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案三:文言文句式】PPT

课案三:文言文句式高考对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文言句式,迅速准确解答题目。
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考试说明》规定的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各种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的熟悉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真题呈现(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9分)原创迁移,文言句式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定语后置句、省略句)②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判断句)③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省略句、判断句) 答案 ①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索求代州的土地,每年派遣的使者不敢去,就把这件事交给许将。
②这是在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啊。
③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盛德的人所做的事。
”教材联想,举一反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定语后置句)②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省略句、判断句)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答案 ①我带着一对白璧,准备献给项羽大王,(还带着)一对玉斗,准备献给亚父范增。
②不行的,只是(他们)没有(逃跑)到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啊!③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真题试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解析 “吏得缘文为奸”和“选者又不得诉长吏”是两个分句,应该从中断开,首先排除A、B两项;“初”是“当初”之意,表时间,断开比较好,再排除C项。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之句式精品版

句式固定结构(固定句型)所谓固定结构,即指古汉语中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组合。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它们往往有相对固定的译法。
一、表示疑问的句式1、"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此类结构中间可插入宾语“之”或各种短语,具体说出所疑。
如太行、王屋何?(2)、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3)、若……何。
可译为“对……怎么办?”。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译:(已)诱敌深入了,对他们怎么办?若楚惠何?(《城濮之战》)译: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3、何……焉为。
译为“有什么……呢?”。
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二、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1、何以……为、何……为。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崤之战》)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何以贷为?(高考题)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注意:上述句式中的“何”换成“奚”,意思是一样的。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2、“庸……乎”,译为“哪管……吗”、“难道……吗”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3、“岂……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独不怜公子姊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6.“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2019届高考调研文言文复习之—— 断句

答案 解析
C 解答本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
二是抓住句中的文言句式标志词。文段开头“……者, …… 也”是判断句,“者”“也”后面应断开,可排除 A、 B两项;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 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 以…… 重于齐 ”是用“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后面应断开,可排 除 D项。故选 C项。
优课一
借助6大标志断句——知从何处断
给文言文断句,关键在于对通篇文意的领会。因此,通读 就显得尤为重要。解答断句题,应先通读语段,力求对全文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 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做断 句题可以抓住以下“6大着眼点”。
(一)凭借名 (代)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 给文言文断句。名词、代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 出名词、代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 词、代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如果做宾 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如果两个名词、代词在一 起,那它们的中间一般要断开。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 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 再提姓了。
2019届文言文第一轮复习之
断句
——提升解题技能 确保高考 题型全通关
考点:分解·突破
思维建模,传授应试知能
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 功。从全国各地高考命题来看,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 题的形式考查,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课标全国一 般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内断句。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 于主观断句题,无论哪种题型均应掌握 “断句 6大标志 ”。当 然,对于客观选择题而言,可灵活运用排除法来快速断句。
高三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有讲有练,全面、实用.ppt

3、用介词“被”表被动。
4、用“见”“见(受)……于……”表被动。
5、无被动标志,意念上表被动。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A、亚父者,范增也。
B、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C、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练
2、下面“是”表判断的句子是( C )
一
A、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练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无乃尔是过与?
3、翻译: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2015年湖南卷《三事忠告》 )
“安在” “在安”
③客何为者?
“何为”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为何”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要不是这,我凭借什么(生气)到这种地步呢
句式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 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了。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 了,决不会答应你”。
2.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译文:老虎渐渐走出来接近它(驴), 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驴)是什么 东西。
试一试:
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C)
A、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B、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2019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师版)

2019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客观题——断句 断句考查的是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该考点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首次设置断句试题,估计这一考点有覆盖更多地区试题的趋势,而且难度会逐渐加大。 2016年高考中,除浙江省卷采用主观断句题型,其他高考卷都为客观选择题。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但断句时均应熟知“断句三步流程”和掌握断句标志,运用“断句抓标志析结构”的方法。当然,对于客观选择题而言,还可以灵活运用排除法来辅助断句。 熟知文言文断句流程、标志
(一)文言实词标志 1.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等。名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其前后往往要断开。 2.代词——常见代词分类列表如下: 类别 常见代词举例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第三人称 之、其、彼 无指代词 或、莫 疑问代词 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 (二)文言虚词标志 文言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把握文言虚词的使用位置是断句的关键。可作断句标志词的常见文言虚词列表如下: 虚词类别 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 对话、引文标志 曰、云、言、谓 其后一般断开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句首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句末语气词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常居句末,其后一般断开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文言文特殊句式很实用.ppt

①大王来何操? “何操” ②沛公安在? “安在”
③客何为者? “何为”
“操何” “在安”
“为何”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 安、焉、奚”等。
试一试: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C )
A、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B、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C、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D、则小子何述焉? 《论语》
文言文句式图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主谓倒置
二、判断句
1、 “……者,……也”及变体 (1) “……者,……也”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被”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用“见”“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表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 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 “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温
【答案】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4、翻译: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2015新课标II 《北史·来护儿传》 )
【答案】我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
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又能再说什么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例:沛公安在?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11年天津)
2、(08广东)
时有与(周)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周)访,(周)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3、(13年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4、(10年天津卷)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答案提示
1、都急切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2、皇帝没有怪罪他。
3、注意关键点“谘”的解释和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谁可补者”(中书令可补者谁?)的翻译即可。
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中书令)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4、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二、省略句
1、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使令性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之为兼语。
文言文中的兼语常常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2.省介词宾语及动词宾语。
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与”等。
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词后的宾语常常被省。
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3、省略介词(“于”“以”)如: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4、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一定补出主语。
以免造成误解。
【重要特征】
(1)文言文中宾语省略,多在介词之后。
(2)省略的宾语多为代词“之”。
(13年全国卷)1、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
2、(13年安徽卷)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3、(11年全国卷)灌至,乞人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1、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
还有他的哥哥李皆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
(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应补出主语)
2、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3、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补出省略的兼语“之”
三、被动句
1、用“于”“见”,“见......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无标志的被动句
3、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1、(08江苏)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09年重庆卷)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
3、(12年山东)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4、(10年山东)甫数以其术干(为某种目的而求见)诸公卿。
常不见听信。
1、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县人。
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后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
(得分点“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
2、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
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
”
3、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和信任。
4、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四、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4、名词充当谓语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13年江西)
2、(09年湖南卷)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3、(09年山东卷)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答案提示
1、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2、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知识迁移能力过关。
阅读下文,找出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晋平公与群臣饮。
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衽(衣襟)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日:“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
”
划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
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
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
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
”
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
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
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