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期亲子依恋与儿童期发展结果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幼儿亲子依恋状况的调查研究

幼儿亲子依恋状况的调查研究

幼儿亲子依恋状况的调查研究幼儿亲子依恋状况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某县幼儿园为例摘要亲子依恋是亲子关系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个概念。

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国当前亲子关系现状,在一些家庭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父母权威,忽视幼儿主动性,亲子之间缺乏互动支持等现象。

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数据并整理记录,对影响幼儿亲子依恋因素的分析,探讨阻碍幼儿与父母建立安全亲子依恋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属于应用研究。

希望通过探究影响这一问题的因素,促进建立安全型的亲子依恋,为亲子关系研究提供一份力量,进而来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后期成长。

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幼儿与父母的亲子依恋状况良好,依恋类型以安全性为主,幼儿与父亲和母亲的亲子依恋状况差别不大,幼儿的年龄差异对于与母亲依恋的影响大于与父亲依恋。

要促进亲子依恋状况的更加良好发展,需要家庭,托幼园所和社会共同努力。

关键词:幼儿,亲子依恋,影响因素A Case Study on Early Childhood Attachment——in a Preschool in Hebei provinceAbstractParent-child attachment is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a concep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early parent-child attachment will be important impact on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our country, is common in some families,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authority of parents, neglect children's initiative, the phenomenon such as the lack of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to support. In this paper, by using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collect the data and record,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children's parent-child attachment, hinder the children and parents to establish safety of the main cause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This study belongs to application research. Hope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is issue, promote to establish a secur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provide a power for thestudy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then to improve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romote the children grow up l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verall, children with parents' parent-child attachment is in good condition, attachment style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security, children with his father and mother's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tatus difference is not big, young children's age difference for attachment is greater than the effect of attachment with his father and mother. T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tatus, need family, kindergartens and social work together.Key words: childre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influencing factors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一、选题由来家庭是集情感、文化、道德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集合体。

亲子依恋与小班幼儿焦虑的实践研究

亲子依恋与小班幼儿焦虑的实践研究

亲子依恋与小班幼儿焦虑的实践研究摘要:幼儿的亲子依恋与焦虑心理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幼儿处在一个相对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比较和谐的亲子关系之中,那么幼儿的焦虑情绪会很快得到自我化解。

反之,幼儿会处在糟糕的焦虑情绪中无法自拔。

这种表现在刚入园的幼儿身上十分明显,因此幼儿园与家长应当全力合作,积极应对幼儿焦虑情绪,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干预对策,使幼儿可以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亲子依恋;焦虑;心理;健康一、案例介绍幼儿园刚刚开学,小班刚入园的聪聪就显得与其他幼儿格格不入。

在之前有母亲陪伴试园时,聪聪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当时聪聪的妈妈极力地安慰他,还许以玩具和其他条件,聪聪才度过了试园期,表现得还算乖,与其他小朋友做游戏时也十分配合,当时教师认为聪聪跟其他孩子一样,对新环境的适应还需要一段时间。

转眼到了入园期,聪聪就如同完全变了一个人,入园第一天,聪聪死死拉着妈妈的衣角不肯松手,教师上前去劝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聪聪不但不听,还咬了老师。

聪聪妈妈也哭得很伤心,老师只好劝聪聪妈妈,孩子入园需要适应期,过了这个时期就好了。

如果妈妈现在不放手,以后孩子会更难适应。

在老师的劝说下,聪聪妈妈将聪聪强行送进幼儿园,然后打算离开。

这时聪聪开始躺在地上大哭,老师想要扶他起来,他就拳打脚踢,用手扒住栏杆想要翻出去。

听到孩子哭,聪聪妈妈又折回来,站在园外哭起来,聪聪看到妈妈回来了,闹得更凶。

这样反复了很多天,聪聪依旧第天都得大哭一场,然后才开始上课。

在平时的活动中,聪聪跟其他幼儿的交流不多,游戏时不是抢其他幼儿的玩具,就是动手打其他小朋友,老师也十分头疼。

二、背景分析1.幼儿家庭背景分析聪聪妈妈是全职妈妈,为了照顾聪聪,将工作辞掉,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聪聪身上,什么事情都不让聪聪动手。

直到聪聪入园,还不会自己大小便,不会穿衣,吃饭也需要人喂。

聪聪的父亲长期出差,聪聪对父亲的印象很淡漠。

另外聪聪的爷爷奶奶对聪聪十分溺爱,养成他一不顺心就会嚎啕大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习惯。

亲子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亲子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亲子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子依恋作为一种特殊的亲子关系形式,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亲子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 亲子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亲子依恋是指儿童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包括情感联系、信任、安全感以及相互依赖的关系。

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在心理、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良好状态。

2. 亲子依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亲子依恋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儿童的情感发展亲子关系的稳定和亲密程度对于儿童情感的稳定和情绪的调节至关重要。

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可以提供儿童所需的情感安全感和依赖感,使他们更加自信、稳定和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

2.2. 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亲子依恋对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亲子关系中的父母或照顾者的支持、理解和鼓励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成长。

2.3. 儿童的社交能力良好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

亲子关系中的母语交流、情感共鸣以及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可以使儿童学会积极与他人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3. 影响亲子依恋的因素及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亲子依恋本身的作用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亲子依恋的建立和发展,从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3.1. 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亲子依恋产生重要影响。

温暖、支持和尊重儿童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而冷漠、苛责和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则会对儿童的亲子依恋产生负面影响。

3.2. 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亲子依恋的建立。

父母的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影响他们与儿童的情感交流和关系建立,从而影响儿童的亲子依恋和心理健康。

(完整版)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完整版)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对依恋的概念、发展阶段、已有研究理论到已有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综述,然后对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个阐述以及展望。

【关键词】依恋依恋理论依恋的评估方法现状依恋(attachment) 是儿童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因为依恋的形成及其性质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依恋的生物和社会意义研究表明,依恋这种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我们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做一个综述。

一、依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依恋概念的提出和依恋发展的阶段1.依恋概念的界定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所谓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在这里抚养者主要是指母亲。

杨丽珠提出,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近年来,张文新又提出,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可见, 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可以是儿童, 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 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情感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群体。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2.依恋发展的阶段儿童依恋心理的发展同其他心理现象的发展一样, 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许多研究者依据对儿童依恋的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谢弗和[1]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 ol.1,Attachment,New York Bassic books,1969爱默逊(Schaffer & Emorson)提出的阶段模型及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亲子关系作为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包括心理、社会、情感和认知等方面。

我们将首先回顾亲子关系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框架,为后续的研究综述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如自尊、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我们还将研究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的影响,如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

在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我们将关注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儿童的情绪表达、情感调节、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等。

我们将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总结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机制。

我们将对亲子关系干预措施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这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亲子关系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亲子关系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

这一部分将详细探讨亲子互动如何塑造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发展、创造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表明,与父母的积极互动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沟通,从而提高其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父母通过日常对话、阅读、游戏等方式与儿童互动,可以刺激儿童的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父母进行大量的言语交流,不仅学习了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还习得了如何有效沟通。

良好的亲子关系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

亲子关系也影响儿童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是儿童尝试新事物、表达独特观点的重要动力。

在自由、开放的亲子环境中,儿童更有可能进行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时更具灵活性。

关于早期亲子依恋与儿童期发展结果的研究综述

关于早期亲子依恋与儿童期发展结果的研究综述

意 反应 消极 时 , 又会 强化 他们 对 他人 接 受 自己的不可 信 的预 期 以及 认 为 自己不应 该有 这 样 的关 心 的想 法 。 这些 内部表 征是 永久 性 的 , 仅 因 为其本 身 固有 的对 不
的差别 。早期 依恋 的遗 留物包 括在第 一个人 际关 系 中 获 得 的扩大 的 、 弹性 的 和积极 的 ( 受 限制 的 、 有 有 或 没
什 么?相关 的体 以后 发 展 结 果 的 理 论 解

目前 , 于早 期 依 恋影 响 以后 个 体 发 展 的解 释 主 关
要 有 四种 。当然 这 些解 释并 非互 相 排斥 , 可能 的 是 更
为人 格 发 展 的支 持 性 特 征 ( 自我 的发 展 ) 经作 为 如 已
包括 社 交性 、 绪倾 向性 、 奇 心 、 情 好 自尊 、 立 、 作 和 独 合 信任 等 。同时依 恋 的重要 性不 只在 于它 对形 成 中 的人 格 的 多 方 面 的潜 在 影 响 ,而且 还 在 于 它对 人 格组 织 ( esn lyog nzt n 的影 响 【 。 在新 艾 里 克 森学 p r ai ra i i ) o t ao 3 J
结 果 出现 。
从 狭 义 的观 点 来看 , 一种 观 点认 为早 期依 恋 关 系 可 能 为学 习情 绪 调节 奠 定 了基石 [ 1 3 。在 婴儿 学会 自 1 1 4 我 调 节 以前 养 育 者 对 婴 儿痛 苦 的反 应 是 情 绪 调 节 的
外 部来 源 。 因此 , 期依 恋关 系 可能 会 通过 母 亲 的行 早
人阎用 一个模 型描 述 了这一 过程 :
应 对
地选 择适 合 自己的伙伴 和 环境 时 , 这些 社交 要 求 和社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摘要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根据对亲子关系的界定来分析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

关键词亲子关系;儿童成长;影响;方法Abstract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the formation of life relationships, is also home to the most basic, most important a relationship, the development of its young people's social cognition, emo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had a decisive influence.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n child development, and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g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Key words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hild development; effect; method目录一、亲子关系的涵义3二、亲子关系的法律规定:3(一)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3(二)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保护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3(三)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4(四)父母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4三、亲子关系的特点4(一)亲子的血源性与权威性4(二)教育中的长期性与渗透性4(三)情感的无私性与亲切性4四、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4(一)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成长有重要影响41.亲子关系间依恋的性质对儿童成长有重要的影响52.亲子关系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53.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5(二)亲子关系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7五、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途径与方法7(一)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7(二)多参与孩子的活动7(三)运用适合儿童的语言,积极谈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8(四)父母要善于控制情绪,转化冲突8参考文献9一、亲子关系的涵义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

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一、引言依恋理论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鲍尔比(Mary Ainsworth)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尔斯(John Bowlby)共同构建的一套关于人类依恋关系的理论体系。

从儿童早期经验的角度出发,鲍尔比与鲍尔斯认为,婴幼儿期的依恋经验对儿童后续的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儿童依恋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儿童依恋模式依恋理论认为,婴幼儿期的依恋经验主要通过母亲或主要照料者与婴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建立。

在研究中,通过观察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互动行为,鲍尔比与鲍尔斯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儿童依恋模式: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和焦虑型)以及无恋依恋。

1.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是指婴幼儿与母亲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互信、关爱的依恋关系。

这些儿童通常表现出与母亲的亲密接触、探索环境的能力较强、对外界情境有较高的自信心及对陌生人较为友好等行为特点。

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依恋模式能够提供稳定的情感基础,加强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和焦虑型两种模式。

回避型依恋是指婴幼儿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展现出回避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回避母亲的视线、不关注母亲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母亲离开无反应等。

这种依恋模式意味着儿童对探索环境的主动性欠缺,容易产生行为厌恶和情绪障碍等负面影响。

焦虑型依恋则是指儿童表现出对母亲的过度依赖,缺乏独立性和安全感。

此类儿童常常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对母亲的回归也表现出过度的亲密行为和依恋需求。

焦虑型依恋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自尊心低以及学习困难等问题。

3.无恋依恋无恋依恋是指儿童缺乏与母亲或其他主要照料者形成依恋的行为特点。

此类儿童常常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无情感反应,对离开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情感漠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种解释是早期依恋可能通过行为调节和行 为同步( b e h a v i o r a l s y n c h r o n y ) 来影响以后的发展。 婴儿 通过观察依恋对象和与依恋对象发生相互作用, 能学 会在特定人际关系中可以表现的特定行为 [6] 。 安全依 恋的儿童发展了自我控制和行为互惠等能力, 导致了 他们比不安全依恋的儿童有更多的技能和相互作用。 然后他们应用这些相互作用的技能到新的环境和新 的人际关系中, 并在发展中不断地被强化。
总之, 这些结果表明早期依恋历史确实对儿童作 用于外界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似乎更 相信, 如同在婴儿期一样, 通过他们的努力或尝试能 达到自己的需要, 而不需要过度依赖别人。 而不安全 依恋的儿童似乎认为他们的努力通常是无效的。
摘 要:本文总结了不同研究者对于早期依恋影响儿童以后发展结果的机制的不同看法。 同时对三个方面的研究加以总
结: ( 1 ) 早期依恋与人际关系;( 2) 早期依恋与人格;( 3) 早期依恋与表征。
关键词: 早期依恋; 人际关系; 人格; 表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0)01-0079-05
在明尼苏达亲子项目 (M in n esota P aren t- C h ild P r o je c t) 追踪研究中, 研究结果表明安全依恋的儿童社 会化程度更高, 更受同伴喜爱, 1 0 岁时有更强的社交 能力, 更牢固的友谊, 一直到儿童后期, 安全依恋的儿 童都有更强的同伴交往能力, 有更多的朋友, 与朋友 呆在一起的时间更长[7] 。 还有一些短期追踪研究, 虽 然它们不是用陌生情境法来测量依恋, 但也得出了类 似的结果。 如 W a r tn e r 用与母亲分离 1 小时的实验, 发 现安全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在学前时更 能胜任他们与同伴的游戏, 更有能力解决冲突[10]; K e rn s 使用 Q 分类卡片, 发现 4 岁时两个安全依恋的 好朋友要比两个不安全依恋的好朋友在相互作用时 表现地更加积极而合作[11] 。 同样, 也有一些研究发现 依恋安全性与 4 岁时的同伴交往, 5 岁时与好朋友的 交往, 5 - 7 岁自我报告的孤独感以及 9 岁时自我报告 的友谊相关微弱 [7] 。
早期的社交经验是重要的, 因为婴儿期确实是社 会性和人格发展的敏感时期, 婴儿和他的主要养育者 所发展的情感关系的种类会影响到他们以后与其他 人的交往方式是显而易见的 [9] 。 从早期与养育者形成 的依恋关系预测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也是最直接的 预测。
亲子关系 是否早期安全依恋的儿童以后会有更 积极的亲子交往? 这一论断在一些短期的追踪研究里 被证实, 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在第二年倾向于与 母亲保持更和谐的关系, 他们与母亲共同完成任务时 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更加顺从并保持更积极的情感, 在与母亲自由游戏时也有更多的情感分享和顺从。 而 在一些长期的追踪研究中则没有发现早期依恋与儿 童 2 岁半、 3 岁、 5 岁时的亲子关系的持久相关 [9] 。 尽 管依恋安全性与随后的亲子关系的相关在概念上是 直线的, 但它的意义不容忽视, 因为这种持续的和谐
在人类文明史上, 哲学家最早思索怎样从儿童早 期预测人长大后是什么样子。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心理学研究者试图通过对早期个体差异( 如在智力或 气质方面) 的追踪研究, 来寻求这一问题的科学答案。 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学家则提出早 期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持久的影响。 在此 基础上, B o w lb y 利用精神分析的已有结论, 并综合进 化生物学、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控制系统论, 提出儿 童和养育者之间温暖的、 持续的关系促进了其一生的 心理健康, 而且这是符合人类物种适应要求的 [1] 。 那 么早期生活经验对个体以后发展结果的影响机制是 什么? 相关的研究得出哪些结论?
1 早期依恋影响个体以后发展结果的理论解 释
目前, 关于早期依恋影响以后个体发展的解释主 要有四种。 当然这些解释并非互相排斥, 更可能的是
收 稿 日 期 :2009-09-17 作者简介:岳永华( 1977-) , 女, 山东人, 汉族, 高等教育出版
社编辑。 主要研究方向:儿童社会性发展。
它们在依恋的长期影响中各自发挥一部分作用。 第一种解释是早期依恋关系的经验可能影响发展
程度但显著地预测了青少年期的心理病理 [7] 。 独立性和效能感关于依恋与依赖性存在着这样
一个误区: 一些安全依恋的儿童被认为是依赖的, 而 回避型儿童则被认为是过早地独立。 在 B o w lb y 看来, 对于年幼儿童来说, 过分依赖或真正独立都是不可能 的, 他们只是或者有效或者无效地依赖。 在明尼苏达 亲子项目中, 发现学前期不安全依恋的儿童依赖性更 高, 回避型和抵抗型儿童与老师都有更多的交往, 更 加寻求老师的注意和接近老师, 在大家坐成一圈时更 喜欢坐在老师旁边;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虽然也寻求老 师的注意, 但他们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 而不是以牺 牲同伴关系为代价。 1 0 岁、 1 5 岁的测量得出了类似的 结果, 即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加独立 [7] 。
在效能感方面也得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结果。 研究 发现早期依恋与儿童 2 岁时和母亲在使用工具情境中 的表现有关, 安全依恋的儿童看起来更能胜任这一任 务, 他们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对母亲的指示更加顺从, 且更具有坚持性 [12] 。 在一项对以色列集体公社的儿童 的研究中发现, 那些早期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加有目标 定向和成就定向 [13] 。 而对儿童 3 岁时与陌生实验者玩 一个竞争性的游戏时的反应进行观察, 发现当儿童知 道他们有失败的可能性时, 那些安全依恋的儿童会更 加努力, 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会降低努力程度 [14] 。
2 早期依恋与儿童期发展结果的相关研究
B o w lb y 描述了两种依恋差异: 一种是有和无依恋 关系的差异, 另一种是在依恋行为结构上的个体差 异。 虽然他认为没有依恋关系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生 存, 但是 B o w lb y 并没有预言第二种差异会影响到生 存或成功繁殖后代。 下文涉及的正是早期个体在依恋 行为结构上的差异与其后来不同发展结果关系的相 关研究。 2 .1 早期依恋与人际关系
意反应消极时, 又会强化他们对他人接受自己的不可 信的预期以及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关心的想法。 这些内部表征是永久性的, 不仅因为其本身固有的对 别人偏见的强化作用, 而且因为它们导致儿童从同伴 那儿得到与他们的人际期望相一致的反应。 S a r a s o n 等 人[8] 用一个模型描述了这一过程:
从狭义的观点来看, 一种观点认为早期依恋关系 可能为学习情绪调节奠定了基石 [3][4] 。 在婴儿学会自 我调节以前养育者对婴儿痛苦的反应是情绪调节的 外部来源。 因此, 早期依恋关系可能会通过母亲的行 为和亲子关系中内化了的情绪调节模式来影响儿童。 另一种观点认为早期依恋影响社交技能和社交倾向 性的获得和保持 [5] 。 因为婴儿期是社交性迅速发展的
在 C h is h o lm 看来, 安全和不安全依恋儿童的行为 特征, 都是对知觉到的父母对自己关心的适应性反 应。 既然早期父母的关心可能反映了人类进化的生态 背景中, 环境供给和剥夺的更为广泛的特征, 那么行 为模式之所以会对儿童产生长期影响, 是因为它们导 致个体形成生存和繁殖后代的策略 [7] 。
第四, 早期依恋可能通过表征来影响以后的发 展。 根据 B o w l b y [1] 的理论, 儿童会产生从外部世界和 他人那里得到的预期行为的表征, 如同他/ 她能预期自 己被他人如何对待一样。 这些观念和期望或“ 内部心 理作用模式” , 开始于依恋关系中, 即婴儿开始期望养 育者对自己的信号进行反应的行为。 如果一个婴儿一 直被持续地以敏感的方式所对待, 那么他/ 她会认为这 个世界是美好的, 有反应的, 自己应该有这样的照顾; 相反, 如果一个婴儿得到的反应是粗鲁的, 令人恼火 的, 他/ 她会认为世界是不可预测的, 不敏感的, 自己不 应该被更好地对待。 这种内部心理作用模式会被带入 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经历中, 指导着儿童的期望和行 为。 B o w lb y 认为, 具有安全心理作用模式的个体寻求 并期望与新老同伴的支持性的, 令人满意的交往, 并 且内隐的、 对他人的决策规则又使他们以一种积极 的, 开放的行为方式来建立这种支持性的关系。 相反, 因为不信任或不确定性, 不安全依恋的内部心理作用 模式预期他人更少的支持, 这样反而会妨碍他们从他 人的支持性关心中获益。 当同伴对他们的不信任或敌
中的大脑, 从而导致在神经水平方面的长期影响[2] 。 第二种解释是从组织关系的角度对早期人格成
长的描述, 研究者认为在婴儿开始形成人格的过程 中, 依恋对儿童心理社会功能不断施加影响, 婴儿的 安全或不安全依恋能形成发展中的人格的许多方面, 包括社交性、 情绪倾向性、 好奇心、 自尊、 独立、 合作和 信任等。 同时依恋的重要性不只在于它对形成中的人 格的多方面的潜在影响, 而且还在于它对人格组织 ( p e r s o n a lity o r g a n iz a tio n ) 的影响 [3] 。 在新艾里克森学 派看来, 对早期发展挑战的成功掌握为战胜随之而来 的挑战提供了更坚实的心理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 为人格发展的支持性特征( 如自我的发展) 已经作为 结果出现。
·8 0·
武夷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1 期
时期, 而安全与不安全依恋的婴儿在这方面有很明显 的差别。 早期依恋的遗留物包括在第一个人际关系中 获得的扩大的、 有弹性的和积极的( 或受限制的、 没有 弹性的、 不适应的) 社交技能。 当这些技能和倾向推广 到其它环境和社交伙伴时, 它们会使伙伴产生倾向于 强化和保持这些特征的相应反应。 而且, 当儿童不断 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伙伴和环境时, 这些社交要求和社 交机会的自我选择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社交特征。
另外, 还有一些关于依恋与陌生伙伴( 包括成年 人和同伴) 关系的研究, 但是研究结果极为不一致。 T o m p s o n 认为依恋与儿童与陌生人的社交能力之间的 关系是横断的, 而非纵向的。 2 .2 早期依恋与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