐渐显露。
拿破仑的军队在欧洲大陆上纵横驰骋,他们的战术灵活多变,常常能够以少胜多。
然而,这也意味着无数的生命在战争中消逝,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
城市被炮火摧毁,农田被荒废,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在意大利战场上,拿破仑的军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击败了奥地利等国的联军。
这不仅为法国赢得了荣誉和领土,也让拿破仑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但与此同时,意大利的人民也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战争带来的破坏使得经济衰退,社会秩序混乱。
在普鲁士,拿破仑的军队同样取得了重大胜利。
普鲁士的军队在与法军的对抗中显得力不从心,国家陷入了危机。
这一结果导致普鲁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图重振雄风。
然而,改革的过程也是充满艰辛和痛苦的,人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奥地利多次成为拿破仑的对手,但也多次遭遇失败。
每一次的战败都意味着国家的削弱和人民的痛苦加剧。
领土的割让、资源的流失,让奥地利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而在俄国,拿破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严寒的天气、漫长的补给线以及俄军的顽强抵抗,使得法军损失惨重。
这场战争成为了拿破仑命运的转折点,也让欧洲大陆的局势发生了变化。
随着战争的持续,欧洲各国逐渐意识到必须联合起来对抗拿破仑。
于是,反法同盟一次次形成,与拿破仑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员的伤亡和物质的损失,还在文化、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汇总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在相互争夺和相互勾结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基本特征②从战后初期的剧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③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转为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州、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②战后初期,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美国主宰世界的计划落空,但暂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确立并加强了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史实③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不设防区,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⑤30年代,由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 这一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2、雅尔塔体系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基本特征: ②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
③改变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④深深打打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①联合国的成立;②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和德国分裂;③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史实④北约和华约组织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⑤美苏争霸;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
注意: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按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原则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冷战是美国二战后在欧洲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拿破仑战争与欧洲的重构

拿破仑战争与欧洲的重构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是法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他统治法国期间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被后世称之为拿破仑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也对欧洲的重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重构造成的影响。
一. 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拿破仑战争爆发之前,欧洲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竞争依然存在。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迅速蔓延,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反抗了君主制度,并宣扬了自由、平等和民主。
然而,拿破仑的崛起使得整个欧洲再次陷入了动荡。
二. 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拿破仑战争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或战役,每一次战役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包括阿斯特利茨战役、耶拿-奥尔斯特战役和滑铁卢战役等。
在战争的进程中,拿破仑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建立起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他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占领了一部分欧洲国家,并将他的亲信任命为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这种行为打破了原有的封建制度和君主专制,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强烈反抗和恐慌。
然而,拿破仑的征服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滑铁卢战役的失利导致了拿破仑的垮台,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统治结束。
英国、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国家通过维也纳会议对欧洲进行了重新划分,试图恢复旧秩序。
三. 对欧洲的重构1. 彻底改变政治格局拿破仑战争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封建制度被摧毁,君主制度几乎完全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民族国家的兴起。
许多国家开始追求民主制度和自由权利,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实践。
2. 促进经济发展拿破仑的统治使得欧洲的经济发展得到了推动。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简化税制、推行一体化市场和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发展,为欧洲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3. 重新绘制国界拿破仑战争导致了欧洲国界的重新划定。
维也纳会议确立了一个以强国为主导的欧洲秩序,通过重新分割领土来保持权力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国际关系
蔡国宁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除法国以外的其余四个主导国家,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再加上同英法都有密切关系的美国等国家的角度,简述这些国家在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表现,以期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欧洲均势反法同盟莱茵同盟东方问题大陆封锁政策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正式爆发。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不仅震动了欧洲各封建王朝,更是威胁着当时同法国争夺欧洲霸权地位的英国作为欧洲均势平衡者的地位。
英国采取了同欧洲各封建国家联合起来,成立反法同盟同法国对抗的对策。
此后法国同反法同盟的两极对抗成为欧洲格局的主旋律。
一、各大国在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表现1.英国。
当时的英国虽是一个资产阶级占主导的国家,但对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并未展现半点同情。
因为英国害怕法国的崛起打破欧洲均势格局,希望通过压制法国,为自己减少一个在海外殖民地竞争中强有力的对手。
英国是历次反法同盟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海上和殖民地对法国进行双重打击,并为欧洲大陆上的反法同盟国提供巨额补助金。
英国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最主要的外部敌人。
法国一直以来都想对英国进行致命军事打击,以消除英国对它的威胁。
拿破仑曾经计划了登陆英伦三岛的战略,其制定的大陆封锁政
策也将矛头指向英国,但是从法国大革命开始至拿破仑失败,法国军队都没有能够登上英国本土,对英国进行致命打击,大陆封锁政策也以失败而告终。
英国为何要如此不遗余力的反法,原因有四:(1)法国对外扩张领土严重威胁英国利益。
(2)法国崛起对英国均势政策的破坏。
(3)法国大革命对于英国政局的影响。
(4)与法国长久以来的恩怨。
二、奥地利奥地利在历次反法同盟中是同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直接进行军事对抗的主要国家。
奥地利一共参加了六次反法同盟,前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都是以奥地利被拿破仑打到自己的家门口,同法国签署和约而结束的。
奥地利在历次签署的合约中,一次的损失比一次更大。
在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后所签署的《坎波佛米奥和约》中,奥地利被要求退出战争,并承认莱茵河为法国边界。
在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后,法奥所签署的《普莱斯堡和约》中,奥地利遭受巨大损失,不仅要承认拿破仑占领意大利,还要割地赔款。
最让奥地利人难堪的是,拿破仑建立了一个莱茵同盟,许多德意志小邦脱离奥地利加入莱茵同盟,迫使奥地利皇帝于1806年8月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存在845年之久的神圣罗马帝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此后,为向法国复仇奥地利参加了第五次反法同盟,结果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此次所签署的法奥《维也纳合约》中,奥地利除了要割地赔款限制军队人数外,还得将自己的公主嫁给了仇人拿破仑,可
谓折了兵又赔了夫人。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击败法国后,奥地利害怕法国垮台后,俄国会变得过于强大,再加之法奥间有联姻关系,奥地利意图使法国成为亲奥政权,以此牵制俄国,所以并不急于进军巴黎,想同拿破仑进行和谈,但拿破仑拒绝和谈,奥地利的计划落空。
3.普鲁士。
普鲁士在反法战争中显得既懦弱又鲁莽,普鲁士同奥地利是最早干涉法国大革命的国家,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后,普鲁士被迫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土地,受到较大损失。
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时期,普鲁士由于害怕重蹈参与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的覆辙,迟迟未宣布参战,当普鲁士鼓足勇气向法宣战时,法军对奥地利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已经结束,法军大胜,普鲁士外交大臣到达奥地利时,只好“聪明”地将最后通牒改成了祝贺词,并同法国签订了同盟条约。
但后来在汉诺威归属问题上,普鲁士认为法国侵犯了自己的利益,遂与法国反目,贸然率先向法国挑战,结果两次大败于法军手下,法军直取柏林,普鲁士国王狼狈不堪地逃至哥尼斯堡。
1807年,普法签署《提尔西特和约》,在该合约中普鲁士的人口、领土面积因割地少了一半,并只能保持4万军队,还要承担一亿法郎的巨额赔款,普鲁士损失巨大。
在此情况下,普鲁士于1807年开始了改革,此次改革的发起者是普鲁士的先后两任首相施泰因和哈登堡,他们所进行的解放农民、城市改革、行政改革等方面改革,同沙恩霍斯特的军事改革以及洪堡的教育改革一起,为日后普鲁士的崛起和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4.俄国。
俄国和其他欧洲其他大小王室一样,极端仇视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俄国立刻同法国断绝了外交关系,竭力阻止法国革命思想的传播。
俄国同法国既勾结又联合。
俄国一共参加了五次反法同盟,第一次因忙于自身外战没有参加反法同盟。
第二次加入反法同盟后,后因与英国关系恶化,反同法国联合,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反法同盟。
俄国与英国共同组织了第三、四次反法同盟。
但在第四次反法同盟后期又再度与拿破仑联合反英。
第五次俄国更是同法国联盟,共同攻打反法同盟。
但另一方面俄法矛盾却日益激化,以致第六、第七次由俄国出面组织反法同盟。
拿破仑为集中力量打败英国,于1807年7月7日同俄签署《提尔西特和约》,和约中双方互相让步,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并达成了联盟。
但是随着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极速扩张,法国对于俄国的威胁逐渐递增,法俄矛盾成为俄国的主要矛盾,终于在1812年爆发,即法俄战争。
结果是拿破仑大败而回,成为拿破仑帝国由盛而衰的重要转折点。
5.美国。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同法国结成了同盟共同对付英国,按盟约美国应该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支持法国。
但事实上,美国于1793年就发表中立宣言———承认法国革命政府,同时宣布中立,并禁止美国公民参加由法国革命引起的战争。
真正激怒法国的是1794年英美签署的《杰伊条约》,在此条约中美国以丧失在领土主权和贸易方面的部分利益为代价,换取避免与英开战,法美关系迅速恶化。
1798-1800年期间,美国和法国的战船和商船在加勒比海和美国海岸外发生了实际交战,出现了“准战争”状态,美国方面遂于1798___________年7月废除《美法同盟条约》。
直至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上台后,美法关系才有所好转。
1800年9月,美法缔结新的同盟条约。
1812年,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1812年6月18日美国对英宣战。
此时美国对英国开战,客观上是对法国的一种支援,美国算是成了法国的半个盟友。
美国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是基于其建国初期孱弱的国力和自己的地理位置考虑的,美国力量太小,无法同欧洲列强抗衡,只能在其中周旋,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实施均势外交;同时利用地理优势,隔绝于欧洲事务之外,发展自己的力量,在列强中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
三、结语从以上对于各个国家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表现的简述来看,除了英国以外,,其他国家或是因为自身利益,或是因为迫不得已,都曾投向法国一边。
由此可见,历史的复杂与反复是出乎我们意料的,绝不是教科书上写的那么简单,我们应从微观层面对其进行分析,绝不可仅仅是笼统概括。
参考文献:
韩承文,徐云霞:“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外部敌人是英国”。
1985年第1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7页.
伏广存,于桂华,马凤岗:《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2-93页.
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张士昌:《拿破仑帝国与欧洲一体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韩承文,徐云霞:“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外部敌人是英国”。
1985年第1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7页.
杜桂枝,“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俄关系”,1991年第6卷第1期。
《驻马店师专学报(社科版)》,第38页.
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王荣声:“《杰伊条约》试析”,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第97页.作者简介:蔡国宁;男;出生年月:1989年4月;籍贯:福建省莆田市;单位: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学历:2011级硕士;专业:国际关系;方向:南亚国家对外关系研究。
103理论探讨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