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_教案
语文古诗《示儿》教案

语文古诗《示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示儿》。
(2)理解古诗《示儿》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陆游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古诗《示儿》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体会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示儿》。
2. 理解古诗《示儿》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陆游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示儿》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体会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示儿》的文本、译文、诗人陆游的简介及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陆游吗?他的其他作品有哪些?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示儿》,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诗《示儿》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教师分析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古诗《示儿》,加强记忆。
(2)学生自愿上台背诵古诗《示儿》,互相鼓励。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古诗的喜爱。
6. 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示儿》。
(2)写一篇关于古诗《示儿》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陆游的其他爱国诗作,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陆游的诗歌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将陆游的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七、课堂实践:1. 书写练习:学生根据对本节课所学古诗的理解,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爱国主题的诗歌。
《示儿》语文教案8篇

《示儿》语文教案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示儿》一首。
该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详细内容包括:1. 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掌握绝句的基本知识。
3. 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中所传达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示儿》,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 了解陆游的生平事迹,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学会分析绝句的结构和韵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学习绝句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示儿》,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绝句的基本知识,解读诗中的关键字词。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七言绝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示儿》2. 诗人:陆游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4.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理解诗歌,学习绝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示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分析2. 体会诗人的情感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读后感写作一、诗歌的韵律分析1. 押韵:绝句的押韵规律是第二、四句押同韵,第一、三句可押可不押。
《示儿》教案(精选2024)

《示儿》教案(精选202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示儿》。
本文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儿子的教诲。
诗文内容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示儿》;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3. 学习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示儿》;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对诗文意境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课文课件;3. 诗文翻译资料;4. 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诗人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示儿》,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理解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6.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文《示儿》的朗读和背诵;2. 根据诗文内容,绘制一幅描绘诗人情感的画;3. 写一篇关于《示儿》的小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例题讲解、课堂练习、朗读与背诵等环节,让学生全面理解了诗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收集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示儿》优秀教案

古诗《示儿》优秀教案【2篇】古诗《示儿》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祭、乃”两个易写错的字,读准“翁”的字音。
2、掌握诗的节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读中悟情、想象激情、拓展升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写诗万余首。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陆游写的最后一首诗——《示儿》。
示儿,就是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也就是陆游写给儿子的遗书。
他在临终前会写些什么呢?大家轻声读诗。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诗四遍,前两遍把字音读准。
注意诗中容易读错的字,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争取读得有板有眼。
2、指名读诗,加以纠正指导一读:主要是读准字音,在指名读的过程中强调祭、乃和一个易读错的字“翁”。
二读:主要指导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感。
三读:体会诗的情感,初感诗的味道。
这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打算采取范读、引读等形式,使学生初步领会诗文的感情基调。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出示关键字的解释:空——没有、同——统一、元——本来。
(2)同桌合作的学习,根据已掌握的学习古诗文的学习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读诗,体会意境。
1、同学们,结合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诗人的身在哪里?(诗人的身在病床)顺势过渡:一个已经85岁的老人,身在病床,而且即将离开人世。
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奄奄一息、骨瘦如柴……)2、朗读指导“死去元知万事空”一读:读出人生感叹85岁的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不久于人世。
回首生前往事,历历在目。
他一定想了许多许多。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的一生感叹——死去元知万事空(指导朗读时,用这样的启发语:诗人对自己说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
)二读:读出豁达胸怀万事空啊万事空,万事皆空。
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精选6篇)

陆游《示儿》优秀教案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游《示儿》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08页二、教材和学情分析《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
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
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
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
如何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近作者。
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四、教学准备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时代背景和爱国诗篇)2、舒缓深沉的乐曲。
3、写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插图、战马嘶鸣声、古诗诵诗)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2、了解作者及背景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示儿》语文教案

《示儿》语文教案《示儿》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家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示儿》。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指导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四、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五、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课文你喜欢古诗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古诗接龙的游戏;背诵六年来所学的诗(课外的也可)(一人一首)。
(二)板书课题,感知写作背景1、同学们看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2、幻灯出示作者简介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四月初俘虏了两位皇帝及皇亲国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政权灭亡。
1127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
陆游出身书香门弟,幼年时正值金兵南犯中原,饱尝流离之苦。
他的一生作诗甚多,现在九千三百多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
《示儿》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遗嘱。
(三)课件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步法)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品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
3、细读想想诗人描绘的画面。
4、研读由画面的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四)合作学习古诗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并指出“祭”的书写笔顺和“乃”的读音。
2、品读小组合作自悟诗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汇报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示儿》语文教案8篇

《示儿》语文教案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示儿》。
本课是一首由唐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儿子的期望。
诗文内容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 能够通过诗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能够运用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难点:能够通过诗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幅描绘山水画作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学生:“你们能从画中感受到什么?”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3. 诗文讲解: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随堂练习:学生朗读诗文,并回答与诗文相关的问题。
6. 例题讲解:教师以诗文为例,讲解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7. 写作练习:学生运用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短文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默写《示儿》诗文。
答案: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请学生运用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理想。
答案: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我希望能够像诗人陆游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文《示儿》,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了明显的提高。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5篇)《示儿》篇1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祭"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4、入情入境,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情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设计特色: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多形式朗读,在深层次对话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背诵古诗教学准备:1、收集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课件。
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理解遗嘱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二、读题,解题,了解诗人1、教师:同学们,800年前,在一个秋风瑟瑟的黄昏,点点细雨在哭泣,一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给自己的儿女们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一首诗《示儿》。
板书课题。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4、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提起陆游大家一点儿也不陌生,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学生说完后,课件出示[陆游简介]。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过渡:陆游在临终之际对儿女们交待了什么?让我们来听一听。
[播放录音]1、我会读。
(1)、学生自由读诗句。
(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读,其余学生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4)、齐读。
2、我会认学习生字"祭"。
读字音,记字形,说字义,会运用。
四、交流学法,自主学习(一)、回忆学法。
1、交流学法。
小学阶段咱们已经学习了近60首古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相信你一定积累了很多好的学习方法,老师想听听。
2、学生介绍学法。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学习古诗四步法。
课件出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二)、自学古诗后小组内解疑。
(三)、汇报交流。
1、说:你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说得不确切的,其他的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2、疑:你还有什么疑惑?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帮帮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
【教学目标】
1.读写生字“祭”。
2.背诵、默写《示儿》。
3.理解,《示儿》的内容,感悟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一)读题。
(二)引导说说题意。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三)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出身簪缨世家,少有才名。
孝宗即位,特赐进士出身。
乾道二年(1166),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先后入王炎、范成大幕府,襄助军务。
六十六岁后遭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四)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
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一)学生读诗后,全班交流。
(二)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
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
“无”不要。
“乃翁”你们的父亲。
(三)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
(四)学生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全班交流。
(悲、悲痛、悲愤、悲悯……)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苟且偷生的悲悯。
)
出示材料: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
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扬州,以扬州作临时都城的宋高宗赵构匆忙逃窜。
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再次南侵,扬州沦陷,再次遭劫掠。
(六)感受陆游的爱国精神。
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作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陆游从小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
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出示下列材料: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他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他老病僵卧之时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他写出了对朝庭不想收复失地的深哀巨痛。
(七)读了这些诗句,你的心情如何?再次感情朗读全诗《示儿》。
(八)小结: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
他都
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
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
(九)感情读诗。
四、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一)师述: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二)设问:在今天,我们学习《示儿》这首诗有什么意义?
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光大道……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