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家族企业继承机制研究

转型期中国家族企业继承机制研究

转型期中国家族企业继承机制研究

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家族企业的崛起。研究资料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族企业在经历了20多年发展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进入21世纪,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难度的加大和管理问题的增多,中国许多的家族企业都面临着家族企业领导的更替问题。新任家族企业领导如何顺利地从前任手中接过家族企业经营的重任以及如何保证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事之间的协调和谐,是家族企业领导更替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因此,转型期的中国家族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继承机制,选择、培养继承人,实现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权的顺利转移,并且,通过继承人来加强家族企业的管理能力,突破家族企业成长瓶颈,促进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提出正好满足了建立中国家族企业继承机制的需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该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市场竞争优势,引导企业成为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合适的组织。

所以,本文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对中国家族企业继承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的家族企业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出国内外学者从继承人、继承计划、企业生命周期和继承模式等方面对家族企业的继承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以此作为分析中国家族企业继承问题的基础。然后,总结并分析了中国家族企业的显著特征:家文化、产权制度、家族制管理和企业主的综合素质以及中国家族企业的继承模式。进而,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对中国家族企业继承机制的构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最后,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及进一步的展望。本文的重点是研究转型期的中国家族企业的继承机制的构建。本文在研究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背景下,采用实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方法对中。

企业风险传导过程中的规律研究

※ 管理科学 ■ ManagementSciences 企业风险传导过程中的规律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 要]主要从风险传导机理的研究角度出发,总结和分析了风险在企业内部的动态传导规律。文章从企业风险传导的阈值突变规律、混沌规律、跳跃规律和最小阻力规律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企业风险传导的途径、方向、强度等 特征,进而深化了对企业风险传导机理的认识。[关键词]风险;阈值;传导;最小阻力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 (2006)05-0032-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2027)“企业风险传导机理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风险也日益多样化,并严重地威胁着其生存和发展。企业风险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具有很强的传导性。企业风险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积累、放大甚至突发,最后可能会引发企业危机。如何对企业风险进行防范,已成为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如果从企业风险的传导机制入手进行研究,将不失为抵御和防范企业风险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对企业风险传导机理的研究,一方面可以预知和疏通已有的企业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隔断企业风险继续传导的渠道,缩小和控制企业风险的活动程度与范围。本文主要对企业风险传导进程中的若干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进而深化对企业风险传导机理的认识。 一、企业风险传导的阈值突变规律 所谓阈值是指系统由一种稳定状态演变过渡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瞬间发生时点的边界值。对于企业而言,某一时点企业的整体风险就是由影响该风险的各种因素在该时点上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结果[1]。企业风险的阈值点即是指企业风险 程度由量变引起质变的临界点,也是企业所能承受风险的最大值。企业风险传导的阈值突变规律是指形成企业系统内各种风险的风险因子集成度耦合达到某一阈值时,即当风险流量、风险梯度压力、风险耦合集成度都同时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企业将无力阻止和化解风险,风险的潜在能量将迸发释放和输出,依附于风险载体,通过利益链和传导链,在企业内部扩散和蔓延,从而形成风险在企业中的动态传导。此时企业的各风险因子由局部、静态风险逐渐转化为动态、可传导的风险。 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本身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风险集中释放等特点[2]。这些特点决定了企业存在的风险在一定的阈值内,可通过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来减弱和阻断企业内部各风险的耦合集成,使其不能达到阈值,使各风险因子仍处于独立、静止、局部的状态,从而掩盖或缓冲这些风险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实质上这些风险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消失,只是暂处于隐身或缓慢释放状态。而当企业的风险因子不断堆积和加重,一旦冲过风险阈值或环境中出现诱因使阈值降到当时水平以下冲过了阈值(外界的诱发因素可以降低阈值)时,企业内部各风险因子开始由静态转向动态,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形式和强度不断增加,在风险梯度压力的驱使下,依附于各种风险载体,沿着传导链,以原有的风险表征或耦合突变后新的风险形态在企业内部扩散和蔓延。而此时风险阈值越高,不确定性的积累越高,冲过阈值后风险集中释放的杀伤力便越大。 企业风险阈值突变的形式主要存在着两种:一是当风险因子积累的量超过了企业这个系统初始时刻所能承担的风险临界点时,此时风险由静止转向传导;二是当企业所存在的环境发生变化, 夏 喆, 邓明然 [作者简介]夏 喆(1980-),男,湖北仙桃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资本运营、风险管理;邓明然(1953-),男,湖北黄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公司理财、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ECONOMY&MANAGEMENT 2006年10月第28卷第5期 Oct.2006Vol.28No.5 32

创新与产业演进的作用机制研究

创新与产业演进的作用 机制研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创新与产业演进的作用机制研究 于树江 1 戴大双2武春友2王云峰1 (1.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130 2.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大连116023)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创新与产业演进的作用机制,分析了产业演进过程中创 新所起作用。微观机制中,企业的创新行为,使企业间竞争优势的对比发 生变化,促进产业集中度的调整,同时不断构筑、调整所在产业的壁垒。 产业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对技术的不断导入、积累,产业技术结构也始终处 于变动、调整之中。这样,在创新过程中,产业演进通过产业市场结构、 产业技术结构的演进表现出来。同时,不同的产业市场结构、技术结构又 决定着创新的模式与特点。 关键词创新产业演进市场结构创新模式技术结构 1 引言 本世纪初,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他特别强调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熊被特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三种理论,即技术推动说、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以及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毫无疑问,熊彼特的工作构成了现代创新研究的基础和起点。[1]现代经济增长已从自然资源时代、资本时代发展到了创新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在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创新活动影响着产业的市场结构与技术结构的演进,而创新的模式与特点在不同的产业演进阶段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析研究创新与产业演进的作用机制,对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推动产业市场结构的演进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企业的发展、行业的演化都伴随着市场结构的演进。根据克拉克森的定义,市场结构是指:“市场或产业结构涉及影响竞争过程性质的那些市场属性,因此,市场结构包括企业的规模及规模的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以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2] 市场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整体性是指每个产业从整体上表现出区分于其他产业的竞争属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等就是指市场结构的整体性而言的。动态性是指产业是不断演化的,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演变,推动了市场结构的动态变化。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所以可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导致市场结构变化的核心要素。[3] 市场结构一般用市场集中度、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产品差异化程度度量。产品差异主要是由企业造成的,所以一般主要探讨市场集中度以及进入和退出壁垒。 创新与产业进入壁垒 于树江,1973年生,讲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与管理。E-mail:。

大型企业创新机制建立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6403648.html, 大型企业创新机制建立的思考 作者:张宏伟 来源:《商情》2011年第50期 创新是企业保持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动力源自于激励,激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满足人的需求。论述了大型企业创新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立对策。 大型企业创新机制问题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也是一个经济有机体,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推动,企业最重要的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所谓企业创新机制,就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大型企业创新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一些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具体表面在: 1、企业创新动力机制方面 需求作为人们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也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需求作为人的本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的创新活动中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需求是创新活动最根本的源动力,对创新活动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需求的这种驱动作用能激发人的各种潜能,使人们在前进途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尽办法排除干扰、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企业来说,获取超额利润,实现企业生存乃至长久的发展是最根本的需求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对于企业家及企业员工来说,取得丰厚的收入、证明自己的才华、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等也是最根本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除了在企业实施创新外,尚无其他途经可以达到。 创新是企业保持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动力源自于激励,激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满足人的需求。由于我国许多大型企业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导致大多数大型企业没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许多大型企业都制定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革新的奖励办法或奖励制度,但并没有建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其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缺乏不断创新、承担风险,把企业办强、办大的内驱力;二是对企业科技人才不够重视。许多企业不了解创新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不了解创新中的人

虚拟企业的特点及其运行模式研究

虚拟企业的特点及其运行模式研究 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虚拟经营作为企业有效借助外部力量和整合外部资源的现代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企业经营活动当中。本文从虚拟企业的定义入手,详细分析了虚拟企业的特点,并重点论述了网络时代虚拟经营的具体运行模式。 关键词:虚拟经营运行模式核心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突破性地缩短了组织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打破了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经营边界。面对信息多变性、需求复杂性和资源有限性的挑战,企业充分意识到在网络时代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和外部能力的重要性。正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虚拟经营作为企业有效整合外部资源和借助外部力量的现代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企业经营活动当中。 虚拟企业的含义及特点分析 (一)虚拟企业的含义 目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定义是Byrne于1993年提出的,他认为虚拟企业是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如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通过信息技术连接的暂时联盟,这些企业在诸如设计、制造、分销等领域分别为该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以实现技能共享和成本分担,其目的在于建立起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世界一流竞争能力,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它既没有办公中心也没有组织结构图,可能也无层级、无垂直一体化组织。国内学者又将虚拟企业翻译为动态联盟公司。具体地说,就是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核心能力即专利、品牌、专有技术等有形或无形的资产上,而将附加值低的其他功能“虚拟化”,即建立企业间的动态联盟以有效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其它功能。通过这种“虚拟化”的动态联盟,企业能够有效地克服自身资源有限性,不断加强和培育核心能力,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增值型筹码。虚拟企业是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它的功能虚拟化。 (二)虚拟企业的特点分析 虚拟企业组织的本质,是利用现代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把分散在各成员企业中的人力、资产和思想动态地连接起来,从而使自身成为一种有机的、能自适应

浅淡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与自我管理

浅淡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与自我管理 在开放经济系统中,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国内研发投入,而且其他国家的研发行为也通过各类传递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本国的技术进步。目前学界对国际技术溢出渠道的经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国际贸易、内向FDI与技术溢出方面。本文对国际技术溢出的经验研究做了综述,并对技术溢出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国际贸易国际技术溢出FDI 1 概述 在开放经济系统中,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国内研发投入,而且其他国家的研发行为也通过各类传递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本国的技术进步。最新研究表明,在OECD国家,导致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不是来自国内的研发活动,而是来自国外的研发活动,即使像法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国外研发也可以解释其生产率增长的87%(Eaton和Kortum,1999)。 外国R&D活动直接或间接对本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的这种外部性被称为国际技术溢出。随着运输、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经济一体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国际技术溢出对一国生产率的影响日益增强。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不仅来自于自我创新和积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全人类现有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上。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溢出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实现技术赶超和经济起飞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国际贸易与技术溢出 目前学界对国际技术溢出渠道的经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国际贸易、内向FDI与技术溢出等溢出渠道方面。Coe和Helpman(1995)在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方面作了开创性的研究,给出了国际技术溢出的基本计量模型(简称CH模型)。他们认为,一个经济开放国家可以从其它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因此,其生产率不仅依赖于其国内的R&D资本存量,也依赖于国外的R&D资本存量。因而,国内生产率TFP既是国内R&D资本存量又是国外R&D资本存量的函数: 其中,TFP表示一国的全要素生产率,DRD为国内R&D资本存量,α0为常数项,αd表示国内R&D资本存量的TFP弹性;SF为国外R&D资本存量,αf 表示外国R&D资本存量的TFP弹性。Coe和Helpman(1995)使用进口份额作为权重来构造国外R&D存量,采用了21个OECD国家以及以色列的面板数据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R&D投入有助于本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且其影响程度随着本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而加强。 其他学者如Sjoholm(1996)、Keller(1997)也得出了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溢出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现实选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力量源泉,因此完善激励机制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激励不足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对职工能力的发挥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而从我国技术创新的现状来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明显不足。 1.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企业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建立起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适应技术创新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也还没有形成。其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缺乏不断创新、承担风险,把企业办强、办大的内驱力;二是对企业科技人才不够重视。许多企业不了解技术进步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不了解技术进步中人才的价值。在分配上基本没有考虑到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能按效率优先的原则拉开差距。尽管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关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奖励,但企业内部激励措施不力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成为众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 2.财税政策不能有效激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对企业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有较大幅度的税收优惠,国家财政在科技方面的拨款也在不断增加,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我国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安排上还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财政政策没有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设计相应的激励政策;其次,财政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商品化的支持不足;第三,财政政策的一些方面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形成。对企业通过投入创新增加的利润所得,企业在开发高技术产品中承担的风险,财税政策都没有给予重视和规定,这极大地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 3.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是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创新者不能得到应有的收益补偿,这将抑制企业的创新行为。而知识

基于动态能力的民营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动态能力的民营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必须积极开展企业创新机制的创建和研究工作,通过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来提升自身的发展动力。运用动态能力理论全面深入剖析了民营企业创新机制的现状,认为主要存在管理体制“家族式”、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创新风险大等问题。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基于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并完善创新机制的相关建议。 标签: 动态能力;创新机制;民营企业 F2 1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很多企业逐渐意识到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以及高效的生产率已经不能维持原有的竞争优势。而创新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不能缺少的因素。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缺乏核心技术会使新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此时更加需要强调不断的创新,以确保推出新产品的效率远远高于模仿者,以此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当前环境背景下,企业创新机制的研究已经日显重要,其首要工作就是分析研究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由于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日益复杂多变。动态环境对企业创新有着重大影响,使企业迫切需要一套新理论来指导其构建创新机制,这一理论需体现当前动态环境的本质,这样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必将有所减少。而动态能力理论可以指导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动态能力理论认为,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企业为了应对外部变化的环境,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技术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企业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机制,应成为动态能力理论的重点研究对象。动态能力观点强调,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随时有可能被替代,因此企业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状况、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适时创新。 2动态能力和动态能力创新机制理论 2.1动态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基于Teece等构建的动态能力战略框架,并结合Eisenhardt&Martin、Caloghirou(2004)、罗珉,刘永俊等的研究成果,本文确定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为整合能力、重构能力与组织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即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

企业产品创新机制研究

企业产品创新机制研究 摘要 企业产品创新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领域,现有研究文献已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但对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建设面临的难度认识不足,提出的措施不力。本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薪酬激励是第一位的,或者是基础性的,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根本途径是实行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制度,如此,企业内部才能形成支持性的创新文化。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研究文献颇丰。但到目前为止,对如何着手进行技术创新,学术界未能形成一致看法。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

THE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PRODUCTS ABSTRACT Enterprise product innovation is a widely studied area,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put forward the basic frame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but it fac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insufficiency, proposed measures ineffective.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enterprise salary incentive is the first, or is the basis of the fundamental way, perfect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to carry out the management of competition system, so, enterprise can form the support of innovation cultur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so highly valued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has. But so far,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how to proceed, academia has not formed consensus. KEYWORDS Enterprise innovation,creativity mechanism,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也是一个经济有机体,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经营机制。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根本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同样需要依靠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最重要的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所谓企业创新机制,就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它从创新设想的产生与形成到研究与开发,从创新内容的形成到创新结果的扩散,再到市场效益的形成,然后又由于市场需求发展再进入新一轮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顺序,也有交叉和交互作用,只有在正确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的支持和推动下,企业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得以不断循环,持续发展。在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还很弱,这关键是由于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 体系构建编辑 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这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动力机制 1、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为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作用,就是激发企业和职工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运行。一般来说,企业创新由市场拉动、科技推动和政策激励三种动力推进。 1)市场拉动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影响而导致创新。其中市场需求引致的创新包括,生产要素稀缺导致该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而诱致能节约该要素或寻找替代要素的创新,以及企业家独具慧眼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而诱发的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的创新;市场竞争引致的创新,是指由于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实际威胁(由于竞争者成功地引入创新,使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竞争上处于劣势)和潜在威胁(如竞争者R&D投入的规模和重点,创新投入强度和结构,科技人员的数量、素质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等),而迫使企业从事创新,战胜竞争对手,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 2)科技推动是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直接服务于经济领域,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采用先进科技进行适用性创新。仅有市场需求,没有科学技术的保障,企业创新是无法实现的。科技发展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另一个决定性力量。 3)政策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各种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鼓励员工创新的政策和措施来推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光有市场拉动和科技推动,而没有企业内部正确有效的激励政策,市场再好,科技再先进,也无法促使企业员工主动进行创新。 因而,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以上三种创新动力最终可归结为追求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维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要使企业创新具有强大的动力源泉,首先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这是建立创新机制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下,由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才有可能以市场为导向,在当今世界企业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的浪潮中,自主地组织研究开发和各种创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其次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眼光。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如下个人品质: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决策能力、毅力和敢于冒风险。而企业家精神就是指企业家所具备的能敏锐地发现和接受新事物,敢于并善于先人一步、超人一等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企业家精神,才能制定正确的创新战略。而要制定正确创新战略,还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战略管理眼光,懂得先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齐振彪 林 景 【摘 要】本文论述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五大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它们分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机制、组织运行机 制、激励机制、协调合作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 【作者简介】齐振彪(1957~),男,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继续教育部主任,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林景(1986~),女,华中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学生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是指企业的技术成果商业化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交互作用的运行规律。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目的在于使技术创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包含的创新组织的内部结构及其工作方式,以及创新组织与外部环境 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根据许庆瑞等专家的研究,技术创新机制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包括三部分,即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它们构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三大基本要素。第二层次,包括决策机制、竞争机制、调节机制、扩散机制、发展机制和信息互动机制等。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把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的总体模式描述为:是在企业创新战略导引下,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三个子系统交互作用的一个有机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总体模式图示 上图总体模式表示,中小企业经营目标是制定创新机制的出发点,中小企业根据经营目标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而作出技术创新决策。一方面,通过激励机制,包括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对技术创新战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约束机制,包括逆向控制与约束,保证技术创新战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而运行机制则保证技术创新战略得以顺利实施。激励机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也是运行机制的前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运行机制的条件和保障,只有三者的相互促进、统一协调,才能保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根据创新机制的内涵,结合其内容进一步展开研究,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框架包括战略决策机制、组织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协调合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相 互关联的机制构成。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机制 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运行载体,是制度安排的重要体现。技术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根据技术创新战略对技术创新进行科学决策与实施的过程。技术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可预测性、信息的不对称性、研发能力与资源的制约性等,使技术创新决策具有风险性。如何进行科学的决策,减少和避免决策风险,就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决策机制。 政府的政策为中小企业制定创新战略提供了产业政策的指导和规划作用。可以说,中小企业要搞好技术创新工作,首先要对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即在战略思想上,紧密围绕国家提倡和鼓励的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实现从生产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从资本为第一资源向知识为第一资源转变,从追求技术产品数量和质量向追求产品的技术含量转变,从市场价格竞争向技术创新竞争转变,从“人本主义”向“智本主义”转变,从以管理人、财、物为主向管理知识、技术转变,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观念,实施科学的创新战略。 科学决策就是要统筹考虑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把事前的信息收集与预测、事中的研究与选择、以及实施的验证与反馈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把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兼顾,使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沿着良性运行的轨道开展。 然而不少中小企业受“经济人”的利益驱使,以单一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决策依据,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抛弃了,使环境成本外部化,给社会和生态带来消极破坏作用。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还有赖于政府这只“有形手”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激励。比如,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遇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提出开发绿色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但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创新投入与市场风险都是不确定性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使企业成本增加而降低竞争力,从而导致企业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政府需要从制度上、政策上加以引导,将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融入产业发展的政策之中,鼓励中小企业做出 ? 59?

民营快递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民营快递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电子商务的普及促进了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却遇到了极大的瓶颈。从信息化创新、人才创新、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创新机制、管理创新、资本创新五个方面出发对如何建立民营快递企业创新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对策。 标签:创新机制;民营快递企业;电子商务 1 引言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井喷式发展给快递行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国家邮政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22%,2010年全行业完成快递业务收入573亿元,快递业务量完成24亿件,分别是“十五”末期的250%和300%。 但国内快递业起步低、基础差、发展长期受限,且民营中小快递企业之前赖以生存的“低价格,低服务””模式也逐渐成为限制其发展壮大的绊脚石。急剧增加的电子商务订单导致快递企业业务量的剧增和快递企业服务质量差、快件积压的矛盾逐渐凸显,加上包括阿里巴巴集团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频频斥资建设自有物流体系,民营快递企业逐渐面临发展的重大危机,如何进行管理和运营上的创新将成为民营快递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2 民营物流快递企业的现状 我国快递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快递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网购的热潮更是推动了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1月,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2.5亿件,同比增长48.3%;业务收入完成58.1亿元,同比增长29.5%。 现阶段民营快递已经占国内快递市场份额的80%左右。但是,民营速递企业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陷入了“外表繁荣、内在混乱”的发展危机。 2.1 恶性价格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使得企业努力寻找自身的竞争优势,寻求发展。但当前的民营快递企业(除市场定位于高端的顺丰外)由于业务同质化程度高,缺乏竞争优势;同时行业缺乏管理,导致快递市场混乱,各快递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长期采用低价恶性竞争机制,低价甚至成为民营快递企业最主要的竞争手段。 同时,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企业掌握着快递公司电子商务产品的货物渠道,掌握着供应商的配送渠道,掌握着用户的资金渠道。对产业链中渠道的掌握,就意味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企业对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格有相当大的议价权(吴先

我国虚拟企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 经济研究 ConsumeGuide?EconomicResearch ■张立超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教研室 我国虚拟企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组织与管理运作模式,是非常规意义下的真实组织,是应某种特别目的而动态建立的由常规组织作为成员的联合体,它因特别目的而产生,随特别目的结束而解体。本文就参加虚拟企业的成员所应具备的条件来分析我国虚拟企业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参加虚拟企业成员结构竞争优势。企业的结构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在产业内的结构定位,对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而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企业在产业结构链条中的定位与虚拟经营直接相关。 参加虚拟企业成员在整个价值链条中,企业的结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抓住了这些战略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企业要保持某一产品长久的竞争力,关键是保持这一产品价值链上战略环节的竞争优势,而不需要也不可能在所有的价值活动上都保持竞争优势。 (二)参加虚拟企业成员能力竞争优势。核心能力是企业虚拟经营的核心支撑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核心能力是虚拟经营的基础。虚拟经营实质上是企业间资源配置的合作经营方式,企业希望强强联合,以弥补其弱势环节,共同创新产品和服务,获取更大收益。如果企业没有核心能力,势必难以被其它企业选择。(2)核心能力的整合是虚拟经营成功的保证。企业的核心能力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其运行所需的各种稀缺资源的整合能力。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企业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保持持续的核心能力,就必然将资源更多地投入价值链上由核心能力决定的强势环节,以维持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由于资源大量地投入了这些环节,其它弱势环节则更显劣势。因此必须依靠虚拟经营整合外部优势资源,将外部优势资源内部化,才能保持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持续增长。可见有效整合企业外部优势资源是形成并保持企业核心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因此核心能力的整合是虚拟经营的必然要求。 (一)虚拟经营刚性。企业管理模式不合理的成分造成虚拟经营的刚性。一是企业的规模不经济,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高居不下;二是生产方式“大而全”、“小而全”,缺乏灵活性;三是资源配置方式垂直化,难以培植核心竞争优势等等。这些最终造成了整个社会资源存量刚性化,即投入到各产业部门的资源存量难于进行产业或企业间流动,各产业部门已形成生产能力的要素和资源得不到溶进,而某些企业多余的资源 却又无法正常溢出,必然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生产能力闲置的状况。这就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虚拟经营正是解决存量刚性,使资源得到合理流动的最佳途径。 (二)因多元化经营而丧失虚拟化经营的条件。多元化经营作为重要的战略之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西方的大企业广泛采用。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来说,并不适合搞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首先必须具备四个前提条件:资本、技术、管理和销售。其次,只有当本业吸纳不了剩余的资本时,企业才有资格考虑多元化的问题,然而纵观国内外实现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尽管有一些成功的实例,但多元化经营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为企业所关注。因此,八十年代末,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企业回归主业、突出核心能力的趋势。如GE公司对多元化实行重组,奔驰公司也于九十年代退出飞机、交通业。这就为我国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提供了较强的佐证。 (三)企业重组中的问题。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企业重组的高潮,企业重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热衷于进行混合行业的兼并,其虽然能扩大企业的绝对规模,但对提高企业存量资产使用效率、优化企业经营结构、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作用并不大。相反却暴露出了一些令人困惑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资产评估的合理性、文化的冲突、各部门间的协调等,从而促使企业重新寻找整合资源的新途径。实行虚拟经营则可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并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加强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构建。在我国,许多企业已经自觉地融入了虚拟企业之中,许多“三来一补”企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虚拟企业的“合作者”,有的已经成为外国企业的“盟友”和“合作者”,但是,能够成为“核心”的,却很少。因此,过分追求企业的兼并和扩张己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潮流,显然,培育我国虚拟企业的“核心”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应着重做好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经营。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是无形的技术、品牌等,也可以是有形的资金、专门人才等。只要企业拥有较强的核心能力,就可通过把自己处于弱势的职能虚拟化,借助外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获得较大发展;另外,某一企业能够加盟虚拟企业,关键是该企业拥有较强的核心能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应把培育和经营自己的核心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二)运用高技术改造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在虚拟制造体系之下,快速发展高技术 企业和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这两个方面将得到很好的解决。高技术小企业将集中于技术的创新,通过传统产业把它们的技术优势创立起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最大的优势在于人才汇集,建设虚拟制造体系将释放出这种巨大的能量。大量高技术企业诞生,一批企业会很容易壮大起来。对于高技术小企业,采用虚拟式的经营方式,企业不需要投巨资去建设生产车间,就可以发展成为大企业。 (三)发挥不同企业特长、实现虚拟经营的最佳效益。在虚拟制造体系之下,众多企业将结成动态联盟进行生产,小企业可以通过在某一领域做的最好而成为市场的优胜者。烟台的小企业占有全国电视机关键部件电子网目板全国45%的市场。这对我国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大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大企业要集中搞好品牌经营和大规模定制。 未来的企业必然是以小企业为主,因为在虚拟制造体系之下,由于企业的协作,企业只需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生产自己最优秀的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因为在虚拟制造体系下别的企业在采购零配件的时候只会找最好的。非核心资源的企业将被别的企业并购。国有企业通过建设孵化出一批小企业,大量小企业在竞争和合作中将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虚拟制造体系之下,大企业和小企业结成联盟生产出最优秀的产品。这种联盟与组建企业集团相比,优势在于企业之间是竞争的,当一个企业不再是最优秀的时候,将被更好的企业替代,竞争的压力使企业更加努力。在目前的体制下组建企业航母虽然资源变大,但竞争力不会提高,一旦经营不善,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在虚拟制造体系思想指导下形成动态联盟明显优于组建集团航母。这关系到我国经济战略的走向。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企业正在进入虚拟式生产体系,大量高技术小企业组成的动态联盟才是最有竞争力的组织模式。虚拟制造体系才能创造更多的品牌,企业才能有更快地市场反应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参加虚拟企业成员的条件分析 二、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现状分析 三、我国虚拟企业构建和发展的对策 57

法律顾问《企业管理知识》:投资管理概述(2)完整篇.doc

2014年法律顾问《企业管理知识》:投资管 理概述 2014年《企业管理知识》:投资管理概述。2014年已经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为了方便大家的考试复习,小编整理了企业管理知识相关考点,供大家参考交流,希望大家在2014年的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投资与投资监管体制: 投资具有以下特点:时间性、可计量性、风险性。按照融资手段和运用形式,投资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按照投资资金的流向,投资可以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投资对国民经济具有以下作用: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投资对扩大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投资可以促进消费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国家政府监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和市场监管机构构成了投资监管系统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投资监管对象包括投资主体、投资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国资委的监管范围包括中央企业在境内的下列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产权收购、长期股权投资。

二、宏观调控与投资监管: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宏观调控的对象是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给。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财政调节、信贷调节、价格调节和汇率调节。投资宏观调控机制由投资规划及投资规划传导机制两部分组成。财政和金融体制是传导计划的主要机制。金融调控的方式主要有货币供给和利率手段。 法律顾问《企业管理知识》:投资管理概述投资与投资监管体制: 投资具有以下特点:时间性、可计量性、风险性。按照融资手段和运用形式,投资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按照投资资金的流向,投资可以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投资

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机制的研究

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机制的研究 【摘要】如今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整个社会和营销环境,而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不得重新审视已有的营销理念,进而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从而,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因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催生了企业管理的不断变革,原有的管理方法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管理创新便成企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中心任务。 【关键词】市场营销问题创新机制 一、当前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营销观念没有转变 一些企业仍然奉行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买方市场出现了“生意难做”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对买方市场措手无策,随大流盲目地推销产品,其结果是要么是产品库存大量积压,要么是应收账款急剧增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从而使大多数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 2.高层营销管理缺位 高层营销管理缺位导致营销部门以外的其它部门不能充分发挥营销职能,整个企业各个部门不能形成良性沟通,造成重业务轻管理的局面。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比较重视营销工作,但是,这种“重视”具有明显的局部性、不确定性和非过程性,从而造成高层管理缺位。高层管理缺位会带来许多危害。首先,其他部门的营销优势得不到全面利用。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营销

职能,但在高层管理缺位时,则只有营销部门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整体营销职能会大打折扣。其次,决策缓慢,影响销售工作高效进行的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样一来,该决策的问题不能及时决策,对企业的营销业绩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重挫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营销工作缺乏方向。高层管理决定企业的营销方向,当它缺位时,必然导致营销部门的盲目指挥。 3.许多企业缺乏营销战略 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毁,也不无耗尽燃料之虞。现在,中国的计多企业正如这架飞机,太需要战略了。得战略者得天下,真诚的“海尔”、永固的“长城”等都为其它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而当前多数的中国企业只是计划当期,得过且过,初创时就不曾设想过将来,造成企业盲目运行。一艘没有航向的船,只能在大海里随意漂泊,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市场营销具体的创新措施 1.营销观念创新 市场营销观念从产品观念、生产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到社会营销观念的逐步演进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发展和变化的,每一种营销观念都深刻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如今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整个营销环境。我们的营销观念必须创新,才能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要求:一是要突破传统市场时空界限,树立起全球营销观念。二是要从传统的同质化营销、大规模营销转为异质化、定制营销理念。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创新制度格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创新 广东金刚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在高科技领域上走在前沿的民营企业,自成立以来,通过依靠科技创新,坚持走内涵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规模也不断壮大。但具有前瞻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公司高层领导认识到要保持企业能持续稳定发展,除了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研制开发出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以提高公司的新经济增长点外,还需要依靠制度创新,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我司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创新实施方案。 一、方案的总体思路 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整体改制,战略调整,技术创新,持续发展。实现改制与战略调整相结合,改制与技术创新、优化结构相结合,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方案的实施目标 1、实现企业体制创新。在清产核资及界定归属的基础上,形成本公司控股、职工、外部法人和自然人参股的多元化投资格局,组建股份制有限公司,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改制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走“产、学、研”道路,推动企业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 3、建立有效创新机制。使企业建立有效的

激励、约束和竞争机制,激发人力潜能,释放体制能量。4、实现管理创新。首先是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现代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管理的流程化、可控化和高效化。方案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方案实施的内容 (一)、产权制度改革 公司过去是一个单一投资主体企业,资产都属于公司老板一个人所有,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什么事情都是由老板个人说了算,其他员工只是替老板打工。企业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和“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已显得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尤其在发展融资方面显得更加突出。因此,企业往往痛失许多投资发展的良机。如何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的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公司领导已开始意识到单靠简单生产经营获得的资本积累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实现从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因此决定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以创新的思想,选择了改制与公司战略调整相结合,改制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新思路。同时,结合企业改制后的发展构想,开始制订出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具体战略思路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将公司建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建筑玻璃、电子玻璃和特种玻璃及应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特种玻璃行业发展的领头羊,并将“金刚”品牌发展成为国内外市场着名品牌。 为尽早实现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公司于二○○○年七月正式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