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历史1-2集体备课记录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二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二
沈旭:这课的难点是禅让的含义。教师应创设情境,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增强对禅让制的认识以及传说与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掌握禅让的本质。
袁金玉:这课的教学方法可用情境导入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故事讲解法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二
学科
历史



袁金玉
时间
2012-9-10
地点
团委办公室
课题
华夏之祖
参加教师
沈旭、罗芳龄










罗芳龄:这课的重点是黄帝-人文初祖,我们应通过创设情境,展示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能力。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一、备课时间。

[具体日期],上午[X]点 [X]点。

二、备课地点。

学校历史教研室。

三、参与人员。

初中历史备课组全体教师:[教师1姓名]、[教师2姓名]、[教师3姓名]……四、备课主题。

五、活动记录。

(一)开场(轻松幽默的氛围营造)[教师1姓名](大笑着走进来):“各位历史大侠们,今天咱们又要聚在一起,给咱们的小历史迷们准备一场精彩的历史之旅啦!”众人哄笑,纷纷点头。

(二)教材分析。

1. 章节重点。

[教师2姓名](拿起教材,一本正经地):“咱这一章节啊,重点那是相当明确。

就像摆在明面上的宝藏一样,这个[朝代名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那可是重中之重。

比如说这个[具体制度名称],就像这个朝代的骨架一样,支撑着整个国家的运行。

学生要是把这个搞明白了,就等于抓住了这一章节的牛鼻子。

”2. 难点突破。

[教师3姓名](皱着眉头):“不过呢,这其中的难点也不少。

像这个制度的演变过程,那弯弯绕绕的,就像迷宫似的。

我觉得咱们得给学生画个清晰的流程图,把那些个官名、职能啥的都标得清清楚楚,就像给他们一个迷宫的地图一样。

”其他人纷纷表示赞同。

(三)学情分析。

1. 学生基础。

[教师1姓名](靠在椅子上):“咱们的学生啊,对历史还是挺感兴趣的,就像一群小探险家,对历史的宝藏充满了好奇。

但是呢,他们的历史知识基础就像参差不齐的小树苗。

有些同学对之前学的相关朝代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就像那些长得壮实的树苗,能支撑起更多的知识枝叶。

但有些同学就有点薄弱了,咱们得根据这个情况,在教学的时候有的放矢。

”2. 学习习惯。

[教师4姓名](喝了口水):“这些小崽子们的学习习惯也不一样。

有的同学就像勤劳的小蜜蜂,自己会主动去查找资料,拓展知识。

但有的就像小懒虫,等着老师喂知识呢。

咱们得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那些小懒虫也动起来。

”(四)教学目标设定。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教师2姓名](在黑板上写着):“咱们这节课,得让学生们知道这个朝代的主要政治制度,能说出各个官职的名称和职能。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一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一
4、复习课本双基知识点,以便学生明确复习范围。
5、当堂背诵,加强巩固。
综合:当堂训练: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
A.会不会制造工具B.会不会使用工具
C.会不会渔猎和采集D.会不会用火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山顶洞人( )
袁金玉:教学方法:
1、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对于比较能力很有助益,抓准对应的比点。
3、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A.懂得钻孔技术B.懂得人工取火
C.会制作装饰品D.开始使用天然火
4.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顶洞人会形成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 )
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
6.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
罗芳龄:教学重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1、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2、黄帝、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哪些史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0.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活动概述本次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活动旨在讨论和分享七年级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研究效果。

时间和地点日期:[填写日期]时间:[填写时间]地点:[填写地点]参与人员本次活动邀请了以下七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师参与:- [填写教师姓名1]- [填写教师姓名2]- [填写教师姓名3]- ...讨论议程1. 针对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发展》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和分享,包括关于[填写具体讨论内容]。

2. 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讨论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的积极性。

3. 就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难点进行交流和解决,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教学建议。

4. 共同探讨如何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5. 总结并制定下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议程。

讨论成果1. 共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讲义以及多媒体教学素材,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2.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研究、课堂讨论等,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3. 分享了一些针对学生的研究困难的解决方案,如通过辅导课、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难题。

4. 提出了一些启发性教学思路,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游戏等活跃课堂氛围,创设情境提高研究效果。

5. 指定了下次集体备课活动的议程,并分工任务进行准备。

下一步工作根据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的讨论成果,各位教师将完成以下工作:- 整理并完善教案和讲义,以备下次教学使用。

- 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具,以便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记录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反馈情况。

- 分享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

结束语本次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果,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为七年级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相信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研究效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待下次集体备课活动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正式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正式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第一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课题)主备人谢富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基本史实;简述“开皇之治”“贞观之治”的表现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秦朝、隋朝两个朝代相似之处,让学生学习运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安定团结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教学重点: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及政策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二课走向全盛的唐朝(课题)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的情况;能够概括“开元盛世”的社会现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动手触摸教师提供的模具,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和模型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唐朝前期统治者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让学生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开元盛世教学难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政策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课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唐朝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创立、发展。

教学难点: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时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以及这些民族现在的名称;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时学生掌握识读地图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祖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重点:吐蕃的发展与唐朝友好关系教学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的情况;中外友好交往作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的名字。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一、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掌握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2. 教学内容重点: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

难点:理解隋唐时期开放的原因及其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隋唐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讲解内容:介绍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如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3)分析开放:探讨隋唐时期开放的原因,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包容等。

(4)总结影响:总结隋唐时期开放对国家及世界的影响。

5.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认识。

二、第二章: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过程,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重点:国家统一的主要事件,如秦统一六国、汉武帝统一边疆等。

难点:理解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国家统一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2)讲解内容:介绍国家统一的主要事件,让学生了解统一的过程。

(3)分析民族团结:探讨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汉武帝统一边疆后的繁荣等。

(4)总结:强调民族团结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三、第三章:动荡与转折的时代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动荡与转折,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2. 教学内容重点:动荡与转折的主要事件,如三国鼎立、南北朝分裂等。

难点: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动荡与转折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2)讲解内容:介绍动荡与转折的主要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人教版本初中七年级的下册的历史教学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本初中七年级的下册的历史教学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 1 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

教学难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引导学习概括出“结?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 / 55大一统 ?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总结:1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 :“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总结1:人口激增 2 :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 年开始,到610 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1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记录目标本次备课的目标是为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单元制定教案,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该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探索现存最早的写形记载;2.研究不同记载所传播信息的差异;3.探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学生应该能够:1.运用翻译和朗读的技巧来理解古代文字;2.分析古代书籍和碑铭的信息;3.探索并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字的意义和重要性;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研究古代文字(15分钟)向学生介绍古代文字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幽默的例子演示古代文字的使用。

分组展示学生自行收集的古代文字,进行讨论和分享。

3.分析古代记载(20分钟)分发古代书籍和碑铭的复印件给学生。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记载的内容和信息。

合班讨论,并引导学生总结不同记载所传播信息的差异。

4.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提出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影响。

学生汇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回答问题,澄清疑惑。

作业布置和提示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对古代文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探索能力。

参考资料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用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一)(历史)学科第(一)周集体备课记录一、授课内容: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第2课贞观之治二、主备人:于春辉三、教材分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是初一历史下册的开篇,结束了上学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重新完成了统一,使国家进入隋唐时期,从课题可以看出隋朝的特点:繁盛与短暂。

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当中的隋朝建立、开皇之治、大运河等内容均为学习的重点。

第2课《贞观之治》是唐朝的建立及唐太宗的措施。

在推翻了隋朝的统治之后,唐朝建立,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国家出现繁荣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女皇帝武则天继续采取措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初一上册之后,对历史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对课堂的要求和环节更加熟悉,对这两课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其中的人物也非常感兴趣,这些对学习本课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目标:第1课:1.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要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2课: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史实。

2.思考与探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评价”等问题,培养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和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六、重难点:隋朝的大运河、贞观之治七、突破措施:展示大运河示意图、顺口溜等八、教学方法:自主互助合作学习九、教学过程: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导学(约5分钟)一、自主学习▲学习目标: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方法步骤: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并根据预习完成预习自测题1.隋朝建立和统一:①建立时间:_____________②建立者:__________③都城:___________④统一全国的时间: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隋朝的繁盛①隋朝经济繁盛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隋朝经济繁盛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运河的开通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大运河的概况:一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隋朝的灭亡①灭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灭亡时间___________③亡国之君___________预习自测题1.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的人物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2.隋朝的都城定于A长安 B开封 C北京 D南京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4.开通南北大运河的隋朝皇帝是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5.大运河的四段当中,最短的一段是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二、合作探讨▲学习目标:隋朝大运河;★方法步骤: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进行交流,做好记录,选同学进行总结1.材料一:“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日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材料四: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材料五:大运河开凿图请思考①上述材料都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哪一伟大的工程?它是哪一朝代哪位皇帝开通的?②它开通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③这位皇帝为什么能开通如此规模的伟大工程?④材料三的图中A_____ B_____ C_____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情况?⑥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大运河的开凿?三、精讲点拨四、达标测评▲学习目标: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步骤: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达标测评1.“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一工程的赞美A都江堰 B灵渠 C白渠 D大运河2.关于隋朝叙述不正确的A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B开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发展C隋朝只经历了两代皇帝就宣告灭亡,是一个短暂的王朝D开通大运河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3.隋朝的统治类似于历史上的哪一朝代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4.隋朝繁盛的原因有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②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③人口大幅度增长④隋朝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可供隋朝五六十年开销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5.“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厚重的人字。

”这是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的第一句解说词。

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A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B便于军事力量的调控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方便帝王游玩五、【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隋朝大运河和今天的大运河有什么区别?第2课贞观之治导学(约5分钟)一、自主学习▲学习目标: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方法步骤: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并根据预习完成预习自测题1.唐朝建立和统一:①建立时间:_____________②建立者:__________( )③都城:___________④继任者:_______(),年号________。

2.贞观之治①什么是贞观之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皇帝武则天①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_____的女皇帝。

她本是______的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______,改国号为_____,史称“武周政治”。

②武则天采取的统治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武则天统治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称她的统治“______________”。

1.唐朝的建立者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2.唐太宗的年号是A开皇 B贞观 C开元 D天宝3.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谏臣是A房玄龄 B杜如晦 C张玄素 D魏征4.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是A隋文帝 B武则天 C唐高祖 D唐太宗5.“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赞扬的谁的统治A隋文帝 B武则天 C唐高祖 D唐太宗二、合作探讨▲学习目标: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方法步骤: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进行交流,做好记录,选同学进行总结1.材料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去世,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三:请思考①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谁的名言?由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这位统治者认识到了什么重要问题?②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唐太宗为什么这样称赞魏征?③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④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这种局面得以呈现?⑤材料三的人物是谁?后人如何称颂她的统治?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她?三、精讲点拨四、达标测评▲学习目标: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步骤: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达标测评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哪位统治者意识到这一问题A秦始皇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夏桀2.电视剧《贞观长歌》,生动的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关于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重视发展生产,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③任用贤才,虚心纳谏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3.史称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其主要依据是①勤于政事,善于纳谏②推行发展生产的措施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④广建寺院,大肆崇佛A①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4.被唐太宗称之为他的一面镜子,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的大臣是A房玄龄 B杜如晦 C张玄素 D魏征5.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为宰相,表明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政策 C注意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6.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关乎国家稳定,社稷安危。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在民生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请回答: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采用了哪家学说?代表人物是谁?②他在民生和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③结果如何?④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上述结果中你得到什么经验教训?五、【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图中建筑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

据说她曾有遗言“自己的功过让后人去评说”。

你怎样来看待她为自己立“无字碑”的行为,你怎样把她的“无字碑”变为“有字碑”,向人们介绍她的丰功伟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