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发展状况
2024年换热器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换热器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换热器作为热力传递装置,在许多工业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换热器市场也呈现出不断增长和变化的趋势。
本文将重点探讨换热器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2. 换热器市场规模换热器市场规模是衡量其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换热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全球换热器市场规模达到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Y亿美元。
3. 主要影响因素3.1 工业发展需求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石油、钢铁等行业,随着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换热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更加推动了换热器市场的增长。
3.2 技术进步新的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换热器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例如,微观尺度下的纳米材料、高效换热技术的应用,使得换热器的热传导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些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4. 主要市场区域换热器市场的发展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表现出差异性。
目前,亚太地区是全球换热器市场的主要增长区域,其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亚太地区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此外,欧美地区的换热器市场也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5. 产业竞争格局换热器市场的竞争程度较高,主要厂商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一方面,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差异化竞争,也在市场中寻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
6. 市场趋势展望6.1 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能换热器市场将逐渐崭露头角。
智能化的换热器能够通过感应和控制技术实现自动化运行和优化调节,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6.2 环保意识增强环保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对换热器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换热器发展现状

换热器发展现状
换热器是一种重要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如化工、电力、石油、制药、冶金等行业。
它具有高效、节能、安全可靠等特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换热器行业发展迅速,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型的换热器产品。
其中,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如下:
1. 高效率换热器: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的重视,高效率换热器的需求越来越大。
高效率换热器采用先进的传热技术和材料,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2. 小型化换热器:随着设备越来越小型化,对空间利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小型化换热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占地面积少等特点,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
3. 多功能换热器: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换热器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换热功能,还需要具备其他功能。
比如,兼具降温、净化、干燥等功能的多功能换热器在某些特殊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4. 智能化换热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换热器正逐渐成为发展的趋势。
智能化换热器能够通过感应、监测等技术获得实时数据,并进行自动调节,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消耗。
总之,换热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换热设备,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长,换热器行业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换热器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综述

换热器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综述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热交换过程。
本文将对换热器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综述。
我们来看一下换热器的发展现状。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换热器的种类和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目前,常见的换热器类型包括壳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管束式换热器等。
这些换热器在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壳管式换热器是最常见的一种换热器类型。
它由壳体和管束组成,通过管壳两侧流体的对流换热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壳管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适应性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等行业。
随着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壳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耐腐蚀性也得到了提升。
与壳管式换热器相比,板式换热器具有体积小、换热效率高、清洗维护方便等优点。
它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金属板组成,通过板间流体的对流换热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板式换热器在化工、食品、制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引入,其性能和可靠性不断提升。
管束式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的换热器类型,它由多个细直管束组成,通过管内流体的对流换热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管束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传热效率高等优点,适用于高温高压和强腐蚀介质的换热。
随着材料和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管束式换热器在化工、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
除了换热器类型的改进,换热器在换热原理和性能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例如,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传质系数和热阻等性能参数得到了提高,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此外,换热器的结构和材料选择也得到了优化,以提高其耐腐蚀性、抗压性和使用寿命。
未来,换热器的发展趋势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换热器将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
随着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换热器需要更高的能量利用率和更低的排放水平。
其次,换热器将趋向于大型化和集成化。
大型化可以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处理能力,集成化可以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和运行成本。
换热器发展前景及现状

换热器发展前景及现状换热器是一种用以传导热量的设备,通过它能够将热能从一个介质传输至另一个介质。
它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能源行业、制药工业、化工工业、食品加工等。
换热器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换热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首先,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工业过程中产生的热能需要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
换热器可以在不同介质之间进行热量传导,将高温废热转化为可再利用的热能。
这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废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在能源行业中,换热器的需求将越来越多。
其次,制药工业和化工工业对换热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些工业中,许多生产过程需要进行热力学的控制和调节。
换热器可以用于加热、冷却、蒸馏等工艺过程中,提供所需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同时,一些化工工艺中的废水或废气需要进行热交换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也需要换热器的应用。
因此,随着制药工业和化工工业的发展,换热器的市场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另外,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食品加工企业需要换热器来进行加热、冷却、蒸煮等工艺过程。
比如在乳制品、饮料、果蔬加工等行业中,换热器可以用于杀菌、灭菌、加热、冷却等工艺步骤,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一些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热能回收和再利用,这也需要换热器的应用。
因此,随着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换热器的市场需求也将不断扩大。
在换热器的现状上,在全球范围内,换热器行业目前的发展水平较高。
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不断推动换热器的性能提升。
例如,传统的金属管束换热器逐渐被高效的板式换热器取代,以提高换热效率。
同时,一些新型材料如陶瓷和聚合物材料的应用也为换热器的性能和耐腐蚀能力带来了显著的提升。
此外,换热器的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强,通过使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换热器性能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调节。
总之,换热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工设备,在能源、制药、化工和食品加工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4年换热器市场分析现状

换热器市场分析现状一、市场概述换热器作为热交换领域的重要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能源等领域。
换热器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本文将对换热器市场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二、市场规模换热器市场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换热器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增长。
其中,工业领域是换热器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占据了市场总规模的XX%。
三、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全球换热器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换热器生产企业。
这些企业在产品技术、品牌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全球市场中,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占据主导地位,比如艾默生电气、西门子、阿尔斯通等,这些企业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全球化经营优势在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
此外,一些地区性的换热器企业也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中国的海螺集团、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等。
四、市场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驱动市场增长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能源效率要求的提高,换热器市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高效节能换热器、全焊式换热器、螺旋板换热器等新型产品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市场的热门产品。
这些产品具有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等优势,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2. 环保节能需求促进市场增长环保节能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议题,换热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设备。
随着国家对环保节能政策的不断加强,换热器市场得到进一步推动。
新型换热器产品的问世,进一步满足了环保节能需求。
例如,采用高效传热材料和节能设计的换热器、提高传热效率的改进型换热器等,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和需求。
3. 区域市场发展不平衡尽管全球换热器市场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不同地区市场发展却存在不平衡现象。
发达经济体市场规模相对较大,换热器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市场上消费者对高端技术、高品质产品的需求较大。
而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由于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换热器产品较多依赖进口。
换热器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换热器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换热器是一个重要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文将就换热器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探讨。
首先,换热器的发展现状。
随着工业生产和能源利用的不断发展,换热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并且在结构和材料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传统的换热器包括板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和管束式换热器等,这些换热器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实现能量的传递。
然而,由于其热传导性能和流体动力学特性的限制,其换热效率和传热能力仍有待提高。
为了满足更高效率和更严格的环境要求,一些新型的换热器也被开发出来。
例如,换热芯管和微通道换热器,它们具有更高的传热能力和更小的尺寸,可以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热交换。
此外,一些新材料的应用也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性能,如纳米材料和超材料等。
其次,换热器的发展前景。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换热器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随着工艺工业的不断发展,换热器的需求量将会继续增加。
例如,在石化、电力、冶金和煤炭等行业中,换热器作为一个重要的装备,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随着绿色能源的推广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换热器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此外,换热器在环境保护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如废气净化和废水处理等。
随着环境法规的不断加强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换热器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将愈发重要。
总结起来,换热器作为一个重要的热交换设备,在工业生产、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工业和能源的不断发展,换热器的种类和性能也在不断改进。
新型的换热器和材料的应用将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效率和传热能力。
此外,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换热器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换热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推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4年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市场发展现状简介铝制板翅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和商业领域。
本文将就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市场概述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市场目前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其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汽车工业、建筑行业、航空航天工业以及电力行业等。
汽车工业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在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是因为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具有优异的散热性能和轻量化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
建筑行业在建筑行业中,铝制板翅式换热器主要用于空调和供暖系统中。
因为其高效的热传导能力和紧凑的结构设计,能够满足建筑物对于冷热能量的需求,并且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
航空航天工业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由于航空航天设备对于重量和体积的要求较高,铝制板翅式换热器的轻量化特点使其成为理想的选择。
电力行业在电力行业中,铝制板翅式换热器主要用于发电设备的冷却系统中。
与传统的铜制换热器相比,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具有更高的热传导性能和更好的耐腐蚀性能,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
市场前景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随着工业和商业领域对于高效热能转换的需求不断增加,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将成为重要的选择。
此外,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提升,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在未来市场的潜力不可估量。
结论铝制板翅式换热器作为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其市场发展现状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在汽车工业、建筑行业、航空航天工业以及电力行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未来,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市场有望继续发展壮大,成为热能转换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调用换热器技术发展趋势

空调用换热器技术发展趋势
空调用换热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效节能: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空调用换热器技术将不断追求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
通过改进传热管道结构、采用新型高效换热介质等方法,减少能量的损失和浪费,实现更高效的能量转换。
2. 多功能集成:空调用换热器不仅仅用于散热或制冷,还可以利用废热进行供热。
未来的空调用换热器技术将更加多功能集成,通过优化设计和控制系统,实现同时或切换使用不同的换热功能,提高系统的智能化和适应性。
3. 微型化和轻量化:随着科技进步和制造工艺的发展,空调用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将会不断减小。
微型化和轻量化的空调用换热器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应用场景和空间限制,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便携性。
4. 材料和制造工艺的创新:新兴材料的应用和制造工艺的创新将为空调用换热器技术带来新的突破。
例如,纳米材料的应用可以增强传热效果和材料的耐久性,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复杂结构的制造和定制化设计。
5. 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未来的空调用换热器技术将趋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系统的智能监测、优化和控制。
这将提高系统的能效和舒适性,减少人为操作和干预。
总体来说,空调用换热器技术的发展将朝着高效节能、多功能集成、微型化和轻量化、材料和制造工艺创新,以及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等方向发展。
这将有助于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舒适性和环保性能,满足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热器发展现状
由于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早期的换热器只能采用简单结构,传热面积小、体积较大、笨重,如蛇管式换热器等。
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管壳式换热器的单位体积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而且传热效果较好,长期以来在工业生产中成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
20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
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
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
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
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生产。
在此期间,为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
20世纪60年代,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
此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管式换热器[1]。
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的强化传热元件被推向市场,如折流杆换热器、新结构高效换热器、高效重沸器、高效冷凝器、双壳程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表面蒸发式空冷器等高效换热器。
进入21世纪后,大量的强化传热技术应用于工业装置,世界换热器产业在技术水平上获得了快速提升,板式换热器日渐崛起。
为了节能降耗, 提高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要求开发适用不同工业过程要
求的高效能换热设备。
因此, 几十年来, 高效换热器的开发与研究始终是人们关注的课题, 国内外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新型高效换热器[2]。
各国对强化技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见表1[3]。
气—液换热器中,液体侧的传热系数大大高于气体强制对流值,即在某些气一气换热器中,传热面两侧的传热系数也存在差别, 此时,强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强化技术的主要工作也是针对气体传热工况的。
表一发展现状
1.螺旋流换热器
近年来,人们采用各种各样的管束支撑结构来改变壳程流体的流动形态,以求增强壳程换热。
其中螺旋折流板支撑结构以其高效传热、低流阻的特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螺旋流换热器是一种利用流体的涡旋流动来强化壳程传热的换热设备。
涡旋流动是流体沿一定螺旋角方向的曲线运动,因而是一种以较少能量克服流动阻力的运动方式,在换热器中采用螺旋折流板结构时,可使壳程流场与温度场实现协同而获得较高的强化传热效果[4]。
目前,影响螺旋流换热器普及和推广的主要问题是螺旋曲面的设计和制造难度太大,且成本较高。
1.1 螺旋流换热器的特性
Lutcha J和Nemcansky J[5]首先提出了壳程流体作螺旋运动可以强化传热,其壳程的管束支撑结构是用一系列的扇形平面板替代曲面,相间连接从而在壳程形成近似的螺旋面。
该螺旋流换热器亦称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如图1所示。
国内外近年来对其做了许多结构开发研究,均表明该种管束支撑方式具有较好的流动与传热性能。
螺旋折流板基本消除了弓形折流板的返混现象、卡门涡街,提高有效传热温差;螺旋通道内柱状流的速度梯度影响了边界层的形成,使传热系数有较大增加;基本不存在流动与传热死区,尤其适宜于处理含固体颗粒、粉尘、泥沙的流体,如氮肥厂的造气系统等。
对于低雷诺数(Re<1000)下的传热,螺旋折流
板的效果更为突出。
螺旋折流板不论用于单相流或两相流、低粘度或高粘度流体都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特别是采用强化管如低肋管与螺旋折流板结合,强化单相流体传热和冷凝传热时效果更佳。
在螺旋流换热器中,壳程介质流动方向与管束横截面之间的夹角定义为螺旋角β,它将直接影响壳程流体的流动及传热特性。
Lutcha 和Nemcansky 的模拟实验表明:在螺旋角较小(β<25°)时,螺旋折流板与弓形折流板的Nu 比值接近1.0,即螺旋流的换热效果与横向流相当;随着
β的增大,特别是在25°<β<40°时,Nu 比值随之迅速增加,并在β =40°时达到最大,后又随螺旋角β的进一步增大而迅速下降。
国内外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6~7],该支撑具有较好的传热与流体阻力性能,与传统折流板相比换热效率提高。
在气- 水换热情况下,传递相同热量时,该换热器可减少30%~40% 的传热面积,节省材料20%~30%。
在相同换热能力下,压降也大幅度降低。
2 折流杆式换热器
20 世纪70 年代初, 美国菲利浦公司为了解决天然气流动振动问题, 将管壳式换热器中的折流板改成杆式支撑结构, 开发出折流杆换热器( 图2) 。
研究表明, 这种换热器不但能防振, 而且传热系数高。
现在此种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单相沸腾和冷凝的各种工况。
后来还出现了一种外导流筒折流杆换热器, 此种换热器能最大限度地消除管壳式换热器挡板的传热不活跃区, 增加了单位体积设备的有效传热面积。
目前所有的浮头式换热器均采用了外导流筒。
图2 折流杆换热器
近些年, 又出现了直扁钢条支撑方式[8]和波浪型扁钢支撑结构[9]等新型支撑结构的折流杆换热器。
这些新结构除了增加有效换热面积外, 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对管子震动的抑制作用。
3 Packinox 换热器
Packinox 换热器也称作板壳换热器, 它由压力容器外壳和传热板束两部分组成(见图3)。
压力容器外壳承受操作介质压力,板束由若干板片组焊而成,板片的流道设计成波纹状人字形排列,相邻板片走向相反,板片间相互交叉的波纹顶端形成接触点,用以支承冷热介质的压差[10~12]。
这些接触点使流体在整个换热过
程中处于湍流状态,既保持高的传热效率又产生高剪切力,抑制了板面上污垢的
形成。
板束的流道截面可以根据介质性质和操作要求设计成各种当量直径和形状。
由板片焊接组装而成的板束,固定于压力容器壳体内部的支架上,并用波纹膨胀
节与壳体接管连接[13]。
图3 Packinox 换热器
4 翅片管式换热器
翅片管式换热器是人们在改进管式换热面的过程中最早也是最成功地
发现之一。
直至目前,这一方法仍是所有各种管式换热面强化传热方法中
运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
它不仅适用于单相流体的流动,而且对相变换热也有很大的价值。
但20世纪60年代以前,普通的翅片管式换热器多采用表面结构未做任何处理的平翅片,这种形式的翅片除增大换热面积来达到强化传热的效果以外,再无其他强化传热作用。
通过调整换热器的翅片间距,设计成为变翅片间距,实现结构优化,并对其换热性能与改进前换热器进行对比计算,提高了换热器的传热系数[14~15]。
图4 翅片管式换热器示意图
参考文献
[1] 黄蕾,黄庆军.世界换热器产业发展综述[J].石油与化工设备, 2011,5( 14) : 5-10.
[2] Xushimin. Trends and Actuality of Helical Flow Type Heat Exchangers [J]. China Chemicals,2009,2:51-56.
[3] 陆璐. 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9-50.
[4] 过增元,黄素逸.场协同原理与强化传热新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
社,2004
[5] Lutcha J,Nemcansky 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tubular heat exchangers by helical baffles[J].Trans IchemE,Part A,1990,68(5): 263-270 [6] 陈世醒,张克铮,张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开发与研究(1)-高粘度流体下的中试研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8,18(3):31-35
[7] 张克铮,陈世醒,张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开发与研究(2)-低粘度流体下的中试研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8,18(3):36-38
[8] 胡明辅,等.折流栅抗振型换热器流体动力学及传热特性研究[J].压力容器, 2000, 17 (4) .
[9] 中国专利: O12 534498.
[10] FockeW. W. et a.l The effect o f the corrugation inc lination angel on the thermohydrau lic performance o f plate heat exchangers. Int. J. H eat M ass T ransfer, 1985, 28 ( 8): 1469- 1475.
[ 11] Fo ckeW. W. Turbu lent Convective H ea t Transfer inPlateH eat Exchzngers. Int. Comm. HeatM ass Trans fer, 1983, V. 10: No. 3.
[12] 刘明.新型换热器技术进展及其应用[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4, 33 ( 3) : 31~ 33
[13] 朱冬生, 钱颂文.强化传热技术及其设计应用[J].化工装备技术, 2000, 21 (6) : 1-8.
[14] 何世权, 姜飞, 郑小荣, 等.紧凑型换热器技术进展及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 2004, 30 ( 5) : 48-50
([15] 任孝平. 换热器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J].高新技术产业发展,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