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案

合集下载

《示儿》语文教案8篇

《示儿》语文教案8篇

《示儿》语文教案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示儿》一首。

该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详细内容包括:1. 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掌握绝句的基本知识。

3. 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中所传达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示儿》,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 了解陆游的生平事迹,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学会分析绝句的结构和韵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学习绝句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示儿》,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绝句的基本知识,解读诗中的关键字词。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七言绝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示儿》2. 诗人:陆游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4.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理解诗歌,学习绝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示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分析2. 体会诗人的情感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读后感写作一、诗歌的韵律分析1. 押韵:绝句的押韵规律是第二、四句押同韵,第一、三句可押可不押。

《示儿》语文教案

《示儿》语文教案

《示儿》语文教案《示儿》是元末明初作家杨维桢所著的一种儿童启蒙读物,被誉为古代最早的儿童故事之一、它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教育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儿童故事书,更是一本教育课本,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案一:《示儿》读后感教学目标:1.学习《示儿》这本书中的几个小故事,了解其教育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3.借助《示儿》中几个小故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教学准备:《示儿》的课本、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二、教授(20分钟)1.教师选择《示儿》中的一则故事,向学生讲述这个小故事的故事情节和教育意义。

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2.教师再选择其他几则故事,重复以上的步骤,让学生逐渐熟悉和了解《示儿》中的故事和教育意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四、个人思考(15分钟)教师让学生个人阅读《示儿》中的一个或几个故事,并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些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样的感受,是否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到这些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五、展示和总结(15分钟)让学生依次向全班展示自己选读的故事,并就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和自己的感受进行说明。

最后,教师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总结点评,强调《示儿》中的故事是我们学习做人的宝贵财富。

六、课堂作业学生阅读《示儿》中的其他故事,并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这些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教案二:《示儿》的情感教育教学目标:1.学习《示儿》中的几个小故事,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教育意义。

2.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提高他们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

3.借助《示儿》中几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示儿》的课本、课件、相关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二、教授(20分钟)1.教师选择《示儿》中的一则故事,向学生讲述这个小故事的情节和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示儿》教案(精选2024)

《示儿》教案(精选2024)

《示儿》教案(精选202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示儿》。

本文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儿子的教诲。

诗文内容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示儿》;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3. 学习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示儿》;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对诗文意境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课文课件;3. 诗文翻译资料;4. 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诗人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示儿》,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理解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6.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文《示儿》的朗读和背诵;2. 根据诗文内容,绘制一幅描绘诗人情感的画;3. 写一篇关于《示儿》的小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例题讲解、课堂练习、朗读与背诵等环节,让学生全面理解了诗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收集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示儿》优秀教案(精选

《示儿》优秀教案(精选

《示儿》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示儿》。

课文内容主要包括诗人陆游的生平介绍、诗歌《示儿》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以及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诗歌的翻译和理解。

难点: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教材。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陆游的生平介绍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教师逐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运用。

4. 诗歌翻译: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解释诗歌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5. 文化背景讲解:教师讲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6. 情感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7.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即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示儿》1. 生字词2. 诗歌翻译3. 诗歌背景4. 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抄写课文《示儿》两遍。

答案:略2. 请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答案:略3. 请学生解释诗歌《示儿》的意思。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陆游的生平介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文学习中,学生能够自读课文,并通过教师的解释,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生字词学习中,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掌握了生字词的运用。

在诗歌翻译中,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思。

在文化背景讲解中,学生了解了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精选

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精选

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第十五章《宋代诗词》,详细内容为陆游的《示儿》。

该诗为陆游晚年之作,表达了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教诲,富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示儿》的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诗词之美。

3.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示儿》的深层含义,把握陆游的教育理念。

2.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示儿》原文及注释、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示儿》,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示儿》的每一句,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示儿》寓意的理解。

5.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难点,如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示儿》的寓意,并进行互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陆游《示儿》2. 内容:重点词汇、意象、修辞手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示儿》的读后感。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陆游的其他作品,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解析过程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分析。

2.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理解《示儿》寓意。

3. 例题讲解中,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解。

一、诗词解析1. 意象分析:陆游在《示儿》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死去”、“万事空”等。

《示儿》语文教案(优秀8篇)

《示儿》语文教案(优秀8篇)

《示儿》语文教案(优秀8篇)《示儿》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信息资料: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流程: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

(板题)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示儿》教案篇二吟诵揣摩体会感情——古诗《示儿》教学设计重庆市梁平县新盛镇中心小学教师谭仕荣教学目标: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古诗《示儿》优秀教案

古诗《示儿》优秀教案

古诗《示儿》优秀教案【2篇】古诗《示儿》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祭、乃”两个易写错的字,读准“翁”的字音。

2、掌握诗的节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读中悟情、想象激情、拓展升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写诗万余首。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陆游写的最后一首诗——《示儿》。

示儿,就是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也就是陆游写给儿子的遗书。

他在临终前会写些什么呢?大家轻声读诗。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诗四遍,前两遍把字音读准。

注意诗中容易读错的字,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争取读得有板有眼。

2、指名读诗,加以纠正指导一读:主要是读准字音,在指名读的过程中强调祭、乃和一个易读错的字“翁”。

二读:主要指导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感。

三读:体会诗的情感,初感诗的味道。

这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打算采取范读、引读等形式,使学生初步领会诗文的感情基调。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出示关键字的解释:空——没有、同——统一、元——本来。

(2)同桌合作的学习,根据已掌握的学习古诗文的学习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读诗,体会意境。

1、同学们,结合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诗人的身在哪里?(诗人的身在病床)顺势过渡:一个已经85岁的老人,身在病床,而且即将离开人世。

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奄奄一息、骨瘦如柴……)2、朗读指导“死去元知万事空”一读:读出人生感叹85岁的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不久于人世。

回首生前往事,历历在目。

他一定想了许多许多。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的一生感叹——死去元知万事空(指导朗读时,用这样的启发语:诗人对自己说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

)二读:读出豁达胸怀万事空啊万事空,万事皆空。

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精选6篇)

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精选6篇)

陆游《示儿》优秀教案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游《示儿》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陆游《示儿》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08页二、教材和学情分析《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

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

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

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

如何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近作者。

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四、教学准备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时代背景和爱国诗篇)2、舒缓深沉的乐曲。

3、写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插图、战马嘶鸣声、古诗诵诗)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2、了解作者及背景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教案
(一)谈话导入,理解遗嘱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
2、我搜集了一些名人的遗嘱,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出示周恩来、郑板桥等人的遗嘱。


3、学生读后交流感受。

(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教师引入:同学们,在1210年,有一位85岁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他也
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是一首诗——《示儿》(板书)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
5、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
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

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朗读诗歌,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自由地读诗歌,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指名读课文。

(重点提示:“祭”的读音)齐读课文。

2.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诗中的哪个字体现了陆游当时的心情?板书:悲
3、为什么中国得不到统一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社会现实。

出示: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

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扬州,以扬州作临时都城的宋高宗赵构匆忙逃窜。

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再次南侵,扬州沦陷,再次遭劫掠。

所以“但悲不见九州同”就成了陆游临终前的遗恨。

板书:遗恨
让我们把作者当时的悲伤和遗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

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透过这两句诗,我们从中感受到陆游临终时最牵挂的是什么事?这是作者的遗愿。

板书:遗愿
因此,他临终时叮嘱儿子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他。

这就是他留给儿子的遗嘱。

板书:遗嘱
4.这真是一位爱国的诗人啊!练读课文。

(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谁能够连贯的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6、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他只有用他
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句。

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他写出了对朝庭不想收复失地的深哀巨痛。

7、读了这些诗句,你的心情如何?再次感情朗读全诗《示儿》
8、教师深情小结: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
想。

他等啊,盼啊,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

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
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
9、引导学生深情朗读全诗。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教师: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久病缠身,
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但又希望你能
在家祭的时候,要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

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配乐)
2、学生练笔后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
4、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吧!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1、教师设疑: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希望离开了人世,他的
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收集资料,我们下堂课交
流。

六、作业课外积累陆游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