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价值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可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冠心病。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是一种联合用药,具有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双重效果。
它的临床价值在于其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心血管风险的降低。
本文将对其临床价值进行详细介绍。
氨氯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钙离子的内流,降低中枢和外周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起到降脂作用。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结合了这两种药物的优势,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还能改善血脂代谢,减少冠心病的风险。
在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中,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已经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该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效控制血压,进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它还能改善患者血脂代谢,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降低冠心病的风险。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也十分显著。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该药物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还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整体死亡率。
这说明,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以有效地保护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降低患者的心脏病风险,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也被证明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研究表明,该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头晕、头痛、水肿等,严重不良反应较少,患者可以安全地长期使用。
这为广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接受优质的护理来控制
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观察旨在评估实施优质护理对高血压合并冠心
病患者的效果。
在本观察中,我们选取了50名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0名,女性10名,年龄范围为50-70岁。
这些患者在进入观察前已经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标准治疗。
观察期为6个月,期间患者接受了优质护理。
优质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电图,及时发现和处理高血压
和心律失常等情况。
为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调整、适量运动、戒烟等。
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并根据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心理支持和
教育,帮助患者应对疾病。
结果显示,在优质护理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观察期结束时,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进入观察时分别降低了10%和8%,总胆固醇水平
分别降低了15%。
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没有出现明显的心律失常。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观察期结束时,患者的运动能
力和日常活动能力都有明显增加,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较进入观察时更为稳定和积极。
患者
的冠心病症状得到了明显减轻,例如胸闷、气短等症状显著改善。
高血压伴冠心病应如何选用降压药?

高血压伴冠心病应如何选用降压药 ?高血压病人合并冠心病的概率是非高血压人群的2倍到4倍,冠心病患者常表现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心理失常或者猝死等,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应考虑预防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绞痛等症状的发生。
那么高血压伴有冠心病患者如何选择降压药物呢?一、选择降压药的原则选择降压药物之前要掌握其兼顾作用,发生过心肌梗死或者心绞痛等症状的病人,最好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物(简称ACE)、β受体阻滞药或者是钙通道阻滞药物,不仅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还能降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在预防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或者心绞痛方面,钙通道阻滞药物要比ACE药物的效果好。
在延缓冠状动脉内斑块进展和颈动脉增厚程度、缓解颈动脉硬化方面,相比ACE、利尿药以及β受体阻滞药等药物,长期使用钙通道阻滞药物取得的效果要更佳。
各种冠心病病人都可以使用ACE药物,在保护心肌、改善心肌重构以及逆转心肌肥厚等方面要比其他药物取得的效果好,高血压伴有冠心病的病人可以选择此药进行降压。
二、选择降压药的具体方式(1)高血压伴有急性心肌梗死:这类病人的目标血压水平是140/90mmHg。
以往出现过心肌梗死症状的高血压病人首选ACE药物和β受体阻滞药。
β受体阻滞类药物能保护心肌,例如美托洛尔,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早期可使用β受体阻滞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将梗死的范围缩小,进而避免猝死和再梗死。
心肌梗死患者后期可使用ACE类药物进行治疗,不仅能减小梗死面积,对缺血心肌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减小病死率和急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
在防治心肌梗死症状方面,钙通道阻滞类药物中的氨氯地平药物和ACE药物作用比较相似。
地尔硫卓等钙通道阻滞药物能有效减小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死率,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症状时,可使用硝普钠或者硝酸甘油等药物来缓解临床症状和心肌缺血程度。
(2)高血压伴有心绞痛:伴有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要缓慢降压,避免心肌缺血症状恶化,加重临床症状,最佳的降压药是既能提升冠脉的血流,还能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左室负荷。
如何实施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手术患者的麻醉与管理

如何实施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手术患者的麻醉与管理【术语与解答】①我国老年手术患者以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居多,即使通常应用相关药物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或改善心肌缺血,但任何有害性刺激仍能致使血流动力学急剧波动和心肌缺血,尤其麻醉与手术期间,甚至可导致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②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老年人其心脏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若潜在伴有左心功能不全,麻醉术中极易因血流动力学急剧改变而引起心肌严重缺血、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老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择期手术其术前血压应控制在适宜范围,抗高血压药物服用可持续手术当日,以便使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较为平稳,必要时选用扩血管药物调控血压和改善冠状动脉缺血。
【麻醉与实践】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患者麻醉术中极易发生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如血压迅速下降或血压急剧升高颇为常见,两者均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并发症产生。
1. 麻醉风险评估随着近年来新型降压药物的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高血压、冠心病的治疗状况,可使大多数患者(包括老年患者)的血压得到应有控制和心肌缺血的改善。
①患有轻度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患者其麻醉危险性与非高血压老年患者基本相仿,术前经相关药物治疗,血压均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即使急症手术,也无需特殊准备;②中度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患者其心血管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故存在一定的麻醉风险,除紧急手术者,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一般应将舒张压控制在≤100mmHg为宜,且给予心肌改善治疗;③重度高血压、冠心病由于损伤的各器官功能已基本处于失代偿,因此麻醉风险倍增,其危险程度则与重要脏器受损程度直接相关,术中或术后有可能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或不良后果,除非急救手术,通常必须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减少其危险性。
2. 手术前准备①未经治疗或控制不理想的高血压患者,术前准备的重点在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和继续控制血压,即根据患者的不同血压与心肌缺血情况,单独或联合选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抗高血压药物,一般均能达到满意疗效。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03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降压药物,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同时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药物治疗选择
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限盐、戒烟、限酒、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和心理治疗等。
非药物治疗措施
建议至少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评估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药物副作用等。
妊娠期妇女
应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以减轻蛋白尿和延缓肾功能恶化。
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以改善心室重构和降低死亡率。
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非药物治疗手段推荐
05
饮食调整:推荐采用DASH饮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即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包括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镁、钙等微量元素的摄入,以及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结合,从而阻断血管紧张素Ⅱ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促进醛固酮分泌等作用的药物。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拮抗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而发挥降压作用,主要通过阻断位于心脏、血管平滑肌和肾脏等部位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来实现。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循环和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同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的药物。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概述
02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冠状动脉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进而引发冠心病。
发病机制
除了高血压本身,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以及遗传因素等也会增加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风险。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健康管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预防措施的推广与应用效果评估
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方案,包 括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的 指导。
定期评估患者的血压、血脂、 血糖等指标,以及体重、腰围 等身体状况,及时调整预防措 施。
详细描述
建议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等,以改善 心肺功能。同时,应关注心理健康,减轻压力,避免过度焦 虑和紧张。
05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的护理与康复指导
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技巧
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率
患者应在家中定期监测血压和 心率,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 习惯,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 。
定期随访与监测的重要性
定期随访
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和治 疗效果。
监测指标
随访时需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等指标,以便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不适症状的观察
如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 医。
06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的教育与预防措施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定期开展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教育讲座,让患者了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基本知识、危 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纠正心律失常来预防心血管事件 的风险,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拮 抗剂等。
04
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合 并冠心病中的应用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 基础。
详细描述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减轻压力等,对于控制血压、预防冠 心病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病与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血脂分析

11 高 血压 病 合并 C .. 2 AD 组
各 组之 间性 别、 龄及 B I 无显著性 差异 , 年 M均 各 组 T 、 G、 pA、 pB结果见表 1从结果可见 : C T ao ao , 高血
压病组 及 高血压病 合并 C D组与 对 照组相 比, A m清
( AD) C 的血脂 、 栽脂蛋 白水平 , 并进行 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组及 高血压病合 并 C AD组与 对照组 相比 , 清 C、 血 F T ao G、 p B显著升 高( 分别 为 P 00 1 P 00 1 P 0 5)血清 ao < .0 , < .0 比 P0 ) 0 各 检测指标之 间无显 著性 差异( > . 。结论 两疾病组 患者都存在 脂质代谢紊乱 , 示降低血脂 可减 少高血压 P 00 5) 提
T 、 G、 pB显 著 升 高 ( 别 为 P 0 0 , < . 1 C T ao 分 <. 1P 0 0. 0 0 P 0 5, < . )血清 a o 0 pA显 著降低 ( < . 。高 血压病组 P 0 5) 0 与高血压病合并 C D组两组之 间相 比各 检测指标之 A
3 例 患 者 全 部 根 据 WHO诊 断 标 准 确 诊 , 1 , 男2 2例 , 9例 , 均 年 龄 5 . 91 女 平 39 4 . 4 - 2岁 , MI B 2 .8 . , 除标 准 : 尿病 心肌病 。 69 ±2 6 排 7 糖
管病 、 肾疾病及 内分泌疾病 。 肝
1】 .. 试 剂 4
胆 固 醇 ( C) 甘 油 三 脂 ( G) 载 脂 蛋 白 A T 、 T 、 ( p A)载脂 蛋 白 B( pB) ao 、 ao 测试 盒 均购有 南京建 成 生物工程研究所 。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策略(郭利可)

他汀类: ① LDL-C是冠心病事件最 重要的危险因素,他汀类降低TC和 LDL-C,减少心血管事件; ②延缓 斑块进展、稳定斑块、抗炎; ③ SCAD患者LDL-C目标< 2.6mmol/L, ACS或冠心病合并糖 尿病目标值<1.8mmol/L和降低幅 度>50%; ④注意肝功能和肌病
改善 预后
等同于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值≥130/80mmHg或家庭自测血压平均值≥135/85mmHg
分类 诊室血压
SBP (mmHg)
≥140
和(或)
DBP(mmHg) ≥90
动态血压
日间(或醒时)血压平均值
≥135
和(或)
≥85
夜间(或睡时)血压平均值
≥120
和(或)
≥70
24小时血压平均值
≥130
和(或)
1. 戚文航, 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5): 457-460. 2. 胡大一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28(3):230-238Liu L, et al. 3. J Hypertens. 2005;23(12):2157-72. 4. Wang W, et al. J Hum Hypertens. 2011;25(4):271-7。
伴发疾病比例(%)
中国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同样高
22.4 20.1
15.5 14.4
• ASCC研究:前瞻性高血压人群登记研究,共观察26655例成人高血压患者,开展基线调 查,然后观察4周、12周治疗达标情况;China STATUS:多中心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对 5086例就诊于心内、肾内及内分泌门诊成人高血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FEVER研究: 前瞻性、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纳入9711例50-79岁合并1种或2种CV危 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在氢氯噻嗪基础上随机加用非洛地平或安慰剂,平均随访40个月。 CHIEF研究: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盲终点研究,纳入13542例50-79岁合作至 少1种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或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 利组,预计平均随访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答案来源:《内科学》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Q2: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吗啡用于疼痛治疗的原理
硝酸甘油:其基本作用是松弛平滑肌,特别是松弛血管平滑肌,包括静脉、动脉 (降低心脏做功的前后负荷)和冠状血管(增加缺血区的血供),从而降低心 肌耗氧并增加心肌供氧。扩张这三种类型的血管是其防治心绞痛的药理学基础 。
受体的基因突变 6.性别与年龄 7.代谢综合症
4
答案来源:《病理学》第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Q4: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和实验室检查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非段抬 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都是在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室检查:
卡托普利:,降压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和抑制缓激肽降解。另外,该药可保护肾脏 —改善肾血流,同时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降低,肾小球滤过膜孔径减小,长 期应用可降低肾病时肾小球对蛋白的通透性而减少尿蛋白。但是本药常见不良 反应可出现刺激性干咳(停药后可消失)。
缬沙坦:,药理作用类似氯沙坦,可用于对引起的剧烈干咳不能耐受的高血压患者 ,另外,该药还可增加尿酸排泄。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用硝酸酯制剂或稍休息后症状不能缓 解,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疼痛特点:疼痛部位和性质和心绞痛相同,但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 ,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用硝酸酯制剂或稍休息后症状不能缓解。患者常 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 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患者疼 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被认为骨关节痛。
低。 正常值及变化意义如下图: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调血脂药 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2)胆汁酸结合树脂 3)烟酸类 4)苯氧酸类(贝特类) 7
答案来源:《内科治疗学》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Q7:氢氯噻嗪、卡托普利、缬沙坦依次更换的原因
氢氯噻嗪:利尿药,降压作用温和,能增强其它降压药的降压作用及减少不良反应 ,因此作为基础降压药广泛用于临床。是单用于轻度高血压的首选,也可及其 他抗高血压药合用治疗中轻、度高血压。但是本药可增高血浆肾素活性,不利 降压,不良反应可出现高尿酸血症。
2. 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 3. 利尿药:氢氯噻嗪 4. 交感神经阻滞药:β阻断药(普萘洛尔)和α阻断药(哌唑嗪) 5.血管舒张药
6
答案来源:《循环系统》第二版 大连医科大学
Q6:血脂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变化意义、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
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如磷脂的总称。 血脂异常:通常是指血浆中的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以及高密度脂 蛋白()降
阿司匹林:抑制合成酶,减少的生成。具有痛觉增敏作用和致痛作用。本品由于 减少的生成故有明显镇痛作用。对慢性疼痛效果良好,对尖锐性疼痛无效。
吗啡:吗啡选择性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第三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 受体而产生强大镇痛作用。皮下注射5~10能明显减轻或消除各种疼痛,不影响 意识和其他感觉。吗啡也能激活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和篮板核神经元的阿片受 体,使患者出现瞌睡、精神朦胧状态和愉悦欣快的感觉,产生镇静作用和欣快 感,改善由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提高痛阈和对疼痛的耐 受能力,降低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性。吗啡对各种疼痛(急性锐痛、慢性钝痛和 内脏绞痛)有效,对持续性慢性钝痛作用大于间断性锐痛。一次给药,阵痛可 持续4~6小时。
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 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 至症状缓解。
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 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分钟后消失,一般停止 诱因后可缓解疼痛。
答案来源:《临床药理学》第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药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李元建
Q3:动脉粥样硬化()病因
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下列因素被视为危险因素: 1.高血脂症
是引起的主要因素,及共同称为致性的脂蛋白。 2.高血压
高血压促进发生。 3.吸烟 4.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
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肾病综合征。 5.遗传因素
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2)心电图动态演变;
3)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演变。
在上述三项标准中,以胸痛症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不是漏诊就是误诊 。抽血化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肌钙蛋白)需要一定时间,心电 图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上起着独特的作用.
出现下列心电图改变者,即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出现新的病理性Q波或波;
已有的Q波增深增宽;
段抬高及压低;
T波的演变过程。
但心电图不能发现微小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异常可帮助诊断。
临床胸痛、心电图检查及生化标记物三者结合起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互
5
补性。
答案来源:《心电图诊断分类》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Q5: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 2)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 () 氯沙坦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1
Q1: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疼痛特点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持续数分钟, 用硝酸酯制剂或稍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疼痛特点 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贯 穿全胸,界限不清。常放射至左肩、右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8
答案来源:《循环系统》第二版 大连医科大学
Q8: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危险因素
1.高血脂症(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最主要危险因素) 2.高血压(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和冲击作用) 3.吸烟 4.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5.遗传因素(基因及其产物的变化) 6.代谢综合症 7.年龄、性别、肥胖、感染 8.其他(雌激素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