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方依恋研究综述
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

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引言: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和地方依恋的问题愈发凸显。
为了更好地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提升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本文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探讨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旅游地意象的形成与变化旅游地意象是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主观认知和感知。
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旅游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媒体报道和他人的推荐等信息形成对旅游地的意象。
然而,由于旅游地发展的不均衡和信息传递的失真,旅游地意象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因此,旅游地在推广自身形象时应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以提升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认知度。
二、地方依恋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地方依恋是指个体对于其生活所处地方的情感依附和执着。
旅游者在感受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时,会产生地方依恋的情感。
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地方依恋会促使旅游者采取更多环境友好的行为,比如减少用水、节约能源等。
旅游地应注重加强地方依恋的培养,通过提供真实、独特、可持续的旅游体验,增强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情感依恋,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履行环境责任。
三、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提升途径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采取的环保行动。
为了提升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1. 旅游教育:通过开展旅游教育活动,向旅游者宣传环保意识,提高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2. 设施改善:提供更多的环保设施,如垃圾分类垃圾桶、自来水瓶充水等,方便旅游者参与环保行动。
3. 法规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倒逼旅游者履行环境责任,如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处罚。
4.旅游者参与:鼓励旅游者积极参与旅游地的环保活动,如参与海滩清洁、植树造林等。
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

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引言旅游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问题。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环境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研究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对于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探讨旅游地的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旅游地意象的构建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旅游地的意象是旅游者对某一地方的主观感知和认知,与旅游者的行为密切相关。
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作为一个典型的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旅游地的意象对于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旅游地的意象对于旅游者的环境态度产生影响。
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会影响他们对旅游环境的态度。
如果旅游者对浙江省旅游度假区的意象是美丽、干净、保护环境等积极的认知,他们更有可能具有环境责任意识,并愿意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其次,旅游地的意象对于旅游者的环境行为产生影响。
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意象越积极,他们越有可能采取环境友好的行为,如不乱扔垃圾、节约能源等。
这些行为的积极性有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维持其独特的魅力。
二、地方依恋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地方依恋是旅游者对某一地方产生的情感依附和认同感。
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作为当地人的生活场所,常常形成旅游者与该地的情感联系。
地方依恋对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地方依恋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责任意识。
当旅游者情感依附于某一地方时,他们更加关心该地的环境状况,并愿意为其保护做出努力。
因此,地方依恋可以激发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
其次,地方依恋可以促使旅游者采取环境友好行为。
对于旅游者来说,他们往往希望维护和保护他们喜爱的地方。
因此,地方依恋会推动旅游者采取环境友好行为,以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环境。
三、浙江省旅游度假区的环境责任行为现状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作为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
国内外旅游地地方依恋研究综述

国内外旅游地地方依恋研究综述
吴丽敏;黄震方;王坤;张郴
【期刊名称】《热带地理》
【年(卷),期】2015(35)2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地地方依恋文献资料的梳理,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旅游地地方依恋的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及影响效应等方面;在方法上,定量研究明显多于定性研究;其理论体系、影响机理及应用领域仍有待深入探讨。
国外对旅游地地方依恋研究比国内起步早,主题更为丰富,且在时间与空间尺度均有涉及;今后国内相关研究应注重对旅游地地方依恋的理论体系构建、影响机理剖析及深入挖掘应用领域等方面的探讨,同时还应考虑旅游地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兼顾时空尺度对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具有中国不同地域文化特质的各类对象,以体现旅游地地方依恋研究的时代性、历史性及动态性。
【总页数】9页(P275-283)
【关键词】地方依恋;地方依赖;地方认同;旅游地
【作者】吴丽敏;黄震方;王坤;张郴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1
【相关文献】
1.国内外地方依恋研究综述 [J], 马东娟;王逸潇
2.基于旅游地意象与地方依恋的旅游地文化形成与塑造机理研究——以济南大明湖景区为例 [J], 甘晓蕊;
3.乡村旅游地游客旅游涉入对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以冉庄为例 [J], 孙蓉蓉[1];田甜[2];吕一娜[3];暴星宇[4];郑煜凡[5]
4.地方依恋对红色旅游地游客重游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韶山风景区为例 [J], 张良泉;唐文跃;李燕琴
5.旅游地吸引力、地方依恋与游客资源保护态度关系研究——以西递、宏村为例[J], 赵腾飞;王良举;桑林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依恋对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支持度影响研究

地方依恋对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支持度影响研究地方依恋对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支持度影响研究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
然而,乡村旅游地的居民是否支持和参与这一旅游形式,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地方依恋作为一种情感联系,影响着居民对本地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地方依恋对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支持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地方依恋的概念及构成因素地方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特定地理位置的情感联系和认同感。
地方依恋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方认同感、地方依存感和地方满意度。
地方认同感是指个体对居住地的认同程度,地方依存感是指个体对于居住地的依赖程度,地方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居住地的满意程度。
二、地方依恋与乡村旅游支持度的关系1. 增强乡村旅游意识地方依恋能够增强居民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认知和意识,进而提高其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度。
居民对本地区的熟悉程度较高,他们更容易发现和了解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从而愿意支持和参与。
2. 提升旅游体验期望地方依恋还能够增加居民对乡村旅游体验的期望,促使他们更愿意支持和参与。
对于具有地方依恋情感的居民来说,他们更加关心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期望能够收获更好的旅游体验,因此更有动力去支持和参与乡村旅游。
3. 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地方依恋还能够建立起居民与游客之间的情感联系,促使他们更加友好和热情地接待游客,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种积极的互动能够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提高乡村旅游支持度的对策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告、宣传片等形式,提升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意识和认知,让他们了解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还要加强与居民的沟通,解答他们对乡村旅游的疑虑和担忧,增加他们对乡村旅游的支持。
2. 建立奖励与激励机制通过奖励与激励机制,鼓励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管理。
例如,可以举办乡村旅游摄影比赛,发放参与奖和优胜奖,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
生态旅游涉入、地方依恋与环境负责任行为关系研究——以西溪湿地为例.doc

生态旅游涉入、地方依恋与环境负责任行为关系研究——以西溪湿地为例----旅游管理论文-->1绪论1.1研究背景1.1.1现实背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而支持这一快速且大规模发展的是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森林的大范围破坏,空气、水、土壤的严重污染,物种的快速灭绝以及城市空间对自然空间的挤占。
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及极快的经济发展使中国面临的问题更多更严重。
中国在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极大破坏的基袖上的,目前我国59.6%的地下水质量较差甚至极差,42%的地表水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作为饮用水),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巳经完全丧失使用功能,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土地沙化以每年6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沙漠面积已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0%;大气环境质量更是令人担忧,我国47个重点城市中,有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有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城市。
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呼吸道疾病、哮喘、癌症、心脏病等疾病的逐年增长,出门戴口罩,家里紧闭门窗成为生活常态,使生活质量严重受损,近距离接触自然、融入自然成为许多人调整身心状态的切实诉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尚未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良好、有一定观赏性的地区被保护起来,发展生态旅游,成为省级或国家级自然公园,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公园休闲、游憩、旅游,自然公园的建立不仅平衡了保护自然环境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接触自然的机会,还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自然知识的实践场所。
然而,大量游客涌入自然公园加上部分游客的不负责行为却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
如游客在自然景区住宿产生的生活泣圾,大量游客的到来可能打扰动物在其栖息地的正常生活,有些游客会有意无意地破坏自然环境,如乱丢边圾、采摘植物等,为了保证自然景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许多自然景区管理者已经釆取措施,如对破坏植被的游客进行损款,禁止游客近距离接触动植物,设置大量标牌提醒游客保护环境,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控制游客数量等,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效果有限,且严重破坏游客游玩体验及牺牲公园存在的社会价值,这些抑制措施会降低公园在教育、公益等方面价值发挥。
地方依恋论文总结

地方依恋论文总结1. 引言地方依恋是指个体对特定地理区域的情感和认同,它是人类地理行为中的重要概念。
近年来,地方依恋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地方依恋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总结现有研究中的主要发现和研究方法。
2. 地方依恋的定义与测量地方依恋是个体对特定地理区域的情感和认同,包括对地方的喜爱、对地方的归属感,以及与地方相关的记忆和经验等。
测量地方依恋常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
问卷调查通常使用自报量表,通过询问个体对地方的喜爱程度、对地方的认同感等,来评估地方依恋的程度。
3. 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地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与地方相关的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交网络等。
地理环境是地方依恋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
自然环境美丽与丰富的地方通常能够激发个体更强烈的地方依恋情感。
文化传统也对地方依恋有着重要影响,个体对所在地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影响着地方依恋的形成。
此外,社交网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与地方的人际关系密切程度是地方依恋情感的重要来源。
4. 地方依恋的影响和作用地方依恋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地方依恋会影响个体的迁徙决策。
个体对地方的情感和认同程度越高,越不愿意离开该地方,从而降低了个体的迁徙倾向。
其次,地方依恋还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参与和行为。
地方依恋的加强会促使个体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地方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此外,地方依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个体对所在地方的情感投入有助于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5. 地方依恋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地方依恋的研究方法多样化,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神经科学方法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大样本的调查数据来分析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实地观察可以深入了解个体在特定地理区域的行为和态度。
神经科学方法则通过研究个体在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神经机制来解析地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旅游者服务感知、地方依恋与忠诚度——以厦门为例

旅游者服务感知、地方依恋与忠诚度——以厦门为例引言:旅游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一个目的地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游客对于旅游地的服务感知、地方依恋与忠诚度是评估旅游地发展潜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以中国厦门为例,探讨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的服务感知如何影响他们对厦门地方的依恋程度和忠诚度。
通过深入了解旅游者对厦门的感知、依恋和忠诚度,可以为厦门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厦门旅游业概况厦门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厦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厦门市政府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提高了旅游设施的硬件水平和服务质量。
近年来,厦门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旅游者服务感知对地方依恋的影响1. 服务感知对旅游体验的影响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对于服务的感知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旅游地的整体满意度。
研究表明,游客对于提供优质服务的旅游目的地更易产生更强的依恋感。
厦门在提供旅游服务方面一直致力于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从而提高游客对厦门的满意度。
2. 服务感知对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服务感知对于地方依恋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游客对于服务本身的评价上,还体现在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建立上。
优质的服务感知可以塑造出一个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而增强游客对于目的地的依恋感。
厦门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通过提供贴心的服务,不仅赢得了游客的好评,还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
三、地方依恋对忠诚度的影响1. 地方依恋对于重游意愿的影响地方依恋是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产生情感依赖的一种表现。
游客对于厦门的地方依恋程度越高,他们会越有意愿再次选择厦门作为旅游目的地。
良好的旅游体验和地方依恋会激发游客的重游意愿,这将对于厦门的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地方依恋对于推荐意愿的影响地方依恋对于游客的忠诚度也体现在他们愿意向周围的人推荐该旅游目的地。
地方依恋论文:地方依恋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发展期望

地方依恋论文: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研究【中文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价值观、民族意识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同化,而发展这些地区的旅游业无疑是应对民族性不断缺失的一种有效方法。
同时,地方作为各种旅游活动展开的环境背景,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天然的情感关系,旅游活动有利于重新建立这些民族居民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联结,重塑民族认同,反过来良性的依恋机制也能够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因此本文从"地方依恋"角度,通过对大兴安岭鄂伦春族的实证研究,利用人地关系理论解释鄂伦春民族发展的特殊性,讨论该民族地方依恋水平及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并提出促进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依存的合理有效途径。
本选题的研究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总结国外关于地方依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内研究实际,扩展地方依恋的应用范围和理论内涵,完善地方依恋的理论框架。
②通过分析鄂伦春民族发展的特殊性与现实状况,探讨旅游发展对于提高其民族认同和地方归属感的积极意义。
③通过对相关评价指标的分析,尝试讨论鄂伦春民族居民地方依恋的不同水平及对旅游发展期望的影响。
④通过量化分析结果,针对鄂伦春民族现实与旅游发展基础,探寻其未来发展的积极有效途径,促进民族...【英文摘要】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global integration trend, minority areas in the national culture, values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come under weakening even assimilation to different degree, so developing the tourism of these area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deal with the national culture constantly missing. Meanwhile, a place as environment background of various tourism activities, exists the natural and emo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sidents. Tourism activities will be beneficial to re-establish the nation, ...【关键词】地方依恋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发展期望【英文关键词】place attachment minority tourist destination tourist development expectations【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目录】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研究摘要3-5Abstract5-6第1章绪论11-191.1 引言11-121.2 研究背景12-131.2.1 民族旅游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121.2.2 地方依恋是实现人与地方情感归属的有效途径121.2.3 鄂伦春民族发展轨迹的特殊性12-131.3 研究意义13-141.3.1 理论意义131.3.2 现实意义13-141.4 研究思路14-151.4.1 研究的预期目标14-151.4.2 研究的基本思路151.4.3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151.5 研究的主要方法15-161.5.1 文献研究法15-161.5.2 实地调查与统计161.5.3 数学分析方法161.6 研究的技术路线16-19第2章研究综述及理论探讨19-312.1 地方理论及相关概念19-222.1.1 地方理论192.1.2 地方理论的相关概念19-222.2 国内外旅游地方依恋述评22-292.2.1 国外旅游地方依恋研究现状22-262.2.2 国内地方理论研究现状26-272.2.3 国内外地方依恋研究评述27-292.3 基于地方依恋的旅游地居民态度研究综述292.4 民族旅游研究综述29-312.4.1 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进展29-302.4.2 鄂伦春民族旅游研究302.4.3 民族旅游地地方依恋研究展望30-31第3章相关概念界定及指导理论31-373.1 鄂伦春民族发展独特性及鄂伦春民族旅游地的定义31-323.1.1 鄂伦春民族独特性313.1.2 民族旅游31-323.1.3 民族旅游地及鄂伦春民族旅游地323.2 社会交换理论32-333.3 社会分层理论33-343.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冲突管理理论34-353.5 生活形态理论35-37第4章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旅游的地方性探究37-454.1 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民族概况37-414.1.1 地理区位分析37-394.1.2 自然环境分析39-404.1.3 社会环境分析404.1.4 经济环境分析40-414.2 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民族旅游发展要素分析41-454.2.1 旅游资源基础41-434.2.2 旅游市场现状43-444.2.3 旅游产业水平44-45第5章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的地方依恋分析45-575.1 研究设计45-475.1.1 问题的提出455.1.2 指标选择与研究假设45-475.2 研究区域的数据样本及分析47-495.2.1 样本概况及问卷设计47-485.2.2 样本信度分析485.2.3 样本基础数据分析48-495.3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差异性特征分析49-525.4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总体特征分析52-535.5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的聚类分析53-555.5.1 各族群内部职业构成分析53-545.5.2 各族群基本特征及命名54-555.6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旅游发展期望分析55-57第6章鄂伦春民族旅游发展建议57-676.1 鄂伦春民族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57-596.1.1 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576.1.2 可进入性57-586.1.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586.1.4 客源市场586.1.5 旅游地民族形象58-596.1.6 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596.1.7 空间集聚与竞争596.1.8 当地居民的态度596.2 民族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59-616.2.1 从空间角度划分59-606.2.2 从参与程度角度划分60-616.3 基于鄂伦春民族地方独特性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探析61-646.3.1 鄂伦春民族发展生态博物馆的主要瓶颈616.3.2 鄂伦春民族发展生态博物馆的主要策略61-646.4 基于鄂伦春民族社会分层的民族旅游地社区化建设64-676.4.1 鄂伦春民族旅游地社区化建设的基本原则656.4.2.鄂伦春民族旅游地社区化的建设措施65-67第7章总结与展望67-717.1 主要研究成果67-687.1.1 鄂伦春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一般规律677.1.2 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重新定义677.1.3 鄂伦春族居民对地方依恋中地方功能性依赖较为明显67-687.1.4 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对旅游发展期望有显著影响687.1.5 基于民族旅游地社会分层的地方依恋及旅游发展期望687.2 研究特色与创新68-697.3 主要问题和不足69-717.3.1 关于理论结合与问卷设计697.3.2 关于样本数量及普适性69-71参考文献71-77附录: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期望调查问卷77-79致谢79-8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方依恋研究综述摘要:该文主要是对今年来有关旅游地方依恋的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地方依恋的内容,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综述分析,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旅游地方依恋研究综述研究展望黄向、唐文跃最早将地方依恋介绍到中国地方依恋亦称“地方依附”、“场所依恋”,国内亦有学者译为“场所依赖”。
Tuan认为,地方依恋是环境心理学家对于个体地方情感研究的一种方法,依恋是个体与某一地方间的情感关系,包含了个体对地方的认知、偏好或判断,或是一种情绪或情感上的连结与归属,地方依恋的对象和行为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等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改变。
Moore等(1994)认为,地方依恋是经由个体情感及行为而展现出来被概念化为个体对于特殊地方的认同与评价;在此概念下,地方依恋意味着一种人与特殊地方在情绪或情感上的结合。
李英弘等(1997)指出,地方依恋不同于地方感(sense of place),地方依恋可视为一种行为,当个体对地方的认同强烈并将自己纳入地方环境内部时,这种依恋行为就有可能建立。
吕怡儒(2001)认为,地方依恋不仅代表个体对地理位置之地方本身的依恋,也函盖了在该地方发展的社会关系;因此,地方依恋是个体在地方发展社会网络后产生的情感连结,是个体对地方的长期感受所得的深刻意义,而不只是纯粹自然环境的空洞组合体。
综合学者对于地方依恋的概念定义,地方依恋可视为个体认知到在地方获得的满足与对地方永恒的期待,对地方具有正面的情感、了若指掌且愿意去维持或促进地方的发展,积极信赖地方与响应地方感。
人与地方的关系是众多学科( 如地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 长期关注的话题。
20 世纪50 年代关于地方感知的研究,对于人地关系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心理学领域,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始于1963 年Fried 的研究[1],他描述了强迫再安置情况下波士顿“伦敦西区”人们的不情愿心理,这反映出人们对地方的一种强烈情感。
1974 年,Kasarda 等人首次提出了关于人地关系的调查报告,指出居住时间和邻里关系是社区依恋最有效的预测因素[2]。
1977 年Gerson 等人提出了地方依恋的术语[3],但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而且在此期间也出现了许多与地方依恋相似的术语来描述人地关系,如社区依恋、社区感、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感等,但这些术语之间的关系却没有被明确界定。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术语使用的混乱阻碍了地方依恋研究的进展。
1983 年Shumaker 等人明确定义了地方依恋的概念,认为地方依恋是指人们与其居住地之间的情感联结[4]。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情感在人地关系中起核心作用,这也是学者们普遍认同的观点。
人地关系既包含积极的正性情感,如爱、满意等,也包含负性情感,如害怕、悲伤等。
Fried 提出人们会因为有人去世而悲伤,也会因为失去重要的地方而悲伤[1]。
虽然负性情感联系可以构成重要的地方意义,但是地方依恋本身通常指人与地方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正性情感,如地方带来安全感,增加积极情绪,并提供自我连贯性。
有研究者认为Shumaker 等人的定义仍较模糊,不能用来区分地方依恋与其他相近概念,因此需要进一步限定地方依恋的含义。
于是,Hidalgo等人分析了亲子依恋概念的主要特征[5],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将地方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特定地方之间的积极情感纽带,其主要特征是个体表现出与该地方的接近倾向”。
这个定义不仅强调了地方依恋的情感成分,还提出了地方依恋的行为成分。
地方依恋的行为成分是指与地方依恋有关的行为及行为倾向。
依恋某个地方的个体能感知到这个地方比其他地方更能够为他们提供满足自己行动目标的条件。
许多有关地方依恋的文献,尤其是有关休闲的研究,都说明了特定的环境能够促进娱乐者对休闲经历的追求。
如Kyle 等人研究地方依恋与动机之间的关系,认为对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身心和社会利益的追求,导致了地方依恋的发展[6]。
地方依恋的行为成分的主要特征是保持与某地的接近[5],如宗教朝圣中个体会努力接近自认为有意义的地方[7]; 地方依恋的行为成分还体现在地方重建过程中,如灾后人们在重建城市时反对改变居住环境原来的布局,要求重建成以前的样子[8],以便保持已经形成的联结,人们通过重建自己的城市来表达地方依恋。
除情感和行为成分外,有研究者提出了地方依恋的认知成分。
地方依恋的认知成分是建立在对地方的感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基础上的态度、判断、信仰、价值观以及地方的象征意义。
人们通过记忆能够产生地方意义并将其与自我相联系,形成地方认同。
Proshansky 认为地方认同是指在物理环境中发展的自我的某些方面[9],地方认同是自我认同的组成部分。
当个体将自我与地方连结起来,并把有关地方的认知( 记忆、思维、价值、爱好、分类) 合并进他们的自我定义中,成为一体时,地方认同才产生。
地方的象征性或代表性意义对个体的地方认同有重要作用。
个体在特定地方的经历并不是形成地方认同的直接原因,还需要个体在该地方随着时间推移的心理投入,然后才能形成对地方的象征性意义。
另外,个体对那些并没有特殊经历的地方也会产生地方认同,因为这些地方本身具有象征性意义,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会产生文化想象,他们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来参观访问这样的地方,但却会对这些地方有强烈的认同。
上述三种成分,最后都被Jorgensen 等人[10]整合在地方依恋的定义中,因为他们相信地方依恋是人对地方的一种态度,而态度理论认为态度由情感、认知和意动( 行为) 三个要素构成。
总结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这种三成分的观点: 地方依恋是人与地方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联结,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三种成分。
具体来说,地方依恋在本质上首先是一种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结,依恋的地方带给人们安全、放松、愉悦等正性情感[11],失去地方则导致悲伤、失落等负性情感; 这种人地的情感联结的形成可能以某些认知成分为基础,或者至少伴随有某些认知成分,如对地方的记忆和想象,对地方知识和地方意义的建构等; 人地的情感联结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如对某个地方的接近倾向,在该地方特定的行为模式等。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从狭义上或最本质意义上讲,地方依恋是一种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结; 然而,我们通常不得不同时探讨这种依恋情感的认知基础和行为表现,从而将地方依恋广义地界定为情感、认知和行为三种成分。
先前有关地方依恋的不同界定,只是侧重了其不同成分的结果,研究者或者只在狭义上强调了依恋的情感本质,或者兼顾了认知或行为成分,也有研究者同时定义了三种成分。
对地方依恋究竟做狭义还是广义的界定,只要指代清楚、自圆其说似乎并不影响实证研究的开展,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这三个成分中情感是最基本的,而认知和行为则是可选的成分。
这种定义的不同侧重,也体现在了下述最近有关地方依恋的几个理论中。
Morgan 在Marvin 等人的安全循环模型[13]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依恋的发展理论。
Morgan采用访谈法研究地方依恋是如何在亲子依恋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该理论认为,地方依恋开始于儿童期的地方经历,它的发展是以“探索”( 外界环境) 和亲子依恋行为之间循环的方式进行的。
具体来说,儿童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会感到安全,如果这时儿童处在物理环境中,那么就会激活儿童的“探索动机”系统,由入迷、兴奋,到离开依恋对象进行探索、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玩耍。
随着儿童与地方的相互作用,便产生控制、冒险、自由和愉悦感等积极情感。
但是当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痛苦( 受到伤害) 、疲乏或焦虑( 感知到威胁或由于依恋对象长期消失) 时,那么儿童的“依恋动机”系统就开始取代探索动机系统,儿童又会寻找产生舒适感的对象,并与依恋对象接近。
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和对自我情绪的管理。
当儿童对于依恋对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环境的线索又开始激活儿童的探索动机系统,重新循环。
在与物理环境和依恋对象来回的循环过程中,地方依恋便逐步发展起来[14]。
该理论表明亲子依恋与地方依恋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地方依恋是跟可以得到安慰的照顾者接触期间经历的积极情感与探索周围环境时的积极情感之间联合的结果,对照看者安全的依恋构成了个体探索周围世界的基地,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这个地方的依恋。
目前为止,地方依恋研究的重点只是关注成年群体,忽视了儿童群体,同时也忽视了地方依恋的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
而儿童期形成的地方依恋是人们在后来的生活阶段与地方发展情感纽带的重要基础[14]。
另外,亲子依恋理论只是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人际相互作用作为重点来研究,倾向于将地方作为儿童发展的背景,对于地方与儿童发展的互动作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忽视了人地之间的地方依恋研究。
实际上,在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生存中,物理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Morgan 的理论研究了在儿童亲子依恋动机系统和探索动机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与物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亲子依恋和地方依恋的关系,解释了地方依恋的发生发展过程,扩宽了亲子依恋理论的研究范围,使其从人与人之间的依恋拓展到人与地的依恋。
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首先,验证理论模型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只是采用了访谈法,这对于探讨地方依恋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访谈的被试数量较少,只有7 人,代表性比较差; 另外,该理论只是探讨了地方依恋是如何在儿童期亲子依恋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而对于地方依恋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并没有作阐述; 还有,该理论只是研究了儿童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没有将地方文化等社会因素与地方的物理因素结合在一起研究地方依恋国内的地方依恋地理学研究仍在起步阶段,一些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运用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理论分析了旅游发展对居民的影响和居民地方依恋对资源保护态度、对旅游开发态度影响[7 ~ 10],景区竞争力的本质与关联机制和景区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11],游客的地方依恋与忠诚度的关联[12],游客的地方依恋对购物行为影响[13,14],地方依恋与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关系[15],地方依恋在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与游客忠诚中的中介作用[16]等。
然而,关于城市居民对城市游憩空间的地方依恋,及其对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旅游的意义与作用等问题,国内尚缺乏相应的案例研究。
地方感是近十多年来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
地方感研究从人的感知、态度、价值观等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人在特定地方中的体验和人与特定地方的情感联结关系。
地方感理论与方法对于旅游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结构理论采用一个包括人、心理过程、地方三个维度的框架阐述地方依恋的本质,地方依恋发展理论试图说明这种依恋的形成与变化机制,而地方芭蕾观点关注人的身体动作在特定时空中的常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