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1绪言1.1问题提出在我们生活中,常能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与人相处非常容易,可以敞开心扉地与人交流,信任别人,并能从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而有些人却害怕与人接近,与别人交往时会紧张、不安、不自在;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乐意与人接近,却总是会感觉别人不是真正的喜欢自己、想要离开他。
这些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现象,可以用心理学里的“依恋”来解释。
依恋贯穿于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个性和生活质量。
在国外依恋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这些年国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在不断地加强。
一个人的依恋类型能反映他与他人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能促进或阻碍人的心理活动。
Ainsworth发表了关于“婴儿期之后的依恋”后,大量研究探讨了青少年和成人与父母的关系、与亲密朋友的关系以及依恋在情侣中的作用。
随着依恋理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研究证实不同类型的依恋在心理品质及行为特质上有着不同的影响。
1.2发展历史1.2.1国外依恋(attachment)概念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
他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创立了依恋理论。
依恋是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形成强烈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形成于儿童早期,通常是儿童与其主要照料者之间的紧密连接。
依恋关系最早是针对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的,但依恋的确在人一生中持续存在着。
依恋是儿童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它源于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婴儿的观察,最早关注依恋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婴儿的喂养及喂养时母亲与婴儿相处的方式决定着婴儿的依恋性质,儿童对母亲的依恋会成为日后各种情爱关系的原型。
在西方依恋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个世纪60年代,以Bowlby为代表,是依恋理论框架的创建阶段。
1958 - 1963年间英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Bowlby构建了该理论的主要框架,在《依恋与丧失卷I:依恋》一书中Bowlby阐述了早期社会依恋理论,解释了儿童对母亲依恋的机制,论述了最初几年母婴依恋关系的发展;他认为导致一个人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程度亲密感的任何行为模式都有个体差异,这可能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

两派存 在 的分 歧 具 体表 现 在 : 1 操 作 定 义 。 () 发展 和认知 学 派将 成 人 依恋 定 义 为 “ 与父 母 关 系
的 学 派 则 将 成 人 ,
也 占 2 %左 右 。 O
第 3 O卷 第 6期
20 0 8年 1 1月
武
汉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Vo13 No. .0 6
NO V. 2 O8 O
J . W u a I s. hn nt
Te h c。
文 章 编 号 : 6 4—2 6 ( 0 8 0 17 8 9 2 0 ) 6~0 1 1 7—0 3
究对象扩 展至青少 年 、 人 。 成 目前 成 人 依 恋 的 研 究 大 概 可 分 为 两 个 方 面 :
一
个是基础 理 论研 究 , 个 是 依 恋类 型 ( 度 ) 一 维 研 成 人 依 恋 的 含 义
究 , 者拟 就后者做 一个综述性 的简介 。 笔
一
A. 我发 现接 近别 人 还 是 比较 容 易 的 , 于依 对 赖他们 和 让他 们 依 赖 我 , 我都 不 反 感 。我 不 担 心
安 全 型 占 6 左 右 、 避 型 占 2 左 右 、 虑 型 0 回 0 焦
表 。虽然两派 的理论 都是 在鲍 尔 比和 爱 因斯沃 斯
的 理 论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 两 派 在 对 成 人 依 恋 但
的界定 、 研究方 法 和分析 重点 上都 存 在差 异 , 得 使
被 抛 弃 , 不 担 心 某 人 跟 我 过 于 亲 近 。( 全 型 ) 也 安 B 我 对 于 亲 近 别 人 觉 得 有 些 不 舒 服 ; 发 现 . 我 很 难 完 全 信 任 他 们 , 难 让 自 己 依 赖 他 们 。 有 人 很 对 我 过 于 亲 近 时 , 会 紧 张 , 且 别 人 总 是 想 要 跟 我 并 我更加 亲近 , 让 我觉得不 舒服 。( 避型 ) 这 回
中国成人依恋分布研究概述

中国成人依恋分布研究概述1成人依恋概念依恋(Attachment)理论最初由英国的精神分析师Bowlby提出,指婴儿在和他们的主要养育者互动中发展出来的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或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s)。
这些工作模型或认知图式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影响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对自我是否值得他人照顾(自我模型)以及他人能否提供照顾(他人模型)的觉察和判断[1]。
它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及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的稳定认知模式。
儿童在内部工作模型的指导下处理各种社会刺激,决定自身的反应方式,并以此来建构未来的人际关系。
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在Bowlby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用于测量依恋的实验技术:陌生情境测验[2]。
通过这个测验,区分出婴儿依恋的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及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把母亲当做是一种家庭基地,当母亲出现他们很放松,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便会回到她身边;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他们似乎看起来并不难过;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对母亲既表现出积极也表现出消极的反应。
在后人的研究中发现了第四种依恋:混乱型依恋,这类型的儿童会表现出不一致、矛盾和混乱的行为。
婴儿时期的依恋本质会影响他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
因此,这种模型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会继续发挥作用,并影响成人的各种社会功能。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的发展心理学家、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临床工作者逐渐对成人依恋关系产生了兴趣,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3]。
然而成人依恋从创立初始即存在两派之争。
发展心理学派研究者Main 和Kaplan研究发现,母亲自身的早期依恋体验会影响她们照看孩子时的敏感性程度,并由此而对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产生影响。
他们认为,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顾,以及这些早期经验对于当前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和成人对这种影响的评价,会成为一种与依恋有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4]。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发展及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作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核心心理特征,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其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依恋理论作为现代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之一,其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成人依恋方面,大学生因受到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这对其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牺牲动机则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愿意为他人付出和牺牲的内在驱动力,对于维持亲密关系的稳定性和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亲密关系满意度,它是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某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问卷包括成人依恋量表、牺牲动机量表和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以安全型依恋为主,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的问题。
不同依恋类型的学生在面对亲密关系中的挑战时,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二)大学生牺牲动机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牺牲动机普遍较高,多数学生愿意在亲密关系中为对方付出和牺牲。
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较低的牺牲动机,这与其个人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具体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而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的学生在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上相对较低。
成人依恋和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一 一
31
2 0 1 4 年第1 T H T I M E S
・思 想 政 治
・
成 人依 恋和情 绪调节研究综述
乔 云雁 北京市大兴 区第一 中学 摘 北京 1 0 2 6 0 0
要 :成人依 恋理论对情 绪调节产 生 了很 大影响 , 已有研 究证 实 了成人 依 恋理论 与情绪调 节之 间的关 系。成人依 恋
逃 避型依 恋个体不 愿意把 自己的情绪 表达出来 ,也不 愿意把 自己从诱发情绪 的刺 激物中分心出来 ,他们会直接压 减 轻压力 ,获得支持 ,这样个体可 以扩展 应对 资源 ,促进心 制与情绪诱发有关刺激 的思考 和记忆 。通过对不愉快情绪体 验的有意改变 ,逃避 型依恋个体 不会 让情绪跑进他们的认知 理健 康 ,开阔视野 ,促进个体 与依恋 人物建立 良好 的关系 , 这 个调节过程使个体 即使在依恋人 物不在场的时候也能从环 结构 中,因此在信息加 工和社会 交往 中他们很少会受到这些 境 中获得一种安全性 。安全 型个体对 问题解决 的积极重构来 情绪 的干扰 。当逃避 型依恋个体 遇到威胁刺激时 ,他们会阻 自于与给予支持和帮助 的依恋人 物的交往 。在与依恋人物 的 止对刺激 的有 意识 的重估 、关注 、感觉和记忆 。久而久之 , 交往 中 ,他们体会到 了他们 的行 动可以控 制事件的发生 ,并 这种 防御 性排 除就会 扭 曲他们对 情绪 诱发 事件 的知觉 和记 忆 。最后 ,即使是对威 胁或依恋的刺激物进行编码时 ,他们 且他们 会寻找一些社会支持来促进问题解决。 首 先 ,个体 在应对 突发事件 时 ,当感 觉 自己无法 应对 也会用这种狭隘 的加工方式 。 3 、焦 虑 型 依 恋 的 个体 大 多 采 用 与 寻 求 帮 助 的 策 略 调 节 时 ,把 依恋人物作为爱和帮助 的支持体验 ,促 使个体修正一 些错误 观念 。问题情境需要开放性 的知识 结构 ,安全型依恋 情绪 的个体则会根据 当前 的情境来灵 活变动知识结构 ,分析 当前 焦虑 型依恋个体 希望照料 者不断地 提供他们无尽 的可 信 息 ,从而促进问题解决 。更重要 的事 ,安全型依恋 的个体 靠保护 。为了达 到这个 目标 ,焦虑型依恋个体不断地使依恋 在 内心认为他们会获得支持 的 ,所 以他们 能够创造性 的探索 机制激活 ,直 到照料者提供了足够的照顾为止 。他们趋 向于 扩大依恋需求 ,以引起 照料 者的持续关注 。他们也过分强调 问题 ,或者向问题情境挑战。 安 全型依恋 个体也会 对 问题情 境进行 重估 ,把威 胁作 他们 的无助感和脆弱感 ,这样就可 以得到别人 的帮助 。 为挑战 ,并且对情绪诱发事件持 一种乐观主义态度 ,认为这 焦虑 型依恋个体 会不断 地强调一个 中性事件 的消极和 些 事件是可控 的和暂时 的,这种想法使个 体对 自我世界抱有 悲观方 面 ,并且认 为威 胁刺激是不可控 的。焦虑型个体会把 种很强烈的正性信念 。与依恋个体 的交往 ,他们认为压力 注意转移 到内部压力上 ,这涉及到对情绪状态 引起 的心理成 是可 控 的 ,他们 知道 他们 能够 有效地 控制 威胁 事件 。他们 分 的过分 注意 ,对潜在威胁进行不断反思 ,所有这些都 导致 的乐观和充满希望促使他们 能对 负性 事件进行 自我安慰 ,坚 放大威胁 ,在威胁刺激消失后还进行不断反思 。 持解决问题 ,有效调节情绪 。安 全型依恋个体关注 自己的压 就 像逃 避 型个 体 可 以 阻止 或分 离 负性 情 绪 的记 忆一 力 ,但不会担心失去对压力 的控制 ,他们能够及时表达 负性 样 ,焦虑 型个体则 把这种负性情绪紧 紧地捆绑起来 ,以致 于 件小 事可 以打开 他们 负性情 绪 的阀 门。根据 联想记 忆 网 情 绪 ,以达到压力缓解 。 络 ,负性 情绪 的认知节点可 以 自动地促发 与之 相连的认 知节 2 、逃避型依恋的个体大 多采用抑制策 略调节情绪 根 据依恋理 论 ,逃 避型依恋 的个体不 重视情境 中 的威 点 ,从 而引发记忆 中都是负性情绪 ,这种认知激 活模式 赋予 胁 ,并且对依恋人物不 理睬。同时 ,他们也会蔑视别人 的依 了信 息某种 情绪 色彩 。 因此 ,他们 也会 钟情 于用这 种简 单 恋需求 ,而一 味地 强调 自我依赖和 自我效能 。在对情绪 进行 的 ,无区分的情感心理来组织 和加工 信息 ,把它们都认为是 调节时 ,他们会阻止或抑制 一切 与他们依恋类型不一致 的情 负性情 绪的诱 因。因此 ,焦虑型依恋个体 经历 了一 个混杂的 绪状态 ,也就是对恐惧 、抑 郁 、焦虑和害羞 、罪恶感等 负性 负性情 绪 心理状 态 ,他们 把注意 集 中在情绪 体验 的负性 方 情绪进行抑制 。这 些个 体对负性情绪采用抑制调节 方式 都表 面 ,所 以无法形成适应性 的情绪 体验 ,其 结果就是他们都认 明他们是 比较脆弱 的 ,与他 们期望 自己是强大 的和 自立 的状 为 , 自己 无 法 控 制 负 性 情 绪 情 境 。 大量证据 支持我们 在前面叙 述的理论 ,总之 ,安 全型 态恰恰相反 。 依 恋与建设性 的策略和情绪 调节有关 ,逃 避型依恋者会抑制 安 全型依 恋的个体 面对威胁 时通过交 流 ,承 诺和保持 情绪 ,而焦虑型依恋者会放 大压 力。成人依恋研究 的主要方 关系来调节负性情绪 ,但逃 避型依恋个体也会抑制对潜 在的 面是个体生活 中的重要人 际关 系 ,并强调这种关系 的情感层 依恋人物产生情绪反应 ,采用逃避来调节情绪 。逃避 型依恋 个 体不愿意承认他们 的信念会 出错 ,因为这会使他们感 到不 面及 其对于个体其他社会功 能的影响。成人依 恋的研究有助 安 。他们 也不会 接受 新 的信息 ,特 别是这 些信 息还 不清楚 于从 发展 的角度来认识人类 的依 恋行 为 ,了解依恋对于 问题 时 ,他们也不愿意寻求帮助 。 解决 和人际关 系的影响和作用。
成人依恋理论综述

主讲人——冯妍
早期的儿童依恋理论
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 Sigmund Freud提出 爱的根源在婴儿期,在母亲的怀抱,在于我 们的早期经验之中。婴儿同母亲的联系是最 早也是最长的关系,是 以后所有心灵事务 的 原型。
John Bowlby认为 Freud这一观点是对亲密关 系发展最有价值的洞见。在此基础上他开始 对婴儿.父母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Bowlby 观察到和母亲分离的婴儿往往会表现出一些 异常的行为,如哭闹、粘着母亲、疯狂地找 寻来防止分离或者重新亲近失去的母亲。依 据行为学的观察 ,他认为这些依恋行为是与 主要依恋对象(一般是母亲)分离的适应性反应。
成人的浪漫关系和婴儿-父母关系都表 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1)都有身体上的亲密接触; (2)当另一方在附近且关切自己时都感到安全; (3)当另一方难以接近时感到不安全; (4)都会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新发现; (5)都会拿对方的脸部特征逗趣并且显示出对 对方的迷恋,把对方放在当务之急的位置。
成人依恋概述
三、不同类型成人依恋形成的原因
Bowlby( 1980)认为, 内部工作模式是人们形 成的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内化表征, 并根据这些 表征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预测, 从 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Bartholomew ( 1991)提出了一个两维的成人 依恋的内部模型,用于解释成人依恋的认知机 制。 两个维度: 焦虑维度和回避维度。 : 焦虑维度是测量个体对可能与依恋对象的分 离或者被抛弃的担心程度; 回避维度是测量个体所选择的与依恋对象的 亲密程度及个体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独立程度。
二、成人依恋类型的测量
关于成人依恋类型的测量, 最初的工具是一个 很简单的三段式陈述迫选, 由 Hazan 和 Shaver( 1987)制定, 他们根据 Ainsworth 对 婴儿依恋的类型划分, 推测成人依恋风格也分 为三种。其具体描述如下: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发展及人际关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作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成人依恋是个体在成年后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延续和表现,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情感稳定等密切相关。
牺牲动机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愿意为对方做出妥协和牺牲的心理倾向。
而亲密关系满意度则是个体在恋爱或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和人际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其依恋模式、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质量。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
问卷包括成人依恋量表、牺牲动机量表和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以测量大学生的依恋模式、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
同时,结合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1.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现状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多样,其中安全型依恋占比较大;牺牲动机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但总体上表现出愿意为亲密关系做出妥协和牺牲的倾向;亲密关系满意度整体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不满意的情况。
2.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与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具体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的学生更愿意为亲密关系做出牺牲,且其亲密关系满意度也较高;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学生在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上表现较差。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
成人依恋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他人的情感依赖模式,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成人依恋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成人依恋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和评估标准。
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其与相关人格特质(如自尊、自我控制、情绪稳定性等)之间的关系。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大学生成人依恋健康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发展状况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成人依恋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依恋理论自Bowlby(1969)提出以来,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
依恋是指个体与特定对象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纽带,它是个体早期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逐渐被应用于成人阶段,特别是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还与其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成人依恋的测量,目前较为常用的工具是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 AAS)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EC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型 是 否认 或者 低估 早 期 依 恋 关 系影 响 :矛 盾 型是 对 过 去 经 历
理 解 混乱 。
固 的情 感 纽带 的倾 向 , 能 使个 体 在生 命 早期 与他 们 的照 顾 者 它 保 持 密 不 可分 的关 系 , 而 获 取 温饱 、 爱 等 一 切赖 以生 存 和 从 关
自我 和 他 人 都 是 积 极 的 观 点)先 占型具 有 焦 虑 和情 绪 化 的特 ;
2 纪7 O世 O年代 的研 究 发 现 ,母 亲 自身 的早 期 依 恋 体 验
会 影 响 他 们 照 看 孩 子 时 的敏 感 性 程 度 , 由 此 对 孩 子 的 依 恋 并 安 全 性 产 生影 响
态 , 成人关 系中渴望爱与支持 ; 在 自我 依 赖 型 , 是 把 自我 从 它 他人身上转移 开 . 以避免被亲近 。
2G oaeK pa , i(9 5 ̄成人依恋访谈量表( dl .erg , alnMa 18 ) n A ut At h e tnev w. A )对 成 人 依 恋 做 了 三种 分类 :安 全 tc m n t i A I a I re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3期 06
沿 海 企 业 与 科 技
C OAS TAL ENT P S S ER RI E AND S I NCE & T HNOLOG CE EC Y
No32 0 .,0 6
( 第7 总 3期)
( u ua vlN .3 C m lt e o ) i y 7
和 社 会 功 能影 响 的 评 价 , 成 为 一 种 与 依 恋 相关 的 相对 稳 定 会 的 心 理 状 态 (teo id 。B wb (92 认 为 个体 在 童 年 时 s t f n ) o ly 18 ) a m
依 恋 的测 量 方 法首 推 美 国 心理 学 家 May is ot 其 r nw r A h及 同事 (9 9 首 创 的 陌 生 情 境 法 。 方 法 只 适 用 于 8个 月 到 2 16 ) 此
对 其 早 期 依恋 经验 的 回 顾 , 及 这 些 早 期 经 验 对 于 当前 心 理 以
通 过 进一 步 的 研 究 , i Man和 K p a al n等 人 提 出 假设 : 人 成
征, 过度沉浸和 依赖( 际关 系对 自我是 消极的 。 人 对他人是积
极 的 )拒 绝 型 的 特征 是 崇 尚独 立 ( 自我是 积 极 的)否 认 渴 望 ; 对 ,
亲 近 ( 他 人 是 消 极 的)恐 惧 型 的 特 征 是 焦虑 、 信 任 和 害怕 对 ; 不 拒 绝 ( 自我 和 他 人 都 是 消极 的 1 对 。 ( ) 人 依恋 的测 量 方 法 三 成
顺 利发 展 的条 件 。 时 , 恋 理论 仅 限 于母 婴依 恋 的 研究 领域 此 依
3 at lm w. oo i(9 1 人依 恋访谈量 表有 四个 . r oo e H rwt 19 ) B h z 成 分 类 系 统 : 全 、 占 、 绝 和恐 惧 。 全 型 反 映 了个 体 在 人 际 安 先 拒 安 关 系 中的 舒适 , 为 关 系 有 价 值 , 认 既有 亲 近 感 , 有 自主性 ( 又 对
成 人依恋 的研 究综述
李 培 红 刘 志龙 李丹 萍 。 , ,
(. 1苏州大学教 育学院 , 江苏 苏州 25 2 ;. 东政法 学院 ;. 大学医学院, 10 12 华 3同济 上海 20 4 ) 0 0 2
【 摘 要】 文章对成人依 恋的 国内外研 究现状进行 了综述 : 国外的J -. EA  ̄ 恋研 究现状 涉及理论 的发展 、 类型的研 究、 测量方法
( ) 人 依 恋 理 论 的 发 展 一 成
依 恋(tc m n) aah e t是儿 童社会性和情 绪性发 展 中的一个 t 重 要 研 究 课题 。 它 源 于 从 精 神 分析 的 角 度对 婴 儿 的观 察 . 最 早关注依恋的是弗洛伊德 , 他认为父母 , 尤其是母 亲对婴儿的 喂 养 及 喂养 时母 亲 与 婴 儿 相 处 的 方 式 决 定 着 婴 儿 的依 恋 性 质, 儿童对母亲 的依恋会成为 日后各 种情爱关系的原型
但 真 正 对 依 恋 进 行 精 心 研 究 的 是 英 国 的 精 神 病 理 学 家 Jh o ly 0 nB wb ,他认 为 导 致一 个 人 对 其 他 人 产 生 一定 程 度 亲 密 感 的任 何行 为 模式 都 有 个 体 差异 ,这 可 能 会持 续 一 个 人 的 一 生 。这 就 使得 依恋 理 论 研究 扩 展 开来 , 究 者 开始 关 注成 人 的 研
依 恋 。 o ly1 6 ) 依恋 定 义 为个 体 与特 定 的 其他 人形 成 牢 B wb (9 9 把
型 , 是 通 过 取 悦 和 满 足 别人 的需 要 来 获 得他 人 的接 纳 : 迫 它 强
寻 求 照顾 型 ,它来 源 于 童 年期 处 于一 种 害 怕 丧失 或 被 遗 弃 状
有 关 依 恋 类 型 的 理 论在 国外 主 要 有 以 下 三种 分 法 : 1 o nB wb . h o l J y在 其 著 作 中描 述 了儿 童 的 依 恋 会转 变 为成 人 依 恋模 型 ,并 描 述 了三种 不安 全依 恋 类 型 :强迫 给予 照 顾 心 理 病 理 的研 究等 四个 方 面 ; 内的 成 人依 恋理 论 目前 呈 现 蓬 勃发 展 的趋 势 。 国
【 关键词 】 恋 ; 依 成人依恋 ; 临床心理病理
【 中图分类号 】 826 B 4.
一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 7 3 20 )3 0 7 — 2 0 7 7 2 (0 6 0 — 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