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八章 第九章汇总
中国建筑史(Summary)汇编

中建特点1.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土木2.木构架体系灵活多变3.庭院式布局严谨对称并灵活自由4.玲珑剔透的立面5.色彩趣味多样的装饰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古老的六大体系之一2.延绵不断:在本土走完古代建筑发展的全过程3.发展迟缓:1)汉代:建筑体系形成2)唐代:建筑体系成熟(618年)3)宋代:精致化4)清代:建筑体系高度成熟4.体系独特,但相对封闭硬传统:表层的建筑遗产软传统:隐藏在硬传统后面的深层次内涵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
创建于1930年北京,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
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6年停止活动。
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营造法式:宋代官修的一部建筑典籍。
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元符3年成书,崇宁2年刊印颁行。
编书的目的主要是制定一套建筑工程的制度、规范,作为朝廷指令性的法典,共36卷,正文34卷正文前另有看详、目录各一卷。
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
工程做法:清代官修的一部建筑法典。
此书由清工部会同内务府主编,于雍正12年刊行,是继宋营造法式后的又一部官方颁布的、较为系统完整的古代营造术书。
借鉴遗产,保护遗产:1.式的借鉴:借鉴传统的建筑形式特征,是低层次的、表象的、直观的继承。
2.符号学的借鉴:符号是指从传统形式中通过提炼、抽象、变形、同构、错位等手法得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印记。
3.法的借鉴:法是指思想方法、设计手法,即“软”传统,必须通过对传统事物的表面特征进行深入挖掘才能得到。
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间:1、四柱之间的空间称为一“间”2、两缝(榀)梁架之间的空间称为一“间”出廊:1.不出廊2.前出廊3.前后廊4.周围廊(图)清代建筑各间面阔的不等宽现象:1、明间最大,次、梢间相等,尽间最小。
中国建筑史(9)-近代史

(2)上海百老汇大厦 --业广地产公司;
(3)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邬达克洋行; (4)上海国际饭店--远东第一高楼;
(5)上海吴同文宅--邬达克洋行;
(6)天津渤海大楼--永和工程司; (7)天津利华大厦--永和工程司;
上海永安公司; 天津香港大厦;
3、东北地区,日本建筑师导入的现代建筑;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建筑活动频繁,类型众多;
租界及租借地城市建筑活动频繁,类型增多,
例如: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1927年的上海江海关大厦; 甲午战后,早期赴欧美、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于20年代回国,开设了最早 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建筑科,迈出中国人创办建筑教育的第一步; 建筑类型大体齐备; 新建筑体系已形成--;
第一节 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 一、洋式建筑的样式: 1、“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藤森照信) 2、折衷主义建筑--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基调; 3、“装饰艺术”和“国际式”--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30年 代后出现;
二、如何评价中国的折衷主义建筑;
1、从中国建筑的历史坐标看:标志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2、从世界建筑的历史坐标看:是旧体系建筑;
--这十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最重要阶段。
四、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战乱;
• 时间:1937-1949年, • 对现代主义的认识: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实施包豪斯教学体系; 清华大学营建系“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
第十一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从相对封闭缓慢的发展体系,到现代转型;
第二节
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一、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兴起: 传统复兴式建筑由外国建筑师发端, 由中国建筑师引向高潮; 1、教会学校建筑的“中国式”建筑面貌; (1)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 筑--圣约翰大学怀施堂,西式建筑 体量组合+中国南方屋顶样式; (2)屋顶与屋身的整合,屋顶已采用后 期盛行的仿北方官式的做法;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
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史(Summary)汇编

中建特点1.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土木2.木构架体系灵活多变3.庭院式布局严谨对称并灵活自由4.玲珑剔透的立面5.色彩趣味多样的装饰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古老的六大体系之一2.延绵不断:在本土走完古代建筑发展的全过程3.发展迟缓:1)汉代:建筑体系形成2)唐代:建筑体系成熟(618年)3)宋代:精致化4)清代:建筑体系高度成熟4.体系独特,但相对封闭硬传统:表层的建筑遗产软传统:隐藏在硬传统后面的深层次内涵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
创建于1930年北京,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
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6年停止活动。
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营造法式:宋代官修的一部建筑典籍。
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元符3年成书,崇宁2年刊印颁行。
编书的目的主要是制定一套建筑工程的制度、规范,作为朝廷指令性的法典,共36卷,正文34卷正文前另有看详、目录各一卷。
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
工程做法:清代官修的一部建筑法典。
此书由清工部会同内务府主编,于雍正12年刊行,是继宋营造法式后的又一部官方颁布的、较为系统完整的古代营造术书。
借鉴遗产,保护遗产:1.式的借鉴:借鉴传统的建筑形式特征,是低层次的、表象的、直观的继承。
2.符号学的借鉴:符号是指从传统形式中通过提炼、抽象、变形、同构、错位等手法得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印记。
3.法的借鉴:法是指思想方法、设计手法,即“软”传统,必须通过对传统事物的表面特征进行深入挖掘才能得到。
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间:1、四柱之间的空间称为一“间”2、两缝(榀)梁架之间的空间称为一“间”出廊:1.不出廊2.前出廊3.前后廊4.周围廊(图)清代建筑各间面阔的不等宽现象:1、明间最大,次、梢间相等,尽间最小。
中国建筑史

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却毫不觉可惜。代表民族文化特征的百年古建
筑都在“改善”的旗帜下完全牺牲。 在此背景下,梁思成先生主张保留古城建筑,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 风格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二、绪
论
1、中国建筑之特征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 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 度快等等。 (二)采用“构架制”结构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 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 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立面上 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屋顶的形式 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 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 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七、隋唐时期
4、还原建筑
八、五代宋辽金时期
1、历史背景
宋代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 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2、建筑特点
第一、宋代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第二、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 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目 录
一、背景简介 二、绪论 三、原始时期 四、夏商周时期 五、秦汉时期 六、魏晋南北朝
七、隋唐 八、五代宋辽金 九、元明清 十、清末及民国以后
十一、读后感
一、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梁思成,男,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
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学教育学
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 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 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 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他不仅是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 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是解放后致力于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精彩摘录
这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目录分析
第二节:中国建筑 史之分期
第一节:中国建筑 之特征
第三节:《营造法 式》与清工部《工
程做法则例》
第二节:春秋战国
第一节:上古
第三节:秦
第二节:汉代实物
第一节:文献上两 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三节:汉代建筑 特征之分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建筑史 中华民族
建筑史 宫殿
建筑
文献
建筑史
建筑
民族 特征
宋辽
梁思成
实物
工部
都市法式Biblioteka 中国工程内容摘要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 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后艰难困苦的流徙岁月,他也从未 放弃。梁先生基于调查写成的《中国建筑史》是首部由中国人自己书写的本民族建筑史,它既是一部迄今无法取 代的中国建筑技术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谢谢观看
5
第五节:南宋 之临安
第六节:五代、 宋、辽、金之 实物
第七节:宋、 辽、金建筑特 征之分析
第二节:元代实物
第一节:元、明、 清宫殿建筑大略
第三节:明代实物
第四节:清代 实物
第五节:元、 明、清建筑特 征之分析
第八章:结尾
作者介绍
《中外建筑史》习题集 - 已改解析

《中外建筑史》习题集第一章溯源——原始建筑艺术一、单项选择题1.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国南方()形式发展的见证。
A.穴居B.湖居C.巢居D.蜂居2.西安半坡遗址是原始社会中国北方()形式发展的见证。
A.穴居B.巢居C.湖居D.蜂巢居3.印度、巴比伦和罗马人热衷于(),这种自撑式弧形结构使得建筑在跨度和高度上不断增加。
A.拱券B.梁架C.湖居D.蜂居4.原始人出于对死者的怀念,堆起象征永恒的(),形成了最初的墓葬。
A.穴居B.巢居C.湖居D.石台二、多项选择题1.《易·系辞》中的“昔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指的是原始社会的()居住形式。
A.湖居B.巢居C.穴居D.帐篷2.原始社会居住建筑了常见类型有()。
A.穴居B.巢居C.石环D.湖居3.原始巨石建筑的形式有()。
A.石柱B.列石C.石环D.石台4.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架形式是()。
A.抬梁B.穿斗C.石环D.石台三、填空题1.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两种:( ) 和( )。
2.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建筑房屋时就离不开( )、( )和( ) 三个方面方面的因素。
3.原始社会纪念性的石柱、列石、石环、石台一般规模巨大,称为( )第二章中西建筑艺术总体特征的差异一、单项选择题1.汉代《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成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其中“左祖右社”是指()。
A.城市平面呈正方形B.宫殿要中轴线对称C.城市平面边长九里D.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2.汉代《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成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其中“前朝后市”是指()。
A.城市平面呈正方形B.宫殿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之所;宫殿后面是市场C.城市平面边长九里D.宫殿要中轴线对称二、填空题1.汉代( )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成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
《中国建筑史》——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附图说明)

《中国建筑史》——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附图说明)本文对《中国建筑史》中的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特点进行了总结。
阅读时长约3min。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发展不断变化,期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夏商周三代。
这些时期城垣都用夯土筑陈,技术比较原始。
各种区域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城市还处于初始阶段。
城市居民仍然按氏族关系聚居。
第二阶段:里仿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手工业、商业的崛起、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便于管理,把城市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限制于定时开闭的“市”中,宫殿、衙役占有全城最有利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有吏卒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第三阶段:里仿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棋盘式分割布局形式开始出现,这时“里”和“市”都环以高墙,按时启闭,和汉代无区别,但后期已逐渐放松。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北宋都城卞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在中国沿用1500多年的城市模式宣告消亡。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即原来没有基础,平地起城市。
如先秦时期各诸侯城。
第二类依靠旧城建新城。
汉以后多采用此种。
如西汉旁依秦咸阳旧城;隋紧靠西汉旧都等。
第三类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如明初南京和北京,都属于此类。
秦-咸阳咸阳宫,秦帝国的大朝正宫,秦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咸阳位于渭水之北、泾水之南。
秦咸阳城的地势北高南低,全城由北原向渭河逐渐低下,城市最北部是作阶梯状陡起的形势。
咸阳宫宫城东西两侧的宫殿建筑中有仿六国宫室建筑,咸阳城西南部有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市场,其东是王室或皇室使用的池苑风景区——兰池和兰池宫。
秦咸阳城已有了集中的商业区,考古发现,市在城南;在渭水河北宫殿区附近,有铸铁、冶铜的作坊和陶窑等遗址,说明当时有为宫廷服务的作坊;居民区位于城南,绝大多数被渭水冲毁,无处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