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了解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了解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2)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离别的情感的?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反复朗读《送别组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句子和片段;(3)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其原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谊和离别的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学会面对离别。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 写一篇关于《送别组诗》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写出鉴赏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完整版)教案简介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离别诗一组的群文作品。
离别诗一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写离别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表达和思考。
通过研究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学生将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作品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 探讨离别诗一组的意义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 回顾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 介绍离别诗一组的形成背景和社会环境。
- 分析离别诗一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 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包括《离骚》、《登高》等。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结构、用典和意象等特征。
- 探讨离别诗一组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 讨论离别诗一组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与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话,探究其所共有的文学价值。
- 分享学生对离别诗一组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鉴赏技巧。
-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和探讨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及其意义。
- 朗诵和表演:引导学生进行朗诵和表演,提升对离别诗一组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学生回答有关离别诗一组的问题,检测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 概念图绘制:要求学生绘制离别诗一组的概念图,展示其对作品结构和意义的理解。
- 作品欣赏和评论:通过学生对离别诗一组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评估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 离别诗一组的原文和翻译文本。
- 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
- 学生笔记和作品分享。
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1课时)-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2课时)-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1课时)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根据离别诗一组的风格和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离别诗。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了解古诗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通过对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思考。
教学准备:1.《诗经》中的送别诗篇选段。
2.唐代元稹《离思》、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著名的送别古诗。
3.PPT演示或投影仪。
4.作业纸和笔。
课程安排: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送别场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送别的联想和感受。
- 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你是否有过被别人送别或者送别他人的经历?你对送别古诗有了解吗?二、学习背景知识(10分钟)- 简要介绍古代送别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例如古人送别时的礼仪、送别诗的作用等。
- 选择《诗经》中的一两篇送别诗,分别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学习送别古诗(15分钟)- 分发选定的著名送别古诗,让学生先默读,然后轮流朗读。
- 共同解读每首古诗的意境、思想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四、比较不同古诗的异同(15分钟)- 展示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例如唐代元稹的《离思》,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古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上的异同。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并进行讨论。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提供一些现代的送别场景或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 学生可以选择古诗的结构或者修辞手法来编写自己的诗歌,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总结古诗送别的特点和意义。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创作的送别诗,展示他们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七、布置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写在作业纸上,交给老师。
-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和现代送别诗歌,并做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学展览等,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艺术。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送别诗一组文学作品阅读教案

送别诗一组文学作品阅读教案
介绍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一组送别诗文学作品。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常用来表达离别之情和告别之意。
本教案将提供一些常见的送别诗,并结合相关的讨论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探索和理解这些作品。
研究目标
- 了解送别诗的起源和特点
- 能够分析和理解不同送别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 能够运用相关的诗歌分析技巧来解读送别诗
教学内容
1. 捐赠给学生一组送别诗的文本材料
2. 引导学生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分析和理解每首送别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对每首诗进行小组讨论,并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
- 诗中的离别场景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 诗中的情感表达有哪些特点?能感受到作者的何种情绪?
- 诗中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个主题在送别诗中常见?
4.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写组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组送别诗的看法和感受
5.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送别诗,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教学活动
- 学生分组讨论送别诗的分析和理解
- 学生个人或小组创作送别诗,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 提供相关的诗歌分析技巧和范例给学生参考
评估方式
- 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和分析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 学生创作的送别诗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扩展活动
- 探索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送别主题,如小说、戏剧等
- 选取一位著名的送别诗人,深入研究他的作品和影响
这份教案旨在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框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送别诗作品。
通过诗歌鉴赏和创作的练习,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敏感性和理解力,并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送别》(教案)

-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和朋友分别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送别》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句意象和背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典诗词文化,认识词牌《雨霖铃》的特点,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和情感,以表达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4.背景了解: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词牌《雨霖铃》的特点。
5.诗歌主题:探讨诗歌表达的主旨,即离别之情和相思之意。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体会诗人的离别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增强语感,学习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我们共同学习了《送别》这首诗。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具体分析诗句时,还显得有些吃力。尤其是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诗句意象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的生活经历,他们能较快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中。但在新课讲授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可能过于抽象,学生们对“意象”、“修辞手法”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次我可以尝试用更生动的例子或图片来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送别诗中的别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中的别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经典文学形式,送别诗展现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感与感慨。
通过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别离之情,送别诗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引发情感共鸣。
本文将为教师提供一份别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送别诗的主题、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主题,理解送别情感的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
3.通过诗歌朗读、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其文学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朗读给学生听,并带领学生回顾诗歌中表达的别离之情。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激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兴趣。
2.诗歌欣赏(15分钟)选择数首经典的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等。
教师可以请学生分组阅读、朗读,并引导他们聚焦诗歌的主题、意境与情感表达方式。
随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分享他们对送别诗的理解与感受。
3.情感表达方式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采用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意象的运用、修辞手法等。
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通过词句和形象的描绘,将离别的伤感、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造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别离感情的理解。
4.创作与表达(30分钟)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要求他们写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短诗。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供指导与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创作完成后,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同伴们的评论和意见。
5.文学鉴赏与批评性思维发展(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以使他们不仅能够欣赏诗歌之美,还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
通过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与解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收获与体会。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导言】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通过描述离别的情感和表达对行别者的祝福,展现了古人对于离别的深情思绪。
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以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教学。
【主体部分】一、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 通过介绍古代文学中的送别诗篇目,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引起学生对于送别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享送别诗的常见表现形式,如写景抒怀、寄托情感、赋予寓意等,并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3. 引导学生区分送别诗和其他诗体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学触觉和思维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不同的送别诗进行阅读和分析。
2. 每个小组成员在阅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意境、抒情手法、用词和句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3. 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表达离别情感时所运用的具体手法和技巧,并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与解读。
三、设计个人或小组成果展示1. 每个小组从所选送别诗中挑选出一两部分进行朗读,展示其理解和感悟。
2. 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设计一份PPT或其他形式的展示,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及成员之间的独立观点。
3.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问和回答,共同探索送别诗的魅力与意义。
【总结】通过送别诗组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送别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思维。
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理解和创造力的机会,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能够爱上文学,感受到送别诗的魅力,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教学实录——送别诗一组长垣县第二实验小学郝小红一、谈话引入师:孩子们,你们有父母在外吗?有多少位?生:有(一个个都高高地举起了那胖乎乎的小手)师:那在父母外出的时候,你们去送过行吗?生:送过。
(非常爽快地答应)师:那送行中,在要与爸妈分别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呢?谁敢说说与大家分享呢?生:有一次,我送爸爸,开始一点没在意,可当爸爸的车开动时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哄着我,“过几天就回来。
”在心里有些不高兴。
生:爸爸上车之前说:“乖儿子,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别调皮。
”爸爸上车的时候,我缠着妈妈要爸爸,说着说着,心里就像被一个什么东西给堵住了嗓门似的说不出话来。
爸爸这时回头看我,也好像突然有些眼红。
生:我有一次去送爸爸妈妈,当着他们的面,我没什么,可当他们一走,转身眼泪就夺眶而出,心里特别难受,说话都有些哽咽。
生:我有一次在春节后,看见爸妈在准备出门的东西,顿时心里一沉,眼泪禁不住就流了出来,说着说着就伤心地哭了起来,没法往下说了。
(这孩子真重感情)生:爸妈走时,给我好多的钱,我当即就说,妈妈爸爸我不要钱,我要你们不离开我,就在家里,我使劲地拽着爸妈的手不放,哭丧着脸,喊叫着:我不要钱,我要的父母的爱。
后来无奈之下,只好放手,说爸爸——妈妈——保重——身体,祝你们——一路平安!爸妈也千叮咛万嘱托:乖孩子,听话,我们会经常打电话的,学习上需要什么,尽管跟爸妈讲,在学校听老师话,认真学习,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也照顾好爷爷奶奶……. 师:家人离别,千言万语,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解诗题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
(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有一首同学们很熟悉的诗作《春晓》,你会背吗?生:背诵《春晓》。
师: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孩子们,把这个名字读一读,牢牢地记在心里。
生:齐读“孟浩然”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
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知道的吗?生:我不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
师:你注意到了,(陵字变红)“广陵”就是咱们现在的江苏扬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
)师:这个“陵”字不太好写,同学们看陆老师把它写一写:“陵”字的左耳旁和山有关,所以常用作地名,“陵”字不太容易写好,请大家跟着陆老师写一写。
“陵”字是左右结构,而且左旁简单,要写得稍微细长一些,右边上面是个土字,然后一撇,一点,下边是个折文。
请同学们在你的生字本上练写一个。
写好举手让我知道。
2.读诗文(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
(2)、师:咱们班读书最好的都有哪些同学啊?我要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快速点4个学生,分配读哪行诗),请大伙听一听,看谁读得最准确。
待会我要请同学来评一评。
(3)、师:我发现,第一位同学的“辞”这个字的平舌音读得很准确,第四位同学的“唯”这个生字也读得很准确。
你最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生:我喜欢刘莹的朗读,因为他读的字音很准确,还能读出送别的感觉。
生:我喜欢刘莹的朗读,他的后两行读得很有感情。
生:我也喜欢刘莹的朗读,他的声音很响亮。
师:大家都喜欢刘莹的朗读,我就请你带大家读一读,从题目开始,他读一句,咱们第一句。
师:咱们读古诗,不单单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来,这样才能算得上读好。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注意听听陆老师读的节奏。
好不好(4)、师范读古诗(5)、师:刚才老师读的时候,我发现好些同学都跃跃欲试,也想读这首诗,谁能也把节奏读好?(师评价注意节奏的把握)(6)、师:把握了诗的节奏就能读出诗歌的味道,但是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
3. 明诗意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师:好,你们都有好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最有效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的意思?生:自由读诗句师:用1分钟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生:我理解了后两行的意思,说的是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生:我理解前面两行的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开的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
师:我有个小问题,“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李白说“下”扬州,不直接说“去”扬州呢?生:……师:同学们来看这幅图,也许会有启发。
(播放地图)谁用自己的话说说?生:因为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说是“下”扬州。
师:可见,李白写诗用字非常──准确。
师:还有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的诗句?生:我还读懂了后两行诗的意思,孤独的帆船在碧空中消失不见了,只看到长江在天际流。
师:我注意到你把“唯”换成了“只”,你是用拆词法理解的吧?我搜集了一个动画,你们看看。
(播放动画)你先看到了什么,然后看到什么,最后看不到什么,只看到什么?生:我先看到一艘小船,然后越来越远,小船看不到了,只看到江水在流动。
师:我借你一个词“水天相接的地方”。
生: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
师:了不起,你学会一种新的理解诗句的方法──通过画面理解诗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连起来理解?生: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鲜花开得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
孤独的小舟越走越远,最后消失看不见了,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
师:看到这样的景象,美吗?生:美师:看到孟浩然到这样美的地方去,你有什么想法?生:我会想:我真想也和孟浩然一起去呀!师:你用朗读读出你的想法。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李白和你一样充满了向往。
还有谁有想法?生:我觉得孟浩然能去这么美的地方,我很羡慕他师:你很会用词。
生:我也很想和他一起去。
师:和他想法一样的都来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所以他在黄鹤楼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播放动画)出示后两行,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生:我看到了小船、长江、天际、流水师:班级汇报,并填写表格师:现在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呢?4.悟诗情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填写表格)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生:我从“唯见”这个词看出李白的依依不舍,“唯见”就是只看见,李白走远了,看不到他的老朋友的踪影了,只看见长江水,所以依依不舍。
师:滚滚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他的挚友了,多么让人不舍啊,你能用朗读读出你的体会吗?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还有谁也对这个词语有体会?生:我觉得“唯见”是说李白站在那里看了很久,从孟浩然离开一直看到看不见了,还在那里看,所以让人感觉到不舍。
师:是啊,“唯见”是只看见,李白只看见什么?(滚滚长江)江水流向天际,也许还带着李白的心流向孟浩然离去的方向。
你能读出你的体会吗?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还有谁说自己的体会?生:我是从“孤帆”看出李白的依依不舍。
因为长江上肯定不止一艘船,可在李白的眼里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这艘船,所以他写“孤帆”。
师:你体会到了李白的不舍。
还有哪些能表达“不舍”的四字词语?生:还有恋恋不舍、依依惜别……师:还有一个难分难舍。
把这些表达不舍的词汇记在你的课本上。
师:学生填写表格题目谁送谁在哪里送到哪里去用什么方式送表达什么情感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黄鹤楼扬州以目相送依依不舍孤帆、碧空长江、天际师:想象表达: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在看什么?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播放《送别》歌曲。
三、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并填写好表格后班上交流师: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自主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四首古诗,再合作完成表格,班上汇报交流。
师:预设问题: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师:展示学习成果:《赠汪伦》生:《赠汪伦》:以歌相送;抓住踏歌声,桃花潭水,表达作者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
题目谁送谁在哪里送到哪里去用什么方式送表达什么情感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黄鹤楼扬州以目相送依依不舍孤帆、碧空长江、天际赠汪伦汪伦送李白桃花潭?以歌相送依依不舍踏歌声、桃花潭水师:针对表格中的“?”解说,李白是大诗人,他喜欢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游山玩水、更喜欢饮酒,在饮酒之后,诗兴大发作出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好诗,所以对于去哪里,他没有固定的游览路线,这就任凭我们想象。
生:《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表达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生:《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
生:《芙蓉楼送辛渐》:以话相送;寒雨、江、楚山。
师: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师:小结: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结课师:“送别诗”在古诗中所占数量不少,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词,进一步学习。
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诵读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送别的真情永驻心田!板书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题目谁送谁在哪里送到哪里去用什么方式送表达什么情感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黄鹤楼扬州、广陵以目相送依依不舍孤帆碧空长江天际赠汪伦汪伦送李白桃花潭?以歌相送依依不舍踏歌声、桃花潭水别董大高适送董大京城?以话相送依依惜别黄云、白日、北风、大雁、雪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元二渭城客舍安西以酒相送难舍难分朝雨、客舍、柳色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辛渐芙蓉楼洛阳以话相送依依惜别寒雨、楚山江2016.4.28。