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综述
幸福爱情系列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全解析

幸福爱情系列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全解析他怎么好几天都没跟我联系?会不会和别人好上了?我要不要给他发个微信?可是凭什么他就不能主动联系?要不我找他朋友问问?......”恋爱中的你遇到过类似状况吗?经常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正是焦虑倾向者的常见心理。
本文我们就了解一下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以及每种风格的特点和调整方法是什么。
一、依恋类型依恋(attachment)这个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原本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回避型(Avoidant)。
安全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是及时回应的话,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表现得更爱笑,不拘谨,容易交往。
面对新环境勇于探索,并会寻求养育者的支持。
焦虑-矛盾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是否回应是不确定的,婴儿会努力找寻,表现得更容易紧张和过度依赖。
面对新环境大哭大闹,不敢面对。
回避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不回应,态度冷漠,婴儿会陷入抑郁,表现得充满怀疑,无法信任他人。
害怕也不会向养育者求助或寻找安慰。
后来研究者发现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表现,且与幼儿时期的依恋模式基本一致。
到1990 年,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在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种依恋类型。
这四种依恋类型是根据两个维度的变化区分出来的。
一个维度是“回避”,一个维度是“焦虑”。
高回避者与人亲密时容易感到不安,低回避者与人亲密时感觉轻松。
高焦虑者害怕爱人不关注自己,或因为自己不够好而离开,低焦虑者则不担心这些。
两个维度高低组合出来的四种依恋风格是:安全型(Secure)、痴迷型(Preoccupied)、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依恋障碍认识依赖与回避型的特征与干预

依恋障碍认识依赖与回避型的特征与干预依恋障碍是指个体在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中,出现了不健康或困扰性的模式。
这些模式可以分为依赖型和回避型,它们在个体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中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障碍中依赖型和回避型的特征,以及可行的干预措施。
一、依赖型依恋障碍特征依赖型依恋障碍是指个体在形成依恋关系时过分依赖他人,丧失了自主和独立的能力。
以下是依赖型依恋障碍的一些特征:1. 恐惧孤独:个体过分害怕独处,需要持续依赖他人的陪伴。
他们无法忍受孤独,害怕被抛弃或被遗忘。
2. 需求无穷:他们对于他人的关注和关怀有着强烈的渴望,以至于变得过度依赖、无法自持。
3. 不健康依赖:个体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指引,而无法独立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
4. 自我否定:依赖型个体通常缺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他们认为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任务或生活。
二、回避型依恋障碍特征回避型依恋障碍是指个体在形成依恋关系时回避亲密关系,避免投入情感。
以下是回避型依恋障碍的一些特征:1. 心理隔离:个体倾向于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投入亲密关系。
他们可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避免与他人分享内心的感受。
2. 不信任他人:回避型个体常常对他人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他们认为亲密关系会导致伤害或失望。
3. 冷漠疏离: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冷漠和疏离,不愿表达情感或接纳他人的情感。
4. 自我保护:回避型个体会通过避免亲密关系来保护自己,以防止受伤害。
三、对依恋障碍的干预针对依赖型和回避型依恋障碍,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情感焦点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并改变不健康的依恋行为。
2. 情绪调节:个体需要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和自我安抚的技巧,以减少对他人情感需求的依赖。
3. 建立辅助网络:鼓励个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社交支持和情感互动的机会。
4. 提高自尊: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身份和自尊感,减少对他人肯定的过度依赖。
分离焦虑的心理和生理症状

分离焦虑的心理和生理症状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表现为害怕与亲密的人分离或离开熟悉的环境。
这种焦虑可能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本文将探讨分离焦虑的心理和生理症状,并分析其对个人的影响。
一、心理症状1. 担心分离:分离焦虑患者常常担心与亲密的人分离,担心他们会离开或受伤。
这种担忧可能伴随着强烈的恐惧和不安感,使患者难以放松和集中注意力。
2. 焦虑和紧张:患有分离焦虑的人常常感到焦虑和紧张,特别是当他们被迫离开亲人或熟悉的环境时。
这种焦虑可能导致恶心、头痛、失眠等身体不适。
3. 全情投入:为了避免分离,患者可能表现出过度依恋、过度保护和过于关注他人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不断地寻求亲密关系,以减轻内心的不安。
4. 恐慌发作:一些分离焦虑患者在面临分离情境时可能出现恐慌发作的症状。
这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手汗等,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适。
二、生理症状1. 身体不适:分离焦虑可能导致身体上的不适感,如头痛、肌肉紧张和胃痛等。
这些症状通常与焦虑状态的增加相联系,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不适。
2. 睡眠问题:受分离焦虑困扰的人可能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或睡眠不深的问题。
睡眠的质量下降可能导致患者更加疲倦,进而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3. 消化问题:分离焦虑也可能影响到消化系统,导致胃部不适、胃灼热和胃酸过多等。
这些症状可能进一步增加患者的焦虑和不安感。
4. 免疫系统受损:研究表明,长期受到焦虑的影响可能会损害免疫系统的功能。
分离焦虑患者可能容易感染疾病或恢复较慢。
关于分离焦虑的心理和生理症状,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认识和理解。
这些症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我们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以减轻他们的焦虑症状,并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患有分离焦虑的人也可以采取一些自助方法来缓解症状。
比如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和冥想,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减轻焦虑。
依恋障碍过度依赖和情感不稳定

依恋障碍过度依赖和情感不稳定依恋障碍:过度依赖和情感不稳定依恋是人类情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密切相关。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面临依恋障碍,表现出过度依赖和情感不稳定的特征。
本文将探讨依恋障碍的概念、原因及其对个人与关系的影响。
一、依恋障碍的概念依恋障碍是指个体在建立和维护健康依恋关系上出现困难的一种心理疾病。
它通常表现为过度依赖或情感不稳定,个体难以实现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
依恋障碍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
1.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者常常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害怕接近与他人产生情感联系。
他们可能表现出冷漠、独立、毫无情感需求的特征。
当面对亲密关系的压力时,他们会选择逃避或避免情感接触。
2.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者对于与他人的关系感到深深的不安,他们对亲密关系产生极大的渴望,并常常表现出过度关注、担心失去他人的特征。
同时,他们也容易产生过度依赖和情感不稳定的行为。
二、依恋障碍的原因依恋障碍的形成与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体验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童年经历儿童期的早期依恋经历对于个体的依恋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缺乏父母的关爱、被遗弃、忽视等负面经历可能导致依恋障碍的形成。
2. 家庭环境在家庭中缺乏稳定、健康的依恋模式和关系也可能使个体容易发展出依恋障碍。
例如,家庭冲突频繁、家暴或家庭成员常出轨等情况。
3. 情绪与认知因素个体的情绪和认知特点也与依恋障碍有关。
例如,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缺乏认知和理解能力、情绪调控困难等。
三、依恋障碍对个人与关系的影响依恋障碍的存在对个人和人际关系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1. 对个人的影响依恋障碍者可能会出现自我价值感的降低、情绪不稳定、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不满足。
2.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依恋障碍可能使个体在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上遇到困难。
例如,过度依赖的个体可能会对伴侣产生过度的依赖和控制,导致关系失衡和破裂。
解离性障碍的症状和记忆缺失问题

解离性障碍的症状和记忆缺失问题解离性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其特征是个体在某些强烈刺激或精神创伤下,感觉到与自己身体或思维之间的联系中断,导致自我感知和记忆的丧失或分裂。
本文将探讨解离性障碍的症状以及与之相关的记忆缺失问题。
一、解离性障碍的症状1. 解离感和自我感知的丧失解离性障碍的患者会产生一种解离感,即感觉自己与现实世界分离开来,失去身体存在的实感。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观察自己的身体,就像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一样。
这种解离感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性格和存在感产生怀疑。
2. 记忆缺失和时间间隔的丧失解离性障碍患者常常出现记忆缺失的情况。
他们可能无法回忆起某些事件或经历,或者对自己的过去记忆只有片段性的回忆。
有时,患者会发现自己在某段时间内无法回忆起任何事情,这被称为“时间间隔的丧失”。
这些记忆缺失通常与患者的个体身份分裂有关。
3. 身份分裂和多重人格解离性障碍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身份的分裂和多重人格。
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甚至变成完全不同的个体。
这些分裂的人格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上或在面对不同的刺激时浮现出来,并且彼此之间没有记忆的互通。
二、解离性障碍与记忆缺失问题1. 生理性记忆缺失解离性障碍患者的记忆缺失通常是与个体身份的分裂密切相关的。
在不同的人格状态下,患者的大脑可能会经历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导致在一个人格状态下形成的记忆无法在其他状态下被访问和回忆。
这种记忆缺失是一种保护机制,帮助患者应对创伤或压力。
2. 创伤性记忆缺失解离性障碍的记忆缺失还可能与患者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相关。
当人体面临过度的压力或刺激时,为了保护自我,大脑可能会选择忘记这些创伤性的记忆。
这种记忆缺失是一种应激反应,有助于减轻精神压力和保护患者的心理健康。
三、治疗和预防对于解离性障碍患者来说,治疗和预防记忆缺失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和整合记忆。
亲子依恋关系总结

亲子依恋关系总结引言亲子依恋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方式。
亲子依恋关系对于孩子的发展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亲子依恋对孩子的影响,本文将对亲子依恋关系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探讨。
1. 亲子依恋关系的定义亲子依恋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的一种情感联系和依赖关系。
当孩子感到害怕、焦虑或忧伤时,他们寻求父母的安慰和支持,从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亲子依恋是一个双向的关系,父母的情感和反应对孩子的依恋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2. 亲子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安全感和信任: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信心和积极的期望。
•情感调节:父母作为孩子最主要的依赖对象,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和调节情绪,从而增强情感的安全感。
•自我认同和自尊心:通过父母的关注和支持,孩子能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从而有更好的自信心和自我发展。
•适应能力:亲子依恋关系良好的孩子通常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和面对挑战,因为他们有一个有力的后盾和支持。
3. 影响亲子依恋关系的因素•父母的依恋经历:父母自身的依恋经历可以影响他们对孩子的依恋方式。
父母有着安全和稳定的依恋模式通常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亲子依恋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温暖、关爱、支持和鼓励是培养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重要特质。
•家庭环境:家庭的稳定性和家庭环境也是影响亲子依恋的因素。
稳定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孩子成长所需的安全感和稳定性。
•父母的情感反应能力:父母的情感反应能力可以影响孩子的情感表达和理解能力。
父母积极、健康的情感反应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
4. 提高亲子依恋关系的方法•建立情感连接: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例如亲吻、拥抱和触摸等方式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
•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通过参与并支持孩子的兴趣和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关联。
分离综合征

分离综合征
分离综合征(dissociative syndrome),也被称为分裂综合征或分裂状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最主要的特征是个体的身份、记忆、情感和意识的严重紊乱和分离。
分离综
合征属于解离性障碍的一种,病人的意识出现分裂,导致不同的个性和自我产生,使其无
法正常感受和理解现实,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分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多种多样,其中最典型的症状是人格分裂,即患者拥有两个
或更多个性,这些个性之间互相独立存在,而且彼此之间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患者可
以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例如一个平时文静的人可能会突然变得好斗、暴躁,而且在迷失后可能无法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
分离综合征还常常伴随着记忆丧失或记忆混乱的症状。
患者可能会经历时间间断的记
忆空白,对于自己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完全没有记忆,这种症状被称为分离性健忘。
有时患者还会出现假性记忆,即记忆中发生的事件实际上从未发生过。
这使得患者的过去
和现在变得混乱不清。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分离综合征是一种应对机制的反应,用来应对患者无法接受的心
理压力或创伤性经历。
分离综合征常常发生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在遭受过严重身
体虐待、性虐待或精神虐待的人身上。
这些创伤可以导致人格的分裂以及对现实的逃避和
拒绝。
治疗分离综合征需要综合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
患者恢复记忆完整性和个性的一致性,包括意识到不同个性的存在并学会协调它们。
药物
治疗常常用于缓解焦虑、抑郁和其他与分离综合征相关的症状。
病态的依恋关系

病态的依恋关系依恋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之一。
人们常常会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依恋,寻求亲密、安全和支持。
然而,一些人却陷入了病态的依恋关系,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病态的依恋关系及其表现,并提出应对之道。
1. 病态依恋关系的定义病态依恋关系是指违反健康发展原则、缺乏平衡、过度依赖的一种依恋形式。
在这种关系中,一方倚赖另一方过分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无法独立、自主地生活。
这种依恋关系通常给双方带来紧张、焦虑和困惑。
2. 病态依恋关系的表现病态依恋关系的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2.1 高度依赖其中一方完全依赖另一方的存在和支持,无法独立开展日常生活活动,缺乏自主能力和自信心。
这种依赖导致双方无法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几乎围绕着对方转。
2.2 控制与被控制在这种关系中,有一方试图在依恋关系中掌握主导地位,通过控制对方的行为、思想和情感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同时,被控制方也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依赖性,无法独立思考和决策。
2.3 情感不稳定和焦虑病态的依恋关系常常伴随着情感的不稳定和焦虑感。
对于依赖者来说,担心失去对方的支持和关爱;而掌握主导地位的一方也时刻担心对方的背叛和离开。
这种不安全感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氛围。
2.4 自我认同的丧失在病态依恋关系中,双方常常忽略了个体的需求和个性的发展。
为了维系关系,他们可能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目标,甚至放弃对自己真正的认同。
这导致双方的个体成长受到了阻碍。
3. 应对病态依恋关系的方法尽管病态依恋关系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但仍然有方法来应对和改善这种情况:3.1 建立独立性双方需要培养自己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性,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寻求自我满足。
通过寻找其他关系和人际交往,减少对单一关系的严重依赖。
3.2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病态依恋关系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必要的。
心理专家能够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双方理清关系中的困惑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综述Nyt引言一直以来,学界一般认为解离症状是童年时期所受创伤引发的,但现在学界对创伤诱发解离症状的具体机制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深入性。
部分研究者认为解离症状主要可能由童年期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而造成的婴儿对创伤的易受伤性、不安全型依恋关系直接对婴儿造成的创伤所造成的。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讨论依恋关系(尤其是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来探讨依恋关系是怎么通过影响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引发婴儿,甚至母亲自身的解离症状,从而讨论治疗解离症状的方法。
一、依恋关系诱发解离症状的理论与原因1.依恋关系对青少年解离症状诱发的影响在2004年的时候,GIOVANNI LIOTTI发表的综述整理了创伤、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三者的关系(Liotti, 2004),见图1。
他认为,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创伤的,被AAI访谈被判定为与照养者有着unresolved型依恋关系的双亲容易与他们的孩子形成未组织型的依恋关系。
当孩子向双亲发出依恋要求的时候,容易激发双亲的unresolved的记忆,这样双亲会因为当前他们回应婴儿依恋要求的照顾模式与unresolved记忆诱发的恐惧的情绪产生矛盾而出现一会儿回应婴儿要求的一会儿回避甚至惩罚婴儿依恋要求的行为,这样双亲在婴儿面前就会成为一个既是惩罚者又是拯救者的形象。
如此下来,婴儿就会对双亲产生既依赖又愤怒的情绪,难以确定他的依恋要求与行为是否正确,也难以确定自己在双亲中的自我形象,从而难以将婴儿时期记忆整合到一个完整的自我中并形成一个相对正常的内在工作模式,从而为它们的解离症状埋下了诱发的因子。
如此一来婴儿成长过程中就会形成一个既强大(因为不想依赖父母)又脆弱(因为需要依恋关系)的矛盾两极的自我,为了减轻这种自我的矛盾,婴儿会产生一些防御机制,这种机制就是把强大的自我与脆弱的自我解离开来,这样婴儿就容易产生有解离经验或者是情感异常,一旦这种婴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其他危险的因子,就非常容易遭受进一步的创伤从而形成解离或者是PTSD等障碍。
图1而在分析心理学领域,也有学者提出了对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的看法(Gustav Bovensiepen, 2006)。
他认为,若婴儿在依恋期与母亲形成了不健康的容易引起痛苦的依恋关系,则婴儿的情结会受损,从而不能组织形成完整的自我图式与组织规律,也就不能形成统一的自我。
为了整合一个相对完整的自我,也为了回避因不健康依恋关系而引起的接触生活时的痛苦,婴儿会启用他们的防御机制,也就是自我解离来使自己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这样就形成了解离症状。
总的来说,无论是Giocanni 的观点还是Gustav的观点,意思上都是差不多,即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容易使婴儿形成一个统一的自我从而引发解离。
但两者的观点都不能很好地区分创伤与依恋关系两者谁更直接地引发解离症状的关系。
而Nilsson等人在2010年进行的一个针对青少年解离症状、基于自我报告的依恋模式与创伤暴露之间关系的研究(D. Nilsson*, 2011)则很好地区分了创伤与依恋两者与解离症状的关系。
研究发现,与自我评定的创伤相比,自我评定的依恋关系更加能够解释解离症状。
也就是说,与创伤相比,依恋关系会更加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解离症状的形成。
这一个发现很好地区分了创伤、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依恋关系对解离症状形成的影响。
但是,依恋关系对解离症状形成的机制,仅仅落在自我整合与防御机制上的解释似乎还不够详尽。
David等人在2012年做的一个研究则把依恋关系、解离症状与认知联系了起来,为充分解释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支持(David Joubert, 2012)。
他们这个同样是使用的青少年被试的研究发现,尽管图2unresolved 型依恋关系的青少年与解离症状有着相对显著的相关,当两者间加入了工作记忆这一变量的时候,两者与工作记忆的相关度会显著上升(见图2),这就说明了工作记忆在unresolved 型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中起到了传递者的作用,就是说依恋关系可能是通过干扰青少年接受、处理与感受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经验来干扰工作记忆,从而引发解离症状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方向,希望以后会有更多学者进行有关认知、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的研究。
2.依恋关系对母亲解离症状诱发的影响婴儿时期的不安全依恋关系不但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也会延续到下一代中对需要面对婴儿的母亲产生影响。
Heidi 的研究发现在童年时期曾经遭受过创伤的,形成了unresolved 型依恋关系的母亲在照顾婴儿的时候更加容易诱发解离症状(Heidi Neufeld Bailey 2007)。
他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unresolved 型母亲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与双亲之间的创伤记忆从而不能为婴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运作关系而造成的,母亲难以将童年期形成unresolved 型依恋关系的自己与必需为婴儿提供依恋的自己整合起来,从而形成解离症状。
而在2011年中Jackie 等人提出的有关依恋关系与创伤记忆解离症状的模型则整合了母亲解离症状成因与婴儿解离症状的成因,结构化了解离症状的形成(见图3),为治疗解离症状提供了一个相对根本的治疗方法(Jackie Amos FRANZCP 2011)。
他们认为,在母亲与婴儿形成依恋关系的时期,如果母亲在与婴儿交互的时候突然发生了角色混乱从而将注意力从婴儿转移回自己身上,就会形成沟通错误从而使婴儿形成关系创伤,这种关系创伤会使婴儿形成未组织的依恋关系与内在工作模式。
当这种依恋关系难以被整合图3的时候,婴儿就会形成一种依恋相关的解离性人格(ARDP),从而引起回避反应或者是激动反应,这样的婴儿在成年以后容易长成绝望或者是敌意的解离性人格(HHDP)。
当他们成为母亲以后也会同样因为当初跟他们母亲一样的原因而使他们的婴儿形成ARDP,这相当于一种不断的轮回,使后代的人不断带有解离症状。
由此看来,要解决这一种轮回状态的方法是增强母婴之间的沟通,以及指导童年遭受创伤的,形成了unresolved型依恋关系的母亲如何去照顾孩子从而帮助母婴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这种治疗的切入点不但是对本篇文献的总结,也是对第一部分讨论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形成的原因的一个总结。
二、依恋关系诱发解离症状的治疗方法在第一部分讨论完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的关系以后,这一部分将针对依恋关系如何引发解离症状这一内容进行治疗方法上的讨论。
本部分主要通过针对母婴间关系的治疗与针对具有解离症状的患者本人的治疗引用一些文献展开讨论。
2009年Kristyn与Roger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尽管部分母亲与其双亲都有着unresolved型的依恋关系,但是由于她们在对孩子的照顾中有着良好的安全的心境,与孩子形成了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因此当她们遭受了照顾孩子的压力事件或者是其他可能会引发解离症状的危险因子的时候会有更好的心理弹性从而减轻母亲解离症状的形成(Kristyn Zajzc, 2009)。
而且,在临床领域,Joseph的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治疗案例(McFadden, 2011)中也提到,当个体在长期过度压力、不安全环境或者是创伤下诱发多重人格障碍时,一个积极的依恋关系有助于促进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依恋关系,尤其是母亲是unresolved型的依恋关系可能会增加母婴双方出现解离症状的危险,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指导并教育有着不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母亲,或者仅仅只是在照顾婴儿中容易发生角色混乱的母亲照顾婴儿的方法,帮助她们与婴儿形成一段积极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从根源上切断患上解离障碍的可能,使母婴双方都能够正常地生活。
另外,当母婴关系治疗已经不可行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患者本人的治疗减轻患者的解离症状。
首先,参照David等人的研究(David Joubert, 2012),由于依恋关系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工作记忆使患者引发解离症状,我们可以通过对患者的注意力、短时记忆与信息处理速度的训练来提升患者的工作记忆,从而减轻患者的解离症状。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引导患者进行一些宗教上的联想(Pehr Granqvist*, 2009),以及艺术上的创作(Jaque, 2012)来使他们充分发挥解离的特质。
以上两个研究都是对具有unresolved型依恋关系以及未组织型依恋关系的具有解离症状的宗教患者(New Age Spirituality)以及艺术家的研究。
两个研究都发现,尽管有着unresolved型依恋关系以及未组织型依恋关系的人会更加容易引发解离症状,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宗教上的联想与艺术上的创作来减轻自己的解离症状;同时,当浸入了宗教联想或者是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这些宗教患者与艺术家能够充分地利用他们解离的优势,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特别地,针对宗教患者的研究还发现,当面对高压力相关的工作的时候,这些经常进行宗教联想的患者不但能够很好地处理他们的解离症状,还能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处理好当前的问题。
这两个研究说明了,尽管解离症状是根源于母婴关系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对患者本人的引导甚至是患者本人的自愈行为(进行宗教联想或者是艺术创作)来治疗解离症状。
因此,治疗解离症状的方法并不只有针对母婴关系的治疗,还可以有针对患者本人的多样化的治疗方法。
三、总结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讨论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的关系深入地了解地依恋关系通过影响婴儿对自我认知的整合以及母亲因婴儿诱发对照顾婴儿与童年创伤经历的矛盾来引发婴儿或者是母亲的解离症状,也讨论了根据这一种引发解离症状的原因来制定针对母婴关系的以及针对患者本人的多样性的治疗方法,为解离症状的成因与治疗提供了新的观点。
参考文献:D. Nilsson*, R. Holmqvist and M. Jonson. (2011). Self-reported attachment style, traumaexposure and dissociative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Attachment & HumanDevelopment, 13(6), 579–595.David Joubert, Linda Webster, Rachelle Kisst Hackett. (2012). Unresolved Attachment Status and Trauma-Related Symptomatology in Maltreated Adolescents An Examination of Cognitive Mediators. Child Psychiatry Hum, 43, 471–483.Gustav Bovensiepen, Köln, Germany. (2006). Attachment-dissociation network Some thoughts about a modern complex theory.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51, 451-466.Heidi Neufeld Bailey , Greg Moran, David R. Pederson. (2007). Childhood maltreatment, complex trauma symptoms, and unresolved attachment in an at-risk sample of adolescent mother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9(2), 139 – 161.Jackie Amos FRANZCP , Gareth Furber , Leonie Segal. (2011). Understanding Maltreating Mothers A Synthesis of Relational Trauma, Attachment Disorganization, Structural Dissoci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and Experiential Avoidance. Journal of Trauma & Dissociation, 12, 495–509.Jaque, Paula Thomson* and S. Victoria. (2012). Dissociation and the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in artists and performing artist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14(2), 145–160. Kristyn Zajzc, Roger Kobak. (2009). Caregiver unresolved loss and abuse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Intergenerational effects in a high-risk samp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1, 173–187.Liotti, Giowanni. (2004). Trauma, dissociation, and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Three strands of a single brai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41(4), 472–486. McFadden, Joseph. (2011). The role of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and insecure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thological dissociation and multiple identities.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56(348-353).Pehr Granqvist*, Mari Fransson and Berit Hagekull. (2009).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absorption, and new age spirituality a mediational model.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11(4), 38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